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变化

我国高等学校承载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构建者和继承者的主要责任,校园内人才发展的主要、最基本的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在为止,校园内在读的大学生已经达到2000万,这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是党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江泽民曾在中央的会议上提出:

“目前中国的发展,要想发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把工作的视角放在国际和国内、传统和实际,然后对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进行深入的解析,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对思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从国际大背景和转型期我国国情的新变化中把握新的时代特点,深刻了解新时代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状况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一节 国际大背景的新特点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

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定要与目前国际社会的改变相符合,灵活地掌握现在国际社会的新特征,让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可以跟上国际发展的改变,这也是目前我国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

现在大学生的培养正处于经济整体化潮流的国际历史条件下,这些国际化条件的新特征对大学校园的学生形成了很大的感染力,以至于给高等校园的教育工作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教育工作虽然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但是这也是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一、经济整体化的形式

经济整体化的具体含义是指全世界各地的经济、制造、生产和耗损等范畴,经过对外经销、技能的转变等互相关联而产生的整体范畴。它表现了销售、金融、发展等形式的整体化,经济全球化其实就是生存的要点在全球领域中的自在的流通与优化匹配。

经济整体化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正式提出,90年代形成高潮,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2000年江泽民与外国友人会面时提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定形式是经济整体化,经济整体化同时也是将来各国经济成长所赖以生存的外在因素。虽然经济整体化为人们的富强和发展带来了机会,但是经济整体化也面临着非常大的考验。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要赢得经济的更好成长,不能够只是依赖于国家内在的能源,要把国际中的能源都加以运用发展。”中国在2001年11月10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自此,我国的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又进一步得到提高,在我国的发展中也都获得了长远的成长与进步。

目前世界经济成长的关键和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以来,经济整体化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下面7个发展形势中看出。

1.虽然世界经济形势已经步入“结合形势”的时期,但是模块特点仍然很突出;国际经销会促进经济整体化与地方经济整体化形势。

2.金融行业占据着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证券在经济市场中功能会获得提高,金融行业使全球经济的财富进行新的匹配,国际货币系统也向多方面发展。

3.经济成长的时间长短和特点也会产生改变,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也会再一次地增大;全球能源的匹配与消费、流动等之间的融合,提升了全球经济面对危机的能力,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开展,同时也为个别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国际争斗、国际危机,甚至,因为实力的大小,大部分的利益都让发达国家和国际公司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很少的利益,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大。

4.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削弱,但是国家的权益与民族特征在增强;国际公司的发展一直在促进企业实行跨国合并。企业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的经济互相赖以生存。

5.在新时期学问将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单独的部分而存在。在经济整体化发展和不断革新中,学问是最主要的一个新的发展要点。

6.经济危机的整体化。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也有弊,它让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互相依靠,这样,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就会马上涉及全球。这也是目前经济整体化在发展中最关键的一个危害。

7.政治、社会、文化受经济整体化的影响很是深远。第一,目前经济全球化一直在进行加强,这都会增加国与国间经济的互相依靠,让各国的经济持续加大,这样的发展,一定可以促进世界的稳定和发展。第二,经济整体化让各国的决策者和组织部门进行政策抉择时的范畴变小,这一定可以推动国际交流中民主与协作的氛围。同时,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造成影响。好的方面来说,外国的文化能够让本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优化本国的生活形式;从不好的方面来说,外国的文化中也有糟粕。那么,怎样在国际文化沟通中取长避短就成为各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

现在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显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国际油价的大幅度波动、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社会成长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经济的整体化事实上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整体化。整体化对大学思想政治状况的主要影响有:第一,贫富差距拉大,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公正平等。虽然经济的整体化为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提供了机会,但是它没有实现一起富裕的社会环境,实际上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经济都被先进的跨国企业和发达国家所获得,所以形成了富的国家越来越富,穷的国家越来越穷,这就导致国与国间的经济距离越来越大,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一批有志青年比较关注社会的平等和全球化中经济的公平。第二,经济整体化是把奉献能源环境作为成本的,人们比较注重生活领域。由于经济的迅速成长,这对不能够重生的能源的侵占和环境的破坏是空前绝后的,所以人们开始注重能源环境的保护。第三,思想意识出现多元化,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遭到打击。在经济整体化中我们体会到了各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某些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整体化中占据领导位置,所以他们借助其产品实行他们的理念,这就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削弱。第四,快速发展民主政治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但仍对西方的“西化”、“分化”的意图理解不清楚。全球化的发展让我们体会到,如果要想赶上发达国家,就要增强民主与法治。实际上,目前的全球化是因为西方部分发达国家领导的,西方敌对势力借助“西化”、“分化”对我国进行为难。所以,一些学生很难分辨出思想混乱和信仰缺失的危害。

二、政治多元化的趋势

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同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公平的世界。一个国家掌握别国的局面早已经与社会发展的脚步不相契合,因此政治多元化已经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必然走向。

世界政治多元化的含义是在一定的阶段中形成的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走向。多元化的走向不管在哪个范畴中都会形成新的发展。截至现在,多元化也没有确定为具体的一个世界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两极格局的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强国,但是世界并没有形成单方面的格局或者联合主宰的格局。美国尝试着运用它巨大的军事、经济能力来寻求对世界的掌控;在这期间,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成长和国际经济影响力的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大舞台上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促进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一个多极化的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迈向多元化,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则相融合,能够表达各国人民间的权益,可以减少新的战争的发生,促进构建一个平等公正的政治经济新局面,推动世界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

