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网络犯罪的原因

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几个方面

一、网吧实施犯罪

此类犯罪的滋生地均为“网吧”,那些青少年犯罪分子利用在网上聊天的机会,有目的地询问网友的财产情况以及联系方式等。等待时机成熟,便以见面交友为由将网友约出来,然后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

二、结伙作案

青少年个人力量,智力等能力相对比较弱,要凭借个人能力实施暴力犯罪、诈骗犯罪,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寻找伙伴,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实施犯罪是此类案件的显著特点。

几个或一伙青少年犯罪分子行动前进行计划、分工,相互配合,得手后按所起的作用大小瓜分赃款。从而形成获取信息,约见网友,实施骗抢,接应销赃一条龙的犯罪流程。

三、侵财犯罪

热衷于上网冲浪聊天的绝大部分是青年人,随身佩带手机、MP3等时尚的、价值不菲的财物,互相攀比,是青少年人的一大特点。这些吸引了青少年犯罪分子贪婪的目光。所以,青少年犯罪分子就利用上网聊天时进行摸底试探,选定目标作案。

四、网络利用色相作案

一些青少年犯罪分子在网上通常使用极其诱惑的“女性网名”,寻找男性网友聊天。寻找到目标认为可以成为犯罪对象时,犯罪组织里的女性犯罪分子便“闪亮登场”以娇媚的语气电话约男网友到某地见面,进一步交流。男网友警惕性不高就信以为真。准时赴约,被犯罪团伙骗抢。

五、暴力犯罪

部分青少年常常光顾网吧,上网聊天,在网上广交朋友,最后因无力支付上网费用而走上盗窃之路。此外由于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及后果不断变化。

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到了21世纪,青少年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杀人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杀人、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

案例:2008年4月1日凌晨1时,金帝城网吧,四名犯罪嫌疑人持砍刀将张某头部和左腿砍伤,抢走手机一部,现金890元。

凌晨2时,党家庄村迪生网吧,某受害人被砍伤左背,抢走诺基亚手机一部,现金30元。

4月5日21时,南高基村金太阳网吧,萧某被人砍伤背部,抢走手机一部,现金60元,银行卡一张,并被逼说出银行密码。

4月7日凌晨1时30分,南高基化机桥附近,四名男子将陈某头部砍伤,右腿砍断,抢走手机一部,现金80元。

4月12日凌晨2时50分,三名20岁模样的男子手持黑色双刃长刀将正在上网的宋某和王某砍伤。

4月19日凌晨3时许,党家庄村附近某网吧内,三名犯罪嫌疑人手持大砍刀将三名男子砍伤,抢走两部手机、现金30余元后迅速逃离现场,20岁青年黎某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得知黎某之所以成为“刀下鬼”,是因为一瓶价值6元钱的所谓高档饮料,被疑凶踩点时看作有钱人,而杀人者也只有19岁,砍人时无丝毫愧疚和惊慌,“就像喝一杯茶、去一趟厕所那样平常”。

4月25日凌晨2时50分许,四名男子手持砍刀在高柱村一胡同内,将受害人连砍七刀后逃之夭夭。从当日15时到次日8时许,以赵继鹏为首的8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成功抓获。那么,抢劫动机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手持砍刀先将人砍伤后劫财呢?

原来,该团伙成员大多因与父母关系不好从家跑出来,终日沉迷上网,打网络游戏,长期吃住在网吧,相同的爱好和“遭遇”让他们成了好哥们儿。为了维持“生计”和支付高额网费,他们受网络游戏中厮杀场景的启发,萌生了抢劫生财之道。

8人中的赵继鹏被尊“老大”,“老大”命令手下购买了砍刀、匕首等工具,每当他们“囊中羞涩”时,就会趁夜深人静溜出暂住地××网吧,先后共40多次持刀抢劫网吧上网者,然后用抢劫所得继续上网打游戏。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形成的影响

一、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互联网色情信息的刺激和诱惑,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性犯罪的病态心理。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100万个黄色电脑软件,全球每天新增两万多个黄色网站。互联网上各种色情信息的泛滥,加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期的特殊情况,如果缺乏有力引导,很容易诱发青少年实施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互联网上的暴力内容,特别是网络暴力游戏,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暴力犯罪心理。目前全国有4000万网络游戏玩家,其中25岁以下的用户超过80%。而带有暴力内容的游戏在青少年中不断升温,因迷恋网络游戏而导致的青少年暴力犯罪也不断增多,还有的利用网上论坛,结盟犯罪团伙。

三、诈骗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会直接导致青少年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弱化,从而形成诈骗犯罪心理。如有的利用网络进行诈骗。

