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桂立下军令状

慈云桂教授是中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专用电子计算机、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和百万次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之后,于1978年3月又欣然接受了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的艰巨任务。并向领导机关立下了军令状:一亿次一次不少;六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现在我刚好60岁,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一定要把我国的巨型机搞出来!”

中国的计算机专家瞄准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但是却没有同等的物质条件。

外国计算机公司已进入电子时代,全套的自动化流水线,而我国有些工序还停留在“象牙雕刻”的时代,元器件的质量低而不稳。

然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们从世界先进技术的百花园里采集花粉,酿自己的蜜,为我国第一台巨型机设计了巧妙的结构:双阵列。把计算机的“一路纵队”改成“双路纵队”同时连结运算,并为之铺设双轨,修建众多而合理的仓库群保证供数。这样,主机的主频不变,运算速度可以成倍增加。

如果把计算机硬件比作舞台,软件就是舞台上演出的话剧;如果把硬件比作人体,软件则是这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而我国巨型机的软件系统就像一块贫瘠而荒芜的土地。不改变这种“荒芜”,巨型机就是一座徒有其名的舞台,一个四肢发达而头脑贫乏的巨人。

要在短短几年内把巨型机的头脑武装起来,工程量巨大得让人难以想象,而软件人员寥若辰星。最初只有29来人,后来八方支援,逐渐增加到几十人。为了装备中国巨型机的“头生子”,这批中年科技人员开始了长年累月的超负荷高速运转。

为了保证巨型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科研人员和工人们发扬当年从研制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培养起来的老传统:一丝不苟,坚持质量第一。

下面这3组数字便是例证:

全机底板25000条绕接线,12万个绕接点,都检查8遍以上;

全机800多块多层印制板,每块板上平均有5000个金属化孔,全部进行孔壁检查、孔导通测试和绝缘测试;

全机600多块插件板,每块板上有三四千个焊点,他们创造了200多万个焊点无一虚焊的奇迹。

从1983年起,国防科大邀请了石油部、国家气象局、总参、鞍钢等20来个单位,在巨型机上试算了42道过去在国内其他机型上难以运算的重大题目,都得到了圆满的结果。

1983年11月,国家技术鉴定组对巨型机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我国计算机史上最严格的技术考核。按规定,允许主机24小时出一次故障,但在连续考机的12天里,主机运转了288小时无一故障。

中国的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后,张爱萍同志亲自为它题名为“银河”。

银河亿次机的诞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当我国巨型机的头生子——“银河”亿次计算机立于太平洋之滨一片闪烁着东方文明的土地上,向世界沉静地微笑的时刻,秉性刚直从来没流过一滴眼泪的慈云桂,此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为表达自己的情怀,他写了一首七律《银河颂》外一首《浪淘沙》。

他在前言中写道:“银河亿次级巨型计算机全面考核胜利结束,算是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艰巨任务。回顾五年多与同志们风雨联床、忧乐与共、知难而进的战斗历程,颇饶兴趣,特书此以遣怀。

银河颂(外一首)

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

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精雕岂为人称誉,细刻缘求玉琢材。

极目远穷千里外,琼楼更上不徘徊。

浪淘沙

喜讯几回传,笑语欢颜!披荆斩棘勇当先

骇浪惊涛风雨急!事事年年。

捷报又翩翩,银河显现,人间碧落地联天。

妙算神机今已在,亿境千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