政治多元化是国际政治经济成长的必然走向。主要是因为:一,因为科学和经济的实力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在科学和经济的快速成长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掌控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根本就是经济多极化,其中也是世界经济化的重心转移和地域化走向的表现。二,世界经济成长的不均衡的影响导致政治的多极化。

三,各国文明的丰富性成为世界多元化的根本。四,各国维护本国的权益是最基本的因素,决定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走向。世界向着多元化趋势成长是一个不因人的思想意识为转变的走向,也是美国以外的各个国家追求的标准。

政治多元化是在磨难中成长的。不平等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的旧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想处理和平发展这两大难题,构建一个政治经济的新局面,这依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多元化局面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进程。多方面因素如下:一是美国的主导思想和其建立一个世界的意图,这是多元化走向面临的最大阻碍。二是世界上贫富距离的拉大和宗教信仰冲突的问题,这些都会对形成多元化造成打击。三是多极化局面的形成会使世界的力量进行新的匹配,这一过程就会形成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世界多元化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纠纷和战争。

当今和以后的一个阶段,和平、稳定、发展必然是时代进步发展的流行趋势,也是新时期发展的重点。即使这样,地区争斗仍然存在,国际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国际趋势的根本形态就是:整体稳定,部分争斗;整体平缓,部分紧张。整体来看,西方势力比较强的趋势还是一直存在的,我们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政治多元化的趋势决定着世界是否稳定前进的局面,决定着我国的稳定发展之路,它对大学校园中的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主要是,中国作为世界稳定力量的雄起召唤出人们对和谐发展的盼望,但是世界上仍然存在的霸权主义、恐怖势力等等给社会一直带来危机,让人们深深地体会到恐慌;这种发展形势让部分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了质疑,还有的表现出没有自信发展好。

三、科学技术的快速成长

科技的发展是世界经济进步的关键。在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改革再一次达到新的制高点,这次科学技术改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数字化和网络化特点的信息科学迅速成长,这让全球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了最根本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以及国际经济间的斗争具有很大的作用。科技能够帮助者企业进行整改,同时还能带动新兴企业的发展,加快各国经济信息化的成长。

促进科学技术革新的两大推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新需要与人类摸索世界的“迫切心”和“构造的欲望”。步入21世纪,人类在科技领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科学研究者们在宇宙方面发现了新的星系。

21世纪依旧是科技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出新的形势。世界各国全都注重科学技术的进入和国家抉择的扶持,整体的科研投资大面积加大,革新依旧是每个国家科学技术重视的目标。由于全球科研投资的回升,使得科学技术在世界中稳定地发展,如纳米技术的成长形势猛烈,航天技术在争斗中成长,环保企业出现新的成长形势,文化企业茁壮成长。运用、基础、高等技术研究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互相推动结合成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方向。历史的革新模式与处理方法遭到挑衅,从而形成了策略、功效管理等模式,使得国家和产业都比较注重优秀人才的培训,特别是青年革新人才与组织。跨领域的学习合作已经是发展必然的走向,科学技术的角逐日渐剧烈。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成长,推动经济整体化进一步成长,可以给全国人民带来繁华与喜悦。但是在发展进步的同时,科学技术所建立的高端武器、地球的变暖等等问题,这些都将造成地球的毁灭。科学技术的快速成长对大学校园内思想政治情况的重要影响力具体有:一是尊崇科学技术和害怕科学技术共同存在。大部分人尊崇科学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喜悦,所有的科技研究者都盼望自己的研发能够出现奇迹,可以造福人类。但与此同时,有的人担忧甚至是害怕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危害。科学技术犹如一个不能掌控的力量,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二是人类的生活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成长,打破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一些老的职业陆续被淘汰,不断出现新的工作职业。其中网络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导地位,新的生活形式一定会影响大学的老师、同学们的思想意识和认知范畴。

四、国家综合实力的剧烈角逐

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就是所谓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具有的各方面发展的实力以及对外加以影响的各种能力的相加。具体含有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口总数等方面的真实力量。其中含有了自然因素,也具有社会因素在内,也是每个因素、每个范畴的相加,更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

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大小,可以体现出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主宰着它是否可以让人们的需求得到满意,还决定着国家在国际发展中的地位。因此,众多国家都把加强本国的整体实力作为发展的标准,所以,要在条件允许的范畴中,采取不一样的形式,发挥最大的力量发展本国的整体实力。