1.垃圾信息的泛滥造成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偏离

网络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存在着信息多方传递和良莠共存现象,它既向人们提供有益的学术、娱乐、经济等信息,同时也向人们提供一些无用、过时、粗糙、虚假或带有调侃、反动、迷信、暴力、凶杀等倾向的庸俗化和灰色化信息。

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而且目前在网络上,形形色色的限制级影片的音像剪辑镜头大肆流通,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如世界上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其合法的身份在美国进入互联网,更有一些人出于不良的目的将垃圾信息发送到他人信箱里。

青少年置身于网络中,犹如进入信息的海洋,各种各样的信息混杂在一起,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史密森学会博物馆是一个著名的博物馆,它在网络上开放了一个网址,一周的访问者不到30万人次,而《花花公子》的网址一周的访问者达到470万人次,是前者的17倍,而这其中,青年占相当大的比例。

此外,互联网上还存在许多有违道德规范的现象,如有人在网上释放病毒、向他人电子邮箱里投放“电子炸弹”,甚至利用黑客技术获取他人隐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有必要在网络上遵守“诚实守信”这一社会公德。显然,这一切无疑会对他们现有的道德观念产生冲击,造成道德观念的偏离。

2.特殊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容易诱发青少年的破坏欲,引发对社会规范的冲击。

由于网络环境具有隐蔽性,社会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因而它给人们提供了逾越社会规范的机会空间,在其中,人们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不必担心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这些就极易诱发那些自控力和责任感较弱的青少年产生破坏欲心理。

很多青少年在网上漫游,或好奇,或无聊,或想证明自己,或想发泄心里的不满,冲动地进行一些破坏性的操作。他们或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或非法进入他人的网络系统,破坏他人的网络数据资料,非法使用他人的网络系统。

3.网络影响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引发犯罪

网络容易令人孤独,青少年泡在网吧里,多数时间花在网上聊天或收发电子邮件上,参加日常社会交流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同亲友的交流也减少了,孤独感加剧,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从情感角度讲,青少年处于情窦初开的时期,对异性情感交往非常向往,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直抒胸臆的情感空间,因而有些人便把上网作为精神寄托或解脱。

有的玩网上感情游戏,处于多角恋爱的状态;有的可能在现实中遭受情感挫折后到网上寻求倾诉。这种半真半假,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游戏只会导致青少年走向情感的误区,可以说,网络空间并不利于青少年的情感朝理性化、平稳化、积极化的方向发展。

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无法对网络成员进行正确的角色判断,当上当受骗时,就会产生不解,愤怒茫然等情绪,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这种情绪带到更加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则会使其对现实产生认同危机,从而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互联网的隐匿性直接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青少年不需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

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根据2002年北京五所高校的一个调查,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98.6%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

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使网上的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近几年,美国黑客的非法入侵高达16万件,损失达80亿美元,而全球数字化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更是巨大,共约150亿美元。

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趋之若鹜。而上网聊天、交友、网恋则是青少年获得理解的一种途径。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看看,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沉溺于其中。

其次,在校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阻碍与困惑。另外孩子和父母之间也常常缺乏交流。这些都导致青少年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苦恼期,长期受压抑需要一条途径加以宣泄。而上网无疑是较为方便的途径。

再次,我国目前性教育滞后,青少年生理上趋于成熟,性欲望与日俱增,但性心理却极为不成熟,对性普遍存在神秘感。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极易受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

青少年沉溺于上网,尤其是黄色网站,危害极大。首先,会使他们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分裂,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

迷恋网络还可能使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便会产生精神阻碍和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是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愈加怪异。对此,要积极加以教育、引导。

怎样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

一、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

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如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二、积极采取措施转移孩子注意力,将青少年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

家长老师应设法引导青少年的求知方向。从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加强其自控力。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长期主办各种兴趣小组,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的夏令营等。有意识地将青少年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

三、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性苦闷

家长和老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对其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教育讲解。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生理现象和性困惑,切不可因觉得不便谈而敷衍了事。在性教育方面,学校应及时开设正式的性知识教育课,以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性苦闷。使青少年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其对黄色网站的热衷。

四、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与控制力

首先,青少年应树立一个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自己的控制力与忍耐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范例等外部支持。

青少年如想上网,可有意识地转移目标,如找本书看看,参加一些自己热爱的活动。如不能立即戒掉网瘾的话,可逐步地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上网时,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避免上黄色网站。如自己难以控制自己,还可让家长参与进来监督自己。

五、家庭和学校应进行经常性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控制有网瘾的孩子的作息时间。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小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而对于有网瘾的青少年来说,(发达国家将每天上网四小时者称为染上网瘾)找心理医生是必不可少的。

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一、网瘾对青少年生理的影响

青少年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发展为躯体依赖,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可导致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网瘾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长时间上网会使青少年迷恋于虚拟世界,导致自我封闭,与现实产生隔阂,不愿与人进行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异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

