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祖国

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辛勤地耕耘

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回到北京,他草草安顿好全家后,就立即回到清华大学教书了。

回到这个久别的学府,华罗庚的心情无比的激动,就是在这里他从一个小会计成长为大学教授,就是在这里他登上了数学的巅峰,可以说没有清华的栽培,也就没有他现在的成绩。

“清华!我回来了!”华罗庚在心中默念道,“我也会像当初的熊庆来教授一样,倾泻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在这里培育出一名又一名的数学明星。”

华罗庚在清华担任的是数学系主任的职位,按理说大学主任的待遇应该很好了,可是新中国刚成立,华罗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还是很艰苦的。

一大家子人挤在清华大学的一间宿舍里,里面放上五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箱子后,几乎就没有什么空余的地方了。这里的条件和美国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华罗庚的眼里物质的贫乏根本算不了什么,终于回归了祖国的怀抱,终于能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数十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种精神上的欣慰,超过了一切物质上的享受。

华罗庚把自己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建设中。他十分清楚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科学水平上的差距,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怀着十二分的信心,马不停蹄地工作了起来。

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后,就新开了两门功课,一门课是《初等数论》,另一门课是《群论》。除此之外,他还赶写了一本《数论导引》,给学生以帮助;并且准备写一本高深的数学方面的书。另外,他组织了一个讨论班,向国内研究数学的人讲述世界上最新的数学知识和一些研究方向。

此外,华罗庚还要出席各种会议。6月24日,他出国参加在柏林召开的东欧四个国家会议——德国科学院250周年纪念大会;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会议;在匈牙利召开,华罗庚是唯一的中国代表的数学会。至9月25日华罗庚才回到北京,在东欧整整待了三个月。

在访问东欧各国回来后不久,华罗庚接到了一个令他既激动又意外的通知:中国科学院请华罗庚对俄文版《堆垒素数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准备出版中文版的《堆垒素数论》。

这块在心中放了多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华罗庚在这本中文版《堆垒素数论》序言中写道:

“这一本小书能够用本国文字出版问世,是和人民民主政权分不开的。回忆一下,离初稿完成的日子已经12个年头了,离俄文版刊出的日子也已隔了6年。

在解放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这书刊出的问题,由即将出版、等待出版、一直演变至原稿搞得无影无踪,以致至今天,在中国科学院的敦促之下,我还得从俄文本翻译出来付印。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旧的政权怎样腐化,怎样地不关心科学。而人民民主政权又是怎样地关爱科学成果。”

1952年,中国科学院领导出面邀请华罗庚筹建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筹建工作十分困难,蒋介石政府将原来的研究院搬往台湾,不仅缺乏研究人员,更缺乏资料和图书,当时研究院的唯一财产就是黑板、粉笔和板擦。

华罗庚的目光是远大的,在他回国以前,在美国预定了大量的美国数学会的杂志,如《数学学报》《数学评论》等。这时,这些杂志成了这里唯一的资料。

同年7月,在华罗庚的大力筹备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终于宣告成立,华罗庚被任命为第一任所长。

在研究所成立的那一天,华罗庚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的研究所说是一个研究机构,但实际上还不如一个数学系。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们的力量尚不如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里的一个课题组。但是,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这些人。尽管困难是大的,但是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我们有信心。”

华罗庚带着信心成立了两个数学讨论班,一个是基础班;另一个是哥德巴赫问题讨论班。上课没有讲义,华罗庚亲自编写,没有人讲课,他亲自上台。

华罗庚常对学生们说:“你们现在的条件比我要好得多,我失学的时候只有借来的几本书,遇到难题也没有人教我,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气馁,自己放弃了,任谁都不能再将你拉起。”

华罗庚的工作是繁忙的,但是对学术的研究他始终没有放弃。他从1930年算起,在20年中发表的论文多达120余篇,其中在解放后发表的有《环之准同构及其对射影几何的应用》《一个求极限的问题》等近20篇。他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200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20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此外,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

由于华罗庚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他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华罗庚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的科学家的史册。

对于个人的成就,华罗庚认为是小事,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在他的眼中才是大事。他训练学生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三个步骤:

第一,要求学生写一本可以使青年人循此进行某一分支研究的书,在写书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第二,帮助学生们在一个主题下,搞些专业资料,通过搞资料,使学生们认识到问题的主次。

第三,帮助学生们进一步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在课堂,华罗庚本着以严执教的方针,不论是谁只要答不出问题,就要挂黑板。

华罗庚的得意门生,大数学家王元,当时也毫无例外地在黑板上挂了两个小时。当时,王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他拿着导师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推荐信找到华罗庚,想让华罗庚收他做研究生。

华罗庚看了一下推荐信后,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让王元去上课。

※华罗庚没有因为王元的背景而对他特殊照顾。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做事情的时候一视同仁,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不久,华罗庚在教室里考了王元一个题目:如何将二次曲线化成标准型,并用矩阵表示出来。

王元一听,有点懵了,低着头不知所措。

“我看你是笨得很,这么容易的题目你都做不出来,学数学要学会联想。欧美国家的教授说我们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太差,我看你就是这样。”华罗庚不留情面地说道。

满屋的人,悄然无声,王元在黑板前挂了两个钟头。

最后,华罗庚自扯篷,自落篷了。他亲切地王元说:“回去想想吧!”