目前,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角逐具体体现在下面6个方面:一是经济的角逐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角逐的重点。国家间角逐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所以角逐的成功与否也必然是把经济的真实力量当作基础。在冷战后,经济地位在整体实力的发展中得到提升,因此,经济的争斗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因素。各国都在加快发展自己的经济,加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提升本国在经济方面的力量。二是整体实力角逐的重要目的是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与在国际中的影响力。美国以世界上仅有的强国身份一直争取维持自己老大的位置。对各国的侵占日渐增加,就是美国人都批判它的这种“单极化”思想。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不屈服于这种统治方式,所以就极力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积极加大本国的政治影响力,提升自己在国际合作中的位置。各国间因此有了一种纷杂的联系。这当中既有合作也有斗争。一些国家想要自己本国的人当上国际组织中的领导,一些国家争取在某个区域可以起着主要的政治影响力,总之就是各国都在将事态形势引导着对自己有利的趋势发展。三是科学技术的革新与首先完成是整体实力的首要。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主要表现在于科学技术的力量与标准,它能够给整体实力带来巨大的影响力。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融合日渐密切,所以对经济的奉献也是日渐提高。科技的重大研究,足够提高一个产品的竞争力量,有的还可以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基本体现。所以,科技的角逐是国际角逐的关键。谁拥有了先进的科技,谁就可以在国际角逐中占领主要位置,四是军事依旧是整体实力角逐中具有一定震慑性的方式。在国际发展中,实力的角逐其实就军事的角逐。虽然在冷战后,军事战争有一点和缓。但是最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在国际政治中军事力量的体现与影响力又变得明显了,而且还有了一些新的特征。五是文化间的角逐在整体实体角逐中日渐明显。文化在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素养和聚集力等方面都有着主要的作用。所以,目前人们注重文化的养成。各国也都根据文化的形成开展着复杂多样的竞争。六是人才和人的素养的角逐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角逐的根本。在现在的世界,仅有一小部分的战略性的能源,其他能源在综合国力中位置有所降低,但是人才和人的素养的价值在不断提升。再加上现在人才的流通加快,因此,人才的角逐,在现在的世界发展中日渐明显。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整体实力角逐的形式、模式、标准都有着不一样的特征。目前的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成长,科技的不断创新,运输工具的日渐多样,通信方式的进步,这些都使各国间的关系日渐密切。现在,一个国家的利益不单纯的是局限在本国内部,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和外国的接触中。在这种互相关联中各国总是可以争取和达到自己的利益。这其中有着相同的利益也有着争论的利益。相同的利益是共赢的基本,争论的利益则是纷争的基本。不管哪个利益,都是为了获得那最大的部分,所以产生激烈的斗争是肯定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实力的激烈角逐。这种类型的角逐,虽然不会像以前进行军事侵占的手段,但是这种竞争涉及的范畴会更广泛,手段也会更加多样,造成的影响必然会更加剧烈。

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角逐归根到底可以说是进行人才的角逐。大学作为培训人才的地方,整体实力的角逐对大学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力特别明显。第一,体现在对人才的抢夺。人才素养的中心是思想政治素养,更是确保人才品质的基本,如果思想政治素养不成熟就会导致人才流失。大学应该把国际整体实力角逐的新挑战作为起点,加大力度对人才进行培养。第二,整体实力的角逐其实也是文化的角逐。现在世界各国都比较注重国家文化的发展,对外传播本国文化,把加强本国文化作为整体实力竞争的主要方面。在传播本国文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凭借它巨大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实力,对我国文化的输出是倾巢而出,由于他们处在优势地位,所以他们凭借网络的宣传向学生灌输他们的思想。

学生们特别轻易地就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以至于就会对大学里所灌输的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这就对我国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困难。第三,从体制管理方面来看,整体实力间的竞争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间的竞争。虽然现在我国的整体实力正快速地提升,但是,当人们看到发达国家的整体实力处在上风的时候,就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自信逐渐消失,因此在大学内开展教育工作也就很困难。

第二节 转型期我国国情的新变化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

现在大学生的发展正是我国经济系统转变与社会变型的双面转型的阶段,这种双面转型的阶段,会改变人们的就业形式、思想意识等等。社会中的这种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大学校园内教育工作的开展,这也是我们在新阶段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革新的一次难得的机会。由于政治工作是和时代的改变息息相关的,所以实行政治工作必然要密切结合发展变化了的环境来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既要紧密地结合变化了的工作情况,还要不停地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式,这样才能够提高新阶段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

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党的十四大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确定为经济体系变革的标准,准确地指出“要想构建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是让市场在国家的控制中对能源的匹配起到了根本性的价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市场的单独性、公平性。就是说不管是个体还是产业都是公平的、单独的,都拥有自己可以采取经济选择的权力,可以自己承受选择面临的危机。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做出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经济模式根本不同。第二,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构建起了各类市场,产生了统一公开的市场体制,经市场制定价格,确保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所有经济能源都由市场来进行匹配。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根本不同。第三,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对这种经济形式采取非直接的调度控制。这种方式与经典的管理方式一点也不一样。第四,市场经济是依法的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第五,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准则。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经过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要素市场、价格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现了由国家计划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得到发挥,增强了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组成与经济效益、生产生活形式、社会组织方式的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同时又在更深的层次上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激发出的活力,如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动力和压力机制,深刻影响着高校的师生,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广大师生的独立性、竞争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就对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发奋学习成为学生群体的主流观念;他们还通过自己各方面的努力,来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应对就业市场的竞争;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也易于接受各种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对某些问题也不仅仅满足于教师的教授,而能够独立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两极分化以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负效应也日益暴露。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变迁,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比较深刻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也在大学中有所体现。市场经济本身所遵循的等价交换法则,追求私利的理性经济的人格特征,贪图享受、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等等都会在学生思想中蔓延,使得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总体来看,学生群体中的价值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以自我为中心、以利己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取向在很多学生中有着较大的市场,这些都和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传播的、所要求学生具备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绩,这也给大学的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构建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种形态组成的组合体,同时人类文明是物质、政治、精神这三种文明形成的组合体。人类在建造和发展客观世界过程中产生的成绩,体现在物质文明上;在政治实际经验中产生的成绩,体现在政治文明中;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产生的成绩,体现在精神文明中。在党的十六大中这三种文明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长的根本标准,这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完善,表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上的认知一直在深入。

由于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人们深深地受到封建势力的统治和打压,但是从未停止获取自由的竞争,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封建统治。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一日开始,就把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就将人民民主作为政治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开始时,就将政治体系的变革作为主要内容。

由于我国在封建统治下的时间过长,民主政治的构建不可能短时间就完成,要有一个慢慢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让人们熟知了西方的政治体系与公民自由,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民主政治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经济体系变革的需求了,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我们都认识到建立民主政治的迫切性。

