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 30、31 页例 1、例 2 及例 1、例 2 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七第 1—4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x,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

(1)口算:可使用学生学具卡片中的口算练习卡片。

(2)填空:( )+20=50 300+( )=360 2.新课

  1. 教学例 1。

①出示课本中第(1)幅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5 + 25 = 60(本)

Μ Μ Μ 加数+加数=和

加数 加数 和

和=加数+加数

③出示课本中第(2)、(3)两幅图,让学生列式计算。60-25=35(本) 60-35=25(本)

引导学生把(2)、(3)题同第(1)题比较。

提问: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同第(1)题相比较,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要求的是什么数?

明确第(2)题要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要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引导学生归纳出: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关系式,明确:求加法算式中的一个加数, 都是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启发学生归纳出: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1. 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第 30 页“做一做”上面那段话,明确验算加法,可以用以前的方法: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算一遍;也可以用刚学的加数、和的关系验算:从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得另一个加数。

②做第 30 页“做一做”的练习。强调要用减法验算,验算时要先确定用哪个数减去哪个数,再列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思考过程。

  1. 教学例 2。

①引入题:( )+8=15

提问:括号里应填几?7 是怎样算出来的?

引导学生明确,先判断要求的是什么数,用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计算出得“7”。

②出示:( )+15=40。学生说出应用关系式,求出括号里的数是 25 后,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x 表示,变成例 2。

③读、写 x。介绍 x 是拉丁字母,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在等式 x+15=40 里,x 表示什么数?怎样求出 x 是多少?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④板演(解题书写格式):

x+15=40 x=40-15 x=25

强调每算一步,等号要对齐。

指导检验。把 25 代入原式中的 x,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1. 练习例 2

    下面的“做一做”。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格式。要求说出解题依据,检验。

  2. 做练习七第 3、4 题。

强调书写格式,第 3 题要求用口算检验,巡视辅导差生。3.小结

4.课外作业:练习七第 1、2 题和第 3、4 题中未完成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