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对策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对象、内容、方法和环境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选择和运用相应的对策措施,将有助于我们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概括提炼出来的,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原则反映规律,它是在当规律被人们认识并成为指导行为的准则时形成的。

因此,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其指导下有序有效地进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引领与包容多样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引领与包容多样相统一为基本原则,同时注意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方向性与现实生活和思想特点的灵活性相结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引领呢?其实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思潮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都是或必将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党希望在大方向上,人民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但是每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有着不同理解,所以这里说的引领包含多样性。反之,如果对差异性不予尊重,对多样性不予包容,所谓“引领”也就无从谈起。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于高校师生中多种多样的思想实际,放任自流不行,一味堵塞也不行,所以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虽然课程多样,但是核心不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始终。

如在教育内容选择的多样性上,可以有国情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相容的其他必要的辅助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包含多样,我们在贯彻落实时尊重差异和多样性,但是必须要说明,所谓的差异和多样性不是反动的思想,更不是违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

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引领与包容多样相统一,不只是喊口号那样简单,真正要做到主导引领与包容多样相统一,有以下一些要求:

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引领下的包容与多样。

我们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主导引领是前提,是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差异性,而是给人们一个思想价值的大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中力求达到人们思想行为的统一。在主导引领的问题上要有坚定性、一贯性,不能把包容多样理解为朝令夕改、变化莫测,它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主导引领的灵活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单一和极端化。忽视多样性会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抽象、单调。

二要坚持社会思想文化、社会思潮多样性之中的主导性。在涉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方向性、思想性方面,必须遵循和体现主导引领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21世纪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迎面而来,也让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宽泛,这里面就难免包含一些偏颇的思想观念。所以,青少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一点不容动摇,是方向标,也是青少年发展所必需的。应该知道,我们采取包容多样性,目的是更好地体现主导引领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不是否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而是要使多样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相互补充、统一于社会共同理想”的局面。

二、党的领导、开放民主和依法治校相一致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层出不穷,而青少年又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一代,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坚持以党的领导、开放民主和依法治校相一致为基本原则,这样高校领导有了开展工作的依据,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开放民主和依法治校相一致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第一,党的领导是保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我国就一直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党的领导是大的政策方针,主要领导的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做到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

高校负责为社会输送人才,意义巨大。而党领导的高校重点是要促进各大高校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随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革,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是技术过硬就可以,而且要求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要过硬。

思想政治是一个人的灵魂,坚持党的领导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必须要落到实处。就是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切实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第二,开放民主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现在的青少年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同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教育者的权威性不再存在。青少年们讲究的是自由、平等、无压迫,所以开放民主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开放民主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性,但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确切地说,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开放民主也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有了时代特征可以与当代的大学生贴得更近,方便教育与管理。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面临各种理论、思潮、信息的激荡、冲击,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要发展自身功能,在开放民主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效。

第三,依法治校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基本前提。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依法治国的政策方针时,也实现了高校法治化管理的目标,可使得师生员工心情舒畅,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由难变易、由软变硬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这时依法治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与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的同时,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结合起来。在开展依法治校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发扬民主办学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同时要严格依法照章办事,强调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自觉地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纳入依法依章办理的轨道,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使学校各项活动健康、稳定地运行。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软”任务,更需要用制度来加以“硬化”。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明确要求。还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投入保障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和考评保障机制等。

三、世情、国情和校情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世情、国情和校情相结合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世界大环境的变化必然带动中国小环境的变化,而中国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高校的发展。所以,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国内国外、深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了解并掌握影响师生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并解决那些给师生思想活动带来不利的问题。坚持世情、国情和校情相结合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第一,坚持世情、国情和校情相结合要贴近世情。世界格局会影响全世界,各领域都会发生变化,把世情、国情结合到高校的实际中去,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些论述客观描述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世情的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置身于世界潮流之外,相反,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善于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因为,只有贴近世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我们对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防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只有贴近世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我们认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增强加速自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紧迫感;只有贴近世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形势的习惯,提高我们观察形势的能力。

第二,坚持世情、国情和校情相结合要立足国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基本国情,联系新的实际,才能符合教育的规律,取得预期的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变化,因此,延伸出新使命、新愿景,还有许多新的部署。让师生们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历史使命,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坚持世情、国情和校情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出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在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师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参与性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

