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

紧傍春城昆明西南的滇池,是我国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它烟波浩渺, 风姿秀逸,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道最明媚的眼波。

滇池湖面海拔 1885 米,湖面南北长 39 公里,东西宽 13.5 公里,面积

330 平方公里,湖岸线长 199.5 公里。滇池是由地层断裂下陷而形成的构造

湖泊。大约距今 200 万年以前,滇池及其周围平原是地壳上升地区,后经过长期的侵蚀,地势低下。喜马拉雅运动之后,这里的地壳升降运动仍在继续进行。滇池及其周围平原成为较低的湖盆。滇池西侧的西山则由下陷而断裂上升,高低悬殊,流水汇聚于湖盆,形成了滇池。早期的滇池面积比现在的大得多,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环湖的沉积平原越来越宽阔,湖面日渐缩减, 目前滇池面积已比早期滇池面积缩小近三分之一。

“山分秦地秀,地忆汉时功”。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说法甚多。晋人常豫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称:“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是从地理形势出发。其后范晔《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等多沿袭此说。第二说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滇池在高原,故名;有的则认为 “滇”是彝语“甸”,即大坝子。第三说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跃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因此,可能先有滇部族,再有滇池之名。滇池的水源丰富,有盘龙江、海源、金汁、银汁、白沙、宝象、马料、

昆阳等大小 20 多条河水从四周源源汇积,其中以纵贯南北,穿越昆明市区的盘龙江为最大。相传,宋代大理国时期,堤岸遍植白色的素馨花,被称为“银棱河”;而它的一条分支,堤岸栽种黄色的迎春花,被称为金棱河,或金汁河。滇池的出水口,称“海口”,湖水向西北折,称为螳螂川,北入金沙江。滇池属金沙江水系。几千年来,滇池流域灌溉着宽广的昆明盆地平原。昆明沃野千里,良田万亩,是云南最富裕的坝子之一,是著名的高原江南,这与滇池之水是分不开的。滇池四周,碧峰耸峙,林木苍莽,山脉均属昆仑山系, 云岭山脉的东支逶迤南下,总称乌蒙山。滇池紧靠西山脚下,秀水拍岸,天光云影,构成一幅天然的图画。

滇池向以景色佳丽,四时如春著称于世。因此,自古就是游览娱乐之所。晋宁石寨山出土一面铜鼓,上面残存一图,描绘的正是乘船游滇池。一人立于船头吹芦笙,三人扬手起舞;一人坐旁执壶张口,似在边喝酒,边唱歌。船前有游鱼和双鸭戏水。铜鼓是两千多年前的遗物,可见当时的“滇”民就已在湖上游乐了。从元代普祥的《创建官渡妙湛寺碑记》中可得知,生活于宋代大理国后期鄯阐演习(昆明城防主将)高生世,常乘舟优游“烟水杳霭” 的滇池,欣赏“梵刹与滇涛相抑扬”的美景,并常停舟官渡,饮酒赋诗,被称之为“停舟烟会”。上有所好,下则效之,“朝泛昆池艇,夜归官渡村”, 成了风行一时的习尚。至明清,到滇池观赏湖光山色的人更多,诗人骚客则在畅游之余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词。

滇海风多不起沙, 汀洲新绿遍天涯。采芳亦有江南意, 十里春波远泛花。

——明·杨慎《春望》

昆池千顷浩溟濛, 浴日滔天气量洪。倒映群峰来镜里, 雄吞万派入胸中。

——明·郭孟昭《滇池》湖光三百里,一棹界中流。

碧汉衔波动,青山拍镜浮。苇烟迷鹭渚,篙月挂渔舟。

——明·闪应雷《高晓登舟》

由于滇池的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的 50 倍,因此它既有湖泊的妩媚韵致, 又兼有大海的壮阔气势。朝霞夕辉,朗月疏星,薄雾轻霭,细雨晴光,滇池无时不变幻着多姿的瑰丽景象,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

滇池地区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滇池周围密布新石器时代的数十处遗址,出土陶片上的花纹图案已显示了先民们美学思想的萌芽。在战国至西汉的几百年中,即距今 2000—2500 年之间,滇池地区各族人民,创造了独具风采的青铜文化。这些精美的青铜器上雕搂浇铸了各种人物图像,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平。通过青铜器上的图案,证实当时滇池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并与中原和江南各地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有关学者的重视。

