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

在云南省西部有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大理境内屹立着一座山石如玉、林色葱宠的苍山。在苍山东麓,分布着一片浩瀚的水面,这就是美丽的高原淡水湖——洱海。苍山洱海,山水相依,素有“玉洱银苍”之誉。

洱海古称叶榆泽,还有西洱河、西弭海、昆涨川等名称,共达 8 种之多。洱河,也作洱河、渳河,因早期居住在这一带的昆弥族而得名。又说因湖形似人耳,故名洱海。洱海北起洱源江尾,南抵下关团山,首尾抱点苍山云弄、斜阳二峰之麓,源出自鹤庆西南,北纳西洱河,东容波罗江、玉龙江、凤尾阱,西汇弥直河、苍山十八溪,形成了南北长约 40 公里,东西平均宽七八公

里,面积约 250 平方公里的大湖。湖面海拔 2000 米,平均水深 15 米,最深

处 21 米。清澈的湖水从下关市的西洱河出口,汇合漾濞江,注入澜沧江。洱海属澜沧江水系。洱海的面积虽较滇池小,但它的蓄水量却是滇池的两倍, 约为 30 亿立方。洱海是断层陷落湖,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断层陷落盆地,后汇集了周围流水而成湖泊。洱海西边与富庶的湖滨平原相连,平畴绿野,村落星布;东面紧傍鸡足山,由于洱海的长期侵蚀、切割,出现了陡峭的侵蚀性湖岸,断崖、岛屿、礁石、岩洞、港湾,迂回曲折,富于变化,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三岛是金梭岛、赤文岛、玉几岛。其中金梭岛最大,高出湖面 200 多米,长约 2 公里,上面建有亭阁,人称“小普陀”。据说,唐宋之际,岛上曾建有南诏、大理王的行宫别墅,至今仍存残砖断瓦。四洲是赤河鼻洲、大贤洲、鸳鸯洲和马帘洲。五湖是太平湖、莲花湖、星湖、神湖和潴湖。环湖烟柳姗姗,青山一脉,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陶醉。

洱海湖面宽阔,湖水清澈。风和日丽之际,水色澄鲜一如碧王琉璃,苍山银峰,一一倒插湖中,银苍玉洱交相辉映,各呈其异。这明丽的山水,自古即为人们推崇。明代四川著名学者、诗人杨慎曾遍游名山大川,他对苍洱山水评价极高:“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山则苍龙垒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香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 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向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在这一幅玉洱银苍的山水画中,苍山占据着重要位置。苍山,全名点苍山,又名灵鹫山,是横断山脉中段的一座名山。它由北向南,绵延约 50 公里,

屏列着雄峻的苍山十九峰。主峰马龙峰,海拔 4122 米。苍山群峰嵯峨壁立, 挺立云端,峰顶萦云载雪,银光闪烁。十九峰间,多有深箐断壑,清泉奔泻, 形成苍山十八溪。点苍山的飞云变幻多姿,时而淡如轻烟横拖,时而浓似泼墨凝聚。在夏秋之交,常有一条乳白色的“玉带云”横束在苍翠的山腰。这神奇美丽的玉带云是洱海暖湿空气徐徐沿山上升,与苍山顶上较冷而下滑的空气相遇,在山腰凝结成的。有时,碧空中会突然出现一团灰白色的云,宛如一位白族少女探身眺望着洱海,这就是“望夫云”。传说在南诏对,美丽的阿凤公主与勇敢的猎人阿龙相爱,阿龙遭到国王迫害,变成石骡沉于洱海, 阿凤化作一朵望夫云,永世飘浮在苍山之顶、洱海之上,盼夫归来。云、雪、峰、溪为苍山的四大奇观。

苍山巍峨百粗犷,洱海则绮丽而柔美。清晨,湖面常薄雾轻笼,旭日升起时,满湖泛金流彩,渔船扬帆,轻舟逐水。夕阳西下时,天边余霞错绮, 归帆绰绰,鱼跃舱底。月夜,是洱海最美的时刻。月色下的湖面显得朦胧而