这就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二是伴随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办学模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是伴随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趋于分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保证全面覆盖,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这些问题都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探索解决的。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师生的实际出发。当前,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背景下,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趋利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精力投入存在偏差;一些教职工的政治责任感比较淡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存在着“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现象;一些教职工“思想上不求上进,工作上不争上游,学习上缺乏热情、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思想仍然存在。所以,要根据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改善,不断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内容和方法。高校学生的情况是最大的校情。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超强的现代化思维,加之社会的转型,导致新一代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强、个性张扬。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有着成才发展的愿望,但自我把握往往不足;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但自制能力、自律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不足;社会环境日益开放和多样化,但自我价值的选择、取舍缺少自控的能力;部分学生还面临着学习费用支出方面的负担。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精神压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切实了解广大学生的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解除困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心下移,深入学生,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的服务管理、困难学生的关怀帮扶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发展成才最密切的环节中去。

四、以人为本的原则

思想教育作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当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我们党长期贯彻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是新形势下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法和途径,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所在。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学校教职员工和大学生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洞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管理意识等特点。这决定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宜采用那种居高临下式的“我说你服,我打你通,我调你动”的简单方式,而只能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展开。

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要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更多地关注人的需要。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化。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一切的出发点都要先考虑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把握新时期学生的变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2)全面落实以生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

一要在尊重大学生的基本需要中体现以生为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是主人公,都是培养的目标。能否满足大学生的尊重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根据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要层次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大学生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要理解并且尊重新时代的大学生“赶时髦”的现象;对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造成的矛盾和问题,要注意方式方法,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其次要坚持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发扬校园民主,满足学生的知情权;再次要保证学生的地位,支持学生的选择,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建立投诉建议渠道,让学生可以参与管理;第四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正当利益,要落实学生的监督权和申诉权,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权益保障机制。

二要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彰显以生为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的起点与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要给学生树立大局观的意识,将个人融入到“大家庭”中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要为社会服务。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主要是引导,不要强硬灌输,要让学生由内而外地接受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三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三种意识:一是服务意识,二是尊重意识,三是情感意识。无论哪种意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都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以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在教育工作中,要与学生平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也要为人师表,为学生做表率。

五、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是党政齐抓,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政府有关部门,还是学校相关学科的设置,都注重思想政治人才的培养,因此,探讨一系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原则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性的特点。党政齐抓是系统工程,高校内部需要着重培养双管齐下的人才,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的重要性,高校主抓德育、智育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确切的方法理论实施到工作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另外,高校存在两种弊端。一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学校党政领导、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的密切配合。就高校内部而言,高校曾存在党委抓德育、行政抓智育的约定俗成的工作职责划分,这种“两张皮”的管理体制,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了很多弊端。另外,在高校存在两种比较普遍的错误观念:一种是认为大学生已经成人,他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校不需要也不应该去管他们了;另一种则认为作为高校教师只要上好课,搞好科研就行,育人工作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的事情,把教书与育人隔离开来。这种思想认识不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只有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才能有效发挥学校育人的整体优势,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实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只有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才能积极协调高校学生工作的不同层次和方面,使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到全方位育人;只有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才能有效实现全过程育人,最终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原则符合高校师生思想问题复杂性的客观实际。高校师生的思想问题,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党的组织要做,行政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也要做。只有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形成职责明确,各方面相互配合,齐抓共管,覆盖全校的工作机制,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原则的具体措施。一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组织机制。在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协调好党政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沟通多种教育途径,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和手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改变单一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建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学校的党、政、群众团体和有关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参加,定期讨论分析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措施,落实具体任务,形成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工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

二要把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落实到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中,并与学风、校风、教风建设结合起来。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融入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之中,使之从不同渠道、运用不同手段,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防止和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的“两张皮”、思想政治工作只依赖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不正常现象。要紧扣育人这个中心,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又明确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解决理论教学与思想道德践行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功能。在新形势下,特别是要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的有效途径。