人民最根本的权力就是民主,但是,因为每个国家国情的不一样,民主的差别也比较大,所以民主政治的构建和达成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共产党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融合的观念,吸取了人们政治文明中的成果,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中的标准与责任。我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拥有明显的特征:一是一直保持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的基本保证就是党的领导,依法治理国家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根本战略,二是坚持国家的所有权益都是人民的。三是坚持民主的内容与方式的统一。四是坚持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组织准则与活动形式。

目前,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主要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人民的公仆”常常成为人民的主人。依据国家的所有权利是人民的基本准则,不管哪个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供养的,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赐予的。二是钱财的交易。部分官员把百姓赐予的权力作为资本,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贪污腐败,缺少有效的督导与管理体系。这些问题如果想在根本上得到改进,那就需要加大力度促进民主政治的构建,给人民真正的权力。首先是要进行政治体系的变革,要在具体的内容中实现所有权利都是归属于百姓的,尤其是让地方的领导体会到他的权利是百姓所赐予的,不是什么上级领导决定的。再就是构建有效的开放与督导的体系,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政务都必须公开,其中含有所有办公的消费。将督导的权力真正地还给百姓,利用群众的意见与媒体舆论的作用,将所有的腐败行为都暴露出来。

大学作为民主观念最强大的地方,大学生有着自然的民主传统与强烈的民主精神,他们重视国家的民主政治的构建,盼望着快速进行政治体系的变革。但是,他们又很轻易地就会因西方民主的影响,而疏忽了我国实际情况的独特性,完全将西方的体系搬过来,但最后发现不适合的时候又开始埋怨政府,然后就对民主政治缺乏了自信。我们首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这也是大学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

三、先进文化成长的走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具有的相同的标记,也是它们的物质方式。标记是文化的基本,是文化的表达形式。如语言符号、艺术符号、数字符号、科学符号等等。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最高境界。规范是衡量行为和思想的准则,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就文化的先进性而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价值观莫过于:自由、平等、正义和真、善、美。科学价值观,最高境界是真;人文价值观,最高境界是善;艺术价值观,最高境界是美;判断社会的价值观,最高境界则是人本位、自由、平等、正义。最先进的制度规范莫过于民主政治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最先进的道德规范则莫过于尊重人、尊重个人、尊重每个人和尊重个人的利益、尊重个人的自由。相比之下,假、丑、恶,君本位、神本位,专制、特权、邪恶,显然是落后文化。

先进的文化,具体是指面向未来、世界的,民族科技的普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成长需求、也是表达着人民的基本权益,它的价值走向有利于全人类的全面发展,让人们的心理和身体还有钱财等方面都感到满意。

先进的文化在现在的中国,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也是实现这个雄伟事业的巨大动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且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指先进文化建设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动态过程。在当代中国,这个理想目标就是培育与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整体发展的社会主义构建者,完成中国社会的整体成长与改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党提出了“成长要面向世界与未来”的需求。

现在中国先进文化的成长走向必然是优秀的中国历史文化、先进的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依据党的十七大的需求,首先,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一直坚持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民族的文化,聚集着这个民族对世界与生命的传统的理解和真实的感觉。文化具有历史传播性,不管哪个国家的文化的传承与成长,都是在文化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实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连接桥梁,而且对世界也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今天,发展先进文化,就要挖掘和提炼我国传统文化有益的思想价值,放弃旧的思想发展新的思想,还要增强关于文化遗物的保护和运用,采取不一样的形式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其次,要学习世界上优秀的发展效果,全球文化体现人类文化的共同性,民族文化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地方文化体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所以,文化同时具有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有独特性的,不一样的文化间的相互学习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潮流文化,这都不能与世界文明间的沟通相分离,也不可以与各国优秀的文化成绩相分离。我们只有大胆地借鉴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才能让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民族文化中,并且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再次,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力。文化的革新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引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革新,贴近现实,面向百姓。我们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顺应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在文化观念、文化体制、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业态方面努力创新,推进先进文化的成长。

大学承载着实行时尚文化、培训文化人才的任务。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们是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建立者。潮流文化的成长动态对大学里的师生影响比较深远,大学里师生的文化交流也影响着潮流文化的成长走向。在社会主义价值体制的指引下,大学生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在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指引下,高校不停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队伍。

同时,在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已经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的中国,每天在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通,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多种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意识比较灵活,价值观向着多样化发展,有的学生的观念开始变得矛盾,出现变动。思想意识具有多变性与活动性,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改变更是纷杂,不稳定性更加突出。这都会给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

四、社会生活的改变

人类在社会中必须实行的、霸占人类整个时间与全部生命的总和就叫社会生活。其中人们日常中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是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步入新的时期,对外开放逐渐增大,经济实力明显加强,人民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第一,人民生活水准全都得到提升,在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的标准。谁曾想,30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人的追求,如今新“三大件”已几经升级,电脑、汽车、商品房对越来越多的百姓来说早已梦想成真。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翻了几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平方米、8.1平方米,增加到26.1平方米、29.7平方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第二,生活方式多样,社会活力增强。我们已经彻底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扔掉了各种票证,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休闲娱乐丰富多彩,信息化数字化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各个角落。全球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刺激着人们的欲望,释放着人们的能量,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机会,竞争使人们的创造力勃发,社会充满了活力和生机,社会财富喷涌而出。第三,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新社会阶层崭露头角,原来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新型产业增多,流通人员相对增多,失业人员增多,社会形成了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劳动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者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

城市与乡村的收入差距的加大是目前我国和会生活的最重要的问题,其中心是社会的平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作用是平等。所以,在党的十七大中就指出了快速促进以改变民生作为中心的社会构架,目的是要保证所有百姓都能够学习有人教、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生病了可以治疗、老了以后有人养老、能够有住的地方。