患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会使其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进行视觉形象思维,会导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精神消沉,缺乏时间感。因不能面对现实,会产生情绪低落、遇事悲观、态度消极等现象,会导致精神障碍、心理异常等问题和疾病,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常表现得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怪异。

三、网瘾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网上的世界既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又是现实世界扭曲的表现。现实中的事物,在网上容易被夸大,甚至会变为相反的东西,这就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角色混乱。

网络是一个“身份丧失”的地方,在网上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藏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面对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稍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网络里充斥有关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东西,容易刺激青少年的感观,产生诱惑。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本来就缺乏判断力和识别力,加之缺乏道德自律,现实中的世界都容易使他们感到迷茫,更何况是没有坐标的虚拟网络世界,这无疑对他们健康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和场面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识,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点,便会不择手段地去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

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例子很多。所以,网络里虚拟的东西和不健康的内容一旦让青少年产生了依赖,沉溺于其中,必然会阻碍其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网瘾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最为直接的危害是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会发展到逃课、辍学。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内容,也可造成青少年自我过分放纵,使法律及道德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患有网瘾的青少年,为了能上网,他们不惜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向人乞讨,在外借钱,在家欺骗父母,甚至会发展到偷窃、抢劫,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络成瘾的本质特征

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

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

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

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

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如果3项或3项以上符合上述特征,那就属于网瘾综合症。

网络成瘾综合症诊断标准

1.对网络有一种心理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

2.从上网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则感到不安焦躁。

3.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烦恼。

4.否认过度上网有害。

5.每周上网至少5天,每次至少4小时。一个人的上网行为,符合其中的任何三项,即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综合症。

避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对疾病进行过定义,定义疾病,必须注意到三个要素:疾病是病人所处的一种具有不利结果的、具有危险性增加的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就是阻止和缓解这种不利的结果。这一定义最关键的要素是“危险性”。根据这样的定义,结合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和危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病”。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就和治疗其他的疾病一样,关键是要消除它的危害。

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我们必须预设两条原则:一切矫正活动,必须要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任何矫正措施,不能停留在禁止上网,而必须指导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这是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步,远离网络世界。网络成瘾的一个特征就是患者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也就是说,自己能够意识到网瘾的危害,也希望减少上网时间,但是又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为了帮助他们从网瘾之中走出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远离网络世界,把他与网络世界彻底隔离开来。强制隔离,可能不是最好的戒除方法,但是肯定是最有效的。

没有网络的时代,不存在网瘾的问题;没有网络的地方,也不可能存在网络成瘾现象。当然,戒断网瘾与不能上网不是一回事。有人通过在SARS期间政府强制关闭网吧对不同成瘾程度患者戒除网瘾的效果研究,发现强制阻断对于网瘾患者矫正有一定效果。其中对于轻度网瘾患者效果比较好,中度次之,重者效果相对有限。这至少表明,对于网络成瘾程度较轻的患者,完全可以采用强制隔离的方式戒除网瘾。但这也同时告诉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强制隔离来疗效中度和重度网瘾患者。

第二步,加强体能训练,培养自控能力。网络被家长视为“洪水”“猛兽”,无外乎是因为网络影响到孩子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沟通,阻碍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甚至会诱发各种犯罪活动。在网络出现之前,电子游戏机、黄色书刊同样因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三番五次地遭到取缔、查封。

但网络不可与以上二者相提并论,网络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在看到网络“弊”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也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拒绝网络,封杀网络,这种短视行为无异于“因噎废食”。

现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家庭条件优越,缺少磨炼,不具备坚韧的意志力,难以抵挡外界事物的诱惑。这也是为什么网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网瘾问题尤为突出。

加强体能训练,磨炼学生意志,增强自控能力是戒除网瘾的关键因素之一,体能训练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锤炼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与他人一起,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庐山择差助优教育训练中心在此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之前我们分析过,心理依赖感、满足感、不上网情绪烦躁不安这是“网络成瘾者”的表象,如同吸食了“精神鸦片”。其实质是一种中毒,麻醉“成瘾者”中枢神经的具体表现,神经功能正逐步退化,令人担忧。

为了从生理上达到控制“网瘾”的目的,教育训练中心根据医学专家建议并结合本中心的训练理念、手法,从运动医学的角度研究开发了平托掌(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控制手臂肌肉群的协调能力)、慢下蹲(增强大脑的中枢神经控制力)、蛙跳(增强意志力)等多种有效的体能训练项目,并结合艰苦的行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步,转移兴趣。对中度和重度的“成瘾者”而言,单纯的强制性措施对戒除他们的网瘾的有效性相对有限,要更好地戒除网瘾,应从“成瘾者”自身入手,在脱瘾治疗后进行心理康复治疗,才能摆脱对网络的心理依赖,最终戒除网瘾。心理康复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就是要把患者的注意力从虚拟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青少年之所以迷恋网络,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通过网络得到了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选择心理康复治疗方式,一定要青少年感兴趣,足够把他们拉回到现实中来,并且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

