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不该冷落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
谁能相信,一个年仅 15 岁的少年设下的骗局竟能瞒过成百上千成年人的眼睛,直到国家教委、团中央、外交部来澄清事实方才终止。被蒙骗的,不仅是他的母校——郴(chēn)州一中的师生,而且包括了某些地市领导,还
有十几家新闻单位也错误发表了所谓“中学生龙巾圭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青少年科普论文比赛一等奖”的消息。
事情过后,社会各界,贤愚聪钝,或批评某些领导政治上缺乏应有的警觉,或责备某些新闻工作者偏听偏信,或呼吁“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赫然载着这事实的报纸捏在手中,沉甸甸的。
是的,促成一个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各种各样的原因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时刻腐蚀着一个未成熟的少年的心灵。
如果把“欺世盗名”这个词加在一个少年的身上,未免太沉重了。但是, 他强烈的虚荣心和那与年龄极不相符的“高明”的行骗手法,又实在令人惊骇。他那种虚荣心与他的生活环境及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些年,人们太重视“名”了,“名优”、“名牌”的称呼此起彼伏。一些报刊赞扬歌颂的往往是这名家,那学者,此骄子,彼英才,却冷落了普通岗位上的平凡劳动者——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这种现象使青少年形成了错觉,一些青少年放松了学业上的竞争,去争什么“知名度”,有的私自印制名片,有的私造证件,有的私设团体,“小哥儿们”都想把名头打响了, 以求在“竞争”中有一立锥之地。虚荣心越强,成名的欲望越强,这就演出了龙巾圭那可悲可叹的一幕。
改革,使人们的意识有很大变化,个人的责任、权力、利益在每个人头脑中愈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但是,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该怎样引导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脚踏实地地学习,不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也启发着全社会来思考。
劳动是美德的保卫者,安闲是它的睡眠。[歌德]
劳心可以使身体得到休息,劳力可以使精神得到休息。[俾斯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