社会生活的改变影响着人的观念与意识。社会生活的形式是经过人的意识,然后对一个人的方式与态度产生影响的,这都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生活的新改变势必会影响着大学校园的老师和学生。生活标准的提升,加强了人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也使人们的传统观念得到改变;知识分子的工资高,这使人们意识到知识的作用,增强了大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社会构造与社会团体的改变,推动了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理念。同时,社会利益出现新的失衡,这将使得所有师生对社会的平等进行重视。

社会生活的改变对目前大学生的影响与以前有所区别:现在是重视梦想向实际的成长,重视责任,重视群体向个体的变换。

社会生活的时代性很轻易地就会让大学生远离国情,去寻求奢靡生活,忘记人的本性;甚至有的学生在这种多彩多样的社会生活中丢失了自己,形成一些腐朽的观念,这都可以给大学的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难题。

第三节 时代潮流中的新因素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

21世纪为人类掀起了科技革命、知识爆炸、文化繁荣、思想解放的时代新浪,各种技术、文化、社会的新元素纷至沓来,对人们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人们在享受新时代的繁荣和快乐的同时,也常常受到威胁,感到恐惧。把握时代浪潮中的这些新因素的特点,利用、促进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积极影响,消除其对高校师生的负面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时代、取得新成效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冲击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目前对互联网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而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变化的趋势和途径。网络正在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产生活的大平台,并且逐渐衍生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源,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根据互联网2007年7月的调查,截至2007年6月,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网民已有1.62亿人,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35岁以下比例约为80.7%,其中,青少年学生网民有5800万,占网民总数的35.8%。中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四成(43.9%),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高学历特征,但是与历年相比,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平民化趋势(2007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现实社会的传统社会关系将面临解构与重组。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网络技术发展空间的无限性。一方面,网站的发展是无限的,不管是文化或者教育等方面,所有项目都能够在网络中发展。另外,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新技术发展更新的速度之快,超越了人们的想象。现在,一个从有线互联网到无线互联网的发展高潮正在到来。二是互联网发展方式的灵活性。说互联网是一个万能的工具并不为过。就像蒸汽机和电的发明,开启了人类物质生产的新纪元一样,互联网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思维活动和精神生产的新空间。在互联网上,人们可随心所欲,尽其所能地发挥聪明才智,实现无穷无尽的利用。对市场的高度贴近和对需求的紧密相随,使互联网获得无孔不入的发展。三是互联网成长规律的特殊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产业滚动式、渐进式的资本积累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裂变式发展道路,它甚至不经过任何的原始积累过程,这就是信息时代技术创造的新力量。四是互联网发展机制的创新性。互联网是技术、市场、资本三者紧密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技术迎合了市场,随后是资本看中技术,三者合一,缺一不可。那些脱颖而出的著名大网站,无一不具有三位一体的特征。

因此,在我国要打造一个主流网站,获得政府的支持是必要的。没有投入就没有做大做强的开始。但仅仅有投入是不够的。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动态的事业,每时每刻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它必须具有每时每刻应变的机能,只有具有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应变机制和体制,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所呈现的文化形态和对人们的影响方式拥有高时效性,面对全球化信息的大力开放的特点,互联网的集群性、共享性、多元性、平等性,以及相对于现实的高度虚拟性等特征。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成长和普遍使用推动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消费方式。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多种多样的生存范畴,同时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呈现出许多新变化、新动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的能力较强。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科学精神、竞争创新精神、全球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有助于大学生开放意识、效率观念和全球观念的形成;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求知的途径;网络的高科技还可以激发大学生巨大的创造潜力。网络自身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广大学生实现了从“受众”到对话者的转变,提升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增强独立与创新意识、强化开放与竞争意识、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我归属感等。

但是,由于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尚未定型,具有不成熟性和可塑性特点,还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的局限性,个体理性选择能力和辨别善恶能力较弱,网络文化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由于在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数字与标记,经过保密的处理,这样让社会上的法律不能在互联网中形成约束,以至于大学生带来道德虚无、责任感缺失、道德情感冷漠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侵害他人、违法犯罪的行为。另外,网络的信息多元化,多元的网络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原来的思想观念、道德认识有不同程度的否定。同时,由于网络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网络已成为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新一轮“西化”的主阵地。在网上传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构成了新的文化霸权,这种文化侵略不可避免地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全球性的,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域,网上传播的伦理道德标准、各种思想观念、政治倾向多种多样,发展参差不齐。许多西方文化侵入互联网,这让许多大学生受到影响。这势必淡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已变得十分深刻和迫切。网络文化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生命科学的发展

20世纪是科技快速成长的时期,强大的科学技术成果使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产生了变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且,也在深入地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产生变化。在过去的50年中,成长最迅猛、影响最大的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作为自然科学的生命科学是现在世界上最受重视的科学。

所谓生命科学就是各种有机物质和人所进行钻研的科目的总称,是有体系的概述与生命特点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既包括生物学,也含有医学和农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目前研究的热点有生物芯片、分子生物学、脑科学、生物信息学等。

生命科学的成长大概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生命科学的基础阶段是古代到16世纪前后;16世纪到20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成长阶段;到了18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步入最灿烂的时期。20世纪最伟大的成绩就是分子生物学的构建,自此以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理念快速渗透到科学的每个范畴,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快速成长。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本身,其深刻影响正在使整个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着改变,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价值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通过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以及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表达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其中也包括可能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乃至酿成灾难。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认为,人类基因组基本完成以后,大部分病症都能够经过生活的改变来防御。在未来,药品不再单单是化合物,还能够是蛋白质,身体的组织和器官也能够作为药物。在以前的10年里,科学研究者们就已经描绘出40多个品种组成的基因图。

