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传》

《伽利略传》是布莱希特的主要代表作,它体现出布莱希特的哲学思想和叙事剧风格,被评论者们称作是布莱希特戏剧的皇冠,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戏剧名著;它自问世以来,在欧美国家的舞台上不断上演,人们把它与莎士比亚、席勒、易卜生的不朽剧作并列,视为当代杰作。由于它具有高深的哲理思想和布莱希特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认为这是考验导演、演员和衡量一个国家戏剧演出水平的作品。

《伽利略传》共十五场(段),以伽利略为中心人物贯穿全剧。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

一千六百零九年, 在帕多瓦一间小屋,

知识之光明亮地升起。

伽利莱奥·伽利略推算出: 地球在运动,

太阳却静止不动。

这天早上,伽利略正在用最简单的工具启发他的女管家的儿子——十一岁的安德雷亚,让他明白地球绕着太阳转的道理——这就是哥白尼的日心说,预言科学新时代即将来临,天文学将被普通人民掌握。这时伽利略四十六岁,在什么都讲生意经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帕多瓦大学教数学。

由于薪俸低微,不足以维持最低的生活,他不得不在家里招收学生,以改善经济状况,但是又太占用时间,妨碍他的研究工作。不得已,当庄园主阔少爷卢多维科带来荷兰人新近发明望远镜的消息时,伽利略问明底细,立即设计装配出他的第一架望远镜,冒充是他十七年研究的成果,呈献给威尼斯元老院。利欲熏心的统治者们信以为真,认为这是一笔赚钱的买卖,同意提高伽利略的薪俸。这时,荷兰人运来了大批望远镜,“随便哪个角落”都可以买到。大学校监对伽利略大发雷霆,指责伽利略使他成了全城的笑柄,但伽利略却利用望远镜发现了许多天文现象,认为以此可以证明哥白尼学说。他的朋友萨克雷多警告他说: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因为他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乔尔丹诺·布鲁诺就是因为坚持这种观点而在罗马被活活烧死的,他死了还不到十年。但是伽利略坚信人类的理智,坚信日心说会得到人们的承认。“如果没有这个信念,我甚至连早晨从床上爬起来的力量也没有。”为了获得充裕时间,观察天体,以从事天文学研究,实现他的宏图,伽

利略决定离开商业贵族统治下的威尼斯,投奔纯属封建贵族统治的图斯加尼公国,到佛罗伦萨去。萨克雷多劝阻他去佛罗伦萨。但是,朋友的劝告犹如秋风过耳,他仍坚持要去,并写信给九岁的图斯加尼大公。

伽利略如愿以偿,当上了佛罗伦萨大公爵的官廷数学家。他寄居宫廷, 利用请客的闲暇,从事天体观察的艰巨工作,那是在一六一○年。佛罗伦萨在位大公固然是一个小孩子,他周围的宫廷学者却是一群卫道的老顽固。他们迷信亚里士多德,坚持地心说。数学家坚信,不绕地球转的星辰“是不可能存在的”;哲学家责问,“这样的星星有存在的必要吗?”伽利略舌敝唇焦,结果还是说服不了这些有权有势的人及愚蠢的学者,他们根本不屑一看

他的望远镜。

不顾宫廷学者的一致排斥,也不顾瘟疫的严重威胁,伽利略埋头苦干, 闭门研究,终于在一六一六年把证明哥白尼学说的观察成果提到梵蒂冈罗马大学堂。这天深夜,高级教士、修道士、一群学者在学堂大厅恣意胡闹,取笑伽利略。他们一会儿装出滑稽相,说头晕,站不稳,因为地球转得太快了; 一会儿又挤成一团,装出竭力挣扎,避免被从暴风雨中的船上抛出去的模样。一个年迈的红衣主教冲着伽利略说:“您知道,我看东西不太清楚,可是我确实看出了您的长相和我们当年烧死的那个人——他叫什么来着?——非常相似。”就在这时,罗马主教大学堂的首席天文学家克拉维乌斯长老在众人面前证明了伽利略的发现,这使得教会人士和愚蠢的学者目瞪口呆,丑态百出。

