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网络安全的认识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思考
关于网络,我们每个同学应该都不陌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资讯的发展,使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接触到的新的学习和交流工具,所以关于这一章节的大多数问题都具有相当强的互动性,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心得,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使计算机和互联网真正成为对我们生活和学习有益的工具。
首先我们先从网络对于我们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利与弊谈起。
事实上,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小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小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除了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外,网络带给中小学生正面的东西远比负面的要多。并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你喜不喜欢,它注定都要成为中小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不让中小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中小学生上网的正面影响
一、开阔视野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它的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
中小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小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
中小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小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小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拓展受教育的空间
有很多中小学生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们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
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五、有助于创新思想教育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为教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中小学生上网的负面影响
一、对于中小学生“三观”形成潜在威胁
中小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使他们的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小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部分中小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中小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规范合理的监管,很多原本规范的语言开始被随意篡改。虽然,颠覆传统并不一定意味着不是进步,但是很多科学的合理的传统依然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内在规范。
有很多网络语言是被大多数中小学生认同的:比如妹妹叫MM,哥哥叫GG,老婆叫LP,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无聊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词语:沙发、灌水、掐架、斑竹等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一旦随意使用,势必造成规范的混乱,那就是有害而无益了。
二、对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改变了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上网使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三、信息垃圾弱化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有关专家调查,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垃圾信息将弱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是难以抵挡的负面影响。
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小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路不能自拔。一些中小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
四、网络的隐蔽性,导致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一方面,少数中小学生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
这些犯罪主体以中小学生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五、不利于家庭的稳定,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部分青少年为了逃避现实的冲突和现实的压力而隐匿在网络中。然而,这种冲突并不是逃避所能解决,当其达到一定的程度还是会爆发,这种冲突的爆发,会导致家庭的不稳定,并且导致原本就存在的代沟问题更加严重,而家庭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如震惊全国的北京网吧纵火案的嫌疑犯就是两位未成年人,长期的生活压力以及得不到家庭的关怀,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走上了杀人犯罪的道路。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认识
一、网络自身的两面性
网络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既可成为优点,又可成为缺点。如网络的新颖性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甚至使人沉迷其中;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有利于民主的发挥,但也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犯罪感的虚无化,进而使网络犯罪迅速增加;网络的超时空性使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性,也使网络犯罪手段更隐蔽,更难以控制。
网络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丰富的网络信息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但伴随着信息爆炸、信息污染,各种冗余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性,网上黄毒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二、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性
中小学生好奇心极强而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在网络上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在现实中很难看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来满足他们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也会沉迷于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中流连忘返。
中小学生个体意识逐步形成,竭力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常常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中小学生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有了网络,青少年可以在网上聊天、恋爱,但由于他们比较单纯,没有成年人那样理智和冷静,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以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的甚至因为被网上恋人拒绝而走向自杀、杀人的也大有人在。
中小学生网络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网上鱼目混珠的复杂状况及危险性认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三、社会的复杂性
当今世界许多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来与我们争夺新一代,他们在网上散布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信息,对中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战略目标,妄图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
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完全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化还未在其思想中扎根,对许多观点缺乏辨别能力,整日接触这些信息会出现“西化”的倾向。
黑社会组织通过网络,大肆渲染暴力、恐怖信息。中小学生喜欢模仿,网络暴力信息极易诱发他们使用暴力的冲动而走向犯罪。
一些邪教组织也通过网络宣扬邪教理念,如散布“法轮功”,致使许多人包括大量的中小学生执迷不悟,危害社会。
四、家庭、学校教育引导不力
家庭和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但当前面对网络,一些家庭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的问题却严重存在着。
