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中理论及实际行动会出现很多障碍,并且研讨的内容在广度及宽度方面不断扩大。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深入研究总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不断提高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方面有很大作用。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理论探讨

科学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追求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目的在于形成科学性的思想政治、系统性的工作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科学界定、工作内容的科学构建、工作方法的科学应用、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科学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命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就是将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通过研究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内在规律,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如果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更注重感性的经验积累与个案总结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当更加注重理性的规律分析和系统建构。坚守创新性精神,科学化地解决思想问题,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深度推广的基石。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科学界定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是为了实现思想工作在高校中开展的明确规定,是思想工作在高校展开的工作指向和最终归宿。它对整个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着指导、调节、激励和控制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从几个角度加以定义:从层次上可以分为社会总体发展目标和学生个体发展目标;从类型上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行为目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理想信念、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法纪素质、职业素质等等诸多方面。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服从、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于高等学校办学的宗旨,培养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继任者。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科学界定必须坚持以下三个结合: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应坚持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紧随时代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着重于人才的培养方向及培养方法,使学生全方位发展,增强其爱国精神、创新精神,进而适应时代的发展。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应坚持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是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基础。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承载着社会和家长的极高期望,又身处学业和就业的激烈竞争之中。求知、增能、成才成了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和需要,通过理论教育、知识传授、实践锻炼等多方面的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学生答疑解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有机统一起来,关心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主动及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应坚持与高校办学定位相结合。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育人条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在充分考虑时代需求和学生个人需求的基础上,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达到这个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理清哪些素质和能力能够在教学科研平台中得到有效解决,哪些能力和素质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进行培养和提升,凝练思想政治工作目标,集中力量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构建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诸多,依照其内容可划分为:信仰确立类、能力培养类、作风养成类。

信仰确立类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等。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信仰确立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载体培养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能力培养类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及专业技能的培养等等。通过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职业发展所必备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综合能力的高低,是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开展情况的衡量标准。

作风养成类的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包括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行为修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等。通过对这些优良作风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健康的心理、文明优雅的举止和敬业乐学的态度。同时作风养成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大学阶段的作风养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一个学生言谈举止反映出的精神面貌,从中可看出高校政治工作所实现的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的结构模型如下图5-1所示。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应用

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手段,它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体系,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贯彻执行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如果说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载体,则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就是指为了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在教育原则的指导下,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资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载体决定工作方法,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只有在与其相适应的范畴内应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思想工作落实的程度,进而决定思想工作所达到的实际效果。

1

图5-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的结构模型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应用首先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改革开放的今天,信息革命导致的全球化趋势给我们带来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现实生活中的多元文化。信息社会自由主义、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学生身上体现为追求自我价值、个性解放、学生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纷繁复杂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又使一部分学生在其中迷失自我,过分强调自我感受,漠视他人与集体,甚至背离道德,见利忘义,任凭理想、信念、责任等崇高品质慢慢销蚀。因此,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在不断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工作方法,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工作局面。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如说理引导、实践锻炼、规范制约、榜样示范、评价激励、修养指导、行为训练等被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创造性地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一些新方法也逐渐引起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注意,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如渗透式教育方法,这一方法将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所涵盖的所有因素当中,教育者运用合适的活动载体、文化载体和管理载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教育。再如陶冶式教育方法是通过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进行文艺活动晕染,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又如体验式教育方法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服务活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8年抗震救灾、抗击甲型流感和奥运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80后、90后青年在这些事件中迅速成长,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育方法的巨大作用。

我们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以人为中心,实现更深入问题的解决。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工作方法。主体意识强是当前高校学生的显著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简单靠说教引导、靠纪律约束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而不是眼前的表面问题,这既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思想方法。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面对学生厌学、沉迷网络的情况,就应该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与网络、与计算机有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因势利导、变堵为疏;面对学生信仰缺失、目标迷茫的情况,我们不必简单说教、强行灌输,而是应该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帮助学生自我确定成才偶像、自觉寻找自身差距、自主制定发展规划,变学生被动的“要我成才”为主动的“我要成才”。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价