但是,教廷是决不会放过伽利略的。教廷十分惧怕伽利略的发现传播开去,担心人民群众认识和接受这个新宇宙观,危及封建宗教的统治地位。在罗马红衣主教贝拉明的府第举行的一次假面舞会上,贝拉明揭下假面具,凶相毕露地对伽利略说:宗教裁判所宣布哥白尼学说为天主教禁书,明令禁止伽利略继续研究天文学。当然,在这之前他们曾对伽利略“好心劝说”过。伽利略是怎样回答他们引用所罗门语录“日出日落,复归其所”的呢?他用手比划着说:“我这么小的时候,主教大人,有一天,我站在一条船上呼喊: 河岸移动了!——如今我知道,河岸巍然不动,是船在移动。”这一回答使他的论敌叫 绝。

真理在口袋里, 舌头在嘴里,

他沉默了八年,觉得沉默的时间太长。真理啊,请展翅飞翔。

在这八年里,伽利略与弟子们只能进行物理学实验。正当欧洲各国学者们讨论太阳黑子问题的时候,已和伽利略的女儿维吉妮亚订婚八年的阔少爷卢多维科带来教皇快要病死的消息,新教皇是伽利略的朋友、数学家巴尔贝里尼,这促使伽利略又鼓起了勇气,重新进行他在“禁区”的研究。

卢多维科订婚多年而没有结婚,就因为要看维吉妮亚的父亲能不能“改邪归正”,完全放弃他的天文学没有。眼看伽利略又要旧事重提,他便要挟说:“像我们这种门第的家庭不是仅仅根据性的观点来缔结婚姻的。”沉默了八年的伽利略已经不顾一切,当然也不顾卢多维科的威胁,断然和他决裂, 当面扬言要“用人民的语言为多数人写作,而不用拉丁文为少数人服务”。接着,他拿掉望远镜上的罩布,把它对准太阳,仿佛战士卸下炮衣,准备开炮。维吉妮亚穿上新做的结婚礼服,想在未婚夫面前炫耀一番,兴冲冲跑来, 谁知卢多维科被父亲打发走了,她当场昏倒在地。

随后十年间,哥白尼学说日益深入人心,伽利略成了人民群众广为传颂的毁灭《圣经》废除天堂的英雄。一六三二年狂欢节期间,意大利许多城市的同业行会选择天文学作为狂欢节游行的主题。人们载歌载舞,抬着硕大的伽利略化装像,民谣歌手唱着伽利略的“惊人发现”。

伽利略的见解广泛流传,深入市井,引起了市民的街谈巷议。这样,维系封建宗教制度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受到沉重的打击,因此,梵

蒂冈宗教裁判所采取断然措施,于一六三三年六月审讯了伽利略。经过三周多的宗教审判,六月二十二日,教会终于宣布,这一天下午五点,伽利略将公开宣布收回他的学说。

罗马的佛罗伦萨公使官邸前,伽利略的学生们和他的女儿维吉妮亚正在焦急如焚地等待审讯结果。女儿为父亲放弃学说以获得法庭赦免而跪在一旁默默地祷告,而伽利略的弟子们从科学事业对社会的责任出发,希望和坚信伽利略能够顶住权贵们的迫害,坚守真理。安德雷亚对老师的话语记忆犹新: “不知道真理的人,不过是个傻瓜。但是知道真理,反而说它是说谎的人, 就是罪人。”小修道士也回忆起伽利略在谈到追求真理时所念的一句格言: “无论寒暑,无论远近,终余一生,锲而不舍。”花园里的日晷指向五点, 在场的人凝神屏息,用手捂着耳朵,怕听到什么声音;日晷指向五点零三分, 教堂钟声没响,也没听到宣读伽利略的认罪书,紧张沉闷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了。弟子们欢腾雀跃,相互拥抱,感到非常幸福。正当弟子们欢呼知识时代诞生的时刻,圣·马库斯教堂的大钟突然鸣响,犹如晴天霹雳;众人膛目结舌,呆若木鸡,同时听到宣读伽利略的悔过书:

“我,伽利莱奥·伽利略,佛罗伦萨数学和物理教员,宣誓否定我曾经教过的、说太阳是世界的中心,在它的位置上静止不动,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静止不动的等等观点⋯⋯”

由于监禁、审讯,伽利略形容憔悴,几乎难以辨认;他茫然地走向正在等待着他的弟子,弟子们却避之唯恐不及。安德雷亚万没料到自己的引路人却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他沉痛地说:“不幸啊,这个国家,它没有英雄!”伽利略沉思地说:“不。不幸啊,这个国家,它需要英雄!”