体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最好途径,也是转移“成瘾者”注意力的最好方式。体育活动中,充满了乐趣,这些都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集体组织孩子打球、游泳、户外活动,既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又能使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从而淡化对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依赖。

除了体育活动之外,益智的棋类,音乐等都是可以转移“成瘾者”注意力。家长和老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一个方面的兴趣,更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充分地让“成瘾者”感觉到“网络之外天地宽”。

第四步,沟通交流。戒除网瘾,但不是要戒除网。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想躲终究是躲不开的。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指导孩子利用网络的帮助来完成任务。使孩子树立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网络是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用来娱乐。一开始对其上网时间要“管理”,以完成任务为限度。慢慢地,任务越来越复杂,给他们上网的时间要适当延长。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对青少年网瘾的调查,网瘾少年上网目的往往比较单调,一般都是游戏或聊天。我们家长、老师要指导孩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逐步使上网内容丰富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网络不等于游戏,网络不都是娱乐。网络存在丰富的资源,等待我们去开采。丰富的目的可以避免痴迷于某一种上网目的。

青少年网瘾如何戒除

一、正视危害

沉迷于上网,尤其是沉迷于黄色网站,危害极大。它会使人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严重影响学习,甚至中断学业。久而久之,还会影响正常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导致人格的偏离,甚至发生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有的因上网成瘾,神情恍惚,人格扭曲,无心读书,中途辍学;有的无钱上网,拦路抢劫,偷窃财物,导致违法犯罪;还有的连续几天几夜泡在“网吧”,不思食寝,过度疲劳,猝死在“网吧”。即使上网没有成瘾的人,如果每天12个小时坐在电脑面前,很可能会让自己少活10年以上时间。

二、以新代旧

在戒除某种习惯时,这种习惯仍有很大的诱惑力,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有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比喻为冲浪者所面对的阵阵波浪。就是网络游戏的欲望会时隐时现,当下一次欲望来临之前,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选其它有兴趣的事去做。

在戒掉“网瘾”的一段时间内,个人的情感需要并未结束。此时,需要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来替代老习惯所产生的满足感。对于上网成瘾或者是正在戒网瘾的青少年,要注意培养新的爱好和习惯,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用自己的新行为和新习惯来代替上网习惯,冲破网瘾诱惑的阵阵波浪。

三、科学安排

发达国家将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称为网瘾,预防或戒除网瘾,主要在于自己能科学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和内容,尤其要为自己约法三章:一是控制上网时间。每周最多2~3次,每次上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且连续操作1小时后应休息15分钟。尤其是夜晚上网时间不能过长,就寝前一定要提前回到宿舍,按时睡觉;二是限制上网内容。每次上网前,一定先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把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内容列在纸上,按需点击,不迷恋网上游戏,坚决不上黄色网站;三是准时下网。上网之前,根据任务量限定上网时间,时间一到,马上下网,不找任何借口,不原谅自己,不宽容自己。

四、请人监督

戒除“网瘾”,寻求别人的支持和帮助非常必要,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人帮助你克服这个问题。这种支持可来自同学、老师、朋友和家庭,可先向他们讲明自己控制上网的计划,请他们监督,当“网瘾”出现时,请他们及时提示,帮助克服。

平时的活动,要多与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与他们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交流,在他们的带动和帮助下,有助于你淡化网瘾,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当你取得一点小成功时,比如已经按计划实行一周,不妨对自己进行奖励或暗示,学会为自己加油。

五、预防为主

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青少年,一旦患上网络成瘾症,要戒除是会很困难。因此,预防是治疗上网成瘾的最好良方。

一是提前打好“预防疫苗”。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使青少年看到上网好处的同时,也要看到可能带来的危害;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坚决杜绝青少年上黄色网站,控制不玩或少玩网络游戏。

二是丰富日常生活。平时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等方面举办的各种有益活动,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爱好;多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交往沟通,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成长。

三是及时遏制上网有瘾的苗头。当你出现上网有瘾的苗头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自我,决不宽容自己,以防止上网成瘾症发生。

六、寻求帮助

当你自己无法解决上网成瘾问题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一是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个体咨询,心理咨询老师会帮助你走出上网成瘾的困惑。

二是可以参加团体心理训练,这是戒除网瘾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团体训练是多种咨询理论的综合利用,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体互动活动,对你产生感染、促进和推动作用,帮助你改变认知,改变心态,获得心理上的提升,同时学会制订自我管理的行为契约,根据目标行为完成与否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