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却错误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比看电视、玩儿好多了,而不加任何限制。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又强行将孩子与计算机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的影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五、网络控制手段不健全
网络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瞬时性、异地性等特点,对网络社会问题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加以控制。
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常用且有效的道德、法制、管理等手段,在网络社会中也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网络所产生的许多问题,使传统的法律制度显得无能为力。随着网络的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国制定了一些法规,但从总体上讲,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法制观念也还很薄弱。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规则
上网是好事,但和任何其他好事一样,有时也有可能变成坏事,为此,请同学们熟记以下的上网安全规则。
1.明确每次上网的目的,(如为了查找学习资料、发邮件、看新闻报道、娱乐等)要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最好平时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网络通信等,在节假日可集中使用。
2.只与网上有礼貌的人交流。在网络上交谈或写电子邮件的时候,请你保持礼貌与良好的态度。同时,如果在网上遇到不礼貌或者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人,或收到这样的邮件,请不要回答或反驳,请你立刻叫你的父母、老师或者你周围其他大人来帮助你。小学生不得玩网上ICQ和进入成人的聊天室。
3.不告诉网上的人关于你自己和家里的事情。网上遇见的人都是陌生人。所以你千万不可以随便把家里的地址、电话、你的学校和班级、家庭经济状况等个人信息告诉你在网上结识的人,除非经过爸妈的同意。如果你已经给出这些信息,请现在让你的父母知道一下。
4.不与在网上结识的人约见。当你单独在家时,不要允许网上认识的朋友来访问你。如果你认为非常有必要见面的话,一定要告诉家中的大人并得到他们的允许,见面的地点一定要在公共场所。并且要有父母或好朋友(年龄较大的朋友)陪同。
5.不打开陌生的邮件。如果收到你并不认识的人发给你的电子邮件,或者让你感到奇怪、有不明附件的电子邮件,请不要打开,不要回信,也不要将附件打开储存下来。请你立即将它删除,因为它可能是计算机的病毒。
6.密码只属于你一个人。所以不要把自己在网络上使用的名称、密码(比如上网的密码和电子邮箱的密码)告诉网友。另外,请你知道,任何网站的网络管理员都不会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来询问你的密码。不论别人用什么方式来问你的密码,你都不要告诉他。
7.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人讲的话。任何人在网上都可能告诉你一个假名字,或改变年龄、性别等。你在网上读到的信息有的可能不是真的。
8.要有公德心,在公共场所、学校或家庭上网,不要改变计算机的设置,未征得别人同意,不要删除别人的文件,以免影响别人的工作和使用计算机。
9.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切不可沉迷上网(或玩电子游戏)把它当做一种精神寄托。要经常与父母交流网上有趣的事情。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见所闻。如果父母对计算机或互联网不太懂,也要让自己的可靠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10.在学校、公共场所上网后要关闭浏览器。因为,有些你的个人信息会保留在计算机里,所以如果你在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上网后,请你一定要在离开时把浏览器关上。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指导
互联网的普及,为广大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各种信息的广阔空间,拓宽了学生们的思路和视野。但与此同时,部分中小学生专注于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热衷于一些内容低级、庸俗的网上聊天,这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无节制地通宵达旦上网。
怎样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处理好学习和上网的关系,做到安全上网,已经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对于中学生上网,学校的观点非常的明确,那就是禁止学生上营业性网吧,提倡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学生进出营业性网吧,不仅可能遭到网上一些不健康信息的毒害,还可能因网吧人员复杂,让学生交上不好的朋友,或因网吧中的冲突,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有关人士认为,随着网络的普及,学会使用电脑,学会在网络上采集有用信息,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许多中学生上网仅仅是娱乐、打游戏、聊天,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网上真正适合中学生的资源不是很丰富,信息内容对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有价值的信息,很多都要收费;二是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自控能力不强,很难拒绝一些色情、暴力信息的诱惑;三是许多家长根本不懂电脑和网络,而忙于工作的家长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陪同孩子上网。即使安装了一些确保孩子安全上网的软件,但在懂得熟练操作电脑的学生面前,实际起到的作用却是有限的。
为引导学生安全上网,学校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对电脑课的投入,让学生们更多地接受正规的电脑教育,培养学生对网络中有害信息的鉴别能力,向学生宣传安全上网的重要性,给学生校园上网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如有些学校,校园网在上学时间都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浏览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另一方面,学校也制定一些纪律规定,对到校外营业性网吧上网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
中学生上网宜疏不宜堵
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升学的压力和内心的孤独,让他们心里渴望与人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需要一个相对宽松、平等的空间。
而互联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他们可以通过浏览互联网,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并且虚拟的网络世界让背负升学压力的广大中学生可以暂时地避开现实,纵情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使自己得到放松。
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一个垃圾场,网上信息虽丰富,却良莠并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暴力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一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负面影响,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而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让有的中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无限制地泡在网上,致使部分中学生荒废学业,一些中学生还因上网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的犯罪道路。
很多的人都认识到,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对于知识选择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对中学生上网应“宜疏不宜堵”。
现实中,多数家长教育孩子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依然是“打压模式”,通常忽略与孩子们在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始终感到压抑,需要一个出口,于是网络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宣泄渠道。但又因涉世未深,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为避免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学校在开设信息课,用辅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的同时,家长与学校要相互配合,正确引导学生,担负起辅导中学生健康上网的责任。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防范
一、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易受干扰
中小学生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其身心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中小学生心理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求。这些身心发展的特点就势必导致他们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干扰。
