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中国古代诗人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予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将湖泊河川比作人的眼睛;巧得很,外国诗人也亲切地把湖泊称作“大地的眼睛”。尽管湖泊有各种形状,长的、圆的、椭圆的、月牙形的,但是如果站在高处俯瞰,它们真仿佛是大地的眼睛,是像人的眼睛一样充满智慧、生机和灵气的大地之眼。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古代,我国称湖泊为泽,如大野泽、彭蠢泽、云梦泽、震泽等。由于幅员辽阔,以后各地对湖泊有了不同的称谓,最常见的是称湖;东北的松辽地区称湖泊为泡或咸泡子;内蒙古称湖泊为诺尔、淖或海子;新疆地区称湖泊为库尔或库勒以及泊,西藏称湖泊为错或茶卡;西南地区称湖泊为海、海子或池;大湖流域则称湖泊为荡、漾、塘、淀、沈等,湖泊的称呼共有 30 种左右。
湖泊与大江大河一样,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丰富的水源。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有了广泛利用水资源的要求。我们祖先对湖泊的认识正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分不开的。春秋时代,吴国伍子胥谏吴王说:“与我争五湖之利,非越乎?”而越国的范蠡,则在太湖湖详进行养殖,促进了当时经济的迅速发展。关于湖泊,古代并无专门的著述,多散见于地理书籍中。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之一《禹贡》中就有有关湖泊的记述,如“大野既潴,东原底平。”即言大野泽蓄水后除去了东原的水患。《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记载说:“坎为水,坝则泽之象也。⋯⋯况国有丸泽,涝可为容,不致骤当冲溢之害,旱可为蓄,不致遽见枯竭之形。”说明当时已认识湖泊有调节径流,防止洪涝灾害的作用。在《周礼》、《山海经》中载有湖泊的位置、资源及有关水系。《水经注》主要记述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但亦兼及与之有关的湖泊,如“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明万历时,王洪洲父子撰《三才图会》,除在图上描绘各地湖泊位置外,还附有说明。清雍正初年,陈梦雷所辑《古今图书集成》, 内有山川典,对主要湖泊都有专篇记载。在艺文节内辑录大量游记。描述我国的湖泊名胜。此外。历代史书中地理志、河渠志、地方志等,亦有关于湖泊的各种论述。据较新的统计, 我国的天然湖泊共有 24880 个,总面积这 83400 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在 1 平方公里以上的
有 2848 个,面积大于 1000 平方公里的有 13 个。在中国地图上标示出来的湖泊有 900 多
个,注明湖泊名称的有 380 多个。此外,还有人工湖(水库)86852 座。它们如同璀璨的宝石,晶莹的珍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
我国湖泊的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五个比较集中的区域,即东部平原湖区、青藏高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湖区和云贵高原湖区。在五大湖区中,又以东部平原湖区和青藏高原湖区的湖泊为最多,占全国湖泊面积的 74%,形成东西遥相呼应的两大稠密湖群。东部平原湖区的长江中、下游,湖泊星罗棋布,仅湖北一省就有大小湖泊 1000 余个,号称“千湖之省”。青藏高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湖泊分布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大部分湖泊,海拔均在四五千米以上。仅西藏自治区就有湖泊 1500 多个,其中高于 s000 米以上的有 70 多个,形成瑰丽而壮观的自然景色。
根据成因,湖泊可分为断层湖、堰塞湖、冰瓜湖、泻湖、岩溶湖、火口湖和牛轭湖等。断层湖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形成断层陷落后积水汇集而成。堰塞湖是由于地震、山崩、泥石流、冰碛物、火山熔岩流等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冰川湖是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 又分冰硕湖和冰蚀湖。火口湖是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火山口积水而成湖。泻湖又名海迹湖, 多分布在江河三角洲地带,是由于浅海湾被沙嘴、沙坝或珊瑚礁封闭或接近封闲形成的湖泊。岩溶湖由岩溶作用而形成,湖水大多由地下泉水供给。牛轭湖是河道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积水而成的湖泊。另外,根据合盐量的多少,湖泊又有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之分。
纵观我国的湖泊,面积最大的是青海湖,最深的是长白山天池,湖面海拔最高的是西
藏的爱赛错,海拔达 5500 米:湖面海拔最低的是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 155 米,是我国最低的地方:湖水含盐量最大的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内的茶卡盐湖,含盐度在千分之五十以上,可直接结晶;最大的盐湖是察尔汗盐湖,面积 1600 平方公里,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
湖泊不仅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丰富水源之一,不仅是兴农兴渔的物质基础,湖泊所育造的美好景观,还为人类提供了超出物质、功利之上的精神享受。
湖泊是最美的自然形态之一,它所具有的形、影、声、色,以及它与日月相辉映、与山石桐配合所形成的和谐之美,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风采。与山脉的伟岸崔嵬、沉雄苍郁相比,湖泊则具有清奇淡逸、灵秀幽深的品性,更有一种纯洁、安宁、柔静的温情。如果说,山脉具有无与伦比的阳刚之美,湖水就是达到极致的阴柔之美。
“夫水,智者乐也。”先哲孔子对此有著名的论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他认为,水普遍而无私地给予万物,“似德”;它所到之处就有生命成长,“似仁”;它向下流去,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菩化,至量必平,似正”;“其 折必东,似志”;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孔子认为大水具有与君子、智者的德、仁、义、智、勇、善化、正、志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这种“君子比德”的观点,是中国历史上对于山水之美的传统的审美观点。水对人的精神的启发广泛而深厚。在凡千年的中国文化长河中,水所代表的洁净、流动、深沉、博大、柔美、安详等等,成为中国人格塑造的重要审美指向。
湖泊之美早已为古人所领受。我国古代文人行吟泽畔,留下难以数计的诗文词赋;建筑起亭台楼榭,使之与湖光山色相映生辉。这些由湖泊而产生的诗文词赋、亭台楼榭、楹联碑刻、轶事传说,千百年来融合、积淀成我国独特的湖泊文化,它与山岳文化、江河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主体。
以前,几乎所有关于湖泊的专著都是从地理学角度撰写的。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时湖泊有了进一步的审美需求。本书作为“中国旅游风光丛书”中的一种,试图从旅游观赏、披览山水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的著名湖泊作一总体勾勒。因此,本书在我国数以万计的湖泊中选取最著名、最有旅游观赏价值的五十个湖泊,其中既有秀姿天成的天然湖,也有丰姿绰约的人工湖、城市园林湖。对于那些非常著名,但却人迹罕至,环境险恶, 本身已不具备旅游价位的湖泊如罗布泊、艾丁湖、察尔汗盐湖等,本书就舍弃了。
洞庭雄阔,都阳奇伟,太湖深秀,西湖妩媚,虽同是湖泊,但每个湖泊各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本书在描述每个湖泊的基本概貌的同时,试图努力写出色们各自的个性,并努力深入它们的文化的层面,写出湖泊所蓄含的历史文化内蕴。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曾参考了有关书刊,在此一并向作者致谢。书中一定还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沈以澄 1992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