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预防电脑的危害
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
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综合症是一种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还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既有网络传播特性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人格缺陷和现实社会生活压力的原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已被称为“网络成瘾综合症”。
一、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形成
“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就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其最明显的症状有:在网络使用上时间失控,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为了达到自我满足,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试图减少上网时间但难以自控;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它比现实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网络使用者的人格中有某些缺陷,使他们更易沉迷于网络。现实生活压力过大,导致一些人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空间里寻求安慰和减压。社会形态转型时期,生活中的未知变量太多,如工作上的失落、社会交往挫折、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难题等,压力骤增。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减压的宽松环境。网络成瘾实际上是暴露了目前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把网络成瘾的症结完全归于网络的使用者,是不够全面的。
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例如一位女孩说:“在网上,我会主动与我不认识的男孩说话,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所以,提高他们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瘾症”的治本之途。
二、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预防
首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领导同事的关系;其次给予相应的现实生活方面的指导,如对人际沟通上有障碍的使用者,给予交流沟通技巧方面的指导,让其体验到真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总之,要让网络成瘾者融入、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毕竟,人不能只活在电脑和网络的世界中,它们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对网络使用者及其家属还提出以下建议以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发生:
严格控制上网的时间,一天不宜超过8小时。
每天应抽出2~3小时与家人和同事进行现实交流。
一旦发现有“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各种症状出现,家属要强行限定患者上网的时间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
预防网络病毒及安全
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所有可执行文件。针对日益增多的网络犯罪,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增强个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1.学习、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防范知识,增强网络安全防患意识。
2.个人电脑要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及时升级。
3.使用他人的文件要先杀毒,不要与人共享文件夹,这是很危险的传播途径。
4.经常检查系统安全漏洞,及时给漏洞打上补丁。只从原厂官方网站上下载公布的补丁程序,切忌从其他来源下载补丁程序。
5.不打开不明电子邮件;不登录淫秽、色情网站,不登录可疑网站,不要点击不明邮件中的链接。
6.聊天信息中的链接,要先向好友确认,以防感染病毒。
7.网上下载的文件经过杀毒扫描后再打开;双击附件前,用防毒软件扫描。
8.将重要的文件和资料集中起来,伪装后加密保存。
9.计算机操作过程中以及上网过程中产生的历史记录、Cookies等要及时清理。
10.网上个人密码的设置不要太过简单,并且要经常更换。
11.不要随便在网上下载免费软件,可能会带有病毒或木马程序,如要下载尽量到官方网站下载;支持正版音乐,不随便下载MP3。
12.摄像头不用时最好断开与计算机的连接,计算机关掉后要断掉电源,以防被黑客或非法安装的自动程序打开。
13.发现有“黑客”入侵或被远程控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14.尽量避免使用“点对点”交换文件,这已成为病毒的目标,传播速度更加迅速。
15.常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小真喜欢上网聊天,几乎天天都打开摄像头挂在网上。2006年11月的一天,男友跑来告诉她,她换衣服的录像和照片被人公布在一个论坛上。男友和发布照片的人取得了联系,对方索要600元。
两天后,男友将600元人民币汇给发帖人。收到钱后,对方表示已把小真的裸照删除了。那个陌生人到底是如何获得这些录像和图片的呢?小真百思不得其解。是不是电脑被“黑客”远程控制了,对方偷偷拍下了她换衣服的视频。小真打开杀毒软件准备查杀,桌面上却突然跳出一个小框框,上写:“不要杀毒,杀毒就找不到我了,照片还在我手上!”由于害怕“黑客”会继续把自己的裸照乱贴,小真不敢轻举妄动。
小真平时使用电脑的时候,该“黑客”不时会跳出来,在她电脑上留下一两句话。一次,“黑客”还将她的裸照发给她的朋友。还有几次,她怎么也无法登录,“黑客”打了一句话说:“不用费工夫了,我已经把密码给改了。”小真的裸照被挂在网上的事传出后,各种流言飞语纷纷袭来,小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
2007年1月27日,受“黑客”骚扰长达3个多月的小真,打电话到当地早报热线寻求帮助。记者建议她立刻报警。可小真心有疑虑,无法下定报警的决心。她重装了电脑,想挣脱“黑客”的魔爪。1月30日,她重新申请了一个新的,废弃了原来的。没想到,她又接到一条信息:“只要你给完剩下的几百元,我就把照片删了。”很明显,这信息又是那个“黑客”发过来的。小真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最后选择报警。
上网时,要保证所使用的计算机安装有升级过的杀毒及防火墙系统,并且经过检查确认计算机内不存在木马病毒,系统也不存在任何安全漏洞。要保管好个人的重要信息,可以加密的尽量加密后保存,有些资料最好不要直接保存在电脑里,可保存在专用的优盘或移动硬盘上。
预防网络暴力的毒害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等不良网络活动,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
网络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后果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到90年代末,青少年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杀人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杀人、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
一、网络暴力的形成
