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

鄱阳湖,古名彭蠡,亦称彭泽或彭湖。它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长江南岸, 南北长达 170 公里,东西宽为 74 公里。南宽北窄,形似葫芦,北面有一条瓶颈般的狭窄水道与长江相通。鄱阳湖烟波浩瀚,它的湖面因季节变化伸缩性很大,历来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之说。在枯水期,湖面面积为 500 平

方公里,洪水期面积则可达 3960 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等五大河和若干独流入湖诸水,北注长江,汇归大海。一条条晶莹绵长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塘堰, 构成了独具风姿的向心状鄱阳湖水系。

鄱阳湖按其独特位置,以都昌和吴城之间的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湖。北湖地跨星子、德安、都昌、九江、湖口五县境,位处湖体之西北,亦称“西鄱阳湖”。南湖在新建、南昌、进贤、余干、万年、波阳、都昌、永修诸县, 地当湖体之东南。北湖是葫芦上部的颈,南湖是葫芦的下半部,是鄱阳湖的主要水域。

鄱阳湖周围是平畴万顷、沃野千里的湖滨平原——鄱阳湖平原,亦称赣北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它北起九江、都昌,南达新干、临川, 西到新余、上高,东抵贵溪,广袤而辽阔,面积约 39000 平方公里。平原上河渠交汇,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港汊纵横,处处是田园、鱼塘和莲湖,良田美畴,田连阡陌,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

从鄱阳湖区的近貌及过去演化留下的痕迹推测,鄱阳湖是古代彭蠡泽的残迹。大约在距今二百万到三百万年前的时候,继喜马拉雅运动之后,地球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新构造运动,我国东部地区普遍发生地壳下沉作用,当时九江一带地壳也陷落形成一个巨大的凹地。随后,凹地逐日潴水,形成了范围几乎与今日鄱阳湖平原相当的巨大湖泊——彭蠡泽。当时,湖水沿着赣江故道,在彭泽附近注入长江,后因气候冷暖的变化,在大冰期时,彭蠡泽面积一度大为缩小。后来随着地处湖口——星子大断裂带的江湖分水岭被凿通,形成通江港道,彭泽之水便改道由湖口汇入长江。到距今六千到七千年前时,全球进入冰后的温暖时期,海水相对上升,海浸范围扩大。长江受海水抬升和顶托,江水受阻,造成沿江平原上的洼地潴水成湖。赣江、抚何等五河来水受阻,停积在鄱阳湖盆里,在原彭蠡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鄱阳湖。

鄱阳湖水域辽阔,水草丰美,饵料繁富,水温适度,极宜鱼类繁殖生长, 是鱼类蕴藏量极为丰富的天然鱼库。湖内共有 90 多种鱼类,其中尤以体纤透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防的鲫鱼最为驰名,为鄱阳湖名产。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鄱阳湖是祖国大地的一颗明珠,朗日清风,天高云淡之时,鄱阳湖碧水共天,风帆浮隐,直接长空;排筏连绵,宛若游龙,它是赣域四通八达的天然水运枢纽。每年洪水退后,鄱阳湖便袒露出无数浅滩湖州,上皆淤泥,是谓“漂田”,栽下秧苗,不须管理,只待秋后举镰。宋时王安石曾写下如此诗句:“中户尚有千金藏,漂田种秔出穰穰,沈檀珠犀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墙”。足见鄱阳湖的繁富与丰饶。

鄱阳湖水域宽广,浩浩茫茫,一望无际,有大海般的壮阔与雄美。“茫茫彭蠡春天地,白浪卷风湿天际”,如遇风雨,湖上风啸浪涌,波涛连天,

铅云低垂,混沌一片。这场面,这气势,展示了鄱阳湖磅礴、雄奇的本质特征。

鄱阳湖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境。庐山、石钟山、南山、鞋山等脍炙人口的名胜,都融汇于鄱阳湖这幅巨大的画卷之中。