宗教法庭以宣扬异端邪说为名,判伽利略终身囚禁。从一六三三年一直到他逝世,他始终住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栋农舍里,只有他的女儿陪伴着他; 另外还有一个修道士负责警戒。在教廷严格监视下,伽利略被允许进行小规模的科学研究,完成他的力学巨著《对话录》,每写一页都被登记归档,秘藏教廷。但是他并不死心,尽管眼睛快瞎了,还偷偷地在天色晴朗的夜晚, 凭借朦胧的月光,费了六个月时间抄下一份副本,藏在地球仪里。

在伽刊略收回他的学说若干年后,安德雷亚要到荷兰去从事科学研究, 途经佛罗伦萨,特意来看望在宗教裁判所软禁中闭门思过的老师。他本来完全鄙弃了伽利略,但是一拿到他暗中抄下副本的《对话录》,又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认为伽利略不但创立了“新科学”,而且创立了“新道德”。他记起伽利略说过“考虑到种种障碍,两点之间最短的线可能是一条曲线”, 认为如果伽利略让自己被烧死,一部科学巨著也就同时被毁灭了,“人家可能是胜利者了。”但是伽利略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放弃学说是因为“害怕肉体上的痛苦”,他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清醒地评价自己:“我背叛了我的职业。一个人做出我做过的这种事情,是不能见容于科学家的行列的。”白发苍苍饱经磨难的伽利略在弟子面前进行严肃的自我批判,告诫安德雷亚追求真理需要特殊的勇敢。

《对话录》的副本终于经过安德雷亚的努力偷偷携出意大利,传播到了全世界。

《伽利略传》从伽利略的壮年写到晚年,时间跨越三十载,众多的人物

场景,深刻的矛盾冲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揭示了新时代的破晓需要克服重重的社会阻力、付出重大代价的主题思想。

伽利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对科学曾作出过伟大的贡献,然而在宗教法庭的刑具面前,他确曾放弃过他亲手证实的哥白尼学说,这无疑是他一生的一个污点。在向宗教法庭屈服而成为它的终身囚徒后,他在风烛残年确实又用坚忍不拔的毅力继续研究科学,作出新的贡献。对这种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作何解释呢?如果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是根本不可理解的, 或简单地斥之为叛徒;或取其所需,腰斩历史人物;或歪曲史实,使之为卑鄙的政治目的服务。一般水平的作家,也很难驾驭这样重大而复杂的历史题材。布莱希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把握住阶级斗争的脉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伽利略的功过,不把他在宗教法庭面前变节的行为仅作为个人过失,而是由于内有性格根据,外有社会诸多因素所造成的。伽利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自己的行动写自己的历史, 布莱希特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戏剧艺术为他树碑立传。

布莱希特曾对扮演铸铁匠万尼的演员说过:“伽利略不应是一个具有一些新的思想的人,而应是一个新人。”戏一开始,一个新人形象就出现在观众眼前,伽利略对安德雷亚大谈新旧两种天体学说。安德雷亚求知欲强,伽利略情不自禁,发表了气势磅礴的“新时代宣言”。

⋯⋯两千年来,人类一直以为太阳和天上所有的星体都是围绕着他们旋转的。教皇、红衣主教、王侯、学者、船长、商人、卖鱼妇和小学生都以为他们自己坐在这个晶体圆球上,一动也不动。可是我们现在冲出来运行了,安德雷亚。因为旧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开始了。一百年来,人类似乎就在期待着什么。

城市太狭隘,思想也太狭隘。迷信和鼠疫到处流行。但是今天可以说:现在是这样,不会永远是这样。因为一切都在运动,我的朋友。

⋯⋯

千年以来坚信不移的东西,现在也受到了怀疑。大家都说:不错, 本本上是这样写的,不过,现在还是让我们自己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吧!过去备受赞扬的真理,现在已不被人放在眼里;过去从未受到怀疑的,现在也受到怀疑。

于是乎,刮起了一股风,甚而至于把王侯、高级教士的绣金长袍也掀了起来,让大家看清了他们的腿,有瘦的也有肥的,同我们的腿没啥两样。现在已经证明,诸天之上,空空如也。于是乎产生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