考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具有科学性,还要看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及达到的程度如何,也正因如此,对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的科学性也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落实与实践。实践是科学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动力,而教育实践的效果要靠科学的评价来体现。另一方面,教育实践的结果还要反作用于新的实践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能始终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这也是科学精神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又一具体体现。因此,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评价是“再”工作过程的开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出结论,而在于“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引导、激励和帮助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反思自身和不断完善工作,这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进行科学评价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才是评价最有价值的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价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评价主体看,要做到内外结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属于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评价,其评价动力往往出于相互评比或自我调适。科学化的评价应在此基础上引入外考官的概念,诸如社会、用人单位及相关机构及教育人员自身的评价等,做到同行评价与外行评价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

从评价周期看,要做到长短结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还要考虑思想政治工作所达到的程度的时间长度及存在的未知因素。所以对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程度的科学性评价不仅要考虑短周期的即时效果,更要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的跟踪考察,才能使教育效果全面地得以体现。如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其成长性加以分析,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水平。

从评价内容看,要做到虚实结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价,通常会依据评估内容制定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的效果效率、工作队伍、社会作用等等。其中很多工作指标不易量化,或可通过个别观测点来反映整体情况,因此在工作中应考虑实际情况虚实结合、以点带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不仅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融入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更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调查研究,不断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科学性及其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科学性的探究,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全面系统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势必极大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第二节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析

伴随高校规模的扩张,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也更加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要主动做好与中学、用人单位党组织的衔接工作;必须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党员联系人队伍;必须要创新党的基层设置;必须要加强党支部的创新工作。

第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提出以大学生的班级为单位建设相应的党建团队。有效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的精神,虽然各校在党建工作中有一定的进步,但伴随高校规模的扩张,学生的招收及管理方面产生很多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应对其进行深度分析,找到创新性的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发展的方法。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入党动机不纯问题

由于现在我国高校学生处于网络、信息化普遍的时代,思想方面会受到相应的冲击。一些学生入党的目的繁多,功利性强,尤其以个人发展为主导。学生不良入党目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盲从型动机:大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党性方面存在感性认识,从众心理油然而生,其目的属于被动型。

(2)功利型动机:这些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得到相应的利益,从而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考虑而入党。

(3)荣誉型动机:带有这种目的的学生所持的是入党可以带来荣誉感,将入党行为视为一种得到相应尊重的方法。

(二)高校党组织与中学党组织、用人单位党组织衔接工作有待加强

(1)高校党组织与中学党组织的衔接问题。由于中学党组织对于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视,培养出很多积极分子,由于受到升学及时间的约束,重点的发展对象没有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由于高校党组织与中学党组织在对于新生党员及积极分子的衔接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所以,高校党组织会将以上人员进行重新评定及培养,这样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入党积极性。

(2)高校党组织与用人单位党组织的衔接问题。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高校对党员质量及所做贡献不甚了解;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学生党员就业难,很多进入民营性质的企业,其无法组织党员学习。所以,高校党员与用人单位在人员的对接问题上会出现一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三)迅速扩大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与相对较少的党务干部队伍的矛盾

为了使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得以落实,全国党组织提出高校党员所要实现的标准,我省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党员的比例在高校各级学生中提高到相应的高度。为了实现要求,在党员数量、规模及质量上必须实现扩充。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入党积极分子也随之增长,然而基层党员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相应的学生支部的党员数量少,而且大部分是预备党员,培训方面的人才与高校学生数量不成正比,导致矛盾日益显著。

(四)高校基层组织设置问题

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主要是设置学生党支部,是奋斗在党建工作前沿阵线的堡垒。在新的发展趋势下,推出弹性学分制度,高校的后勤部门社会化,高校以级为集体的观念逐步淡化,公寓及社团管理方面更为重要。所以建立新型的基层组织在学生中的党建工作重要性更强,应推行新型的党建工作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高校整体的学生活动内容种类繁多,但党支部活动所占比例少,形式单一,无法吸引学生及凝聚学生;目前推行的教育主要是“两课”,学生以传统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关注度低,因此在青年教育方面的形式及更有效的推行党组织的建设、与使学生实时的关注政治信息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二、做好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入党的目的反映人生观。高校学生入党的目的种类繁多,这对于保证党员的整体素质是一种考验。高校党组织必须深入探索,针对问题做适当的引导,关注及学习“三个代表”,以“三个代表”思想为落脚点,积极开展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符合党的领导的理想信念。学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身思想的主导,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积极解决入党积极分子的目的性及相关问题。理解及深层次地掌握党的根本性质。党组织具有积极性及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力量是工人阶级,为先进性的代表。若想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求具有工人阶级的优良品格,积极发挥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为群众的先进典范;深层次理解及落实党的思想。党的先进性为中国前进文化的指导方向。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就是严要求,积极掌握党的先进理论,对党性不断发起挑战并克服;贯彻落实党的基本宗旨。党的先进性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作为党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进行工作。