庐山,雄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奇峰绝壑,飞瀑流云,气势磅礴,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大汉阳峰是庐山最高峰,海拔 1474 米,挺拔高峻,耸入云端。它雄伟博大的形象正与大江大湖的浩浩气派相匹配。登临汉阳峰顶,北望长江似带,一泻千里;南瞰鄱湖如镜,烟波浩渺,水天一色。1618 年 8 月,徐霞客登上汉阳峰后写道:“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 1211 米。左为五老峰,右是太乙峰。山势巍峨,怪石嶙峋,形凹如口, 以势含鄱湖、气吞长江而得名。放眼口外,江湖浩荡,千帆竞发。岭前有石坊,一伞形亭名含鄱亭,此处是看鄱阳湖日出之佳地。每当晨光微曦,一线湖水、一抹白云渐作赤鲤之色,瞬间,一轮红日跃出波涛,金光万道,万顷湖水顿作绯红,天地万物尽着锦绣。若月夜登含鄱口,则奇峰错列,群星璀璨,鄱阳湖中渔火万点,闪烁明灭,波光月色,相映成趣。

鞋山,又称大孤山、大姑山,在湖口县境内的鄱阳湖中,为第四纪冰川期形成的大石岛。因其状如鞋,故名。相传古时有一渔夫胡春,与天上瑶池玉女大姑在湖上相遇后情投意合而成婚,鱼霸盛泰得知,垂涎大姑美貌而不得,玉帝点天兵带走大姑时,盛泰乘机抓胡春,被大姑从空中丢下一只绣花鞋,压住盛泰一伙,绣花鞋变成了鞋山。鞋山高 90 余米,周长 100 余米。西南系湖水入口的要道婴子口,东南群山起伏,西面匡庐崛起,北扼湖口,南镇鄱湖,为历代战略要地。三国时,周瑜守柴桑(今九江),在此操练水军。南朝宋武帝布阵破卢循。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鞋山常旌旗耀日。明正德十四年(公元 1519 年),宁王朱宸濠谋反,都御史王守仁在此督兵破阵。太平军也曾在此大破湘军水师。鞋山四面临水,一峰耸立,陡峭峥嵘,秀丽奇特。站立其上,匡庐山色,鄱湖水光,尽入眼帘。鞋山以清幽著称,岛上林木苍郁,湖水生寒,酷夏在岛上避暑。加入仙境。明代陈云德有诗赞道:“谁削青芙蓉,独插彭湖里。平分五老云,远挹九江水。日月共吞吐,烟霞互流徙。大力障狂澜,与天地始终。”

在浩波万顷的鄱阳湖上耸立着挺拔秀丽的南山。它位于都昌县城东南隅,隔水与县城相望。历史上,南山就以独具湖光山色之秀而著称于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慕名游览南山,并写下了《过都昌》诗。诗曰:“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所谓“水隔南山人不渡”,已成为历史陈迹。建国后,在县城与南山之间新筑了一道横贯鄱阳湖的石堤,它雄枕滔滔湖面,吞波剪浪,一虹而成坦途,人可直抵南山。在南山一个高达百尺的石壁处,有名迹“野老岩”。岩下一泓潭水,碧如猫眼,清澈甘冽,四季不涸。据《都昌县志》记载:“相传汉时有老人处岩下,武帝南巡,欲举之;老人辞不出,后人因名其岩曰‘野老岩’。岩下石罅中出泉,甘洁清冽,虽大旱不涸。宋学士苏轼尝游此,悦其泉,乃于岩石上刻‘野老泉’三字,自是泉与岩并知名于远近矣。”登南山极顶, 极目四眺,但见无涯烟水,一脉青山,长波浩浩,沧溟空阔。此处是南山胜景佳绝处,登临此境,令人神爽飞越。宋代著名诗人黄山谷在《清隐禅院记》中写道:“升南山如望之,如李成、范宽得意图画。”诗人十分欣赏这里的

景色,故赞之似著名山水画家的得意山水画卷。

石钟山坐落在湖口县城双钟镇,巍然雄峙于长江之滨、鄱阳湖口。其地岚影波光,千般奇秀自古就是游览胜地。石钟山驰誉天下,除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秀丽景色外,尤为令人乐道的,是因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探访石钟,写下了名噪千古的佳作《石钟山记》。由此,胜景名文,相得益彰,令人心驰神往。

