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柴可夫斯基

经典故事

以假乱真的孩子

柴可夫斯基5岁的时候,母亲艾希尔就教他弹钢琴。尽管他的小手还不能弹奏比较难的曲子,但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弹奏着,母亲艾希尔对柴可夫斯基的天赋有说不出的高兴,而柴可夫斯基更是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柴可夫斯基家里有一个座钟,每隔一小时就会发出一段动听的音乐。一天上午,艾希尔在厨房里煮咖啡。10点整时,座钟发出一段优美的音乐,她将咖啡端在炉子上。咖啡要20分钟才能煮好,于是,艾希尔就到卧室里整理衣服去了。

不一会儿,从客厅里传来了优美的音乐声,艾希尔一惊:难道已经过了一个小时吗?那咖啡可早就煮干了呀!于是,她急忙跑到厨房一看,咖啡还没有煮开呢,再到客厅一看,座钟才10点05分。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是座钟出毛病了吗?

正当艾希尔疑惑不解的时候,美妙的音乐声又响起来了,艾希尔仔细一看,大笑了起来,原来是5岁的柴可夫斯基正在客厅里弹奏钢琴,那钢琴上弹出的音乐,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了。

泥瓦匠带来的灵感

1869年夏天,柴可夫斯基来到卡缅卡的妹妹家中度假。一天,他偶然听到窗外有人歌唱:“瓦尼亚坐在长凳上,酒瓶酒杯手中拿,酒还没有到酒杯,叶卡捷琳娜已经占据了我的心……”

这婉转动人的旋律立刻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柴可夫斯基,原来这是一位泥瓦匠在外边唱歌呢!柴可夫斯基随即来到窗外,找到这位泥瓦匠,请他唱了两遍,记下了这首民歌。

后来,这首民歌就成了《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主题。

这部弦乐四重奏很快就上演了,特别是这首《如歌的行板》,更是神速般地传播开来。它还被改编成弦乐合奏曲和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的独奏曲,多次单独演出。

柴可夫斯基本人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指挥弦乐队演奏它,正是它使这位俄罗斯作曲家闻名于世的。现如今,《如歌的行板》已经成了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了。

纪念初恋的名曲

1869年,意大利的一个歌剧团到莫斯科巡回演出,剧团中的女高音歌唱家黛西莉·阿尔托声情并茂的演唱使柴可夫斯基对她一见钟情。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得知了他俩的恋情,便极力撮合他们。

没多久,柴可夫斯基和黛西莉·阿尔托订婚了,但订婚并没有给柴可夫斯基带来幸福,因为,突然有一天,在外地演出的黛西莉·阿尔托将自己结婚的消息带给了柴可夫斯基,使深陷爱情深渊的他痛苦不堪……

就在这痛苦煎熬的艰难时刻,柴可夫斯基将积压在心灵深处的血泪交织的情感,全部倾注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的创作当中。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写呀写呀……终于,一首不朽的名曲问世了。

与恩师的友谊

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以后,一直在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开办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学,他的所有钢琴作品都是由鲁宾斯坦首演的,因此他俩有着深厚的友情。

一天,柴可夫斯基完成了《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像往常一样把它交给好朋友尼古拉。谁知这次尼古拉弹完一遍后,竟对柴可夫斯基说:“你的这部作品简直太庸俗了,整个曲子散乱,简直令人作呕。”柴可夫斯基听后很生气,两人为此不欢而散。

后来,柴可夫斯基冷静下来,对这部作品作了精心修改,并被另一位钢琴家带到美国演奏,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尼古拉知道后,心中后悔当初自己不应该把话说得那么伤人,于是,决定向柴可夫斯基道歉,并且给予柴可夫斯基许多的帮助,慢慢地,昔日的一对至交好友又和好如初了。

《天鹅湖》创作风波

相信很多会弹琴的小朋友对《小天鹅舞曲》都耳熟能详,因为这是柴可夫斯基特意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柴可夫斯基特喜欢小孩,于是他在1871年特意为小孩子写了一部儿童小舞剧《天鹅湖》,里面优美的音乐、轻快的节奏,在当时受到了许多小朋友的喜爱。

虽然,那时有许多孩子都喜欢这部小舞剧,但毕竟《天鹅湖》还只是个小舞剧,流传还不是十分广泛。过了一段时间,小舞剧也就不被大家记住了。直至4年以后,莫斯科大剧院向柴可夫斯基约一部大型舞剧,于是,他想了想,找出原来小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再进行舞剧音乐的创作。经过一年的辛勤创作,舞剧《天鹅湖》终于写成了。