三要积极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一起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环境氛围。依靠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行群众自己教育自己,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工作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靠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专职政工干部对师生进行教育,搞“单打一”,而应走出一条以精干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支柱力量,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参与配合的新路径。同时要打破各部门的界限,凝聚所有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等部门的力量,建立党团员为核心的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更新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是影响、支配思想政治工作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又受社会环境、学校自身情况和师生思想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这些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应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适应了我国的国情,能够较好地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达到预期的效果。改革开放至今50年,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结合新的实际,重新审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得与失。

一、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一)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面临新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社会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教职工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当代的大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他们不喜欢传统的思想教育,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三义”教育中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内容在当前就面临着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前那种“纯朴”的民风,可能不复存在,现在的人都比较急功近利,做任何事情都要“利”字当先。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给学生正确的教育,不要注重个人得失,要有集体的概念,将小我融入“大家庭”中,关注并维护集体和国家利益等,成为对新一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难题。如今又该倡导怎样一种合理的易于让人信服和接受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一切,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以往不曾遭遇的矛盾和冲突。

为此,我们必须努力用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语言,拨开思想疑团,廓清认识迷雾;用新的经验、新的认识、新的成果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脱离新的实际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以“三观”、“三义”、“三德”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但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在当今背景下显得抽象和空泛,缺少时代性、缺少新时代发展下作为背景的行为标准,因而内容显得虚而不实,难以解释新的现实生活。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一味地给学生们塑造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样高大上的概念框架,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重视。因而,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在“立意要高”的前提下,做到具体操作上“重心要低”,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根据当今的社会形势背景、社会生活内容加以细化和具体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积极开放,向其他学科敞开大门,吸纳现代文学、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只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还要从多方面进行融合教育,如市场经济、法律常识等,都是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掌握的。

(三)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偏离新的主题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题,思想政治工作应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和稳定过程中的现实情况,积极为之服务。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社会的不断发展,告诉我们必须更新思想,与时俱进,部分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当前偏离新主题,脱离现实实际的情况还是相当严重。如果不能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新实际,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和宣传,就无法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干部师生在当前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思想认识上的新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理想信念教育就浮于表层,更谈不上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果不能针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就无法切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主体与客体:确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的工作的理念

主体与客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们的对立和统一贯穿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始终。在哲学上,主体与客体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有一定联系的,某些时候还可以相互转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的活动,因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及过程必然包含主体与客体的问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科学地把握主客体对象的特点,科学地认识客体的主体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主体性及其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分清主体与客体,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特殊性,即主体与客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主体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客体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两者相结合,一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近年来,人们开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主体性进行研究,认为高校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角色,是客体,但他们是学校最主要的群体,应重视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发挥,并把它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使之成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促进手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确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的工作的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价值,坚持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观念。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摒弃了个性化,所有的目的都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还认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处在被动、服从的地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思想政治工作自我排除和否定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并由此形成了单纯强调知识的灌输,或者单纯强调行为的训练和管理的“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僵化的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提高师生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办好实事关心人温暖人,解疑释惑教育人提高人,寓教于乐引导人陶冶人,组织活动凝聚人满足人,弘扬先进激励人鼓舞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为提高师生个体素质提供了外部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从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规律来看,人的素质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在社会影响下引发人体内部身心发展而养成的。这就要求每位师生都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自我调适,将思想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意志和行为模式,积淀成自身的素质,让师生在参与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增强识别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以及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关心教育对象,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把解决师生最关注、与师生切身利益联系最密切的问题,作为解决师生思想问题的切入口,通过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使师生思想认识得到提高,矛盾得到化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以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总目标进行的。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然而,学生又是受教育的主体,是有主观意识的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个主体的接受,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时,要尊重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坚持以生为本。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助学生成长的,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服务,可以让学生用思想政治理念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告诉学生如何做事做人。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跟上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要特别注重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才会愿意接受并且深入学习。如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贴近学生,只是一味地强硬灌输给学生,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是我们现在教学需要的,没有“通情”而后“达理”,就很难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也得不到广大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需求,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克服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观念,要与学生平等相待,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以交流为途径,以沟通为方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争取做到与学生心理相融,情感相通,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注重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能动地接受教育,学会自我教育。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切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而且强硬地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从自身内在需要出发,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寻找正确的成才途径和方法,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自立自强,刻苦学习。