(二)主动做好衔接工作,使学生党员时刻感受党的关怀

(1)高校党组织要主动做好衔接中学党建工作。发展党员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是需要不断进行的,是党的思想继承及发扬的基础。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在中学生党员建设及扩大方面与高校对接方面进行总结性深入研究,2003年7月,针对上述问题浙江省教工委开展相关座谈会议,省委相关重要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内容主要包括更好开展衔接工作的方法以及针对我省学生的党建工作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

在中学党建工作与高校的对接过程中,采取有效地减少入党积极分子在高校中的培训时间,改变高校党员发展中的不良状况,高校党组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好促进对接工作的开展。

首先,要详细调查新生整体情况,之后,相关党建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的入党材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在中学时期的政治思想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根据学生状况进行针对性处理。在培训时间方面进行连续计算。对符合要求的学生及时发展。针对已成为党员的学生,根据相关规定及要求,做出相应的入党材料审查,不合格者做出相应处理。其次,加强教育培养。对于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党员及非党员学生,组织进入党校学习,加强教育培养。最后,关注新生党员所起到的作用。新生党员作为新生中的佼佼者,应充分信任,给予分配相应的工作,激励他们参加各项相关活动,积极发展及帮助希望进步的学生。

(2)加强与用人单位党组织的衔接工作。针对在毕业后,进入社会面临就业压力的学生党员,高校应给予相应的帮助,最好能帮忙联系工作单位,做好与用人单位的良好对接。首先,对学生党员进行深入跟踪式调查。高校党组织建立毕业生档案库,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定期跟踪式检查政治思想质量。这样既加强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同时又掌握了组织的发展情况。实现学生党建工作更好的发展。其次,入党材料的良好交接,将相关的资料交与用人单位的党组织,并向用人单位交代预备党员的相关情况,更好促进以上学生的后期培养及工作发展。关心未有用人单位接收的学生,作材料暂存处理,按照管理,需缴纳党费及及时完成汇报工作等,学生就业方可转出。若所进入单位无法进行党建教育,应与党组织联系,参加组织学习。最后,增强毕业生教育。

一些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关系对接没有引起关注,超期对接,所以在这方面增强引导教育,做好对接工作,发挥党员应尽的义务及责任。

(三)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党员联系人队伍

对于高校学生支部党员工作人员相对较为匮乏的情况,需要相关的各部门的党员发挥作用,建立各方面健全的党员联系人团体,解决党员队伍力量薄弱问题。

(1)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保障。通常情况下,政治辅导员由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书记担任,学生负责支委岗位,在政治辅导员方面要求素质及知识文化等各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对上述岗位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工作,完成后采取考核评比方式。

(2)调动班主任党员的积极性。高校的班主任通常由专职教师担任,大多为党员,其特点是可以全方面了解学生情况,在课内外均能与学生沟通接触,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由于其资历及年龄有优势,学识方面突出,党政经验丰富,可以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3)发挥党员教师的作用。针对党员积极分子规模大的现象,需要党员教师发挥相应的作用。需要教学经验极其丰富且成绩优秀的教师作为联系人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与学生深入接触,引导学生了解及学习党的知识,端正态度,加深对党的热爱。

(4)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党员积极性得以提高,起到其相应的作用,给予学生党员信任,分配给学生党员各种能力范围内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时间去发展更多的党员学生,其他学生可以通过党员学生进行党员学习,深入了解党的知识。

(四)创新党的基层设置

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对党支部设置进行调整,需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年级及专业的区分成立党支部;以公寓、社区、社团为区分成立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由于学分制的推动,学生社团将成为党建工作重点发展的团体,使学生既体验到丰富的社团文化生活,同时了解到党的知识,激励学生自我管理及教育。要不断拓展公寓及社区的党建工作,在学校的后勤部门不断成为主导的背景下,在公寓及社区开展党建工作,建立党支部,形成相应的党组织体系。

(五)加强党支部创新工作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式存在,若使学生党组织起到相应的作用,要求在工作方面不断创新。

1.运用好各种有效活动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依据学生党员的各方面兴趣及专长,创新性活动成为迫切需要的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及措施,拉近学生距离,使学生党员的形象无形当中影响周围的同学,从而起到扩大队伍的作用。