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此外,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上色情文化污染,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轮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追根溯源,是他10岁就开始看有色情内容的图书,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的嗜好。
近年来,黑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诱发了许多刑事案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出台整顿、治理、监督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严格管理条例,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办法和惩罚措施,严令执行。
二、青少年痴迷网络的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因素的三个不同层面。每个“网络少年”从好奇到接触、沉迷网络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大都受到了不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是他们走进并沉迷网络色情暴力的首要原因。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家庭中,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相应的是未成年犯罪者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其中小学6人,初中76人,高中5人,职高13人)。在这些家庭成员中曾被拘留、劳教、判刑的占23%。我们分析,以下四种有缺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陷入网络色情暴力中不能自拔:
第一种是溺爱型家庭。此类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半数以上。家庭条件优越,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偏好,使之逐渐滑向违法犯罪的偏激之路。
第二种是失和型家庭。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父母离异的有29%,继亲家庭7%,合计36%。与此相关,2003年,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占少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的占少年犯总数的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的占少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我们经常读到一些未成年犯罪者的家长写来的信,这些痛苦不堪的父母追悔莫及,如果他们能给予孩子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教孩子从小心存善良,就绝不会等到孩子迈入铁窗才痛心疾首。
第三种是打骂型家庭。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罪者中,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打骂体罚的竟然占23%。由疼爱变成打骂好比一张纸的表和里,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
第四种是放任型家庭。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但是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大多数的少年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很容易被网络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最终蜕变为“问题少年”,被诱惑犯罪。
学校教育失衡是导致在校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大量学生网民的重要原因。此次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在校学生占56%。此前,海淀法院2002年也做过一个统计,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2%。
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小学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薄弱等问题,如有极个别学校及教师,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性措施,不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将有缺点的学生轰出校门。被逼到社会游荡的学生,只能把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作为最后的归宿。
某抢劫案的两个未成年犯,均16岁,是本市某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不好好学习,功课经常不及格,以致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老师决定对他们进行罚款:主课不及格,罚人民币300元;副课不及格,罚款人民币200元。两人均有主课和副课不及格的课程,又不敢将此事告诉家长,他们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弄钱的办法,就是深夜到大宾馆附近去抢劫卖淫小姐。
他们第一次就抢得人民币数千元和一部手机,以后连续多次行抢,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学习成绩优良的有5人,中等的有21人,成绩较差的是多数,有74人。问卷显示,当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有违纪行为时,认为老师能够耐心教育的仅有48人,不管不问的13人,当众羞辱的13人,劝其退学的26人。
社会关注不够也是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之一。随着未成年人的生理及心理日趋早熟,而相应的基础教育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性知识、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够、不当,使未成年人总是充满性神秘感和对武侠英雄的盲目崇拜。网站经营者社会责任太弱,导致网络不良风气的蔓延,更使未成年人过早地陷入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所编织的无形陷阱中,迈出了违法犯罪的第一步。
三、消除和抵御网络“毒品”
消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网络暴力,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一环,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未成年人的良好成长环境。
全社会应将青少年的网络权益保护纳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中,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共同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将“少管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将“少管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有组织地让学生、家长、教师“走进来”,让未成年犯罪者感觉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少年犯进行教育,使其深刻认识犯罪行为给社会、给他人、给自己造成的危害,从而告别过去,走向新生。
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应当强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落实,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设置网吧的规定。青少年上网吧进入不健康网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站内容可以吸引他们,建议启用更多的绿色网站过滤那些不健康的内容,并在教育资源的软件开发上下工夫,将一些精彩的青少年电视节目搬到网上。在内容上留住青少年,比单纯的“堵”、“禁”更为治本。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是一件好事,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健康、更便利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创建更多的、健康的绿色网吧。
