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的“命运”

交响乐之父——海顿工匠的儿子

伟大的人物并非要出身高贵的门第,一切人的作为和成就在于顽强的奋斗、献身。

海顿是一位被世界人民公认的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名字飞越过不同的国度,写在音乐史书上。但是,他是世代相传的奥地利农民的后代。父亲马蒂亚斯·海顿是乡村里的一位巧手的马车工匠,也是一位乡间的农民“音乐家”。母亲是当地贵族家中的女厨师。他们夫妇一共生了十二个子女,第二个男孩就是约瑟夫·海顿。在他们生活的小村里或附近的地方,有许多哥罗狄亚人、匈亚利人、塞尔维亚人,斯拉夫人和茨冈人。这些民族的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用丰富多彩、婆娑多姿的歌舞和音乐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他们内心的欢乐和忧愁,悲哀和幸福,失望和追求。音乐成了他们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在田地、在草原、在河边、在井旁、在打谷场⋯⋯都会看到他们美丽的舞姿, 听到他们优美的歌声和悠扬的琴声。小海顿在这种音乐的环境里受到陶冶逐渐爱上了音乐,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听到大自然中的和谐音响—

—小河泉溪的潺潺声,树林中枝叶摇动的沙沙声,悄悄絮语的风声,委婉的山鸟鸣叫声⋯⋯都能拨动他的小小心弦而深深地打动他的心灵。在海顿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协奏曲。

春天,美丽的春天,是小海顿最快活的时期。看见田野变绿了,树木发出嫩绿的小幼芽,叫不出名的山鸟成群的飞翔,农民在田里辛勤地耕耘快活地唱着春天的歌,他的心里有无限的快乐和甜美!

春天一到,爸爸要整天忙着给人家修理大马车,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小海顿总跟着爸爸走来走去、转来转去,成了爸爸的“小跟班”。爸爸修车从不嫌小海顿在身边碍手碍脚,只告诉他:“小海顿,爸爸要做工,别总缠着我,快自己去玩吧!”

“爸爸,我喜欢你,不愿离开你。”说着小海顿就搂着爸爸亲起来,爸爸快活的用手揪他的小脸蛋。哟,手上的油腻擦到小海顿的脸上,刹时变成了小花脸,爸爸高兴地笑起来。

“快玩去吧。” “那你给我唱一支歌,我就走。”

在小海顿这种年龄,别的小孩都是纠缠爸爸妈妈讲故事,可小海顿却缠着爸爸唱歌。爸爸知道他的脾气,想叫他安静只有唱一支歌。

爸爸唱起来,边修车边唱,唱起一首古老的民歌。马蒂亚斯·海顿有副次中音的好嗓子,音域宽厚。他唱得低沉,在唱述一位古代的英雄,为他的祖国献身。老海顿唱得时而悲哀,时而高亢⋯⋯小海顿一动也不动地伏在车轴上倾听着⋯⋯

一轮弯月在云海里游动,小海顿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在想心思, 他幻想自己将来也要成为一个歌手,到处去歌唱,像星空上的月儿那样自由。

他果然学起音乐,从六岁就开始正规地学起声乐。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一副好噪子。八岁考进了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合唱团,作童声演唱。

小海顿离开了父母,从农村来到欧洲的名城维也纳。一个八岁的小孩子, 生活还不能自理,一切还需要爸爸妈妈关心照顾,可是小海顿为了学音乐,

自己开始独立生活了。

刚到合唱团里,每天起床穿衣整理床铺都搞不好,别人都去吃早餐了, 他还没有穿好自己的衣服,整好自己的床铺;他匆匆忙忙跑到餐厅进早餐, 别人都快吃完了,大家一见到他就嗤嗤笑。小海顿就更慌张了,不知大家笑他什么!他发现自己的袜带没有系好,在地上拖着,上衣钮扣系错钮孔了, 头发乱蓬蓬还没梳好⋯⋯小海顿害羞得连早餐也没吃,跑出了餐厅;衣服脏了,起初自己不会洗,洗不净⋯⋯小海顿心里想:在家咋没这样难,他常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偷偷的落泪:

“我还学什么音乐呀,连吃穿都管不好自己⋯⋯”他暗暗的自语,“我不如回家找爸爸妈妈⋯⋯”想想又哭起来了,哭得很伤心。

当他和大家一起在哥特式的大教堂里演唱,听见自己的童声在教堂的苍穹之中回荡,那么动听,那么感人,小海顿又不想回家了,决定留下,再难也不走了。

以后,他每天比别人提前起床,别人花一倍时间可以办完的事,他必须用二倍三倍的时间去作,慢慢地他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度过了生活的难关, 全心全意去学声乐,去学器乐。早晨很早爬起来,跑到树林里刻苦的练声, 没有人给他作伴,只有早起的小鸟喳喳的叫声。假日里团员们成群结伙地到维也纳的近郊去野游,或去剧院看歌剧,小海顿则一个人独自留下,他悄悄地走进练琴室,在管风琴上弹练习曲。他努力地学习弹奏巴赫二段式的套曲, 自由的、即兴的托卡塔曲、幻想曲和前奏曲。勤奋刻苦的学习,使他的音乐才华很早地表现出来。

海顿没有维也纳上流社会中显贵们的公子小姐学音乐的条件。他想买点学习的书籍都是很困难的。在家乡的父亲也知道儿子的难处,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寄给儿子。少年的海顿收到父亲寄的钱,心里很激动,他多么需要钱!衣服也需要添了,鞋子也该换了,帽子⋯⋯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

海顿拿着父亲的钱,走到大街上,走进一个个商店,总是看看又走了。他来到书店,一眼发现有本巴赫的《对位法》,这正是他最需要的。他掏钱买了这本书,高兴地走了。

海顿从巴赫的对位法学到很多东西,对他以后的作曲起了奠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