2.充分利用校园网,更新教育手段

网络逐渐占据人们的视野,应用网络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所采用的方式必须既传承优良传统又能实现手段的创新性,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网络为前沿阵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党建工作相关人员应熟练掌握电脑软件的基本应用及操作,掌握新兴的交流工具,无形的影响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采用网络媒体的方式灌输相关知识,促进党建工作教育更具趣味性。

第三节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探析

高等院校是人才思想培养的摇篮,针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时代同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针对性开展工作,并且采用创新型方法。所以此文章以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的问题及特点为核心,针对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的长期性进行研讨,从而形成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面貌。

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会议,会上明确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先进性为党的执行力的基石,与党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关。因此认清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创新并完善党建工作,形成学生党建工作新面貌。

一、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

学生的党建工作在高校整体学生工作中位于首位。高校所发展的都是年轻党员,其可以为党的建设事业较长的时间。所以在高校发展符合条件的党员,需在年龄结构上作出调整及完善。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团体,每年拓展党员,在党员团体文化结构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除上述所提到之外,高校设置很多专业的缘故,党员在各行业的分配范围更广。

各高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源于学生在校时间为4~5年,处于周期性流动,因此大学生开展党建工作要趁早,促使条件成熟的学生进入党建团体,从而促进党组织的扩大及更好地让其发挥在党建工作中的价值。所以高校的党建的相关人员必须认清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党建方向相结合,培养优秀的促进党建工作的继任者。

二、建立新时期学生党建长效机制,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党建团体,高校大学生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因而受到社会关注度高。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继任者的前沿阵地,建立长期的党建工作制度,形成高校党建工作新面貌,重点表现为下列几方面。

(一)培养与教育机制

1.丰富理论学习形式,强化教育宣传成果

现如今,仍有诸多党员理论学习的制约性因素存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学生建设及创新性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有碍党建工作的发展,针对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不断地进行分析,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需要不断对展开形式进行创新,选择适当的解决办法。依据党员所处的境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以实践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从而着重点有所不同,各种学习方式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促进政治理论学习的开展。采取创新性方法,保证教育的有效实施。

2.加强对积极分子培养人的培训与考核

正式党员负责培养积极分子,但由于正式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限,党性修养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培养,建立相应的培训及考评机制。对预备党员采取以培养人的要求为核心的培训系统;对支部党员进行不定期考评,并将结果公布,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

3.重视党支部干部的培养

针对党支部的学生干部,尤其是支部书记,应重点定期培养及考评,主要内容涵盖组织发展流程、组织生活、工作手段及学生党支部团结协作能力的加强等。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建立党支部成员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

4.强化党员的继续教育

为促进党员理论的加强,必须进行党员继续教育,有效地提高党员的理论修养及政治意识。对学生基层党员采取促进党员发展的相应措施,使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及自觉行动力得以提升,改变对世界的主观认识,坚守心中的理想信念。

(二)支部活动创新机制

1.创新支部组成形式

在党建工作相关制度的制定中,加强党员的团结意识,必须采取创新性的学生党支部管理机制。支部创新性管理机制应以实践为导向,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生支部以专业、班级及宿舍为单位的形式引入新的工作模式,促进党建工作的深入,发挥处在党建工作第一线的基层成员相应的作用。

2.创新组织生活形式

为了使基层学生党组织工作的内容更具有创新性,对党支部成员所起到的作用深入了解,加强党支部的团结协作及战斗力,激励学生党支部对学生的目的及思想等进行教育,在保留传统的组织生活的方法的同时各学院设立相关活动,由各党支部组织相应的活动。促进竞争意识的培养。将实践活动引入到支部组织生活中,起到创新活动的主动执行力,由被动执行转化为主观能动的执行。

(三)优秀党员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党员激励制度,将其引入学校的党建工作中,树立榜样。每年建立定期学生党员奖励活动,并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对其进行及时、针对性的评定,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力争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出来,争当模范先锋。

(四)学生党建与社会多层面共建机制

1.学生党建与公寓管理共建机制

伴随高校学生趋向于公寓生活,以班级为单位的党建工作逐步弱化,原有的单一性功能逐渐多元化,所以以公寓为思想品德教育及培养的场所。从现在的情形可以看出,学生党员在宿舍中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将公寓的单一化功能进行转化,将党建工作引入寝室为单位的组织中,将党建工作融入公寓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将素质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合二为一,并把优秀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开展寝室谈心、环境建设等工作,完善公寓的管理及党建工作。已有一些高校在公寓采取一定措施推动党建工作。

