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候室的发明

1949 年在美国的帕塞迪纳,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气候室,它可以自动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同时还设有空气过滤和消毒灭菌设备。人工气候室的出现,引起了植物学界的极大重视,接着在生物科学的不同领域也开始研究和设计了不同用途的人工气候室,应用范围从植物扩大到农业、动物饲养、鱼类饲养等诸多方面,为加速农业生产的工厂化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实验结果表明,有一种感光性强的水稻品种,在自然条件下生长,从播种到抽穗需要 105 天,全生育期 140 天。可是,在人工气候室里,由于得到

了比较理想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从播种到抽穗仅需要 64 天,全生育期

仅需要 88 天,而且穗大、粒重,不受自然气候条件制约,一年可连续种植 4 代。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于 1969 年也建成了一座大型植物人工

气候室,使用面积达 360 平方米,有人工光实验室 19 间,自然光实验室 6 间,温度可控范围是 0~50℃,相对湿度可控范围是 30~90%,光照强度可达 3 万支烛光。经过多年的运转和使用证明,性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