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命运之神终于眷顾到了华罗庚,1931年的暑假,华罗庚接到了唐培经从北京寄来的信。
信上说,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得到了杨武之教授和熊庆来教授的一致好评,熊庆来教授还邀请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
接到这封信,一家人真是喜出望外,华罗庚满心欢喜地叨念着:“熊庆来教授邀请我去清华大学啦!”
吴筱元笑着说:“看你,都当爸爸了,还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
华罗庚“嘿嘿”一笑,说道:“你不知道,这个熊庆来教授可是咱们数学界的带头人啊。”
熊庆来字迪之,云南弥勒县人,1893年生。他早年曾去美国、比利时、法国留学,获理科硕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初,他又去法国专门从事数学研究,因发表了《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的论文,而被欧洲数学界誉为“熊氏无穷级”,并获得法国国家理科博士的学位。
熊庆来是我国近代数学的开拓者。他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数学系,即当时称“算学系”,白手起家,花了五年心血,自编大学数学教材十余种,以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
接着他又到北平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系主任,想方设法罗致名家充实师资阵容;又创办起研究部,这就大大增强了清华数学系的数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此外他还是组织中国数学会和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之一,中国数学会会刊,即现《数学学报》前身的创办人和上海《科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
熊庆来既是千里马又是伯乐,除自己在数学研究领域内攀登上科学高峰之外,还着意提携后人,让后者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上另一个数学高峰,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他的慧眼卓识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
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数学家许宝骏、段学复、庄圻泰,物理学家严济慈、赵忠尧、钱三强、赵九章,化学家柳大纲等均是他的学生。
华罗庚能够得到他的赏识和邀请当然喜出望外了。此时,华罗庚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清华大学,到那个神圣的知识殿堂去尽情地遨游。但是,从金坛到北平的路费,却成了他最大的难题。
自从他生病以来家里的经济条件就越发地差了,现在也就勉强能够维持温饱,哪来得多余钱当作路费啊!
华罗庚看了看一贫如洗的家,看了看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还有那嗷嗷待乳的女儿,狠了狠心,给唐培经写了封回信,谢绝了熊教授的好意。
这封信寄出去后,华罗庚的心情沮丧了很久,毕竟一个绝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谁知,没过多久,华罗庚接到了熊庆来的亲笔来信,他在信上说:非常欣赏华罗庚的才华,既然他不愿意来清华大学,那么自己会在暑期的时候来金坛看他。
这封信深深地震撼了华罗庚,如此爱才如命的教授,他还怎么能够忍心拒绝呢,于是他发动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借来了路费,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当熊庆来知道华罗庚要来,非常高兴,连忙让唐培经去车站接他。唐培经站在车站的出口处,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东张西望,唯恐把他漏掉了。
当华罗庚乘坐的列车班次的人流差不多都走光了时,唐培经看见一个穿着洗得有些发黄的白布长衫的青年人,撑着拐棍,一瘸一拐地走了出来。
唐培经从直觉中就感觉此人一定是华罗庚,他又对照了一下照片,果然是他,于是立即上前打招呼。
华罗庚看见唐培经非常高兴,他们两个人是通信已久,但是见面还是第一次。两人边聊边走,来到了清华大学。
熊庆来教书和杨武之教授看见华罗庚的到来都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安排他当数学系的助理员。
熊庆来有些抱歉地说:“华先生,我知道你的能力胜任助教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先委屈你当个小小的助理员吧,月薪40元,你看可以吗?”
华罗庚在路上就已经知道让他当助理员已经是破格了,现在熊教授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地这样问他,让华罗庚的心里更过意不去,他急忙说:
“谢谢熊教授,我能有机会在清华大学这座学府里学习就已经非常满足了,何况现在还发给我薪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才好。”
“华先生,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的藏书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你尽管阅读。同时,你也可以去旁听一下数学系的讲课,你虽然基础很扎实,但是我想听听这些课对你会有帮助的。”
听了这些话,华罗庚的心热乎乎地,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对了,外语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你千万不能够把它落下啊。”
从此,华罗庚在清华大学扎下了根。他给自己订下了学习计划:
一方面兢兢业业地做好助理员的工作——给教授们领文具、抄资料、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和保管图书资料;另一方面抽出时间在数学系教授们上课时参加旁听。
有一次,他对熊庆来教授说:“熊教授,我想去听您的高等数学分析课。”
熊庆来摇摇头说:“这门课是跨年度的,你跟不上呀!你从头去听初等微积分吧,争取通过大学考试。不然将来提拔的时候不好办……”
熊庆来教授的话,语气诚挚,而华罗庚听了却很为难:“恐怕我不能参加大学考试,我连高中毕业的文凭也没有呀!”