石钟山分上石钟山、下石钟山,一倚南临湖,一靠北濒江。相传在遥远的年代,王母筹办蟠桃盛会,诸事齐备,仅缺用以悬挂宴厅前的玉钟两口。王母差遣二郎神四处寻访,终于在九华山觅得玉雕石钟两口,即请大力士担挑。当路经鄱阳湖口时,恰遇鄱湖仙子在月下嬉戏,大力士为之痴迷,以致肩挑的两口玉钟跌落于鄱阳湖口,变成了两座石钟山。

石钟山名的缘由,历来众说纷纭。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但唐代江州刺史李渤作《石钟山记》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枪止响腾,余韵徐歇,”故名石钟。宋代苏东坡为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缘由,于月夜乘舟亲临绝壁之下考察,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这说明,石钟山下多洞穴裂缝,微风鼓浪, 江湖之水涌灌洞内,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如钟鸣。这就是脍炙人口的

《石钟山记》。明清两代及近代,又有不少人对石钟山名的来历发表己见。有同意苏东坡之说的,也有提出疑问的。例如清代彭玉麟在《石钟洞叙》中说:“盖全山内空,如钟覆地,而上钟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 似宜以形论,不以声论。苏子⋯⋯乃过其门未入其室也。”除了以声定名、以形定名论者外,还有人认为形声兼具的。清代胡传钊在《石钟山志序》中认为:“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其声奇;上锐下广,中空而如钟,其形奇。” 对石钟山名的探究增添了游人的意趣。

石钟山控扼江湖,形势险要,素称“江湖锁钥”,“吴楚咽喉,江右冲要”,自古为军事要塞。三国时期,周瑜曾于鄱阳湖操练水军;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战鄱湖,石钟山成为争战要地;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曾驻重兵于此;1855 年,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水师会战湖口,取得“湖口大捷”, 至今山上仍有太平天国遗垒。

石钟山以奇秀著称于世。它危崖壁立,奇石突兀,浓荫掩蔽中楼阁廊亭错落有致。山上从唐代起就有建筑,几经兴废,现存江天—览亭、半山亭、临湖塔、听涛眺雨轩、坡仙楼、归去亭、怀苏亭、芸芍斋、且闲亭、太平楼等,俱为清代所建。泛舟绝壁之下,则是另一番景象,但见怪石悬空,苍松刺天,穴罅幽邃,迎风水涌,真所谓“云静山浮翠,风高浪泼银”。山下石钟洞,广可容千人,洞内奇景,莫可言状。每逢春夏,水涨而洞门淹没,秋冬枯水期,则潮落而洞门外露。洞壁间留有古代吟咏题记多处。登临石钟山巅,纵目远眺,长江江水浩荡东,一泻千里;鄱阳湖碧波万顷,洲渚萦回。江湖汇合处,浊水碧波,水界分明,如同一幅飘舞的彩绸。点点白帆,万千桅樯,在蓝天白云掩映下犹如壮丽的水天帆影图。遥望南天,庐阜耸峙,如拱如揖,葱茏秀色尽入眼帘。历代文化名人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颜真卿、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王阳明、翁方纲等均慕名而至, 并留下诗文题记名篇。

近年来,鄱阳湖的“观鸟旅游”举世瞩目,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鸟类爱好

者、旅游者。鄱阳湖湖面浩瀚,饵料丰富,气候湿润,是白鹤、天鹅、白鹳、黑鹳等多种世界稀有珍禽的理想越冬之地。据初步统计,共有鸟类 150 多种,

其中水禽有 69 种,世界珍禽十多种。世界上几乎濒临绝迹的白鹤,在鄱阳湖区有数千只之多,令前来观赏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会长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等惊喜万分,认为鄱阳湖是世界白鹤的故乡,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珍禽王国”。如今,都阳湖畔开辟了候鸟观赏台,为庐山的秀峰景区增加了一大专项旅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