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与诗人

艺术家固然是一种天才卓绝的人,因为他们的情感特别热烈;想象特别丰富;思想特别精密;直觉的力特别强,这绝不是后天所可培成的。但是无论是怎样多才卓绝的艺术家,他们绝不能躲避环境的影响。所谓环境,一方面是人为的政治风俗教育等,一方面是天然的如清莹之月,蓊蔚之草,旖旎之花,峥嵘之山,凡自然的种种都是。

每个时代代表的作家,他作品里绝没有不含时代色彩的,这是关于人为的环境说,至于与自然接触各不同的方面,也绝没有不影响于作家,而表现于其作品。太史公说得好,要想文章有奇特之气,必要多游天下之名山巨川,这就是说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了。

我闲尝翻阅中国古人的诗词,看他们所用为描写的材料,风花雪月,固然是常用的,而其中关于月要特别多些,现在就唐诗的一部分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共看明月应垂泪”——白居易

“松月生夜凉”——孟浩然

“山月映石壁”——王维

“山月静坐编”——李颀

“月色偏秋凉”——李嶷

“浩歌待明月”,

“对此石上月”,

“山月随人归”,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以上皆李白之作。

“中天悬明月”,

“初月出不高”——以上杜甫

“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刘长卿

“缺月烦屡陬”——韩愈

“月下谁家砧”——孟郊

“月明松下房拢静”——王维

“何用孤高比秋月”,

“莫使金樽空对月”——以上李白

“行宫见月伤心色”,

“秋月春风等闲度”,

“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以上白居易

“夜半月高弦索鸣”——元稹

“明月来相照”——王维

“床前明月光”——李白

“故为待月处”——刘禹锡

“澹月照中庭”——韩愈

“只今唯有西江月”——李白

“虎溪闲月引相过”——释灵一

“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

“月照高楼一曲歌”——温庭筠

“秋来见月多归思”——雍关

“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赵虾

“多情只有春庭月”——张泌

“明月自来还自去”——崔鲁

“秋月夜窗虚”——孟浩然

“明月松间照”——王维

“客散青天月”——李白

“等舟望秋月”——李白

“风林纤月落”——杜甫

“不夜月临关”——杜甫

“晓月过残垒”——司空曙

“泡江好湮月”——杜牧

“深夜月当花”——李商隐

“沙场烽火侵胡月”——祖泳

“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

“请看石上藤萝月”——杜甫

“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

“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

“明月好同三径夜”——白居易

“五更残月有莺啼”——温庭筠

以上的例子,不过是一部分,他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还不知有多少。诗人为什么喜欢用风花雪月这些字呢?最大的原因,这些字所包含的内容是很美的,所以诗人多喜欢用他,太史公评屈原的《离骚》有句话说:“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就是这个意思了。

况月色的美,和“风花雪”等又不同。月色以青为至色,青是寒色,且是寒色的主体;寒色与暖色不同,暖色如红,看了足使人兴奋,其结果使人生渴怒烦躁之感。而青色是使人消沉平静,其结果使人得到闲适慰藉之感。

再说到由青色所生的变化色(1)为绿色——和青黄而成——画家谓黄是理想色(主意志变化),绿色使人生希望,故称为希望色。(2)为紫色——和青红而成——紫色画家称为渴仰色。

又月的青色,与其它不同。盖其色淡近白,而光较日暗而带灰,白色则洁无我相,灰色则近黑而消沉,使人不生利禄想,超越的情感遂油然而生,艺术的冲动亦因之而起了。

况且月所照的世界为夜,日为奋斗于生活的时候,而夜是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日所照的世界,各个自相皆异色而现,不免为外界引诱而此心亦紊乱了,此时只想如何对付事实,绝对没有超卓之想;而月所照的世界,则无自相,使人觉得“实在世界之消失”而忘我相。这时的喜怒哀乐,绝不止以一身的喜怒哀乐为标准。因为在这种纯洁消沉的月光之下,已将人们的小我忘了,而入于大我之境。有限的现实的桎梏,既除去,于是想象波涌,高尚之情鼎沸,艺术的冲动就不可制止了。

因为艺术——无论人生的艺术,或是艺术的艺术,——美总是个必需的条件;月色,既如此的美,那么诗人提笔每联想到月色,或因月色而想提笔,那是很自然的事呵!

由此看来,月色实在能帮助艺术家得到好作品了,又何怪艺术家常喜欢在月下吟咏,和以月色为他们艺术的背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