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候”有区别吗

如果我提个问题:“天气”等于“气候”吗?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天气”就是“气候”呀,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实际上这可是答错了,“天气”和“气候”固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天气”不等于“气候”。一般来说,“天气”是指一天或几天中的气象状况。例如今天天晴,有大风;明天多云转阴有雨等等。而“气候”一般是指较长的时间内天气的总的、全体的情况。例如我国华北地区春季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晴好,大风较多,降水量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的气候特点是,“清明时节雨纷纷”,阴雨天气多,阳光少,风不很大。所以,人们一般总是说,今天天气很好,或者这个地区秋季的气候十分宜人等等。

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说来有三大原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结构。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太阳辐射的作用。如赤道地区,阳光总是直射大地,太阳辐射的力量很强,热量也十分丰富,因此形成了四季皆夏的赤道气候;而两极地区的阳光是斜照过来的,太阳辐射的力量很弱,热力低微, 就出现了整年都是冬天的极地气候。在中纬度地区,太阳冬低夏高,形成夏暖冬寒、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所以,我们可以说,太阳辐射是形成地球上不同气候带的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是怎么回事呢?地球上的大气是流动的。大气的流动会使各地气温发生变化。如果某地冬季盛行北风,那么这一地区冬季气候就较冷;如果盛行南风,气候就会暖和一点。例如我国华北地区冬季盛行北风,大气流带来了西伯利亚经蒙古而来的寒潮冷空气,因此冬季干燥、寒冷。而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纬度和我国华北地区差不多,冬季盛行西南风,大气流带来的是海洋上的暖流空气,冬季也就显得比较温暖湿润。

下垫面结构也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使在相同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条件下,下垫面结构的不同也会造成气候的很大差异。如沙漠地区水分蒸发少,气候干旱,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水面积多的地方夏天潮湿、闷热,日夜温差小;山区中的凹地会有局部的特殊小气候产生等等。

除以上一些因素外,气象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气候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