(四)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全员化的观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具有广泛性,凡是有目的、自觉地影响学校师生政治觉悟、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组织和个人,都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而这些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核心力量,有着一定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但是现在的教育只是这样还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要求,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要有科研创新精神,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高校要培养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队伍,配备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明确任期和职责,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包括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注意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而教师自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激励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为培养千百万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三、与时俱进:对价值观、义利观、善恶观的再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也在变革。这些变化和变革也会带来思想的变化,会出现对与错的思想,出现先进与落后的观念,这些都会导致人思想的动荡。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动回应和解惑释疑,要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和束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师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和谬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传统价值观的“四个转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深刻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转向”:

第一个转向是由单一价值观信仰转向多元价值观信仰。从如今社会价值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来看,人们的价值观必然发生转变,以前体系并不完善,结构简单,价值观单一,信仰单一,如今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象,新生代思维逐渐多元化,价值观也随之多元化,青年就普遍比中老年教师价值观多元。视野开阔程度,思维开发程度,接触范围都影响着价值观多元化程度,大学生价值观明显比初高中生更为现代、超前,因而,受教育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价值观多元化情况。

第二个转向是理想主义价值取向转向务实主义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扩大,人们的选择性加大。曾经很多实现不了的地方如今得以实现,不再是以前的理想化,因此现在的社会大多追求的是现实价值,评价一件事物多从实用性出发,在生活中,不同年龄段,大多都遵循实事求是,务实作风逐渐成为主导。

第三个转向是由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转向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教师传统价值观更多的是追求意义,精神,多表现为重义轻利,他们轻视事情的物质利益,认为事物升华之后所具有的价值才是更高尚,更值得关注和学习的。而如今,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事物的物质利益同样重要,逐渐转向了义利统一的阶段。

第四是由过去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价值、利益。与第三阶段相似,过去更追求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甚至有的时候忽略具并且严重影响到个人利益、个人价值观,这种现象在过去的老一辈教师身上尤为明显。如今,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慢慢打破这一现象,他们慢慢有自主意识,不再盲目服从,着急怠慢工作,这使得他们的个人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从而带动集体的发展。

这些价值观的转向,总的来说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方向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对当今社会的改革、学校的改革是有利的。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各种价值观的交错和碰撞,一些学生,包括小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了价值观上的混乱,在极少数教师和学生中,出现了信仰物化和信仰的失落,对理想、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为此,我们要注意到这些消极的负面的因素,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力提倡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的同时,又要大力提倡正确的、科学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理念,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一种既注意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又注意国家、集体利益的两者相结合的奋发向上的价值观。

(二)从“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重义轻利”的观念。古代的“重农抑商”,商业不登大雅之堂,是出于商业要讲“利”。中国文化中充满对“义”的崇拜,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等等。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当然要发扬这种“义”的精神,这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走到另一个极端,即讳言“利”,把“利”视为恶,视为不道德。活生生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形成不讲效益、不讲成本、不讲价值、不讲利润、不讲实际效果的状况。其结果,“义”也被架空了,成为空虚不实的东西。这种观念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生产经营者以最少的劳动耗费或最少的资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求“利”成为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对于争取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尽可能提高劳动效率是必需的。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防止在批评“唯利是图”的时候,导致不讲“利”;防止在批评“一切向钱看”的时候,导致不讲“钱”。要知道,在当今时代,只讲“义”而不讲“利”,少数人可能做到,多数人做不到;短时间可能做到,长时间难以坚持。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走出“义善利恶”的认识误区,确立义利统一的新观念。

(三)对传统善恶观的再认识

在以“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种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立起来的绝对化观念,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凡是讲个人的要求、个人的利益就是“私”,“私”是卑鄙无耻的,是不能容忍的,一切为“公”才是道德的、高尚的。这时候,人失去了个人意识,失去了自主意识,失去了主体意识,只留下并不具体的“集体主义观念”、“单位意识”。