地球快活地围绕着太阳旋转,卖鱼妇、商人、王侯、红衣主教,甚至教皇,也跟着它一起旋转。

⋯⋯

我们的船舶万里远航,我们的星球遨游太空,甚至象棋里的车,按新规则也可以过河驰骋。

诗人是怎么说的?“啊,开端的黎明!⋯⋯”

天旋地转,万物变动,新思想冲破一切僵死的教条和旧时代的偏见出现

在历史的黎明时刻,给人类带来希望,就像光明的早晨和温暖的微风一样使人受到鼓舞。

布莱希特运用语言的才华匹配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巨人”的口才,这段著名的台词是新时代的图画,也是伽利略这个“新人”的精神世界的写照, 这段台词像一把火炬照亮全剧的思想。

沉默八年以后,伽利略开始观察太阳离子。这时,伽利略说了被布莱希特称为是全剧最重要的一句话:“我的目的不是证明自己一贯正确,而是要弄清楚我究竟对不对。”伽利略善于思考,大胆怀疑,这是“新人”的特点。他不顾鼠疫的传染,不顾教会的反对,甚至用“那双大脚丫子践踏女儿的幸福”(萨尔蒂大娘语),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也是“新人”的特征。

伽利略公开承认自己喜欢舒适的生活,大幕拉开时的著名“洗澡擦背”场景,是对封建时代禁欲主义的无情嘲弄和公然对抗,展现了一个与惯常学者不同的新人形象。他还说过:“当我吃好饭、喝好酒的时候常常出现灵感。”伽利略对吃喝的贪欲,假如说在开始时,尚包含有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

积极因素,那么到后来,已超过日常生活的正常需要,成了无法抵御的恶习, 成了他的痼疾。剧中反复加以表现的伽利略对吃喝的贪欲,是这个科学巨人的另一面——凡夫俗子的一面。这里也可以看到布莱希特与一般浅薄作家的不同之处。他不把主人公塑造成完美又完美的抽象躯壳,而是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伽利略的性格、行为、功过,这在他的剧本注释中有明确的说明。

布莱希特是用新时代新人的眼光来看待伽利略的,既不粉饰,也没有苛求。人文主义者伽利略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他的性格有怯懦动摇的一面, 个人主义者在生死关头不能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伽利略在口袋里总是装着一块小石头,在疑虑不安的朋友面前,在老顽固面前,在叛徒面前,常常拿出来向地上一扔,说:“你说它飞上天吧!”这好像成了伽利略的护身符。但是,在刑具面前,护身符失灵了,他成了背叛真理的罪人。伽利略发现真理和放弃真理,都是性格发展的必然。时代使他成为伟人,时代又使他掉进深渊,成了罪人。他对教廷的屈服一度影响了欧洲科学的发展,作为那个时代欧洲科学界一面旗帜的伽利略,当然要对自己造成的社会恶果承担责任。但布莱希特是要用伽利略这个形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与迷信不相容,光明与黑暗不两立,阻碍科学发展的是罪恶的社会。这正是布莱希特思想高深的地方。

布莱希特以唯物辩证法作为他美学理论的基础,也把辩证法应用到人物塑造方面去。很难绝对地说剧作者对伽利略是歌颂还是暴露;是单纯的褒还是单纯的贬。所以,该剧具有浓烈的辩证戏剧的特色,这正是布莱希特所倡导的。总的说来,他塑造了一个积极的艺术形象,当我们合上书本或离开剧院的时候,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伽利略放弃学说时的形象,而是“仍然相信一个新时代已经破晓”的科学家的形象。

值得重视的是,布莱希特在第二稿增加了全剧最重要和最辩证的总结性场面——伽利略伟大的自我批判。伽利略交出《对话录》后,安德雷亚把他在宗教法庭收回学说当作胜利来庆贺,公开宣扬了资产阶级堕落的伦理学—

—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面对不切实际的歌功颂德,伽利略平静而坦然地承认了自己是由于害怕肉体的痛苦而背叛的。这种自我批判是通过精确的分析以及对背叛的直供不讳表现出来的,它总结全剧,包含了伽利略对自己的否定,对资产阶级伦理学的否定,也包含了对社会的控诉和对后人的

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