这种相互监督的契约是对各自上网态度与行为的承诺,由于这一承诺是在群体中做出的,那么遵守它的动机与压力就强多了。因此,参加团体心理训练对于预防或戒除网瘾会有显著的效果。

案例

案例一

15岁的豆豆在父母的印象里,从小聪明又懂事,学习成绩也总在班里的前十名,外边人夸,家里人爱,他就是家里的希望和骄傲。而现在他变得暴躁敏感,开始和家长顶嘴,让父母伤透了心。

豆豆的变化缘于两年前的一个暑假,那天一个同学来找他玩,同学说带他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于是豆豆随同学一起来到了一个小网吧,在那里他们玩起了一种叫《大话西游》的网络游戏。刚开始豆豆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可是玩着玩着就陷了进去,觉得在生活中得不到的一些东西,在虚拟的世界中可以满足自己。

豆豆发现,在网络游戏中只要他愿意做什么都可以,比如他喜欢谁就可以和谁去结婚,不喜欢谁就可以把他杀掉,完全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豆豆扮演了一个披着一头长发,手持兵器,武艺高强的女子。她为所欲为,尽情地做着豆豆想做的一切事。很快地,豆豆就成了众多玩家中的高手。在游戏中他的等级也越来越高,他也从中获得了很大满足感。

豆豆到了中学以后,学习越来越紧张,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又让他觉得很枯燥,加上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又不是很强,豆豆感到压力越来越大,自信心也越来越不足,他常常为此感到苦恼。而网络游戏似乎把他从现实的困境中解救了出来,于是豆豆去网吧的次数越来越多,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从一天上网一两个小时逐渐发展到一天上网七八个小时。

自从迷上了网络游戏,豆豆也似乎变了一个人。自从玩了网络游戏以后,变得固执、脾气暴躁,不愿意和家长亲友多交谈、多沟通。以前豆豆的英语和数学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现在各门功课几乎都不及格。

聪明活泼的豆豆不见了,他开始说谎、逃课,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豆豆的变化使得家人焦急万分。但是豆豆自己却说,他从来没考虑过家人,从来没考虑过学习,只是想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豆豆觉得大人给他讲的都是大道理、空道理,至于自己的将来根本不愿意去想那么多。与此相反的,游戏却像魔鬼一样难以从他心里驱除,牢牢地控制着他,无论是上课还是回家,脑子里除了游戏还是游戏。

在一个周末,他趁机钻进了一家网吧,一头栽进了游戏世界,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豆豆父母急得四处打听儿子的下落,可是直到凌晨3点多也没见豆豆回家。这次,豆豆整整玩了一夜。这个夜晚,他的家人也彻夜未眠。爸爸召集了亲朋好友,跑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网吧,却始终不见他的踪影,家里像塌了天一样哭成一片。

在面对家长的担忧时,豆豆说他总会给自己找种种借口,可以心安理得地上网,让心中的愧疚感不那么强烈。虽然内心也害怕,也矛盾,但最终还是游戏战胜了理智。直到第二天,疲惫不堪的豆豆回到了家里,他看到的是一双双焦急的眼睛。爸爸妈妈的脸色极其难看,可并没有出现豆豆想象中的场面,父母对他仍然是好言相劝。豆豆妈妈甚至告诉他,如果实在控制不住了你可以在家玩,你每次在外面多待一分钟,爸爸妈妈就揪着一分钟的心。而豆豆的父亲为了他,不知已经哭了多少次。

父母和老师一方面劝阻,另一方面加紧了对他的看管。中午老师不回家,陪他一起吃饭、做作业,下午放学时父母到学校接他回家,不给他上网吧的时机。可游戏的诱惑使豆豆聪明用尽,放学时看到爸爸在门口等他,他就从另一个门口溜出去,大网吧不让进就找规模小的。反正,他总能设法摆脱大人的视野,进入能让他尽兴的网吧。连豆豆自己都说,虽然心里很清楚这样做不对,但已经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了。

豆豆的世界里只剩下了两个字:游戏。他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这两个字,包括学习也是为了换取玩游戏的时间和钱。为了游戏,他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里人要钱,不给就找同学借,甚至偷偷拿父母的。2003年的春节一放假,豆豆便一头扎进了网吧。3天后,蓬头垢面虚弱不堪的豆豆才被快要发疯的家人找到。这次,父亲终于忍不住了,用皮带狠狠打了他一顿。

然而,父亲的痛打和母亲的眼泪仍然没能触动豆豆痴迷的心,他反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豆豆觉得,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接受他,所有的人都在和自己过不去,游戏成了他生活中的唯一。

