十五画 [一]

鞑靼海峡 在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同亚洲大陆间,连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长 533 公里。南部宽 324 公里,北部 40 公里,最狭处涅韦利斯

基海峡仅 7.3 公里。航道最浅处 8 米,最深 230 米。北部称阿穆尔河湾。冬季结冰。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到黑龙江河口及大陆同萨哈林岛(库页岛) 间航线经此。产鲱、鲽、那瓦格鱼等。重要港口有苏维埃港、瓦尼诺、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及霍尔姆斯克等。

鞑靼自治共和国 俄罗斯行政区。在伏尔加河中游及卡马河下游。面积

6.8 万平方公里。人口 356.8 万 (1987),鞑靼人约占半数,余为俄罗斯人、楚瓦什人、莫尔多瓦人等。1920 年设自治共和国,首府喀山。平原约占90%,东南部有低丘。为“第二巴库”最主要石油区。有油页岩、泥炭、石膏和磷矿等。温带大陆性气候,1 月平均气温-18—-13℃,7 月 19—20℃。年降水量 500 毫米。水陆交通便利。以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化工、石油化工为主,有输油管道通向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及东欧国家。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皮毛加工业亦著名。农业主产小麦、黑麦、马铃薯和甜菜。肉乳畜牧业和养兽业(银狐、黑狸、狸等)发达。有伏尔加—卡马自然保护区。重要城市有阿利米季耶夫斯克、布古利马、下卡马斯克等。

樟宜 (Changi)新加坡岛东北端村镇。西南与新加坡市区有高速公路联系,北面与乌敏岛及大德光岛通轮渡,是新加坡岛扼柔佛海峡东口的重要渡口。原有英国军用机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扩建为东南亚最大的现代化国际民航机场。有樟宜渔业中心,从事海洋调查研究。镇西洛阳(Loyang) 工业区为东南亚海上钻油设备工业基地之一,有飞机检修工业。附近郊区有虾池、菜圃、椰林和橡胶园。东北有海滨浴场。

橡树岭 (Oak Ridge)一译“奥克里季”。美国田纳西州东部坎伯兰山区新兴城市。人口 2.8 万(198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此修建了最早的铀分离工厂及有关科研、实验机构。美国投到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即在此研制。现以橡树岭研究所为中心进行核能、核物理的研究。还有 45 所大学共同合作的原子能研究设施和美国原子能博物馆。

橄榄山 (Mount of Olives)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城东的石灰岩山脊, 基督教与犹太教均奉为圣地。主要山峰自北而南是:(1)圣墓山,海拔 826

米,建有希伯莱大学;(2)获罪山,海拔 734 米,建有奥古斯塔维多利亚慈

惠院;(3)橄榄山峰,海拔 805 米,橄榄山一般指这个山峰。

横滨 日本大港市和重工业中心。神奈川县首府。位东京湾西岸中部。市区位多摩丘陵南部,在本牧岬和大冈川冲积地之间填海造陆形成新市区。人口 295.9 万(1985),次于东京,超过大阪,为全国第二大城市。面积 439.2 平方公里。1859 年开港, 1889 年设市。京滨工业区的核心,汽车、造船、炼油、电机、钢铁、石油化学等工业全国著名。为东京的外港,相距 30 公里。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日本第一大港,贸易额占全国港口的 15%(1983)。进口以石油、煤炭原料为主,出口以船舶、汽车较多。东北、南部临海为工业区,商业区集中低地,住宅区多在台地。市内山下町有中华街,是华侨聚居区。

横须贺 日本本州中南部港市。属神奈川县。扼东京湾口,北邻横滨。面积 99.5 平方公里。人口 42.8 万 (1985)。1884 年设军港,1907 年设市,

1948 年定为贸易港。现为日本海上自卫队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有防卫大学等军事院校、军事研究机构和原子能研究所等。北部的横须贺湾、长浦湾为天然良港,建有造船、钢铁等工业。塚山公园、猿岛、衣笠城迹、观音灯塔等为旅游胜地。