缥缈,风来波动,水波载着月光,犹如万点繁星。水涵月影,迷茫而空灵。月夜的洱海别有一种梦幻般的秀雅风姿。“洱海夜月”遂成著名的一景,与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一道,成为大理的四大奇景。这“风花雪月”盛名远扬,时人将它编成小诗云:“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 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洱海之滨的团山,位于下关城东北郊。团山上建有供观赏洱海风光的望海楼,在楼上极目远眺,一碧万顷的洱海尽收眼底。湖中白帆片片,轻渡重云;岸边沃野千里,田畴似锦。洱海西岸,点苍飞峙, 势若游龙,峰顶积雪在湛蓝天空的背景上分外耀眼;洱海东岸,矗立着鸡足山,峰峦耸秀,缥缈若仙境。玉洱银苍的湖光山色,在此大可尽情领略。

苍山洱海不但景色绮丽,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摇篮。早在新石器时期, 苍山半坡的台地上,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到公元前二世纪,苍洱地区生活着一些较大的部族,《史记》中说:“西良师同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崔、昆明。”汉武帝时,曾派使臣来寻求西去印度的道路,受到了“滇”人的友好接待。其后,汉王朝在大理设置郡县。唐宋之际,这一带曾经是臣属唐宋王朝的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的中心,经济、文化均有较大发展,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苍洱的山山水水之间,处处闪耀着文明的光泽,处处留下了历史文化的痕迹。

大理古有妙香国之称。自南诏以来佛教盛行,苍洱之间,寺庵林立,无山不寺。元代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说:“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 斋戒几半。”明代张含在《写韵楼歌》里曾描写苍山“环山九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足见当时的佛教之盛。在众多的寺庵中,最负盛名的是感通寺。寺在苍山圣应峰麓。峰峦环顾,林壑幽深,寺前满坡茶园,清香扑鼻, 在苍松古柏间,梵宇一片,殿阁轩昂。感通寺相传为东汉时建,又说创建于唐,扩建于元,而盛于明。明初该寺高僧法天无极禅师入京朝见太祖朱元璋, 太祖赐诗十八章,并敕令建造“大云殿”,创三十六院,让无极主持大理的佛教。这在云南佛教史上,是空前辉煌的篇章。嘉靖年间,杨慎被贬斥到云南,曾居寺内厢楼,著音韵学书《转注古音略》。明末清初,诗憎担当因慕杨慎品学,重修杨慎旧居写韵楼为自己住所。担当为感通寺撰联云:“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感通寺是苍洱佛教文化的代表,而“名士高僧共一楼”的佳话亦流传古今。

洱海之滨的崇圣寺三塔,自古以来就是苍洱间的著名胜景。雪峦万仞的点苍山峙其后,碧波森森的洱海横于前,三塔像巨鼎的三足拔地而起,又如玉柱标空,挺秀而壮丽。清代大理十六景之一“塔峙金茎”,即指三塔高入云表,犹如金茎柱天。三塔原是规模宏伟的崇圣寺的一部分,寺内殿庑楼宇, 金碧交辉。徐霞客游大理,曾漫步三塔之下欣赏苍山洱海的美景,并在他的游记中详尽地记述了寺内建筑、佛像以及三塔,留下了他滇游日记中美好的一页。“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庄严而幽远的境地历来为人所乐道。三塔的主塔名千寻塔,高 69.13 米,为方形 16 层密檐式,是我国古

塔中偶数层数最多者。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丰祐时期(公元 823—859 年)。塔形与西安小雁塔相似,是典型的唐塔风格。它是唐代中原汉族与大理白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结晶。塔心中空,原有楼梯供攀登。元明时期,有不少文人登塔赋诗题字。自塔顶东眺,洱海烟波蓄黛,风帆点点,湖中岛屿如银梭, 正编织着一匹碧绿的锦缎。千寻塔西,等距约 70 米处,是南北两座小塔,各

高 42.19 米,为八角形 10 层砖塔,塔身有佛像、莲花等浮雕。三塔布局统一, 造型和谐,浑然一体。千余年来,三塔饱经风霜,经受了历史上多次强烈的地震而安然无恙。1978 年,在维修千寻塔时,于塔顶和塔基内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重 1000 余克的纯金观音像、金质释迦牟尼坐像、鎏金塔模, 以及骨、牙、木、瓷、漆质的工艺品和珍珠、玛瑙、水晶、珊瑚、翡翠等珠宝。最为珍贵的是发现了纸质、绢质的写本佛经和丝质随长卷绘画,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次发现。

“苍山含笑迎宾客,洱海飞帆壮画图”。玉洱银苍是真正的高原明珠, 令人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