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艺术
(一)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是世界美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雕塑
1974 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墓东侧发现了一批秦始皇的殉葬品——兵马俑,是新中国最杰出的考古成果。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不仅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考察整个世界的美术发展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发现一开始就震惊了西方,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各大报纸和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都迅速报道了这一考古成果。而后,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来到中国亲赴临潼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场面,众多的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从不同的国家纷至沓来,对兵马俑进行实地考察。这一世界奇迹不仅使他们赞不绝口,而且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古代雕塑的看法。
已往西方学术界曾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 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不可能产生杰出的雕塑作品。而且对中国的石窟雕塑评价较低。言及世界上的古代雕塑,必称希腊。乃至形成一种古代雕塑西方优越论的观点。当西方学者看到秦始皇兵马俑时,就纠正了已往的偏见, 认为对中国古代雕塑应该重新认识和评价。秦始皇兵马俑是公元前 2 世纪的作品,就时间而言,它们与希腊雕塑的产生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其巨大的规模震惊了前来参观的外国学者:500 余辆战车,千余匹战马,几千名将士按出兵阵容排开,浩浩荡荡,威武无比。所塑人物、车马严格按真人真车真马比例。有将军、有士兵、有步兵、有骑兵,还有远射程武器。两千多年前的雕塑家运用写实的手法,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秦始皇军队气吞六国、统一祖国的气势。将士中有身经百战的老者,也有初出茅庐的少年;有信心百倍者, 也有低头沉思者;有的大笑、有的憨笑、有的微笑⋯⋯不知名的雕塑家们把将士的各种精神状态刻划得淋漓尽致。秦始皇兵马俑在艺术上所显示出的整体气势和写实水平是希腊雕塑无法相比的。就风格而言,希腊雕塑体现的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秦始皇兵马俑体现的则是气魄的博大和运动的力量。
自秦始皇兵马俑出土后,十几年来,已应邀数次去世界各地巡回展出, 在美、英、法、日、意等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并引起强烈轰动。精湛的雕塑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各国艺术界的高度赞赏,许多著名评论家撰文介绍这一世界雕塑史上的杰作。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已被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中国画
中国画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支奇葩。与西方的写实绘画不同,中国画特别强调表现作者的主观意兴心绪,强调笔墨的独立性,强调意境与传神。中国画不仅仅在于描绘自然的美,而重要的在于线条、笔墨的韵味,笔墨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的相对独立的美。中国画讲究在画面上题字、作诗、嵌印、诗、书、画、印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创作立意、构图、用线、用色等方面有着一整套规律,与世界各国的绘画相比,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 对于中国画这门艺术,世界各国对它的认识在时间上是有先后之别的。大体
说来,东方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很早就认识到中国画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并积极模仿学习。例如早在几百年前,日本的雪舟就飘洋过海来中国学习绘画,回国后成为日本的一代绘画大师。现在的所谓“日本画”实际上是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日本画”的形成,日本著名美术史论家中村不析在其所著《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曾有详细论述。他首先在序文中写到:“中国画乃日本画之父母。”继而指出,中国六朝时盛行佛教画,被日本学去,日本推古天皇时代亦盛行佛像画。中国唐代盛行山水画,日本也派留学生来中国模仿,日本的飞鸟时代、奈良时代、藤原时代的绘画,即为中国唐代和五代画风之余映。中国宋代以画取士,盛行“院体画”, 日本的镰仓时代,足利时代亦从而模仿之。中国明清时代的绘画,日本更加广为学习。中国画家马远、夏圭、米芾、赵孟頫、倪云林、唐寅、董其昌以及清代的四王,都被日本视为已画之画祖而崇拜、研究和模仿。日本著名评论家伊势长一郎亦在其著作中说:‘中国画加上地方色,即成日本画。”由此足以看出中国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西方国家由于诸种原因,对中国画的认识较晚。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产生之前,写实性绘画一直统治着欧洲的画坛,画家们总是力求逼真地客观地描绘自然界的物象。花费很大精力研究透视、解剖。特别是一些学院派的画家,终日做着再现客观现实的梦。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给写实性绘画以猛烈冲击。自印象派画家起,开始醒悟到绘画的终极目的并非是为了准确地再现现实的物象,画家是人而不是照相机,应该强调创作主体的感觉和绘画自身的语言。直到此时,西方画家才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东方绘画艺术上来。谟推尔在其名著《十九世纪法国绘画史》一书中论述了印象派国家受东方绘画艺术影响的过程:其一,1857 年,曼彻斯特博览会中, 陈列西班牙画家之作品。西班牙与日本相互来往较早,其画家委拉斯开兹和歌德,早受日本画影响,用色明快,构图清新,这是东方艺术最初给西洋画以革命的暗示。其二,1867 年,巴黎博览会中,陈列日本版画(即浮世绘) 甚多,使法国艺术家大开眼界,竞舍故技,刻意摹仿,此为西方绘画革命之策动。其三,1870 年,普法战争期间,许多法国艺术家避难于荷兰。荷兰博物馆中藏有大量日本画,避难的艺术家们终日在博物馆里观摩欣赏,悟得其表现技法,遂在油画布上,试作龙蛇飞动之线条,单纯明快之配色,以及清新隽逸之构图,从此产生了印象派。印象派的声势后来逐渐浩大起来,西方现代绘画的纪元开始了。印象派之后,随着中西文化的撞击,部分中国画传到西欧,现代艺术中的野兽派、立体派、抽象主义画家对中国的大写意绘画十分倾倒,以极大的兴趣学习中国画的表现方法。马蒂斯、毕加索对中国画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两人都曾有到中国学习艺术的愿望。毕加索在晚年更加神往中国这片土地,他曾对中国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说过。他十分希望到中国一睹古代绘画的真迹,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其主观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怕的是看到伟大的艺术心脏承受不起巨大的兴奋。
