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翼机飞掉了机翼

在飞机发展初期阶段,为了提高飞机的升力,不得不增大机翼面积,所以采用了双翼机或多翼机的结构。双翼机一直保持到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双翼机的一个很主要的缺点是它的阻力大,双翼机上下两翼间的支柱和张线都会产生很大的阻力,为了提高速度,飞机开始放弃双翼向单翼机过渡。

然而,这个过渡经过了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才完成的。

1922 年 10 月,美国空军试制了一种单翼冷式驱逐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歼击机。美军把这种单翼机用代号 PW—2A 来表示。

这一天,一架 PW—2A 升上了天空,进行一项新的项目试飞。就在飞机拉起来的一瞬间,突然,飞机一侧的机翼掉了下来。飞机失去了一侧的机翼尤如雄鹰失去了一只翅膀,歪歪斜斜、摇摇晃晃地向地面坠落下来。试飞失败了。美国人又放弃了单翼机结构,仍旧采用双翼机。在这期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改进双翼机,努力使它的阻力变小,但种种努力的收效并不大。

1928 年美国军队又把目光转向了单翼机,他们与波音公司签订了一项单翼机的研制合同。波音公司设计的新型的单翼机采用全金属蒙皮做机身,机翼装在机身背部,用支柱支撑着。这种单翼机于 1930 年 11 月开始试飞。在试飞中,飞行员发现,驾驶舱深深地埋在机身里,飞行员向外看不了多远, 视野很差,飞行员们给这种飞机起了一个绰号“捣蛋鬼”。这种型号的单翼机最终没有发展起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歼击机飞行员主要是与敌机周旋格斗,所以飞行员喜欢结实的、比较机动灵活的双翼机,阻力大、速度慢的缺点被掩盖了。

单翼机最先被轰炸机所采纳。30 年代初,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单翼轰炸机,这种轰炸机采用全金属结构,飞机的起落架可以收放,这样的结构使速度得到了提高,每小时可飞 333 公里,这个速度比当时任何一种双翼机的速度都快。人们终于认清了单翼机的优点,这就迫使歼击机也要采用单翼机的布局。1931 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又设计了一种单翼歼击机,编号为 YD—24, 这架飞机在同年 10 月的一次试飞中坠毁。美军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又开始

试飞一种全金属结构的双座单翼机,这架飞机速度达到每小时 400 公里,不

过这架飞机的命运也不佳,它在 1933 年 1 月的一次飞行中坠毁。

屡败屡试,在人类的航空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尽管单翼机不断失败,但是事实上,正是在这种屡败屡试、不折不挠的奋斗中,开始了单翼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