从此以后,豆豆从心里抛开了亲情,彻底不想家里人的感受,他更是无所顾忌了,甚至连续五天五夜泡在网吧里。他说,那几天感觉是生活在人间炼狱,每天都没有喘息的时候,只有靠游戏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渐渐地,豆豆感到越来越苦闷,因为游戏,他拒绝了亲人,远离了朋友,学习成绩也在班里倒数。

不仅如此,他唯一的精神乐园网络游戏也并非净土。在游戏中,他常常无缘无故被别的玩家欺负,他信任的朋友也与他反目成仇。各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游戏中又重复地发生了。

在现实中找不到依靠,在虚拟中也得不到解脱,豆豆承受着来自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两种压力,双重痛苦,他感觉苦不堪言却又欲罢不能。

由于豆豆所在的学校是重点中学,而他所有的功课都不及格,并且他的行为也严重影响着班里的其他同学,豆豆成了不受欢迎的学生。在学校的再三要求下,父母将他转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可状况依然没有改变。2004年春节过后,无奈的父母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豆豆在家关一段时间,减少他和外界的接触。就这样,豆豆被关在了家里,完全切断了与网络游戏的联系,他感觉像火烧一样的难受,他发疯似地喊叫、踹门,那时候,豆豆觉得自己就是一头困兽。

在那些孤独而又备受煎熬的日子,仔细回味让自己失魂落魄的网络游戏,他觉得自己得到的只是虚无一片。

案例二

17岁少年小新为了上网而偷钱,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爷爷被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待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元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着了,就去翻,可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媒体,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

案例三

12月5日,小梁死于寝室床上,被发现时手脚已经僵硬。

小梁同学小李:他趴在床上,我们发现他身体已经僵硬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爬上去想看一下他到底怎么了,当时基本已经确定了死亡,因为心跳脉搏都没了。

小梁10月份刚刚过完20岁生日。在死之前连续打了四个通宵的《魔兽争霸》。

小梁室友小罗:他星期二休息了一晚上,然后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接着玩,星期六早上就出事了。

记者:它的吸引力在哪儿呢?

小梁室友小罗:它里面有艺术的操作,几个人物用鼠标、键盘操作互打,血量少的人被追杀,你的同伴支援你,反过来又把他杀了,比较刺激、有意思。

小梁从高中开始沉迷网游,为此高考考了两次才勉强过关,而继续沉迷的小梁一学年下来竟有7门科目不及格。

案例四

2004年12月27日,是张潇艺父母永远心痛的日子。这对中年丧子的夫妇,至今还不能走出悲伤的阴影。那天早晨,儿子是6:30去学校上课的。到7:00刚过不久,夫妇俩也像往常一样准备上班。就在这时候,警察却找上门来,带来了儿子的死讯。如遭霹雷的夫妇俩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而警察再次郑重地告诉他们,13岁的张潇艺从24楼顶层跳楼身亡。当时他们就懵了、哭了。张潇艺家就居住在这一栋有着24层高的楼里,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半小时前走出家门还活蹦乱跳的孩子,怎么转眼间就不在了。

从电梯监控录像中,我们看到张潇艺早晨离家后的画面资料是这样的:6:56张潇艺走进了电梯,但他没像往常一样往下走,而是直接按了24层。当电梯到达顶层时,张潇艺似乎有片刻犹豫,随后就低下头走出了电梯。此后就是空白画面。

这最后犹豫的瞬间,表明张潇艺是留恋这个世界的,那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走出电梯,然后从这最高层坠落下去的呢?警方在顶楼平台上仔细搜索,并没有发现任何他杀的迹象。倒是发现了张潇艺自己留下的4封遗书。而令人费解的是,这4封遗书没有一封是写给父母的,遗书中谈到的大部分是游戏,关于父母,关于他周围真实世界里的事情,几乎一点都没写。

他提及的是些奇怪的名字,比如写道:“我崇拜的是SHE流行演唱的守望者。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快乐的感觉。”还写道:“我有三个知心朋友:大地安、泰蓝德和复仇天神。”这些是张潇艺生前最喜欢玩的一款网络游戏,名叫《魔兽争霸》,是最近刚推出的3D效果非常强的游戏,一般玩的人很容易上手,也很容易入迷。而张潇艺提到的那些奇怪的名字,就是这游戏中的角色。

在张潇艺的遗物中,父母又有了非常惊奇地发现,在学校语文写作很一般的儿子,居然写了一部根据网络游戏《魔兽争霸》改写的小说《守望者传》。小说并没有完成,却写满了7个笔记本,大约8万字,以流利的文笔,描写了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世界……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与《魔兽争霸》如出一辙。

张潇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他所崇拜的大英雄SHE守望者。他很满足在那个虚拟世界里,成为一个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大英雄。而在遗书中,张潇艺又恰恰写出了自己的极端消沉与自卑。他在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是个没用的垃圾,光会让他们失望,立下的誓言许多都完不成,来世如果我还是人,我一定会是最好的孩子……”看起来,张潇艺对自己很失望,他提到的许多誓言都完不成。那么,他都立下了哪些誓言?是谁让他立下这些誓言?又是谁逼着他完不成誓言就要从自己居住的24层跳楼去死呢?

