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高技术降临航空界会变的机翼
超音速轰炸机大都采用后掠翼或三角翼。这些机翼的特点是,展弦比小, 尖梢比大、机翼与机身的夹角大,这样的机翼有利于超音速飞行。但是,这样的机翼却不利于低速巡航飞行。这样,在超音速飞机上就出现了高速飞行和低速飞行相互矛盾的问题。变后掠翼技术就是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探索出的新技术。
所谓变后掠翼,就是机翼可变换角度飞行。机翼的角度可以从 10 多度到
70 多度之间变换不同的角度。
最早采用变后掠翼技术的轰炸机是美国空军的 FB—111,这是由 F—111 战斗机改型而成的。美国在 70 年代初研制成了 B—1 变后掠翼轰炸机。由于B—1 轰炸机造价昂贵,70 年代末,美国政府取消了 B—1 的生产计划。
原苏联在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原苏联于 70 年代初开始研制变后掠翼轰炸机。1973 年,美国侦察卫星发现了这种飞机,西方国家将这种飞机定名为“逆火”。原苏联对“逆火”轰炸机正式公布的代号是图—22M3。
图—22M3 轰炸机携带的主要武器是 AS—6 空地导弹。这种导弹的低空射程 250 公里,高空射程可达 800 公里。机射弹舱内可挂 9000 千克的核弹或
10 吨左右的常规炸弹。该机的头部安装有可收放的空中受油探管。图—22M 有三名乘员,领航和系统操作舱在机身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