生命科学的成长对大学生的观念意识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生命科学成长的最为明显的成绩是阐释了科学是人类成长的标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真谛;生命科学的研究所表现的结合、合作的新走向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生命科学的科研成绩对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意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要认清,大学生并没有全部步入社会,还是比较年轻的,有时就会走向极端;从而轻视了精神文明的养成。但是生命科学的独特性也会让有些学生走向误区。

三、时尚气氛的充满

在经济全球化的走向中,文化的互相结合、影响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时尚气氛在我国引起一波浪潮,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正日渐减少,时尚气氛已经遍布社会的每个领域,大学是各类文化、观念聚集的首要领域,自然也不例外。1999年出版的《辞海》里关于“时尚”的分析是:“一个外在形式的传播模式。”像衣服、话语、信仰等领域。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潮流文化对大学生形成的积极影响

第一,在寻求时尚的进程中,大学生提升了精神品质,充实了课下的生活时间。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他们也在享受生活,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他们不盲目跟从,不畏惧权威,这些价值理念慢慢地在大学生的身上得到体现。

第二,对时尚文化的追求有助于大学生逐渐适应社会,加快融入社会。由于社会的成长,价值理念在具体的时期也有具体的评判准则,时尚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成果,拥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时尚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日渐步入时代崇尚的模式。整体来看,现在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向上的。

对时尚的探索会使大学生了解新的事物,慢慢步入社会,对大学生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时尚文化的摸索让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得到缓解。时尚文化可以很大程度地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进行丰富,养成他们超前、解放的思想观念,在相对的程度上还可以使大学生的压力得到缓解,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潮流气氛对大学生形成的消极影响

第一,时尚气氛很轻易地就会引起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和不健康的心理观念。时尚文化主要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它的特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感官刺激,形成短期效应,因此媒体经常把一些良莠不齐的价值标准在未经筛选的情况下推销给受众群体。而在完全进入社会以前,高校学生缺少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掌握与清晰了解,在面临这些潮流时,学生们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无法正确区分或者对这种区分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于是他们变得更容易对现实妥协,对人生的态度逐渐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其结果就是使之更倾向对外在新造型的追求,寻求视觉上的奇特,不重视内在素养的提升,最后导致人格障碍,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二,时尚潮流很轻易地就会引起大学生价值观念取向的混乱。现在,社会中一些时尚文化的价值走向相对来说是混乱的,是对是错不容易做出判断。而且一些媒体宣扬的价值走向,在有时候就是出于商业的角度,大学生因为正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阶段,如果有一点差错,就会走入歧途,因此有些错误的价值观就无法躲避地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同时一些优良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粹正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

第三,时尚风气容易让一些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日渐走向势利化。潮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商业的发展进入社会的,这就使它往往摆脱不了功利化的特征。各种明星效应、商业包装看似新鲜、奇特,实际上却可能由此改变大学生原有正确的价值意向,让大学生的关注点全都聚集在俗气的娱乐方面,一旦大学生对时尚文化的重视超过了对法律法规、道德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这就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对自己、对生活采取放任、纵容的态度,缺乏明确目标,形成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最终放弃对高尚道德情操、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

总之,时尚风气在社会的蔓延已经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状况形成了新的挑战。

四、宗教信仰的新变化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行为,包括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礼仪、教团组织、代表文化等要素内容。宗教信仰,是一个人在思想深处对一种宗教或其学说的认可和崇拜,从而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宗教信仰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广泛拥有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模式,到目前为止依旧影响着世界上将近三分之二的人。目前广为流传并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宗教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甚大。当今世界,宗教已经是维护世界和平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但有些宗教人士又被某些政治集团利用,作为挑起事端和对外侵略的工具,甚至被邪恶势力利用,成为恐怖主义的工具。宗教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都有着显著影响。

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利用神秘的幻想、象征、直觉来沟通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带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属于唯心主义范畴。英国近代唯物主义者霍布斯(thomashobbes)就提出过:“宗教起源于人类的愚昧无知和恐惧。”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成长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认知客观世界的意识也日渐增多,按照“愚昧论”说法,宗教应当逐步减少和消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科学如日中天的现代社会,宗教仍然十分盛行,甚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尤其是许多研究自然科学的大科学家中,仍有虔诚的宗教信徒。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宗教理解为“迷信”、“愚昧”。事实上,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发展,很多宗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身也产生了改革与发展,提出了“现代化”即“跟上时代”、“响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口号,提出“要走入人的精神”、“走入社会道德”的思想,要求“人们不只是追求身后的救助,而要介入人间世俗,走人间现实的道路”。

现代宗教具有世俗化、道德化和心理学化的新特点。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人文思想的发展,传统宗教“超现实”、“超人间”的神秘色彩逐步被打破,宗教受到了各方面的冲击。

为了迎合历史的改进与成长,维持信仰的存有,每个传统的信仰都一一实行变革,扬弃一些传统形式和观点,开始关心人的世俗需要,重视人的世俗利益,并特别关注和介入战争与和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种族冲突、疾病等重大社会问题,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正如英国伦理学家宾克莱在其《理想的冲突》中所说:“信仰要是想对当代人的生活有作用,那么它就要符合他们生活领域的需求。”从指导思想上,宗教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近现代之后,宗教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注重对宗教教义的论证,转变为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关注。宗教研究和关心的不再只是神与人的关系,也关注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即现实的道德问题。如美国出现了以神学家为领导,有科学家、医生、律师参加的“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我国的佛、道、儒等宗教,对道德的重视、弘扬、阐释更是突出,历来如此。随着宗教的世俗化、道德化,宗教日益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教育人们如何面对内心世界,如何化解困惑、焦虑,为人们提供精神关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洛·梅(rollomay)认为:“宗教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使人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焦虑,也使人能够更好地爱别人。这是宗教向人提供的一种精神性力量。”