2.学生党建与网络新媒体共建机制

现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也使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朋友圈已经渗透至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由于大学生知识较为丰富,易于学习新的事物,在“微生活”中大学生受到影响。网络交往的特性又使其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阵地成为可能。利用qq、微博、微信等工具,既能够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有利于相关政策的宣传,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由于网络的应用,学生党建工作应采取创新性推行方式,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认清网络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将网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方面进行提升。从实际出发,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党建工作进步及长期性发展。具体的工作方式还需要党建工作者根据各自学生的特点,逐渐形成可执行、及时有效的网络新媒体工作机制,最终将这块充满生机且学生喜欢的阵地变成强有力的党建工作平台。

3.学生党建与学生社团共建机制

所谓高校学生社团即是学生依据自身的特点及个人兴趣所形成的团体,学生社团对学生进行群体的活动能力起到正向作用。

虽然学生社团是由学生共同组成的活动团体,而且主要由高校共青团负责管理,但管理制度相对较弱,所以党组织的设立更具有必要性。现如今,在学生社团中开展党建工作是发展中面临的新的挑战。就目前而言,在社团内部建立党组织尚处在摸索阶段,可以根据社团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分级、分层面、多角度管理,依据学生日常活动广度及工作特点,建立有效的可推动社团党建工作发展的管理制度。

(五)精心搭建党性锻炼平台机制

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张,党性是政党的根本性质,是先进性的体现,是有别于其他政党所特有的。党员的党性修养及锻炼伴随终身,需要长期进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党建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在这期间党员应进行党性方面的提升。所以搭建高校党建工作平台进行党性锻炼,实现双向交流,引入典型的人物及事迹到学校中,提高党员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党员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融于社会,以坚强的态度解决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与社会实践、自身能力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从而实现党员的社会价值。

第四节 宏观视域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一、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或者90后,在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发展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对其责任感所处状况可概括重点为以下三点。

(一)自我意识强,自我责任感弱

所谓自我意识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一旦出现问题会脱离自身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最在意的是自己,很关注别人对于自身的评判,一旦觉得别人的评价与自身的评判有分歧,就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所谓自我责任感弱着重体现在一些大学生不关注自身的身体及生命,会出现生活萎靡、放逸,一旦遇到困难立即消沉等。

(二)集体责任感不强、他人责任感较弱

大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仅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得失。尽管他们也认识到要关心集体,但心里关注个人的得失,部分大学生仅做表面样子,实为外力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举例来说部分学生不情愿为班级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由于老师的要求或者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不得不做;集体观念匮乏,无法融入集体。

(三)责任感的关联性认识不够

大部分学生注重自身意识的发展,对与他人的矛盾夸大描述,对集体观念认识较弱。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认识,无法从大局方面考虑问题。例如,思想上的放逸,金钱上的耗费,甚至生命的轻视等。以上行为均没有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大学生所要做的是对学校及社会负责,对自己及身边的人负责,承担相应的义务。

二、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找到事情产生的缘由,制定相应的对策。大学生责任感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现代的学生由出生到成年一直接受应试教育,以学习为中心,不关心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最终实现的目的就是进入高等院校。视野单一,目标单一,导致学生无法从宏观考虑问题的内在联系。步入大学殿堂,视野及目标消失,所有事情都变得不尽人意,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堕落,对自己包括周围的一切不负责任。

(二)角色认识不明、缺失

人在社会生活中会扮演很多角色,由于社会角色的不断转变,一些社会角色会被忽视,从而无法履行相应的责任及义务。

处于现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责任感弱,往往忽略在社会中需要扮演的一些角色,从而忽视履行相应的责任及义务。