他没去听高等数学分析,也没有去听初等微积分,而是自己每天徘徊在数学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每天他只为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其余的除了工作就是图书馆。
进入清华大学半年之后,华罗庚的勤奋学习和惊人成就便展现了出来,熊庆来教授根据实际情况,邀请华罗庚去听他的讲解析数论。
就这样,华罗庚和大学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们坐在一起了。
华罗庚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攻下了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而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超过了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有一次,他寄出了三篇论文,都被国外刊物发表了。这是创清华大学纪录的,也是创中国纪录的。
华罗庚除细心攻数学以外,还听从了熊庆来教授的建议,认真地学习外文,有时间就去听学术报告。
他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能够顺利地阅读国内外数学文献,在短短四年中,在国外一些数学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关数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教授们的惊异。
同学们对华罗庚的成绩也感到非常的敬佩,他们想向他取取经,看他是如何学习的。结果,大家失望地发现,华罗庚虽然总是去图书馆,但是每次去,他总是看一会儿就出来。
大家很奇怪,不禁议论纷纷,有的说“他肯定读书不认真。”有的说“他一定是走马观花。”
同学们为了弄清这一情况,一天晚上,他们悄悄地来到了华罗庚的窗下,从窗缝往里看。
只见华罗庚看了一会儿书,就关了灯,上床休息了。当他们要离去时,房间内的灯又亮了——原来华罗庚又拿起那本书,翻看其中的几页,看了一会儿,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第二天,同学们围着华罗庚,让他说说读书的窍门。华罗庚笑着对大家说:
“我也没什么窍门,只是我觉得读书时不但要用眼睛看,而且还要用心去体会。对于一些结论,不用一字不漏地去记,只要理解后,就容易记住了。因此,我看书,总是一边看,不边想,这叫一边‘吃’,一边‘嚼’。”
※华罗庚读书是边读边思考,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要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把知识真正理解透,知识才乖乖属于你的。
听了华罗庚的介绍,大家也学着像他一样,一边“吃”一边“嚼”,结果惊奇地发现原来一本需要看十天半个月的书,现在两三天就能够看完了,而且知识记得特别牢固。
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果,响震清华大学这座著名的学府。论水平,不仅大学毕业生不及他,有的教授也望尘莫及。
甚至连熊庆来系主任算不出来的数学题目,也会大呼一声:“华先生!你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
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这样一个人才天天做一些打杂的工作实在是太屈才了,于是萌生了请华罗庚教微积分的想法,但是在清华大学当助教,至少需要大学学历,可是华罗庚只是初中毕业,究竟这个想法能不能实现呢?
1933年冬的一天,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荪特意召集各系教授,专门就华罗庚能不能提升为助教一事,召开了会议。
在会上大家分成了两派,反对派认为不能提升华罗庚当助教,理由是:如果这样做,会有失体统,他们担心会损坏清华大学在国内外的声望。
赞成派认为应该提升华罗庚当助教,理由是:华罗庚虽然没有学历,但是他的真实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清华大学作为著名的学府,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应该破陈出新,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清华大学的声望,反而会大大地提升清华大学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
两派人为华罗庚能不能升了助教争论不休,最后叶企荪院长,根据两派的理由,作出了果断的决定。
他认为:清华大学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能被资格所限定,立即将华罗庚由助理员提升为助教。
这是打破清华大学先例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的第二年,就这样脱颖而出。1934年他又成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乙种研究员。1935年,提拔为教员。
1936年夏天,华罗庚在杨武之教授的安排下,经过熊庆来教授的推荐,华罗庚获得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被破格派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从一个初中毕业生到清华大学的助教,再到英国的剑桥大学深造,这个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华罗庚用仅仅十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这其中的艰辛付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一段新的历程即将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