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的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①

音乐演奏所产生的声波,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人听到音乐则经历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音波首先为耳廓(即我们通常说的耳朵)所聚集,进入耳朵之内的外耳道,外耳道走到头是一层崩紧的薄膜叫鼓膜,声波使鼓膜来回振动,这振动传给听骨,进入内耳的耳蜗管。顾名思义,这耳蜗的样子有点像蜗牛,管中充满了淋巴液,并由一个膜——叫基底膜——分成两部分,其间由小孔连通。振动就这样通过淋巴液的传导引起基底膜的振动。基底膜由近两万四千条横行维组成,起听觉感知的作用的科蒂氏器官就位于基底膜之

① 以下有些内容参考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

上。这科蒂氏器官末端具有细毛的听细胞(又称毛细胞),毛细胞一受到刺激,相应的听神经纤维便发生冲动。此外声波还可以通过颅骨直接传入内耳, 就这样,由物理振动所产生的声波,变成了听神经上的刺激信号。

音乐之声波作为一种物理能量,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产生种种作用。比如乐音有规律的振动进入人体后,会使人体的颅腔、胸腔等也产生有规律的振动。这种振动使得人的整个机体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肌肉会和谐地收张, 心律、脉搏会和谐地跳动,呼吸节奏、胃肠运动也都变得和谐有序,这基本上是物理作用。乐音的声波对中枢神经的刺激会改善新陈代谢。它使内分泌中有益的激素增加,从而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得到一定的调整。

声音直接作用的是人耳,但感受到音乐的是人的大脑,人们早已知道, 大脑分为结构相似的左右两半脑。在现代,通过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的研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的左右半脑,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 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机关,左半脑司抽象思维,有人称其为“语言脑”,司语言处理、阅读、书写、运算及时间感觉;右半脑司形象思维,有人甚至称之为“音乐脑”,因为它处理表象运动。形象、记忆、空间关系主管情感、音乐。近年的研究证明,这两半脑合作十分密切。美国心理学家劳仑斯甚至曾提出:“只有当大脑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音乐在调节左右半脑活动以及调动右半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一般人日常活动主要应用右手,左手则常常闲着。支配左手的是右半脑,这样右半脑则活动得少。演奏乐器却不然,常常要双手并用在拉弦乐器中,左手比右手还要忙。这一来右半脑相应地活跃了进来,右脑的活跃也使两半脑之间的联系更多,从而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其益处是很大的。有时人们运用语言脑工作了较长时间,有些疲累,可以听点音乐,让音乐脑活跃一下而语言脑则暂时放松。总之参加音乐活动(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会使两半脑更均衡地发展。

事实上音乐形态的各要素和它的纵横结构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种种反应, 产生相应的心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