二、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为以盈利为目的色情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营业场所。
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往往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任何在网上冲浪的人有意无意地就能看到,中小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一旦接触这些内容,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国家曾经对网络公共信息安全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但是仍然有不良网站为吸引客户大打黄色暴力牌,一些网站的登录首页就会自动弹出有关色情、赌博、暴力的宣传。
一方面在直观上造成对学生好奇心理的特别吸引;另一方面,这些网站本身就是以赢利为目的,诱惑学生花钱来浏览这些不健康的内容;更有甚者,有一部分网站甚至直接将一些不健康内容恶意捆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流氓软件),如果我们稍不留神,或者缺乏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把握,很轻易就会被这些不良商家钻了空子。
三、家长和学校的影响
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家长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小学生都用上网来消磨时间。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中小学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但是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忽视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回避青春期教育问题,导致中小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家长或者教师也要跟上这种发展趋势。除了适应社会的进步环境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保持跟孩子和学生的正常沟通不会脱节。
很多学生开始上网游戏仅仅是出于好奇,从好奇到沉迷这个阶段,如果恰好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很多悲剧是可以在萌芽之前避免的。
另外由于中小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他们在沟通的时候更喜欢以他们自己认可的感兴趣的方式与人交流,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家长和老师缺乏对相关网络知识的掌握的话,很可能就会被学生拒之门外,同时,这也意味着把他们自己推到了一个危险的环境之中,一旦形成恶果,追悔莫及。
四、社会的影响
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投中小学生好奇心之所好,专搞不正当竞争。同时,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应谐调一致,“三证”不全的网吧要坚决取缔。
很多网吧中都有虚拟装备和虚拟财产的出售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行为创造了方便条件,我们的真金白银哗哗地流进经营者的口袋,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同时消耗在无意义的沉迷之中。
套用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俗话说就是:受伤的总是我们,而真正的获益者,是那些开网吧的经营者。他们对我们所受的伤害不承担一点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我们沉迷网络的悲哀。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教育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普及力度
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必须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充分发挥网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首先,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三驾马车”的作用,全面规划,统一建设标准,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网络由单点应用向“相互共享、共同应用、互联互动”多点应用的根本转变。
其次,加大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中小学生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习做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在校园里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
为此,要保证大中小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数量;解决好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问题;正确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立足于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在“用”字上下工夫,认真实施“校校通”工程。
二、尽快建立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
互联网上的网站浩如烟海,各式各样的网站都在努力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形形色色的网站都有他们忠实的“网虫”。有人曾经把互联网的竞争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为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
首先,建设一批适合中小学生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绿色上网工程”。
其次,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网上作文大擂台,让广大中小学生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上论坛,对近期跟青少年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开展网上活动建设方案征集活动,让中小学生参与建设网站等等。
三、加强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
信息素养是处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应注重培养五种能力:
1.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2.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
3.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4.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
5.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能力。
四、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中小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切实把青少年网上信息资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投入大成本搞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综合多媒体、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中国教育信息资源的“航母”。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开发青少年的学习资源。
中小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
一、开放性与多元性
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电子社区”的诞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同时,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会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二、自主性与随意性
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时,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有权利决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网民必须“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会在网上放纵自己、任意说谎、伤害他人,有的人甚至会扮演多种角色,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从而造成网上交往极大的随意性。
三、间接性与广泛性
网络改变人际交往方式,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使人与人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带有明显的间接性。这种间接性也决定了网络交流的广泛性。过去,时空局限一直是人们进行更广泛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在网络社会,这一障碍已不复存在,只要你愿意,在网上可以与任何人直接“对话”。
四、非现实性与匿名性
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
部分网民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比如,五尺壮汉可以将自己伪装成妙龄少女,与其他网民共演爱情悲喜剧;一旦“坏了名声”,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换姓,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五、平等性