这种传统的善恶观和思维定式,使得个人缺乏创造精神,缺乏责任感和真正的主人翁精神。而这正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生产效率上不去,服务质量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这种社会成员个人作用“疲乏”的现象得到了强制性的克服,每一个人似乎在无形的手的指挥下,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实现个人的利益。这样,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的生机活力被激活了。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离开实际去进行。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应该宣传和提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榜样需要树立和发扬,但对多数人来讲,这种境界难以完全做到,这种榜样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手段的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善恶观的误区,在倡导奉献精神的同时,确立承认个人利益的观念,力求先公后私,公私兼顾,个人与社会一致的观念。

四、从单向的封闭式的灌输到双向的开放式的互动

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灌输的教育方式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在社会各阶层甚至最先进的工人阶级中也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而要靠学习、教育、实践。因此,灌输对于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必要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单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多的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也就形成了较为单一的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新的形势下,如何从单向的封闭式的灌输到双向的开放式的互动,增强灌输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走出灌输教育的误区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一种重灌输轻启发的倾向,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采取的是“注入式”方法,是单向教育。教育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居高临下,生塞硬灌,进行说教;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习惯于“你说我听,你打我通,你压我服”的简单做法。单纯灌输,不能深入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实际,不能真正获得来自受教育者的反馈效果。结果只能是教育内容不能入心入脑,教育效果差,导致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另一种倾向是认为灌输教育无用。这种观点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搞经济、搞业务是务实,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无能为力,无所作为。随之而来,怀疑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导致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出现。这两种错误倾向,我们都必须坚决防止和反对。

灌输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全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灌输是教育过程的本质,而不是一种具体做法,更不意味着填鸭式、死记硬背、简单生硬的做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增强,在思想上、政治上要求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求平等相待,在人格上要求相互理解和尊重。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再也不为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灌输教育时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同样的地位上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才能进入人们的心田,输入人们的脑海,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力量,产生良好的灌输效果。

(二)注重双向的开放式的互动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既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想给别人灌输思想教育,首先得确保自己的思想境界高于被教育者。然而,社会的变化导致思想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即使是教育者也不能把握所有信息。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由单向式教育发展为互动式交流,也就是实现从“单向灌输”的说教型教育到“双向交流”的疏导型教育的转变。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增强,推崇开放,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民主化也就成为必然。而单向灌输的方式违反了这样的原则,已经难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强硬的灌输会压制被教育者的积极性,有时还容易导致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某些负效应,不适应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更难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目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变单一的灌输教育模式,实现从单向灌输模式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变。这样,既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渠道和途径,又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我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活动和交流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由少数人的专利和特权成为每个人都可以运用的互助交流方式和手段,由单向的、单一途径的说教,变成双向的、多种途径的互助与共勉,使单方面被动地受教育变成双方面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理论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不断向教职员工和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大学生学习好基本理论、经典著作,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精髓。让学生们学会用邓小平理论去分析解答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疑问和热点问题,解决和澄清思想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勇于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加强和改进沟通机制;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自主教育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建设用于开放式的双向互动的网络平台,推行开放式的双向的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当前,还要着重抓好教职员工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进行以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系统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灌输到青年教师的头脑中,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去分析判断和借鉴吸收接触到的一切思想文化,保证正确的思想文化入脑入心,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建设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原有的相对统一的思想观念受到强大的冲击,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一情况在思想活跃的高校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快内涵建设,充分体现时代特征,是我们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加快理论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理论创新才有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建设也应当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和不断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是继承和发扬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继承和借鉴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然而,仅有继承和借鉴是不够的,它们只是手段;只有创新才是继承和借鉴的目的,才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真正的强大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以及改革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优良传统和经验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则,仍然是我们今天必须遵循的。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任务、工作对象以及教育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也要随之发展变化,不能固守原来的一套。在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的过程中,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前提下,把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和发展。如果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不坚持创新,那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传统就会逐步丧失。

所以要真正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离不开理论创新的。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随着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来宣传和固守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思想观念,正在或将被改革和革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某些旧有的东西被打破,而新的东西未能及时跟上而造成在观念、理论上的失范;许多社会现实问题,到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已经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因而,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状况,对照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找出与当今社会现实情况发生不适应之处及未及覆盖之处,深入进行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校师生头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必须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作为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建设应该而且必须借鉴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合理因素,取我所需,为我所用。我们在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时,必须以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为主体,同时吸收其他学科中有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补充、丰富和充实自己,使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更加完善。要知道,借鉴是一种在已有基础上的再创造和新发现,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的探索活动,没有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态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我们在研究和借鉴中,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和超越精神,不能老是停留在别人的结论和水平上,要有新探索、新发现、新创造。