特别是网络笔记,完全不像是一个初中孩子写出来的。可能他父母或其他外界的人,只看到这孩子写的是打打杀杀,其实不完全是。他写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他描写了大家相互间应该怎么去团结,去进行下一个战略。然后,每一个战略大家应该怎么去做。他写的这些东西,就好像他是这个世界的主导者,他想让世界按照他想要的样子去发展。我们不明白这么一个13岁的孩子,怎么会把一个并不存在的虚幻世界写得那么清楚而生动逼真,实际上他每天玩这个游戏,每天都在感受他的世界。他个人的精神生活已完全与他虚拟出来的世界融在一起了,甚至离开网吧、离开电脑时,他脑子里也全是这些东西,他每天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在张潇艺最后背着书包上学前的一天,他又和另一个同学一起泡在网吧。当时他父母到处找,没找到他上网的点。而另一个同学的家长找到了自家孩子,也把张潇艺给送回家来。父亲看到他的时候,他已在网吧待了36个小时,特别疲惫。

父亲说,当时特别想打他,但看到孩子差不多两天没吃饭了,脸特别黄,睡眼朦胧的样子。然后背着一个书包,疲惫地站在那里,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也就不忍心再打他了。随后,张潇艺的父亲叮嘱儿子赶紧洗一洗身上,然后一起去外面吃饭。饭前,儿子说要写作业,看他站在那儿写作业,父亲很奇怪,说你写作业干嘛不好好写,要站在那儿写呢?儿子说不行,我如果坐着写作业的话,肯定就睡着了。

张潇艺从小学到初中的整个阶段,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进初中以后,老师也挺喜欢他。但自从迷恋上网络游戏后,他就不断逃课。背着父母和老师,经常去网吧上网。当父母和老师发现张潇艺的变化后,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他,却没什么效果。他也不断认错,不断向父亲承诺说,我要改正,而且还写下承诺书,觉得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但网络游戏太让他入迷了,他完全泡在网吧里已经欲罢不能了。

浙江有一个孩子,比张潇艺泡网时间还长。

他迷恋网络游戏已经3年多,完全辍学。十天十夜泡在网吧里,吃住全在里面。当妈妈找遍整个城市之后,终于在一个网吧找到他,并在他后面站了两个小时,他竟然完全不知道。妈妈把他带回家,做好饭菜让他吃,他感到非常内疚,哭着说一定要改正,然后写保证书,写完不出三天,又跑网吧里去了。他爸爸妈妈又开始满城去找他。

网络成瘾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新型的毒品成瘾。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在现实的真实世界里,是缺少快乐、缺失成就感、缺少爱和关注的,他们压抑了许多的不满、郁闷和愤怒,又不能够到现实世界里去宣泄。于是,就要找到一个宣泄口,网络就是可以让他们的压抑得到宣泄的途径之一。

他们发现在网络上找到了在现实中所没有的好感觉,这些好的感觉又强化他们与现实世界的疏离。这就是好多网迷们为什么不吃、不喝、不睡,日日夜夜泡在网吧里过着折磨人的生活而不知其苦,反而自得其乐的社会原因。而像张潇艺这样一个从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变成了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最终走向死亡,他到底在现实中缺失了什么?又从网络中得到了什么?似乎已无从考证。

其实,张潇艺的父亲在发现孩子上网后,也做了很多努力,来引开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他知道儿子爱打篮球,有一阵天天陪孩子一起打篮球;儿子爱唱歌,他也在家陪着孩子唱歌。而且,当他看到孩子一而再再而三戒不了网瘾时,也找了专家准备带孩子去求助。遗憾的是,还没实施这一步。

大多数家长也和张潇艺的父母一样,心里着急却束手无策。因为家长们对游戏不熟悉,所以没办法去了解,也找不到与孩子沟通的适当方式,更缺少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种种生理和心理变化所带来的生活上的影响不能很好把握,管教就难免失当。比如,家长往往看不到孩子精神健康亮出警告的红灯。其实,我们判断一个人精神健康的水平,就看他是否有很好的现实感,是否与现实有很好的接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脱离现实,每天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经常幻想着他的生活,他的精神健康就亮起了红灯。

在数量非常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事实中,像张潇艺这样的人生悲剧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个例。我们用理性思维和认知的评价模式来看,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甚至多重性。网络本身是现代化的、便捷的信息交流和娱乐的一个手段,不否认它有积极的功能,但心理健康领域里有一个特别强调的词汇,就是度的概念,过犹不及。任何事情达到极端、极致,都将走向反面,所谓物极必反。比如看书、下棋,都有看书看成书呆子,下棋下疯了的人,网络游戏也一样。