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结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人际沟通。
尽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许多“信息边远地区”的人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网络人际互动中来,但总体而言,平等性仍是网络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六、失范性
网络世界的发展,开拓了人际交往的新领域,也形成了相应的规范。除了一些技术性规则(如文件传输协议、互联协议等),网络行为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出现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如电子函件使用的语言格式、在线交谈应有的礼仪等。
但从现有情况看,大多数网络规则仅仅限于伦理道德,而用于约束网络人际交往具体行为的规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传播的无序和失范。事实上,网络社会充满竞争、冲突,时不时还会发生犯罪活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来调整网络人际关系,以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
七、人际情感的疏远
网络的全球性和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虽然网上虚拟交往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一时的现实烦恼,找到一时的寄托,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要,而有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往往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疏离感。
八、信任危机
网络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得许多网民往往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致使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与此同时,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又会采取“宁信机,不信人”的态度,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们带来便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也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和调适网上人际关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人与社会等各种因素,把克服技术负效应与克服人自身的局限同时并举。
首先,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既要保持网络运行的自由、通畅,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间的行为越轨,造成过度侵害;其次,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对网络技术给予更多的道德关怀,不应听任信息社会的道德无序;第三,制定、完善维系网络人际交往秩序的相关法规,打击网络犯罪;第四,加强对计算机介入的人际交流和人机协作的心理学研究,利用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五,加强网络教育和控制,凸显网络所特有的合作和奉献精神;第六,利用网络特有的“虚拟群体”环境,帮助网络参与者体验社会多重角色,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大学生安全上网认识
上网对于每个大学生并不是陌生的名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上网成了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时尚。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自然是上网族中的主力军。
在大学的校园里,无论哪个年级,哪个专业,绝大多数同学都与网络有所接触。据某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90%以上与网络有过接触,其中60%的学生经常上网。网络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无穷的便利,“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坐在电脑前,通过网络,既可以满足工作、学习需要,查阅资料,了解天下大事;又可以满足人们交友、娱乐购物等各方面的需要。但是,在网络给我们提供迅速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大学生当中,如果网络利用不当,会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的危害。
某地曾组织过对省内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上网的同学其主要的目的是上网聊天或打游戏,这基本上成为目前大学生上网的“主旋律”,有1%的被调查者打开电脑后首先打开QQ。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上,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聊天说真话要视情况而定。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大学生们“随波逐流”,62.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或一般不会在网上填写自己真实的个人资料。在上网时间上,每天上网一个小时的只占19.4%,上半天以上的就占了14.8%,由于早上一般都有课,大学生上网一般选择在晚上上网,晚上上网占了60.2%,而同样有10.2%的学生放弃午休去上网。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危害
长期沉迷于上网,已经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表现在:
第一,影响了一些同学的人生价值观念。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如果不能正确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知识,而出于好奇、猎奇心理,去登录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造成严重危害。
第二,影响了学业。长时间沉迷于上网,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上网时间多了,用于学习的时间就少了,精力就不够了。有的学生往往通宵达旦上网后,第二天就逃课,有的到了课堂上也是睡觉。这样下去,成绩肯定会倒退。据了解,因学业成绩不合格导致退学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和上网有直接的关系的。
第三,影响了人际关系。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由于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一些人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便产生孤立、自私、冷漠。而且大学阶段正是青年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缺乏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的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
第四,影响了身心健康。有研究学者认为对学生迷恋上网会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一是网络依恋,网络依赖:由于对技术的迷信,上网欲望膨胀,部分大学生在网上其乐无穷地冲浪,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随着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日趋强烈,上网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二是网络忧虑。由于把网络作为自己人际交往、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民常担心“电子邮件是否已送达”、“如果他(她)不理我了怎么办”,有人甚至发展到每天起床后反应迟钝,双手颤抖,食欲不振,影响了自己的健康。三是网络抑郁。聊天室、BBS、电子邮件、网页对缓解心理紧张、释放学习生活压力有积极作用。但由于网络的虚拟特征,又使一部分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正常的人际交流出现困难。更有甚者,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大学生迷恋于网络的原因
上网控制不好,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危害。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很多同学迷恋于网络聊天和游戏呢?笔者以为:首先,同高中阶段的学习相比,大学生普遍认为课程松、管理松,即“没事做、没人管”,这是迷恋网络大学生的比例高于中小学生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咨询求助的大学生说,家长不在身边,课程少,老师又不管,上网很自由,后来自己控制不了就成瘾了。其次,受环境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认为上网玩游戏、聊天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谁不玩游戏、不聊天,则被大家认为是“另类”,不正常。大家都玩所以自己也玩。这种坏风气的力量很大,它让很多大学生迷失了自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学风不健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压力。有一部分大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在课业上缺乏成就感,就将注意力转到了一个能让他发挥自己能力开创一番丰功伟业的网络游戏中,并由游戏中建立起的成就感来补偿在现实学业生活中的无力感,以减少焦虑的发生。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