改革教育方法,强化学校和教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问题少年”,培养先进典型,开展正面宣传。让法律知识进课本,聘请法制校长。向未成年犯罪者发放的100张问卷中,在“你对大家的忠告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少年回答的是:学法知法,遵纪守法。
据管教人员介绍,绝大多数未成年犯罪者是缘于法制观念淡薄而犯罪的,他们希望学校能设置法制教育课,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建立学分制,并对学生进行考核。
建议中小学校应当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法制校长,并制定法制校长的职责,法制校长有责任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逐渐探索一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教育制度。
建立全市统一的家长学校,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监护。父母必须有效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对孩子的监护、教育,既要着重从生活上加强,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智力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对孩子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问题予以有效地控制并及时消除,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求取得良好的监护效果。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杜绝让未成年子女单独居住的现象。
现阶段未成年人的父母大都成长在文革时期,其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科学教子的方法还跟不上,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还普遍存在。现在各地成立了各种家长学校,在普及家教经验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出了许多教子成功的父母。
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家长、学校、街道、公安和社区等,形成联动监管机制。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开展系统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传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科学教子的经验。
预防网络色情的毒害
网络色情是通过网络传播色情毒害青少年的一种色情形式,与传统的色情制造、传播相比,网络色情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网络色情的特点
1.广泛性与集中性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储藏着大量的色情内容,既有文字的信息,也有图片信息。很多站点或网页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各种色情站点或网页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链接非常方便。在网络上要找到世界各国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色情信息并不是难事。
2.匿名性
网络的匿名性仅仅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连接网络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通过IP地址找到使用者。只是实际做起来比较困难,因为要通过各种相关部门甚至跨国界的配合才可能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迫于道德或法律的威慑,一些人对色情内容或色情服务可能会有所顾忌。但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禁不住网络色情的诱惑,铤而走险,或者向他人提供色情服务,或者迫使他人为自己提供色情服务。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为各种提供色情服务的个人或团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为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网民提供了一幅面具,做出各种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出的举动。可以说,正是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络色情得以像瘟疫般地得到繁衍、传播。
3.开放性与互动性
网络是跨地域、国界的,不受时空阻隔。网络的互动性、参与性非常强。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阅读到各种各样的色情文字、欣赏形形色色的色情图片、电影,参与各种怪异的性游戏。而这一切都可以是匿名的。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意味着网络色情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性幻想,在很多方面与真实的性交往具有相似性。
4.监管的困难性
互联网自诞生之初就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对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加上由于各国文化、法律的差异,对色情内容的界定存在很大的不同,使得网络色情的监管非常困难。如在某个国家遭到禁止的色情信息依然可能通过其他国家的服务器或网络使这些色情信息流传到该国。可以不夸张地说,目前网络色情还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监管起来还有很大的困难。
二、网络传播的方式
网络色情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概括为六类:
1.色情图片
这是网上最常见、也是最猖獗的色情传播方式。这些色情图片是网络上人们接触到的最多的、刺激最强的色情内容。一些青少年除正常地使用网络技术、信息外,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浏览这类色情图片。这类色情图片对人的感官刺激非常明显。
2.色情文字
一些网站或网页以大量的露骨的性描述作为主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成年人看来,都会脸红耳热。而且这类以色情文字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设计网页方面非常老道,网站上的内容、文件下载起来非常方便。
3.色情录像
随着多媒体尤其是视音频技术的发展,色情录像成为网络色情传播的重要方式。这些色情录像以数字化压缩的方式将动态画面和音响存储起来,可以方便地从网上直接在线播放或下载后以离线的方式播放。
4.网上色情交流
这种网上色情交流对一些青少年可能更具有吸引力。主要在于这种交流具有很高的参与性、不可预知性及神秘性。网上色情交流的场所主要是以性爱话题为主的网上聊天室或新闻组。在国内很多的网站(包括一些个人网站),不管是有名还是无名的,都可以发现以性爱为主题的聊天室。所聊的内容充斥着性的挑逗与肮脏的性交易。
5.网上色情广告
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推销色情产品。如各种与性生活有关的产品以及传统形式上的录像带、影碟、光盘等。目前国内一些网站就打着“健康”的旗号,在网站上兜售这类色情产品。
6.色情电子邮件
一些色情图片、文字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用户进行侵入与骚扰。如果说前面五种传播方式是青少年自主行为的话,色情电子邮件则完全是网络色情制造者、传播者对网络用户的恶意侵害。