磅同 (Kompong Thom)①柬埔寨中部的省。位于金边湖及其支流的泛滥平原上。面积 2.8 万平方公里。人口 37.9 万(1981)。省会磅同。土壤肥沃,河流纵横。气候干热。森林茂密,低地有大片竹林。矿藏有黄铁矿、锰、铜、钼和煤等。产稻、橡胶和糖棕。西部地区渔业甚盛。北部产优质陶土。公路和水路交通便捷。有小型农机制造厂。②柬埔寨中部城市,磅同省省会。位于森河(StungSen)下游,磅湛的西北方。人口 2 万。公路东北通老挝的孔埠,西北抵泰国,南达金边。高水位时,船只可通洞里萨湖。周围产稻和糖棕。农产品集散中心。还有较多的低级赤铁矿、煤和宝石。东北 24 公里有古代的寺庙遗迹。

磅逊 (Kompong Son)曾名“西哈努克港”。在柬埔寨南部,临磅逊湾。深水良港。人口约 1 万。从热带丛林中开发出来的新城,1966 年建市。有学校、公园、医院等。北部和东北部的工业区有炼油、拖拉机、卡车装配和啤酒厂等。公路和铁路直通金边。港口外有一小岛,为天然防波堤。水深10 米,可同时停泊多艘万吨轮船。在最西面的悬崖上可俯瞰海面,风景优美, 为游览胜地。

磅湛 (Kompong Cham)①柬埔寨东南部的省。东与越南接壤。面积 9, 799 平方公里。人口 107 万(1981)。省会磅湛。湄公河纵贯中部,地势平坦,气候较干热。有排水良好的红色火山土,土层深厚,有利橡胶生长。湄公河东岸有全国最大的橡胶园。还产稻、玉米、香蕉、烟草、黄麻、甘蔗和槐兰等。高地盛产木材,湄公河沿岸的渔业占重要地位。有橡胶、织布、榨油等工厂。②柬埔寨东南部城市,磅湛省省会。位于磅湛省中部,湄公河西岸,西南距金边 72 公里。人口 3.5 万。公元十世纪,周围曾建有婆罗门教的诺考尔庙。水陆交通枢纽。橡胶栽培中心。有橡胶、织布、酿酒、榨油、碾米和农机等工厂。稻米、玉米、烟草的集散地。城郊有养蚕业。

磅士卑 (Kompong Speu)①柬埔寨中南部的省。面积 7,017 平方公里。人口 34 万(1981)。省会磅士卑。大部分是平原区,西部为象山山脉。东部为湄公河和洞里萨河流域的一部分。气候干热,焚风影响明显。土壤肥沃,西部富林、畜产品;东部产糖棕。种稻、甘蔗、棉花和黄麻。养蚕业遍布各地。工业有锯木、制糖等。中部的特诺河(Tnaot)建有小型水电站。公路交通发达。②柬埔寨中南部城市,磅士卑省省会。位于克拉文山(Kravanh) 麓,横跨特诺河(Tnaot),东北距金边 40 公里。人口约 1 万。金边到磅逊港的公路经过。周围产稻、糖棕、蚕丝、甘蔗等。有丝纺、制糖等工业。木材、甘蔗的集散地。

磅清扬 (Kompong Chhnang)柬埔寨中部城市,磅清扬省省会。位于洞里萨湖出口处附近。人口 1.6 万。金边至泰国的公路通过,枯水期洞里萨河上溯的终点站。有航空站。农畜产品贸易中心,有较大的家畜市场。附近的优质粘土,可发展砖瓦和陶瓷工业。

播磨 ①亦称“播州”。日本本州岛兵库县南部旧国名。属山阳道。首府在今姬路市。②滩名。日本濑户内海的一部。淡路岛、播磨平原、小豆岛、四国间的海域。③指日本兵库县播磨滩沿岸发展的工业区 (东起明石,西