面对大学生上网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强教育管理和引导,使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自觉规范自身的上网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1.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上网,善于利用网络获取积极的东西,克服消极的东西。首先,要教育学生对反动、色情、迷信的信息,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对这些精神“毒品”,不要抱着好奇、试试看的心理,一“吃”就上瘾,一上瘾就难以自拔。其次,教育学生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网上聊天,可帮助我们交流信息和思想。如果认为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那就错了。虚拟的世界连着真实的世界,影响着每一个坐在电脑前面的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人,在生活中会处处(包括上网)以负责任的态度行事,主持正义,反对邪恶。第三,教育学生上网应有度,对自己上网的目的、时间应有个适当的计划。在目的方面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与交流,网上交友聊天、打游戏消磨时间应有度。对于一些大学生所产生的交际障碍,大学生应克服心理障碍和自闭倾向,积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朋友,而不应沉迷于网上交友和网恋或者通过游戏等方式浪费掉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尤其是参与电脑娱乐和网络游戏,偶尔玩玩,未尝不可,但不能沉迷,每日几小时、十几小时搭进去,荒废了学业,辜负了大好时光。
2.在校内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努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要努力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只要大家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学习上,上网成瘾的问题就会改变。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努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鼓励支持开展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家在学习之余不感到寂寞,同时,针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要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网络素质、网络技能及实践运用网络综合能力的培养。像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组织网络信息咨询、网上科技知识问答、网上新闻调查等各种活动,激发同学们学习现代化高科技知识的爱好和兴趣。
3.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运用技术手段予以屏蔽。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
4.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动员所有的管理者、教师、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中去,深入到宿舍中去,与大家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困难,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针对有些同学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调试,避免一些同学出了问题就到网上寻求解脱。
大学生文明上网守则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冲浪、交流聊天和搜集信息等,但必须看到的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多是由一些不文明上网现象所导致的,例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传播计算机病毒和进入有关系统私自篡改有用数据等违法活动,还有一些学生则不务正业,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黄色网站等等。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先进和前卫的社会群体,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遵守相关法规,文明上网。调查表明,大学生不文明上网的现象主要集中在超时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使用不文明语言等几个方面。
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存在或重或轻的上网成瘾的现象,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花费在上网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学习时间。而且据统计,大学生上网有“三大要事”:第一是浏览新闻,第二是玩网络游戏,第三是聊天。其中尤为严重的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因此导致学业荒废。当然,不能否认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进行自主学习和深造的,但相比较而言,这部分人所占的比重极小,更多的人上网选择娱乐和消遣的活动。
大学生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对待网络的态度了。我们提倡文明上网,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怎样做才算是文明上网呢?当务之急便是反对和谨防网络诈骗,不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积极举报和打击黄色网站……除了这些最基本的要求以外,大学生还应注意科学上网,控制上网时间和提高上网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有益资源和条件,拓展自己的视野与学识,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配做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使网络信息和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网络道德文明意识,明确网上的是非观念,分清网上真假,争做文明使者,崇尚科学,追求真知;
2.使用网络文明语言、倡导文明新风;
3.从日常学习、生活出发,自觉、自律接受社会、老师、家长的监督;
4.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迷于网上聊天和网络;
5.正确使用互联网,学习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让互联网成为学习生活的好伙伴、好助手。
学生网络十条安全规则
第一条: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如需要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意见或好朋友的意见,没有他们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如果公布要让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条:不要自己单独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会面,则到公共场所,并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龄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条:如果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
第四条: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条:记住,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一个40岁的先生。
第六条:记住,你在网上读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条:当你单独在家时,不要允许网上认识的朋友来访。
第八条: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如果父母实在对计算机或互联网不感兴趣,也要让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第九条: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最好平时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网络通信等,在节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条:切不可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当做一种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只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或焦虑。应该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单元练习
一、填空题
1.()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
2.由于信息传播的(),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易导致丧失道德规范。
3.()和()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4.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和(),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
二、问答题
1.网络具有哪些特征?
2.中小学生上网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3.中小学生上网的正面影响有哪些?
4.中小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