三、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危害
上述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影响青少年网民的学业或工作
迷恋网络色情对青少年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荒废他们正常的学业或工作。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网络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8.5小时。个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把大量的精力、时间浪费在网络聊天室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或工作。
2.扭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走向性犯罪
网络色情提供大量的色情图片与文字,而其中的很多图片与文字宣扬的是各种畸形的性行为如性变态、同性恋、恋童癖、乱伦等。不论是青少年主动寻求还是被动接受这类信息,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性行为都会产生冲击。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打着“健康”旗号的网站传授的所谓“性知识”错误百处,根本就不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长期接受这些畸形的、错误的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塑造、发展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一些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的青少年禁不住诱惑,铤而走险,从此走向性犯罪的深渊。媒体已披露过多起青少年学生因长期迷恋网络色情而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性犯罪的案例。
3.危及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性命
一些有组织的色情制造、传播者利用网络聊天室诱骗青少年提供各种有偿的性服务(为别人或为自己),不仅是明目张胆的犯罪,对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是性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在南方某省就发生一起犯罪团伙利用网络聊天室诱骗女性青少年卖淫的恶性事件。而一些个人犯罪分子则利用聊天室与青少年网友进行“网恋”、“网婚”,时机成熟时约请见面。网络色情对执迷不悟的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一些青少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四、网络色情的预防
那么,青少年应该怎样防范网络色情的毒害呢?我们认为,整个社会应该共同行动起来,旗帜鲜明地对网络色情进行坚决的打击与取缔。具体做法如下:
1.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色情的监督与打击的力度
与对传统的纸质、音像方面的色情制品的打击相比,政府职能部门对网络色情的打击力度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一方面与政府职能部门对网络色情危害性的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前面提到的网络监管困难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一定要把监督与打击网络色情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对色情制造、传播团伙及个人进行严厉的惩罚。
2.整个社会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打击网络色情
打击网络色情绝不仅仅是政府职能部门与法律部门的事情,它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网络色情的跨时空特点可能使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因此,要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尤其是依靠广大网民的力量。政府职能部门可以设置各种举报电话或网站,方便网民对色情网站或网页进行举报。对举报的色情网站或网页给予坚决的封堵、查处,对经营色情网站或网页的团伙或个人进行坚决的打击。
总之,整个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色情的严重危害性,建立多渠道的网络犯罪报案系统,完善网络行为的监管机制,营造一个使网络色情无处容身的健康的网络世界。
3.青少年网民应自觉抵制网络色情的诱惑
网络色情的制造者、传播者固然可恶,应受到严厉惩罚,但众多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对网络色情信息、色情服务的狂热追逐就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2001年11月22日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明确提出了“五要五不”: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要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坚决抵制网络色情的诱惑。
四、家庭要负起监督的责任
一些父母对子女缺乏必要的监督是导致子女沉溺于色情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出事前对孩子在网络上从事些什么活动一概不知或知之甚少,一旦出事,才发现孩子在网上的所作所为。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与引导,忙于工作或对网络不了解不能作为缺乏对孩子进行监督的借口。对待孩子的上网行为不能放任自流,适当地监督和了解、谈心、观察、必要的检查应该是家庭、父母的责任。
总之,抵制网络色情,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网络环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仅靠单一的力量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从源头上构建健康绿色的互联网
要加强网络管理,制定统一、专门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制度,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和相关的组织管理。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开辟和建设青少年网站,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开辟更多的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网站,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通过青少年网站,使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占领网上思想教育的阵地。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设立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使网吧业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加大对网吧经营者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经营者在网吧经营中学会知法、守法和用法。
二、加快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倾向,要教育青少年分清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不同,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存在的某些不足,鼓励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丢掉幻想,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青少年之间、青少年和社会之间的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条件的应该建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克服障碍。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防止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并和现实生活发生各种冲突。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