宗教在当今世界表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存在和发展获得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科学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科学知识和物质不是万能的,它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灾难、挫折、竞争压力等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痛苦。爱因斯坦曾说过:

“科学和宗教的冲突产生于严重的误解。即使宗教和科学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互相促动、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对于人来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研究唯物世界的大科学家会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甚至少数有高文凭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和在校大学生会参与邪教。这是因为,面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困苦、灾难等精神世界方面的困惑疑问,他们与普通人没有两样。正如有关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承认,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和未来命运是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那么,我们就得承认,宗教之所以产生,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有其人性上和精神上的基础和根据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度,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国情十分复杂,不仅有从国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而且还有土生土长的道教、儒教和其他各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民间宗教,涉及的人口众多。特别是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几乎是全民信教,宗教信仰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宗教信仰和活动已与这些民族的道德风俗习惯融为一体。

当代中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环境变得宽松,选择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宗教信仰的影响普遍增加,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据有关资料,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宗教信仰,温州大学陈安金副教授在本校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宗教信仰较为模糊的有1180人,约占总数的60%;明确表示不信仰宗教的有610人,约占总数的30%;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有210人,约占总数的10%。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很复杂。国家政策法律对宗教信仰的保护,促进了宗教事业发展,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提供了时代背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学生家庭由于经济贫困或者认知水平较低,家庭成员将精神寄托于“神灵”之上,青年学生也受到影响。同时,体制转型和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利益冲突的加剧,改革中出现的企业停产、岗位优化、职工下岗等现象,法制不健全、社会分配不公,某些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问题,也使部分青年学子甚至教师心生疑虑,政治信仰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共产主义渺茫”、“信仰危机”、“淡化政治”的思想倾向。在这些不安定的心态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寻找能够带来希望的精神寄托。与此同时,各种网络、电视以及书籍关于宗教的介绍和宣扬比比皆是,社会上宗教教徒又不断向周围的人宣扬教义,必然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在学习紧张、就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疏远等现实环境中,容易陷入精神困惑,非常渴望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心灵交流,而宗教在经历了世俗化、道德化和心理化的变革后,其宣传的东西很多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进而,有些学生开始信仰宗教。但是,我们也清楚看到,很多学生对宗教信仰缺乏正确认识,而只是在遇到挫折、困难无法解决或在人际交往中发现问题时,转向宗教寻求依靠,期盼冥冥之中有神灵的庇佑和关爱,这种信奉是不确定的,在外部有了改变,或者环境有了改善以后,他们就会丢弃。同时,由于一些心怀叵测之人打着宗教的幌子,在高校中进行非法宣传和活动,用非科学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知识,因而被各种迷信邪说所蒙骗。宗教问题的新变化和复杂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五、心理失衡对社会秩序的重创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要“重视人的心理平稳”“建立一个理智和健康的心理”。这一判断主要是说和谐社会不单单是社会秩序的稳定,还有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人们心理的健康稳定,是建造社会主义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因为不健康的心理会给他人甚至社会形成危害,也就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发展,有时候就可能会带来很危险的结果。

这种心理上的不和谐在一定条件下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实际上,社会上的很多恶意伤人的事件就是由于心理状态的不和谐造成的。

虽然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飞越、国家的整体实力也有所提升,但是也带来了社会竞争加剧、工作难找、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些不和谐因素也是造成人们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而心理失衡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又增加了诸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了对社会秩序的重创。近年来一些调查显示,我国急剧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25万人自杀,其中由于心理疾病引发的自杀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而大部分人长时间处于一个误区,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才算是心理疾病,因而忽略了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的早期表现。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因此,高校和社会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有效努力来预防和消除各种心理疾病,其中就包括心理失衡。

所谓心理失衡是指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心理失衡是心理不健康的前兆,它不仅会影响同学们日常的学习生活,还会影响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与茁壮成长。

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现象在大学新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刚上大学的大学生常常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大学生心理失衡时期”。引起这种失衡的主要是大学生理想的大学校园与实际的不符,从而心理形成了落差;再就是刚步入大学校园不能够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这都是造成失衡的原因;另外,新生由高中时代的佼佼者转而成为大学中普通一员所带来的某种角色上的转变,也是导致其心理失衡的原因之一。此外,在其他大学生身上,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失衡现象,这部分大学生的压力很大程度来自所学专业的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等,由此造成精神长期过度紧张。其次,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和过去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不善于独立生活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也可能产生心理失衡,像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形式、单亲家庭的影响、同学间的互相攀比等等。大学生是否可以理智地对待情感问题,也关乎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此外,社会竞争模式的转变,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的一大诱因。最近几年,因为社会竞争的剧烈,大学生找工作也就成为难题了。这种状况给大学生、尤其是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这让他们长时间由于烦躁、自卑而缺少安全感,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失衡问题成为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构成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时代特征

国际大背景的新特点、转型期我国国情的新变化和时代浪潮中的新因素以及高校自身参与社会变革和接轨国际教育的实践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状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呈现出人本性、多样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激变性的时代新特征。研究把握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是大学政治工作符合师生的需求,加强政治教育工作的个别性,完成政治教育工作标准的根本。

一、人本性

人本性的时期特点就是把人作为基本的观念遍及整个社会的体现。人的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体现,人依赖生活的物质和生产背景是人最根本的社会存在,所以,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体现。人类社会基础的需求就是能够让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这种反映人的本源需要的人本思想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新世纪新阶段,大到治国方略,小到企业管理,纵向各个阶层,横向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是现代人思想意识最基本的时代特点。