二、贴近生活实际

贴近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历史经验,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又是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当前,高校师生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而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一些负面的思想就衍生出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贴近广大师生的现实生活去开展,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出发,针对突出问题,查找深层原因,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务实的精神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在务虚中求实,在求实中务虚的过程。即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通过讲道说理,解惑释疑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通过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也要通过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达到思想的统一和人心的凝聚。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务实。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为师生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同尊重教职工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务实就要讲究实际,讲究实效,脚踏实地去做,不搞花架子;要有针对性,通过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师生的思想状况,找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揭示问题的实质,区分对象,分清主次,对症下药;要力求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尽力做到不把矛盾上交,不推卸责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是言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体贴学校师生,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在一定时期,突出重点办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暖人心的好事。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达到虚事实做,化无形的工作为有形的效果。

(2)贴近生活实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层面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听着是高高在上的感觉,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们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的思想和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印在每个学生的心里,让学生们由内而外地接受并按照这个理论体系做人做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师生生活,重心下移,服务基层。贴近生活,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重心放到院系、教室、班级、宿舍,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用事实说话。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师生关心的焦点问题要敢于接触,善于引导,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大道理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3)贴近生活实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层面上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针对性,确保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如果一味空谈大道理,读文章,学理论,念文件,往往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如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效果就不同了。在高校的舞台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去引导学生们正确地选择与处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准则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就是尊重广大师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平等待人。理解人,就是理解当代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具体处境,承认他们在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从具体情况出发开展工作。关心人就是满腔热情地关心师生的实际困难,真诚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从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小事中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进对学校的向心力,从而在学习工作中迸发出更大的积极性。

如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四大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和就业压力。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师生生活,就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要认真做好帮困助学、后勤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四大实事”。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反映他们的根本利益,才能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才能真正奏效。

三、赋予时代特色

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是我们党常年积累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它,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但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世界越来越向中国开放,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内容、手段以时代特征,是我们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一,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赋予时代特色,首先必须更新理念。一是开放的理念。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大大扩展了社会的开放性程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着开放的世界,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思想理念和理论体系,确立开放的理念和体系,才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二是发展的理念。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各领域都在不断改革,而发展就是机遇。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的形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在竞争中不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并赋予传统以新的活力,而且要发展和创新并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创新的理念。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竞争性和发展性,必然地提出了创新要求,而人们的自主性、选择性的增强,又为创新提供了主观条件。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传达、解释、认识、理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和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不仅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内容和形式、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而且最终表现在实效上,看是否有效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性。

第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充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最能体现和反映时代特点和风貌的,在高校这个大舞台上,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广泛的内容和宽阔的领域。我们既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又要针对新形势下广大师生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要让师生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加强政策法律学习的同时要抛弃那些愚昧的思想。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新时代自己的社会责任,用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包装自己。二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通过纵向的历史对比、横向的国际比较和现实的发展变化,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更好地维护实现自身权益的同时,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认识和履行应承担的义务,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良好的学术道德,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不断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四是积极开展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坚持知行统一,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第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传递、接受信息的工具及其使用的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方法单调,效率低。这样的状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跟不上大众的思想的变化了。所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力和教育时效,扩大覆盖面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就是不断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进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最优化。

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异军突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的高效、快捷传递,使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受到了挑战。网络突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界限,广大师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如学生除了从书本、课堂上获取知识以外,越来越多的知识、信息是从互联网上获得的,这些信息和知识急剧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迅捷的传播方式、广泛的参与性,成为广大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发展就会带来挑战,挑战就会带来机遇。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网络上。同时,要培养充实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网络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容易,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授者和接受者,在网络互动中开展教育工作似乎也变得容易接受起来。教育者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水平,掌握鉴别信息的技能,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使自己既成为大学生佩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师,又成为大学生信赖的网上益友。

