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四十年代开始动笔的,发表于一八六一年。作者当时流亡在英属盖纳西岛,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才写成这部长篇小说。雨果自己称之为“社会的史诗”。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名著,就应该说《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是雨果创作的高峰,是最成功的一部代表作。

《悲惨世界》在我国最早的译本叫《孤星血泪》(1907 年出版),以后有苏曼殊和陈独秀合译的《悲惨世界》,还有署名苏曼殊的《悲惨世界》。以上几种版本都是用文言节译的。一九二九年,李丹、方于先生译出《悲惨世界》前两部,书名《可怜的人》,分九册出版。一九五八年,出版了李丹先生译的《悲惨世界》第一、二部。以后,李丹先生又译了几部,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译到一九七七年去世;未完成部分由方于先生继续译完。

雨果是以真实的故事作蓝本而创作这部感人的小说的。一八○一年有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农民,他为饥饿所迫,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出狱后,由于他带着黄色身份证而找不到工作做。这一真实事件深深地激动着雨果,他决心以此为基础写一部长篇小说。四十年代是法国革命情绪高涨的时期,雨果受到现实的阶级斗争的教育,这促使他在原来构思的基础上扩展了内容,深化了主题思想。经过长时期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思想性强烈,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的长篇小说。

雨果在谈到关于《悲惨世界》的创作目的时说:“我写这部书确实是为了所有的人。⋯⋯凡是男人愚昧无知,陷于绝望的地方,凡是女人为了一块

面包而卖身,以及儿童因为没有学习的书籍与取暖的火炉而痛苦的地方,我的《悲惨世界》都会来敲门,说道:‘开门,我找你们来了!’”(1862 年致《悲惨世界》意大利文译本出版人达厄利先生的信)

雨果在一八六二年为《悲惨世界》写的作者序中谈到本书的作用和意义, 说:“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

——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悲惨世界》这部作品在世界上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十九世纪俄国的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书单上清晰地写着:《悲惨世界》,影响极大。由此可以想见,本书在世界上享有的声誉有多么高。

《悲惨世界》这部小说以一八一五年拿破仑失败,一八三○年复辟王朝覆灭,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七月王朝这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劳动者因失业、贫困而遭致堕落、毁灭的悲惨生活图景。雨果以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法律的不公平,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悲惨世界》共分五部,每部又分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章,真是一部卷帙繁多,篇幅浩大的长篇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