大学是知识青年聚集的地方,人本性的体现更是明显。首先就是表现在重视人的自由。教师不但要教育学生还要关心自己工作的开展情况,学生更是要把自己的整体成长作为最主要的事情,能够为国家做贡献才是学生的目标。其次表现在重视人的权益。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追求独立,对个人价值和单独抉择尊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后是重视人的生命与生命的察觉。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成长与科技的进步比较能够彰显人的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把能源和环境的牺牲作为代价促进发展,这样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就遭到了破坏,现在,大部分人都比较重视生命,体会到生命的宝贵。

但是,人自身的观念在部分人的身上形成了变化。他们局部的加强将人作为中心,完全不在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放肆的对自然进行破坏,到头来还是让人蒙受自然的惩罚;也有人把以人为本当作以自己为本,只顾自己,从不考虑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只想学校和社会应为他提供服务和资源,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的责任,完全是一个只为自己利益的人。

二、多样性

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价值理念的多样性其实就是大学思想政治情况的多样性,这也是改革开放、经济整体化、人民生活标准的提升必须产生的成果。

社会存在的体现是思想观念的存在,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刻开展,社会中每个格局也都产生了改变,社会工作形式、利益联系等格局的分离和差异深刻改变了过去在单一的意识形态、社会体制下相似的工作环境、大致相等的收入以及思想的高度契合,使得处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社会组织、不同的职业群体、不同的利益关系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促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神文化追求;外来文化的涌入,打开了人类文化沟通的大门;人们思想观念的特性也突出加强。大学就是社会的影子,社会中的各种观念都会表现在大学中,学生们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还有实践经历的不一样,导致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思想文化沟通的多样性。改革开放让大学校园加大了和世界上其他大学进行学科与文化的沟通,使得各种观念在大学校园中互相融合,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文化对老师和学生们的影响。其次,思想观念的纷杂。我国大学生中的主要观念还是马克思主义,同时,大学因为是西方国家进行思想灌输的必须要争夺的领域,所以无论哪种观念都会在大学中形成效应,甚至有的观念还会占据主要地位。最后,价值评判的差别。因为经济社会的成长和各类观念的影响,大学里师生们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变化,形成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局面。

三、竞争性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经济运行体制方面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理念、效率意识也深刻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化的深刻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领域被纳入市场的领地,或者说市场原则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领域,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参数。这种意识也渗透到高校师生中,特别是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方面面,使得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个人意识明显增强,使得新时期的学生在思想特点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竞争意识,可以说,竞争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一个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生之间的争斗观念的加强既是竞争观念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压力和斗争压力的体现。学生之间的争斗观念主要体现在学习上,在学习上强化知识,熟练技术能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培养自己全方面的技能,为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处在上风而努力。因此同学们的观念都比较向上,较多的学生倾向于在比较中接受新的思想意识,这些思想状况为我们在新阶段对学生进行政治工作提供了基础。大学校园里老师们要掌握好学生们这种思想观念的改变,指引学生们把这种观念利用到学习上、将来的工作中等等领域。每件事都是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虽然学生的竞争观念有许多向上的层面,但是也存在不利的方面,就像是在学习成绩、校内资源等方面的争夺都使得同学关系变得紧张,争斗失败的学生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所以我们全社会都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在社会中各种利诱来临时,有的学生就已经不再愿意稳扎稳打地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了,而显得有些浮躁。还有,这种争斗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难题,这同时也说明了开展政治工作主要是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四、开放性

在整体化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教育需要与现实、未来、世界相连接,公开性必然是大学思想政治状况的时代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开放性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背景新趋势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情新特点的必然结果;是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信息的公开和快速传递的必然结果;是高校国际化发展推动学校的开放和交流的需要,更是高校生产、传播知识和文化的灵魂。

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的教育情况是公开的。大学中普遍地进行教学文化的沟通,各种学科文化的演讲,专家都出现在这里,各类文化都在这里融合,同学和老师们在公开的领域中学习和改进。其次,是体现在思想观念与作用评价的开放上。在公开的政治教育环境中,同学和老师们不管是对国家大事还是身边的点滴小事,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大学校园的各种社交平台都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参与。最后体现在对待差异多样性的心理。大学中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师生,他们都能够融洽相处,互相尊重、包容文化和信仰的不同。

五、激变性

高校的知识分子本身是对事物反应极为敏感的群体,加上青年学生的年轻和无牵无挂、容易冲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突变。最近,世界范围内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原油价格高涨、粮食价格暴涨引发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国际政治中大国利益的较量、核利用的危机和恐怖主义的威胁,致使世界格局动荡,产生了一定的安全危机,全球经济政治的风云突变,必然会引起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急剧变化。几年前,美国导弹“误炸”我南联盟使馆,曾一夜之间引发我国高校学生爱国抗议的热潮。2008年奥运火炬的传递遇阻,再次掀起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全球华人迎奥运护圣火”的网络爱国签名活动。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切入,使社会位于利益竞争深入整改、纷争日渐明显的变型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冲突,收入分配的不公,房市、股市的动荡,国内社会的突发事件常常会影响高校师生的思想,引发师生对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的激烈情绪。高校内部的深化改革,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紧张与压力,也促使有些人思想情绪的激变和心理反应的突然失衡。因此,激变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深刻变化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状况以新的时代特征,即人本性、多样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激变性。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状况的这种时代特征,紧紧贴近这种时代特征来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方式和方法,利用其中的积极向度来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