网络组织既有健康的、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类型,也有不健康的、带有反动色彩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类型。它们基本游离于有效管理之外,对现实社会中合法的、健康的组织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主动地去了解各类网络组织,与其加强联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们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组织。
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鉴于网上青少年道德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必须加强网上的道德建设,这是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课题。
首先,网络是个新生事物,网络社会的伦理规则处于建设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建议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伦理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其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上网时要文明、自尊自重、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要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
各种网络技术传授部门,各级青少年宫开办的计算机培训班,在进行网络技术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念,规范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新闻媒体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把网络道德纳入到社会道德体系中。
四、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引导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文明地利用网络做出努力。应注意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网上污浊内容的危害性,注重引导青少年怎样上网。青少年的好奇心强,越是不许他们做的事,他们偏想做。
因此,针对青少年上网浏览不健康内容,结合案例与他们谈这个方面的害处;另一方面,对他们多进行理想教育,使其有远大抱负。
在学校,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教给学生必要的上网常识,指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高尚上网。通过疏导,不仅使孩子意识到不健康内容的危害,更使其借助网上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在家庭中,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可以在电脑端加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对于青少年上网吧现象,家长应把握其活动时间,坚决杜绝通宵上网。
另外,家长要重视青少年青春期的科学教育,支持和鼓励青少年读一些有益的书籍或观看一些有关电视电影节目,不仅给他们物质生活保障,而且给予精神生活的健康享受。
五、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法律规制,是网络文明的硬性保障。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样离不开法律的外在规制,否则这个“虚拟社会”就可能出现秩序紊乱的现象。
实践证明,网络立法势在必行,健全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规,培养青少年的网上法律意识,建立和完善与网络社会相应的法规条文,是构建网络文明工程的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规范全体网民的网上行为,另一方面对网上行为立法,借此保护青少年不被有害信息侵害。
通过立法,建立新型的信息自由原则,即个人的信息自由不能建立在妨害公共信息自由和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础之上,有关部门应该而且必须采取合法措施将信息网络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在遵守国家有关网络信息方面的法令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一些有效措施。比如互联网登记制度,通过登记以保证对网络的有效控制;比如电子审查制度,对来往信息尤其是越境数据进行过滤,将不宜出口的保密或宝贵的信息资源截留在国内,将不符合国情的或有害的信息阻挡在网络之外。此外,还应建立并完善联网电脑的管理制度,确保强化联网电脑的安全使用等等。
六、采用打击与防范,教育与引导的综合治理方式,有效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的涉网犯罪
利用网络的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应立足教育和引导,重在预防,通过综合治理防范是预防网络条件下青少年犯罪的根本途径。青少年涉世不深,可塑性较强。对于受到网络不良文化影响而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应当重在教育与引导,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更需要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方针是教育帮助为主,司法惩处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有限制地使用。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青少年的涉网犯罪行为。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像任何新技术的出现一样,网络时代的来临必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正视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限制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是网络建设和规范发展的当务之急。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需要广大青少年工作者及时研究,同时更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青少年接触、利用网络过程中,家庭、学校应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国家、社会应当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共同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单元练习
一、填空题
1.中小学生沉溺于电子游戏,大脑和中枢神经还处于发育不完善时期,容易()和()。
2.一次玩游戏的时间不要超过()小时,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家长对子女更应注意。
3.为了预防“鼠标综合症”,平时应养成(),不论工作或休息,都应该注意()。
4.摄像头不用时最好()与()的连接,计算机关掉后要断掉电源,以防被()或非法安装的()打开。
二、问答题
1.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预防应做到哪些?
3.青少年痴迷网络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