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务实,不懈追求”的谢光选

谢光选,1922年11月5日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世代书香家庭。祖父是知名儒医,父亲则是银行家。他们留给子女的家训是“读于卷诗书,学一技之长”。谢光选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的铁蹄下度过的,他认为要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就一定要有自己强大的武器,于是刻苦学习,立志“科学报国”。1942年,他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选择学习兵器专业,立志造出现代兵器,为祖国服务。

1947年初,谢光选学成后到沈阳兵工厂。辽沈战役后,共产党接管了这家兵工厂,谢光选参加了506式战术火箭发射器和241反坦克火箭的研制,为他日后主持弹道式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56年,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副总参谋长陈赓大将到工厂考察,对谢光选的详细讲解深为赞赏。1957年3月,谢光选这位火箭炮主任工程师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导弹总体设计部五室主任,参加仿制P-2导弹的工作。1960年9月10日,谢光选第一次到发射场,观看到了用中国生产的燃料成功地发射了P-2导弹的情景。11月5日又到发射场观看自己参加仿制的第一枚“东风”1号近程地地导弹腾空升起,并命中预定目标。初战告捷,谢光选感到从未有过的惬意,备受鼓舞。

1962年初,我国自行设计的“东风”2号中近程导弹研制完成。但是这枚导弹能不能做飞行试验,可靠性如何,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当时担任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谢光选的心里也无多大把握,因为没有地面数据,没有计算机,得不到验证,只有经过发射才能清楚。因此,他也主张进行飞行试验,光争论不会有什么结果。3月21日,这枚导弹发射失败,谢光选目睹了导弹坠毁的情景。在遭受重大挫折时,他听到了聂荣臻元帅的指示;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不要追究责任,而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谢光选和科研人员都深受感动和鼓舞,没有气馁,振作精神,找出原因,吸取教训。这时谢光选被任命为“东风”2号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经过修改设计,加强地面试验,特别是进行了振动试验和全弹试车,把地面上的问题都解决了。两年后的1964年6月29日,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研制的“东风”2号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1964年9月,国家部署了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的研制试验任务。谢光选作为“两弹结合”技术协调组组长,感到压力极大,因为这是要用导弹装载原子弹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飞行爆炸试验。导弹飞过的地区有5万居民,经过计算,导弹失落的概率是十万分之六,即使如此,也不容许有丝毫的马虎和松懈。他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精神去做,时时处处细致认真。1966年10月19日,他在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发射任务准备情况时,提出怎么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问题。周总理笑着对谢光选说:“什么叫万无一失?只要你们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能做到的都做到了;能够发现的问题都找到了,就是做到了万无一失。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问题,那是属于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这些话使谢光选受到鞭策和鼓舞,他十分仔细地完善导弹的研制和协调“两弹结合”的工作。直到1966年10月27日,“东风”2号甲导弹载着核弹头起飞,在预定着落地点实现原子弹爆炸,在落点上空升起一片蘑菇云,谢光选一直绷紧的神经才松弛下来。直到今天,他还珍藏着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号外,因为“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是他一生中永远难忘的一件大事。

1977年,谢光选被任命为七机部一院副院长,并出任“长征”3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在此之前,他参与组织研制发射“长征”2号运载火箭的工作,加强管理,加强地面试验,杜绝设计上的缺陷,用冗余技术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在发射场检测时更换了可能有缺陷的仪器设备,解决了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保证了“长征”2号及其改进的“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在此基础上,谢光选带领科技人员向运载技术的制高点攀登,研制先进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大幅度地提高火箭的推力,向着发射高轨道卫星的目标努力。他用弹性理论描述了火箭的纵向固有弹性振动,用波动方程和二相流描述了推进剂输送管路的固有振动频率,采取措施使两个固有振动不产生共振,抑制了全箭耦合振动的发生,改善了低频振动的环境。同时,“长征”3号火箭最关键的是低温技术,因为氢、氧都是易燃易爆物,其中液氢的沸点低达零下253摄氏度,这给生产、储存、运输及使用都带来一系列技术问题。谢光选付出大量心血对36个重点问题组织协作攻关,最后解决了与低温技术有关的难题。1984年1月29日,第一枚“长征”3号运载火箭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高空点火后提前熄火,只获得部分成功。经改进后于4月8日再次发射,“长征”3号运载火箭顺利地把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上同步转移轨道,最后定点在东经125度的赤道上空运行。谈起这次成功发射,谢光选如数家珍地说:“‘长征’3号运载火箭按运载能力居世界第四位,按使用超低温高能推进刑居世界第三位,按高空二次启动氢氧发动机居世界第二位,按研制生产的成本低廉程度居世界第一位,‘长征’3号已达到世界运载火箭先进水平。”他还对记者自豪地说:“我们的‘长征’系列火箭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从技术到元器件都是百分之百的国产,具有很高的可靠性。”“长征”3号运载火箭的成功,是我国运载火箭的一个质的飞跃。

谢光选主持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不仅在技术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而且在打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上也开了先河。1990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直播“长征”3号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谢光选虽然对自己研制的火箭有十分的把握,但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在观看发射实况转播,不免心里仍有很大压力,特别是在这次发射之前的2月23日,欧洲空间局的“阿丽亚娜”火箭发射失败,在试验队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气氛也显得紧张沉闷起来。谢光选提醒试验队员要引以为戒,工作要更加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怠慢,要绝对保证发射一举成功,不在世人面前丢脸。结果是一炮打响,“长征”3号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获得成功,谢光选在发射现场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脸上挂满笑容,和外宾一起庆祝这一胜利。

谢光选这位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一生把“勤奋务实、不懈追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尽管他主持研制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已经可以把卫星送到3.6万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而且用它发射中外卫星多次立功,但1991年和1996年有两次因火箭二次启动时引发压力尖峰损坏零件而未能将卫星送入轨道。谢光选担任了故障调查委员会主任,经过认真的数值计算,做到了故障定位准确,机理清楚,为解决“高空失重场多次启动发动机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袒露自己的心愿:太空高处不胜寒,愿在有生之年再为航天事业做点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