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问题不出在我们对于太阳的了解,而在于基本粒子物理学家 对中微子的认识?

一方面,直接来自太阳中心区的中微子能给我们这颗最近的恒星里面我们所看不到部位的情况启示;另一方面,要破译从太阳深处传出的信 息,我们也已经具备了最优的条件。太阳表面的米粒组织本来就在不停地上下颤动,叠加在其上的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形形色色的几分钟太阳振荡。许许多多不同形式的振荡叠加起来,形成一种复杂的振荡模式,人们只要长期累积连续监测太阳表面运动的资料并用计算机分析,就能把这种模式分解成许多各式单个振荡。不同形式与周期的振荡波穿达太阳内部不同的深度。地震波从其中心点出发,一部分沿地球表面,另一部分则穿经地球内部而传到某处。地质学家分析了地震波,就能对地球内部结构有所认 识。同样地,太阳振荡波虽然是在太阳表面被观测到,但其形成和整个太阳实体相关联;太阳物理学家只要分析这些振荡波的各种特征,就能对太阳内部结构有所了解。不同形式的振荡波周期之间的差异往往只有千分之一秒的量级,学者们只有通过长时间观测,才能把周期极为相近的众多不同振荡波加以清理,逐个区分出来,在我们这样纬度的地方,即使从日出起连续观测太阳到日没,时间也不够长。在地球南北极,太阳会半年不落, 就可能完成较长的连续观测而不被日没所中断。因此,人们在南极地区组织了太阳振荡模式的观测研究。

本书第 4 章曾讲到太阳本体外部有个对流区。迄今已进行的太阳振荡研究使我们比以前更精确地测定了这个对流区的深度。结果发现它的深度占太阳半径的 30%。来自内部更深处的能量到了这个区域,再向外传输的方式便是气团的频繁升降运动。这个区域也就称为对流区。还有,氦和氢含量的比值也比以前推算得更准了;为了使太阳振荡的实况和理论符合得最好,就需要在模型计算中采取氢与氦的质量比为三比一。这样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人们甚至对太阳深层的自转也会了解得更清楚。

为了争取每天 24 小时连续监测太阳,科学家建立了一个全球规模的观测网,它的缩写名称叫做 GONG,英文全名的意思是“全球振荡联测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