(三)社会环境的原因

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存在的价值繁多,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会对前途产生相应的困惑,同时网络的影响,在三观的树立上受到限制。并且社会的金钱观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其具有功利性,内心浮躁。目前读书无用论不断泛滥,学生失去了动力。呈现出理想、责任缺失的现象,虚度学生生活蝴蝶效应致使情况更为严重。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责任感弱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宏观领域考虑主要应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和信念教育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必然有责任感,原因在于,首先,其必须为实现理想信念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为理想而努力,革命年代的先烈为了实现建立新中国的理想信念,对身边的一切负责。然而现代的大学生在步入大学的那一刻,便失去了目标,最后剩下的就是随波逐流,如行尸走肉般过活,一旦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甚至轻视生命。前进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在理想信念方面加强教育具有充分的必要性,采取影响思想的方式。首先是德育教育,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采用思想理论及先进事例为导向,加强学生对世界的判定,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感受贡献的荣誉感,形成正确的三观。高校可采用历史大事件的题材强化大学生责任感;树立模范,让学生与成功人士交流及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积极地实现奋斗目标。作为教育人员,首先应做到先立己再立人,对学生负责;其次,作为教师,利用先进事迹及人物感化学生,起到教育的目的;最后就是加强团队协作,使其在团队中有归属感,进而产生责任感。参与社团率高的班级人员更具有凝聚力及责任感。

(二)加强角色意识教育,强化角色实践

责任意识必须根植于个人及团体中。只有认清社会各级人员之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在适当场合扮演相应的角色,从而相应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责任感的产生是内化的过程,需要从自发到自觉,人自身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外部条件的推动,使转化进程加快,因此必须认清情况才能更好地扮演在不同环境中所承担的角色。培养角色意识是不断在实践中加强的过程,教导人员应引导学生认清自己,根据社会的需求及个人的自身特点培养其具有相应的知识及能力扮演好相应的角色,进而满足自身需求及社会愿景。学校应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促使大学生背负起在社会中所要承担的责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表育人功能

责任感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情感,以行为作为表现形式。作为教育者应以自身的行为及语言感染学生,以自身为表率,以自己的责任感影响学生,工作中严于律己,在无形当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特别注意的是,管理学生日常工作的政工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原因在于其与学生交往繁多,更容易在思想及行为方面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政工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出现不负责的情况,所以在政工干部的录用过程中,在责任意识及知识储备方面严格要求,并进行及时的考评。

(四)净化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及其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良好的外部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在心灵及智慧方面都有所提升,进而促使学生具有上进心及责任感。高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培养相应的责任感。第一,高校的外部校园环境必须符合审美要求,景致清幽,适合人文及学术的发展;第二,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能提高凝聚力及归属感的集体活动;第三,把控网络,使其对责任感的建设发挥正向作用,尽量降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第四,注重舆论的导向,校园内进行舆论监督管理,引导舆论朝正向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五节 高校感恩教育之现状与对策

所谓感恩,即使行为主体对其起到正向作用的人或物的感激及给予相应的回报,感恩意识的培养能有效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促进社会和谐。在高校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过程中,感恩意识需要特别重视。高校对于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促进校园和谐。作者针对高校感恩教育情况调查,并研讨之后,期望高校感恩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一、感恩、感恩教育的含义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萌芽于西方,本义为感谢上帝赐予的面包和水,使人类得以存活,之后意义范围扩大到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铭记周围人的帮助,忘记不快乐的事。

“感恩”在中国汉语体系中词义体现为“仁”“义”“孝”。“仁”需要人常怀博爱之心,感念自然及社会创造之恩德;“义”则是与朋友休戚与共,乃至“士为知己者死”,感念朋友知遇的恩德;“孝”则为“爱亲、敬亲”,回报父母的抚育的恩德。父母养育的恩德是最浓厚的,感恩的心态对社会文明进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感恩不仅是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基本品德,感恩还是公民必须尽的义务。

所谓感恩教育,即是教育人员采取各种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恩教育,也可以称为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及品行教育。

二、感恩教育之现状

最近,部分高校开始进行感恩教育。人们道德的组成分为三部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感恩隶属道德范围,因此进行感恩教育主要从三个层次出发,包括:首先,认知层次,即受教育者认清所受的恩德,在内心明确;其次,情感层次,以认知为基石,受教育者生出内心舒适的情感,进而形成感恩的意识,给予回报的冲动;最后,实践层次,内心所产生的感恩意识及回报的冲动化为实践,最终成为习惯。现在感恩教育的落实就是从这三个层次入手。

(一)认知层次

在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及发现别人的恩情,并确定感恩的原因,指引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及感恩观。兰州大学于2006年开展感恩活动,主要是对生活费的核算,分析并公布,并放映感恩题材电影。之后,河北经贸大学、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相继放映感恩题材的电影,使同学在电影中体会感恩;武汉科技学院、温州城市大学通过开展生活费核算活动等,从而形成感恩观,感恩身边的人;广西大学开展树立榜样活动,来激起学生的感恩之心。以上大学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观,懂得知恩图报,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合格的大学生。