当时王元的自尊心很受打击,甚至想赌气离开。但是做华罗庚的学生是他童年就开始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眼看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怎么能够放弃呢?于是,王元把华罗庚出的题目又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第二天把结果交给了他。

华罗庚看后很高兴,答应了王元和他学数论的请求。

有这样感觉的何止王元一个人,华罗庚的学生没有没挂过黑板的。大家对他是既怕又爱。严师出高徒,在华罗庚的领导下,国际数学舞台上倏然出现了一支新中国学派,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

华罗庚当时正在壮年,他黎明即起,走到学生宿舍敲门:“起来!起来!起来!”把大学生都喊起来,或者是讨论问题,或是讲学,时间抓得很紧。

有一回,华罗庚和同学们讨论问题,谈论到很晚才去睡。谁知道,半夜,同学们睡得正香的时候,“当当当”,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

大家睡眼朦胧地问道:“谁呀?大半夜的。”

“快开门,是我!”华罗庚那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

大家的睡意顿无,立刻爬起来,给华罗庚开开门。

只见华罗庚手中拿着几张草稿纸,两眼烁烁有神,他兴奋地说:“今天讨论的问题,我有了新的发现。”

“哦”大家有些敷衍。

华罗庚一听这语气觉得有点不对头,问道:“临走时,我让你们考虑的问题,你们想出答案了吗?”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先摇摇头,然后低下头,小声说:“实在太晚了,我们回来就睡了。想明早一起床,就接着研究。”

华罗庚听到这话,气呼呼地把那几张草稿纸往桌子上一甩,厉声说道:“你们都是年轻人,正是充满朝气的时候,天天就知道睡觉!想睡,回家睡去!明天一早都给我卷铺盖走人!”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大家吓得连忙聚在一起,研究起问题来。直至天色蒙蒙亮的时候,问题才有了满意的答案,大家这才松了口气,上床眯了一会儿。

到了早上七点钟的时候,大家全都起来了,抖擞精神向华罗庚家走去。想想夜里的情景,大家还有些心惊胆寒,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华师母帮忙说几句好话。

吴筱元看见同学们来了,急忙招呼大家吃早饭。可是大家的眼神都往屋里瞟,谁也不敢动。

吴筱元看见这情景,笑着说:“别看了,你们华老师一早就出去了。快坐下来吃饭吧。”

听说华罗庚不在家,大家这才放松了心情坐下来,一边吃一边和吴筱元说起昨晚的情景。

吴筱元听完,说道:“其实你们华老师回家后,挺后悔的,说自己的口气太重,还说你们年轻爱睡觉其实很正常,他只是太心急了。”

正说着,华罗庚进来了,大家看见他左手提着油条,右手拿着豆浆,急忙上前接了过来。

王元被大家推到最前面,怯怯地说道:“昨天您说的问题,我们已经研究出来了……”

华罗庚打断王元的话,对大家说:“昨天我的态度非常不好,我先向大家道歉。这些早饭就当是我赔罪了!”

大家一听这话,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大家像个孩子似的开始抢起吃的来。

华罗庚和吴筱元在旁边看着这帮大孩子,开心地笑了。

虽然这次大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把问题留到第二天。

华罗庚为国育才,忘我工作。他几乎没有星期日,星期日也是整天的工作。晚上睡得也很迟。他和学生谈话,不乱扯家常,言必谈数学,满口谈的都是数学。

1956年春节,北京师范大学的助教严士健赶到华罗庚家里拜年,华罗庚一见到他,非常高兴。但二话没说,就勉励严士健:“希望你在新的一年中,对数学研究工作能够有质的变化。”

严士健牢记老师的教导,埋头苦干,一年中就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研究生。

1957年春节,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陆启铿拄着两条拐杖来向华罗庚拜年,华罗庚见到他也是二话没说,又把去年赠给严士健的话转赠给他。

华罗庚对陆启铿说:“在数学研究工作中,从数量上说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希望你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从质量上能够有所提高。”陆启铿两条腿虽然有病,但在数学研究工作上,也和他的老师华罗庚一样,艰苦奋斗,从不懈怠,而且取得了数学研究的可观成绩。

春节——中国一个传统欢乐的节日,已经成为数学名家的华罗庚的学生们来到华老师家里来拜年。他们师生间聚在一起,谈不上几句家常话,就又把话题转到数学方面了。华罗庚鼓励大家,“要敢于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对于书本和教材中的错误,敢于提出批评,不要怕争论。真金不怕火炼,只有经过争论,才能辨明是非。”

在华罗庚的领导下,数学研究所从一穷二白的状态,慢慢成长为对全国都有很强影响力科研机构,这里名家汇集,更显其能。

陆启铿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回忆到华罗庚为党为祖国,在数学研究所容纳各种专长的人才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时说:

“在那期间,曾在数学研究所工作而后为学部委员的有胡世华、吴文俊、冯康、庄逢甘、郑哲敏、胡海昌等,在今天都是独当一面,肩负着数学、应用数学、力学、计算机科学或国防研究的重任,并且因为工作的需要,先后到新成立的研究所去工作了。可见数学研究所起了一种很好的储备各方面人才的作用。”

1956年前后,由于我国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数学所许多出色的研究人员先后分离出去。同时,数学研究所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数学家,也开始崭露头角。

陆启铿回忆说:“而且还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访问学者,当时的数学研究所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数学研究所涌现出来的新一代人物有越民义、万哲先、龚升、丁夏畦、王光寅、张千里、戴元本、陈平、王元、吴方、陈景润等。不仅如此,中国数学界的老前辈熊庆来教授,也于此时从法国归来,后来熊老又培养出杨乐、张广厚等年轻数学家,这些新一代数学家中,后来有五位是学部委员,三位是研究所所长。”

“这一时期到过数学所的年轻有为的访问学者有钟同德、林坚冰、谢晖春、严士健、齐民友、董光昌、许绍廉等,最高峰是1958年,接受了上百名的访问学者,比数学所固定的研究人员还多。这样,数学所的影响遍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