工艺美术
如果说上面所提及的雕塑和绘画还属于纯艺术的话,对中国雕塑和绘画的欣赏,范围主要还局限在艺术界的圈子之内,那么,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国外的影响则大得多。因为它深得各国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英文中的 China 一词原指瓷器,后来成了中国国名的代称,由此可见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了。如果说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对于中国的纯艺术,西方
人还很难完全理解和认同,那么,对于集审美与实用于一体的中国工艺美术品,西方人不仅理解和认同,而且把它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西方人认识中国首先是从工艺品开始的。远在汉唐,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就大量出口世界各国了。众所周知的汉代张骞通西域,从此开辟了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等工艺品传到西亚和欧洲,后来中国的瓷器又传到世界各国。中国的服饰和家具很早就被外国友人所称道,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中国被世界上公认为“衣冠王国”,具有“衣被天下”的美名。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一书在香港出版后,受到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欢迎,世界各大图书馆纷纷争购,成为世界畅销书。中国的旗袍至今仍是西方妇女所喜爱的服装。中国的明式家具以其造型简洁、结构合理著称于世。在现代家具不断翻新的今天,西方人仍然乐意购买中国的红木家具。中国的刺绣、织绣、剪纸、挑花、泥模玩具、草编、印花布、腊染⋯⋯都令外国友人爱不释手。一把小小的折扇,因其折合方便、造型优美,同时又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而深得外国友人喜爱。西方人到中国旅游,总是买几把馈赠亲友。中国的风筝也是外国朋友所喜爱的工艺品之一。中国山东潍坊一年一度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每年有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云集风筝城,参观民间艺人的扎、绘、糊、放技艺。当空中飘起各种鸟形、虫形、人物、水族形状的风筝时,总引起外国友人的片片掌声。一百多米长的巨型立体蜈蚣、龙凤呈祥、大狮子、百鸟朝凤、八仙过海等风筝满天飞舞,场面十分壮观,令人目不暇接。在赞叹之余,外国友人体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心灵手巧的民族。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美术的一个分支。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颇具特色的。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近年来不少外国学者进行了专题研究。据来自美国的报道说,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在太空用仪器窥探 50 亿人居住的地球时,据说整个地球上的建筑物只有两处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一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一是埃及的金字塔。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最杰出的工程。它曲折婉蜒地爬行在中国的北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国——长城,长城——中国,这是两个融为一体的名词。长城每天接待着众多的外国游人,站在长城上的外国朋友,无不赞叹它的宏伟气势。通观中国建筑,长城仅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其它诸如:(1)宫殿。古代帝王的居处与陵寝及其他佛寺、道观,上有飞檐, 下有崇阶,朱门碧瓦,风格富丽堂皇,故宫可为其代表;(2)园林。曲榭回廊、亭台泉石,风格清幽潇洒,苏州园林为其代表;(3)桥。叠石为穹窿式, 著名的赵州桥为其代表;(4)塔。立于佛寺,有七级、九级、十三级之分, 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可为其代表。遗憾的是,中国许多优秀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唐代的含光殿都毁于战火。不过现存的宫殿、园林、桥梁、亭塔数量可观,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注意。特别是明清园林,国外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本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建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已呈现出弊端:忽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冷漠,缺乏人情味。为了消除这些弊病,西方的后现代建筑艺术家把目光转移到中国的园林上来,他们发现, 中国的园林建筑有许多优点。如它十分注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院中有院,园内有园,具有曲径通幽之美,在有限的面积之内,表现出无限的情趣。木质结构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建筑与室内陈设风格相统一。特别是建筑的文化内涵鲜明,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观念极为统一。许多建筑学家特地来中国参观园林,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家的宝贵经验。80 年代,美国还花费巨
资仿照苏州狮园结构在纽约建造了一处园林。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中国的建筑艺术将会更加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