有人说,平时压力过重,在游戏中能找到一种解脱,可以满足在现实世界享受不到的待遇。比如名誉、成就感、自由。像张潇艺这样十三四岁的孩子,本身就有逆反心理,不愿意与家长和同龄人交流,再加上教育方法有问题,比如家长或老师主动要与孩子说话,也就是你要好好学习,不能玩,让孩子感受不到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无论在家或在校,他(她)都体会不到某种亲情的、关注性的互动。就像一个蛋壳,把家长和孩子隔在两个世界了。

家长没兴趣去看蛋壳里面的世界,孩子也没兴趣到蛋壳外面看看家长到底想什么。家长和我们周围人还有一个错觉,认为是网络把我们和孩子隔开的。实际上,应该看到是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缺乏真情互动的基础上,他们才把自己关到“壳”里去的。有不少家长,前期忽略了很多自己的问题,到孩子真正出现问题时,没办法了,就想很多办法来补救。

其实孩子小时候,就对你这种方式很反感,比如孩子上网看了很有意思的东西,特别兴奋地过来说,爸爸妈妈,这东西特别好玩,而这时候如果家长特别不屑一顾,说哪儿好玩呀,走开走开,我还有很多工作,你自个儿玩去吧。那孩子兴奋的心情马上就给泼了凉水。显然,是你家长替他(她)把这个教育之门关上了,你把孩子推给了网络,推给了别的东西。那孩子一而再再而三来找你,你都说工作忙,你自己玩,那好,到第四次他(她)就不来找你了,直接去找网络,去找其他喜欢的东西了。等到你想把门打开时,这门已经关得很严了,没法打开了。

不可否认,张潇艺的爸爸是很爱孩子的,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孩子可能存在精神上某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对于不是从事心理专业的父亲来说,是想扭转也扭转不了的。但即便如此,假如父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从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始对儿子更多关注,成为儿子特别亲密的朋友,他的某些精神缺陷也会在刚冒出头来时,就有所了解,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早发现,早处置,结果肯定要比现在理想。

所以,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很希望给家长们一些帮助,让我们知道去懂得孩子们的需要,尤其当孩子的精神健康已经发出红色信号,他(她)渴望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烦恼时,千万不要拒绝他,不管他(她)以什么方式,哪怕是以你最讨厌、最恨之入骨的网络游戏,他(她)要在这个世界中与你分享一些东西时,你也不要拒绝。家长不妨看看孩子蛋壳里的世界,才有可能将孩子带往最美好的现实世界。

案例五

建建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和母亲都在外经商,建建初一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在八年级上学期时,母亲发现自己的丈夫可能有外遇,就经常和孩子父亲发生争吵,而且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

建建因此放学后经常不愿意回家,因为每当回到家里,经常看到的是家里一片狼藉,母亲畏缩在沙发上哭泣,一见到建建就向他哭诉父亲的暴行。看到母亲身上多处的淤伤,使建建更加憎恨他的父亲。但是自己又无力去干涉父亲,当父亲对母亲使用暴行时他很想帮助母亲,但是没有办法与父亲抗衡。

长时间的恶性循环,使他产生了自卑和抑郁情绪,从而不愿意和任何人说话,同时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时常会回忆起母亲痛苦的表情,在这种恶劣的心情影响下,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八年级的期末考试中,由原来的中等生下降到班级的倒数第二名。在放暑假期间,因不愿意看到父母的争吵,就经常和同学去网吧上网,并且经常借各种理由不回家在网吧包宿。等到假期结束后,建建重新回到课堂,但是再也不能专心听讲了,满脑子里全是网络世界里的情景。他已经得了重度网瘾。

最初是逃学,最后干脆就不上学了,每天都在网吧里上网。父母经常在网吧里找到他,强行把他带回家里,因为情绪激动,建建将家里的玻璃全都给砸了,无论是父亲的打骂,还是母亲的乞求,他都无动于衷。最后父母怕他在网吧里接触不良少年,只好给他专门买台电脑,同意他在家里上网。从此以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在家里上网。

单元练习

一、填空题

1.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几个方面(),(),(),(),()。

2.青少年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发展为躯体依赖,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可导致()、()、肩背肌肉劳损、睡眠节奏紊乱、()、消化不良、()。

3.互联网的()和(),会直接导致青少年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弱化,从而形成诈骗犯罪心理。

4.长时间上网会使青少年迷恋于虚拟世界,导致(),与现实产生隔阂,不愿与人进行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和()。

二、问答题

1.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形成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2.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

3.网络成瘾综合症诊断标准有哪些?

4.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