至赤穗)。

撒冷 见“塞勒姆③”。

撒丁岛 (Isola di Sardegna)地中海中仅次于西西里的第二大岛。属意大利。在第勒尼安海之西,北隔博尼法乔海峡与科西嘉岛相望,东距亚平宁半岛 200 公里。面积 2.4 万平方公里。人口 160.5 万(1982)。首府卡利阿里。1713—1720 年被奥地利占领。1720 年萨伏依公国以西西里岛换取撒丁岛,建立撒丁王国。1861 年撒丁国王统一意大利后,撒丁岛并入意大利王国。全岛多山。岩层古老,由片岩、结晶灰岩与结晶花岗岩构成。最高峰真纳尔真图(Gennargentu)海拔 1,834 米。西部有过火山活动,西南部有较大的坎比达诺平原(Campida-no)。地中海式气候。面积的三分之一覆盖有灌丛,五分之二为牧场。重要的牧羊区,饲养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农作物以小麦、大麦、蔬菜、葡萄、栓皮栎、油橄榄、烟草和柑橘等为主。有大理石、铁、铅、锌、银、铜等矿藏。

撒马尔罕 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撒马尔罕州首府。在国境东南部泽拉夫尚河谷地。人口 37.1 万(1985)。中亚古城之一,有 2,500 年的历史。为古代索格德、帖木儿帝国的古都。1868 年并入帝俄。1924—1930 年曾为乌兹别克行政中心。铁路和公路枢纽。工业以轧棉、丝织和食品加工为主,还有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建有电梯和电影机制造、家用冰箱制造、化肥、罐头厂等。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中心,设有高等院校多所和考古研究所及中亚著名的卡拉库尔绵羊养殖研究所。附近有建于十四至十七世纪的清真寺、陵墓等许多历史古迹。

撒马利亚 (Samaria)巴勒斯坦中北部山区,又称“纳布卢斯山地”。面积近 2,500 平方公里。地形较平缓,山块与盆地相间,最高峰萨利米亚山

(厄瓦勒山)海拔 941 米。雨量较多,并多水泉。为巴勒斯坦连续开垦历史最长的地区。农产品有小麦、葡萄、油橄榄、无花果等。最大城市纳布卢斯位于本区中心的交叉路口。

撒哈拉沙漠 (Sahara)阿拉伯语意为“大荒漠”。世界最大荒漠。介于非洲北部阿特拉斯山脉同苏丹草原带以及大西洋同红海沿岸之间。跨埃及、苏丹、利比亚、乍得、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等国境。大致以 250 毫米等雨量线为界,东西长 4,800 公里,南北宽 1, 300—2,200 公里,面积约 860 万平方公里。北非台地的主体,地表起伏平缓,海拔一般 200—500 米,中部隆起许多高地和熄火山,最高峰提贝斯提高地上的库西山(Koussi),海拔 3,415 米。气候极端干燥,年降水量大部不足 100 毫米,温差大,多强风和沙暴。多干谷,少植物。地面主要是石漠、砾漠、沙丘。潜藏丰富地下水,经人工开发处形成散布沙漠中的绿洲,构成当地经济生活的中心。椰枣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性作物,椰枣是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约三分之一人口以游牧为生,骆驼是重要的牲畜和交通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现并开采多种矿产,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天然气、铀、铁、磷灰石产区。随着采矿业和公路建设的发展,地区经济面貌不断变化。

撒哈拉以南非洲 即“黑非洲”。泛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尼格罗人种的故乡,至今居民中仍以黑种人占绝大部分。其历史文化发展同沙漠以北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不同。古代曾先后形成加纳、博尔努、贝宁、马里、加奥、阿克苏姆等国。

撒哈拉摩洛哥高原 (Maroc et Sahara)摩洛哥南部高原。包括小

阿特拉斯山和大阿特拉斯山以南和以东的地区,平均海拔 1,100 米左右。属撒哈拉地块的一部分,地表覆盖着厚层砾石。气候干旱,景色单调。源出山区的间歇河流切割地面,造成多条狭窄谷地,其间散布着一些绿洲,多种植椰枣树。

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 (Atlas Saharien)阿尔及利亚境内阿特拉斯山脉南支。西南—东北向延伸,构成北部山地同中、南部沙漠之间的分界。平均海拔 1,500 米以下。多单面山和桌状山。石膏和含盐岩层广泛出露。大部属半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