四、融合传统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赋予时代的特征,充实时代的内容之外,充分借鉴和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这么长久的推敲,仍然站得住脚,而且与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不仅不相违背,而且还成为与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首先,融合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充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可以吸收世界上一切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尤其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成果。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传统文化都不可能被替代,因为传统文化对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其次,融合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而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精神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力量源泉。再次,融合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伦理思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却忘了对学生内在的培养虽然我国古代有不少学派,从而产生了不少学说,但这些学说对道德的教化作用却是一样的,都有利于大学生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格。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涉及范围广泛,丰富多彩。针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以下内容可以着重进行吸收利用:

一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自强不息,是要求人们有顽强的意志,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不要轻易放弃,而且要有气节,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厚德载物要求能包纳万物,当然包括他人。自强不息不仅是教育大学生的内容,更是我们民族的气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爱国主义精神。首先我们要以中华民族为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知道自己肩负着社会责任,并愿意努力为之付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仁人君子的做人处事原则。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要关心他人,也就是要“爱人”。理解掌握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

四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里,百德“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从小时候起家长、老师就会教育我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仍是重要的内容,通过孝道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努力学习,勤俭节约。同时还要教育大学生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孝敬老人蔚然成风,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风尚才能得到弘扬。

五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人与大自然是共存的,要和平友好地相处,要尊重并保护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自然生长。通过学习这一思想,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爱护环境,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合传统文化的主要措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加入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应该同新的实际相结合,为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在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合理地加以改造、创新,选择有益的内容,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地发展。

一是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要求精心开设课程,挑选书目和版本,配置优秀教师。在大学校园中,这种传播方式是较为成功的,也是大学生比较认同的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是定期邀请“国学”名师、专家开展系列讲座。让大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开阔他们的思想视野,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心灵上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自豪感,并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三是开展“传统经典读书周”等活动。可以推荐大学生读《周易》、《老子》、《论语》等这些中国传统书籍,这些书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一定有其内涵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古代的中国有许多学派,但是对道德的解释都是大同小异的,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让我们终生受益。大学生空闲时读一读这些书籍,对他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都会有启发。

四是将传统美德规范列入大学生行为规范之中,并且把学生遵守传统美德情况作为有关先进评选的依据。百德“孝”当头,道德教育应首先以开展孝敬父母活动作为活动的启动点,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情操高尚的人。

五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千万不要沉迷于网络,要有效地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也有一些不错的网站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便利,从中可以了解历史文化,促进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五、树立先进典型

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在于通过先进典型的言行,把高深的理论和抽象的道德规范人格化具体化,使受教育者从这些形象的、可信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典型大都是我们身边的人,而不是无论怎样努力都遥不可及的人,所以往往具有亲和力和感化力。

第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在高校,无论是在教职工中,还是在学生中,都有着多种多样的典型。虽然这些典型的事迹不一定是你身上发生的事情,但却有着大众性,可以代表着一定的规律,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新时期高校的先进典型还体现着21世纪的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动人乐曲,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鲜活教材。要及时总结和宣传体现核心价值要求的先进典型,特别要注重普通教师和学生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广泛开展学习活动,把他们的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和高尚精神变成学校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这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因为真实地发生在大家周围,所以更有说服力,让师生们可以受到启发,履行好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高校中树立先进典型,需要注意以下一些要求。一是高校的教职工,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努力成为“典型”。教师为人师表,要以自己为表率切实的影响身边的同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评价一名教师的社会标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努力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具备基本的从业条件,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否则,难以称职。

二是善于发现、培养和树立学生典型。在学生群体中,从来就不缺少典型,只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们要深入到学生之中,知道树立典型的意义,注意在学生群体中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先锋引领的作用。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状况。近年来,很多高校定期开展三好学生等表彰活动,对学生既是一种肯定,又可以树立典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教育,远比一般的讲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三是注重扶持和培养已经树立的典型,注意维护典型的威信。先进典型的威信首先取决于典型本身事迹的先进性和感人性。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典型必须是来自生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以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感人的事迹感染人,受到人们的敬仰。其次,光进典型的威信也有赖于切实而全面的宣传,使广大师生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熟悉典型的品德,作为自己言行的榜样。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宣传典型,更应该重视对典型的培养。因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加强培养教育,先进典型也可能变为后进。如果典型已经不能承担典型的功能,就必须选取新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