美丽的滇池流传着美丽的神话。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明镜般的滇池中有匹金光闪闪的神马,它若与凡马交配,会生出骏马的“滇池驹”,能日行500 里;在翡翠般的西山上,有只碧玉般的凤凰,它羽翅缤纷,歌声悦耳, 当地人民称它为“碧鸡”。金马碧鸡的神话,不只流传在人民口头上,而且屡见于典籍、词赋之中。是云南最早有文字记录的神话之一。魏晋之际的词赋家左思,在《蜀都赋》中曾有“金马骋光之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的名句。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日‘滇池驹’,日行五百里。”比《华阳国志》更早的《汉书·郊祀志》中记载:“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其实,金马碧鸡的神话乃是先民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借助想象以支配自然的一种创造,古代滇池之滨,森林繁茂,气候温润,盛产鹦鹉、孔雀。孔雀即是古籍中的凤凰,它身披翠绿色的羽毛,孔雀开屏彼当作样瑞的象征。孔雀之乡创造孔雀的神话,正在情理之中。而滇中水草肥美,多产良马,自古滇马驰名全国。云南是山国,马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幻想有天马出现,也是很自然的。灌注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神话为滇池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滇池四周美景荟萃,尤以西山最为著名。西山突起滇池之上,北起碧鸡关,中经华亭、太华、罗汉诸峰,直达南面的观音山,绵亘数十里。唐代称为碧鸡山,元明以来,称太华山;因实在城西,人们习惯称之为西山。山峦起伏,白云缥缈。好像睡佛卧于云中,故义有卧佛山之称。西山的另一美称是“睡美人”,从远处眺望,它宛如一位美女屈腿坦卧在蓝天之下,她的脸、胸、腹、腿,以至下垂入水的头发,都轮廓分明,一派绰约丰姿。美人卧波, 成为滇池名扬天下的一景。“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千崖万壑争雄秀,却无一处自平庸”。西山林壑优美,四时岚光滴翠,花雨流香。步入山中,可以听流泉琤琮和鸣,可以看秀峰翠拔蓝天。远瞰浩渺滇池,无涯烟水, 沧溟空阔;俯视历历晴川,波光荡漾,千帆如鹭。这罕见的美景奇观,前代文人早有恰当的描述和评价。明代诗人杨慎在《云南山川志》中写道:“苍

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清人薛绍濂在

《太华山诗纪序》中说:“滇南太华,连络诸峰,秀拔千寻,总曰西山,妙环昆海三百余里。山借水色,水映山光,云鬟雾髻,烟鹭沙鸥,游泳浮沉, 天然图画。可以扩胸襟,涤尘心。凭高远望,海阔天空,恍然羽化而登仙。洵省垣之大观也。”

西山之腹,有华亭寺,它是昆明最著名、最宏阔的一处佛教丛林。故址为宋时大理国鄯阐侯高升智的别墅。元延祐七年(公元 1320 年)重建,传说上梁时有群鹤翔集,诧为华亭仙翮,因以名寺。明末清初毁于兵火,后屡次加以重修。寺外松竹夹道,浓荫蔽日,景致清幽。寺内古柏参天,殿宇巍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寺内有相当价值的文物为杨慎所撰一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 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全联描摹青山秀水,有景有人,似一轴清淡秀逸的水墨长卷。

在西山最高峰太华山腰,有太华寺。它比华亭寺早建十余年。太华寺苍深雄峻,殿阁崇丽,是西山的重要古寺。登临太华,可谓一步一景,回望滇池,但见碧波万顷,四际烟渚,桅樯如粟,水天混茫,一派诗情画意。寺内的缥缈楼和一碧万顷楼都是眺望滇池湖光山色的绝佳之处。缥缈楼殿宇雄伟,背山面湖,雄踞于群阁之上,视野极宏阔。俯视滇池,“万顷波光檐际凝,平铺一掌浮边城”,“万点村烟浮远树,山色空濛欲上船”。一碧万顷楼,上下各三楹,登楼凭栏,可阅尽滇池烟波。群峰绵延,湖平野阔,螺峰翠盖,万象毕呈。历来文人韵士,多喜登临赋诗。明代杨慎谪滇,与诗友畅游太华,留下著名诗篇:“仙人掌上梵王台,雨雾秋清望眼开。湖势欲浮双塔去,山形如拥五华来。摩天鹳鹤窥明镜,呷浪鱼龙引渡杯。金碧西南无此境,为君扶病一徘徊。”明代以前,滇池水位很高,楼前可晨看朝日浴海。夜观月轮霜影。惜明清以来。多次疏浚海口,滇池水位下降,尤其是“围海造田”更使湖面锐减,使一些动人景象大受损伤。