(二)情感层次

针对个人来说,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知识,其主要决定于其中情感的投入。南京大学开展思政之窗,发布收录的感恩题材的稿子。渤海大学商学院与2006年9月开展感恩题材的演讲比赛,主张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鲁东大学开展感恩题材教育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开展感恩题材的辩论赛。武汉理工大学开展感恩题材的宣传活动。以上活动,均让受教育者认识并感知恩德,以愉悦的情感,转变为自觉的感恩意识,从而形成回报的冲动。

(三)实践层次

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意志及情感,进而丰富表现行为,使感恩品质得以提升,形成感恩实践。河北经贸大学开展系列感恩题材的活动,主要以制作贺卡的方式歌颂母亲的伟大,感恩母亲的养育恩德。南昌航空大学采取的是给母亲一封信或一份礼物传达感恩之情。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开展以感恩为题材的献礼活动。石家庄市60所大中专院校于2005年10月至12月联合开展感恩题材活动,提供沟通的平台,使学生理解父母,进而唤醒同学的感恩意识,付诸实践行动。河海大学及鲁东大学等相继开展感恩题材实践活动,将意识落实为行动。以上活动均提倡将感恩意识落实到行动中。

三、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范围不够大

首先,感恩针对对象范围小。以上高校所开展的感恩题材的活动,感恩对象限制在父母、亲友及师长。其次,开展感恩活动的地域范围小。仅限于内蒙古、甘肃、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江苏、湖北、广西和广东l0个省(自治区)的一些高校中,而且以上10个省(自治区)开展感恩教育主要以省会城市或者政府的驻地为主。最后,感恩活动的倡导者范围有限,仅限于学校,缺少家长的参与。今后应将高校与社会力量融合到一起,共同发展感恩教育。

(二)形式不够丰富

目前高校作为认知层面的感恩教育有以下方式:采取问卷调查,观看各种感恩题材的电影及记录片等。在情感层次方面的感恩教育方式为:建立感恩教育题材相关网站,倡导感恩,开展各项感恩题材的比赛及宣传。在实践层次进行感恩教育方式为:以制作感恩的贺卡或信件等表达感恩之情。从全局考虑,活动开展方式具有多样性,但必须将其融入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中,改变单一性教育方式。

(三)时间不够长

由以上高校感恩教育开展活动时间可以看出,持续时间不长。因此感恩教育需要长期坚持,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在大学的所有时间内,并付诸具体实践。各年级都应采取不断渗透的方式开展感恩教育。然而感恩教育尚未形成系统化,实践中的应用也不多。

四、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一)扩大感恩范围

(1)认识到感恩教育实践有三重境界。其一,对恩人感恩。

此在感恩境界中处于最低层次,主要体现感恩父母及师长,甚至对自己施以援手之人,并实践于具体实际行动中。其二,对大自然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不仅包括对人感恩,对大自然及周边的环境也怀有感恩之心。其三,对生命进行感恩,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感恩教育不能仅限于人,还要对事和物怀有感恩之心。针对以上感恩,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措施。其一,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高校关注感恩教育,同时开展相应的感恩教育活动;其二,高校的相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重视感恩教育,在无形当中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其三,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加强子女道德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有助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四,感恩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共创和谐社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需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出发,将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更好地融入意识及行动当中。

(二)形式多样化

高校在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依照自身优势及特点分别从认识层次、情感层次和实践层次三个层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依次加深。其一,讲述感人事迹,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观看感恩题材的电影及记录片,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其二,促使学生根据讲述的故事或者亲身体验,书写心得,并以征文及演讲的形式交流心得体验;其三,在日常的感恩教育中,扩大教育范围,使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利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周围的人及事物进行感恩。感恩的形式有多种,从日常生活中便可实践。

(三)建立长效机制

在如今的形势下,高校是对在中小学中的感情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偿教育。道德教育层面,着重于基础的建设,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及感恩观进行培养,将中小学时就应受到的感恩教育进行补偿教育。针对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在各年级采取对应的依次深入的感恩教育,并且采取有效的感恩教育措施,在组织和制度上对感恩教育给予保证。第一,在组织上得以保证,高校建立相应的教育活动办公地点,起到领导及引领的作用;第二,在制度上进行保证,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定期考评,并对成绩优秀者给予表彰,将感恩情况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