柴可夫斯基交了自己进行改编的作品《天鹅湖》后,谁知导演和演员没有真正领会剧本的音乐,便对剧本进行了删改,结果第一次演出就失败了。但是,柴可夫斯基并没有灰心,他从剧院要回总谱,再进行改编。

就在这个时候,布拉格进行了一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音乐会,演出了舞剧《天鹅湖》的第二幕,那时,台上“小天鹅们”在欢快地跳舞,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气氛空前热烈,就这样《天鹅湖》被大家接受了。而现在,《天鹅湖》已经成为了芭蕾舞剧中的经典之作。

悲怆交响曲

1893年2月,柴可夫斯基开始创作他的《第六交响曲》,直至8月份才写完。10月,《第六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由于观众不理解柴可夫斯基对命运最深层的体验,所以《第六交响曲》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

一天,有一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柯夫见到柴可夫斯基,指着《第六交响曲》问他:“这首交响曲有标题吗?”

柴可夫斯基回答道:“当然有,可是我现在还不知道取什么名好。”

第二天,柴可夫斯基正对着《第六交响曲》的总谱沉思时,这时,弟弟莫代斯特来看望他。柴可夫斯基便与弟弟商量:“这首《第六交响曲》应该取什么名字好呢?”

弟弟想了想说道:“这首曲子叫‘悲剧’吧!”

“悲剧?”

柴可夫斯基不太满意。就在莫代斯特临走时,突然对着柴可夫斯基说道:“这首曲子是表现人们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和愤怒,不如就叫它‘悲怆’吧!”

柴可夫斯基眼前一亮,不禁大声叫道:“悲怆!悲怆!不错、不错,就是‘悲怆’,就叫这个名字了!”

于是,他立即在《第六交响曲》的总谱上写上了“悲怆”这个标题。

年谱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

1850年柴可夫斯基进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

1854年柴可夫斯基的母亲艾希尔去世。

1855年至1858年跟随家庭教师樊妮·德贝巧学习弹钢琴。

1859年自法律学校毕业后,入司法部任职。

1861年首次赴德国、比利时、英国、法国等国家旅行。秋天入俄罗斯音乐协会举办的学习班。

1862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1862年至1865年在音乐学院师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管弦乐。

1865年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2月获银质奖章。毕业典礼上演出大合唱《欢乐颂》。

1866年至1877年由安东·鲁宾斯坦介绍去莫斯科音乐学院开始教学工作。

1876年与列夫·托尔斯泰相识。歌剧《铁匠瓦库拉》因参加俄罗斯音乐协会举行的竞赛而获奖。

1877年至1878年结婚。之后因病出国。写出《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1879年在莫斯科上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1880年至1889年不断地进行创作活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俄国和国外广泛演出。从事社会各种音乐活动,担任音乐社会工作,担任指挥。赴国外旅行演出。获得世界性声誉,当选为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会长。

1885年开始在克林城郊的梅达诺沃村生活。并创作了很多曲子。

1890年舞剧《睡美人》初次上演。

1891年在伏罗洛夫斯克生活。为悲剧《哈姆雷特》配乐。圣彼得堡剧院经理约写舞剧《胡桃夹子》和歌剧《约兰塔》。赴美国访问演出。归国后在梅达诺沃村写舞剧和歌剧。

1892年在梅达诺沃村完成舞剧《胡桃夹子》。在莫斯科指挥歌剧《浮士德》、《叶甫根尼·奥涅金》、《恶魔》。写降E大调交响曲(未完成)。接受剑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学位。赴柏林、巴塞尔、蒙贝利亚尔、巴黎等地进行旅行巡演。5月迁往克林城定居。

1893年5月演出音乐会。在克林生活。写《第六交响曲》、《浪漫曲套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1893年10月7日离克林城赴圣彼得堡。

1893年10月28日,《第六交响曲》在圣彼得堡初次演出,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

1893年11月2日开始患病。11月6日凌晨逝世。

名言

工作要持之以恒,真诚的艺术家不能借口情绪不佳而束手坐待。

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猛牛般竭尽全力工作的心理状态。

不是血肉的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一个人有权利去援助另一个。

无论音乐、文学或者其他任何艺术,按它们的实际意义来说,都不光是为了单纯地消遣。

如果你在自己身上找不到欢乐,就到人民中去吧,你会相信在苦难的生活中仍然存在着欢乐。

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

对一部作品,特别是新作品来说,被别人不闻不问是最糟的命运了。评论家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写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