华亭幽深,太华雄峻,而西山北段的三清阁和龙门,则以险奇取胜。三清阁在西山主峰罗汉山的苍崖峭壁之间,凭空架隙,依山凿石而成。远远望去,仿佛天上宫阙。它是昆明最奇险壮观的一处名胜,人称不到三清阁,不知碧鸡山之美;不登龙门,不知罗汉壁之奇。自古以来就是游人必到之地。“碧鸡台榭乱云中,旧是梁王避暑宫”。三清阁最初是元代梁王所筑的避暑行宫,后改建为寺,主要是道教官观。寺有南北两庵:北庵有灵官殿、纯阳楼、玄帝殿、玉皇阁、抱一宫,“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如蜂房燕窝, 累累如堕”,极为险峭。南庵有雷神庙、三佛殿、寿福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官等,“坪间梵宇仙宫,次第连缀”,“更南则庵尽而崖不尽,穹壁覆云,重崖拓而更合”(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这十余座宫观,虽已装饰一新,但其中神像多已不存,游人到此,主要是欣赏滇池的景色。在此处观赏滇池,令人有超凡脱俗之想。天朗气清,崖岚树色与碧波相映,染人衣襟; 每当傍晚,万壑烟霞,半天风月,好似身在蓬莱仙境。

龙门,是罗汉山峭壁上云华洞和达天阁整个石凿工程的总称。始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 1781 年),止于咸丰三年(公元 1853 年)。据说当年石匠们用千斤索系在腰间悬空钻锥,在万丈陡壁上付出了血和汗的代价,才创造出这一奇伟宏壮、艺绝古今的杰作。云华洞和达天阁内均有许多摩崖刻石、浮雕和石像。达天阁内供奉神像三尊:中为魁星,北为文昌,南为关圣。

魁星高约 1 米,提斗执笔,足踏鳌鱼,形象生动,令人惊叹的是,所有的神龛、香炉、花瓶、台案、门槛、神像、碑刻等,都是就天然崖石镂空精雕而成的,古朴庄重,浑然一体。石室外有月台,护以石栏,凭栏下视,龙门高出滇池 300 米,正处在斧削一般垂直的峭壁之上,有壁联称:“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被称誉为滇中第一胜境的龙门,近年未兴修了迂回栈道,使过去只容两人侧身擦肩而过的栈道如流水般畅通无阻。

滇池北岸的大观搂,是我国名楼之一,也是观赏滇池景色的著名所在。大观者,丰富壮观之谓。因此楼“倚江临海”,滇池西山皆可一览无余,故有此名。楼为三层木结构建筑,形式占雅。登楼四顾,滇池浩荡,湖上峰青, 稻田万顷,渔村聚散,景致极为辽阔壮观。大观楼于清康熙年间建成后,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登临赋诗,但多为吟凤弄月之作。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一扫他人俗唱,写出了气势豪迈的 180 字长联。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评价说:“胜地壮观,必有长联始称,然不过二三十字而止。惟云南省城附郭大观楼一楹帖,多至一百七十余言,传颂海内。”原联由陆树堂以行草书写, 咸丰时毁于兵火。现存联是光绪十四年(公元 1888 年)由赵藩以工笔楷书刻成的木制联,蓝底金字,书法遒劲凝重。自长联一出“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大观楼因此愈加名驰遐迩了。长联的上联为:“五百里滇池, 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下联为:“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联写滇池风物,将滇池之美写得淋漓尽致。下联回顾云南的历史烟云,酣畅洒脱,气势如云。全联文辟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孙髯的这副长联具有开创性的功绩,是我国丰富的楹联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此后,学习并创作长联者,历代不衰,虽有文字更长者,但影响终不及孙髯翁。

美丽的滇池不仅以湖光山色享誉天下,它同时也是孕育灿烂的云南文化的摇篮,这种文化又为滇池增添了丰富而深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