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医生仔细检查这个兵或是他残存的一些东西医生认为他军役合格 只是怕危险临阵逃避。

作者在处理这样一个严肃的社会批判性题材时,完全未采用时髦的狂热激情和声嘶力竭的呐喊与诅咒,而是以冷静的、客观叙述的笔调,描述了死去的士兵被挖出墓穴、重上战场的过程。这个虚构的故事因蒙上了一层陌生的荒诞色彩,始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诗中的“陌生化”色彩并未引起人们去怀疑死兵的“复生”或仅仅同情死兵的遭遇,而是唤醒人们去憎恨和反抗严酷的侵略战争。

描写常见的人物和事件,虽然有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容易理解的一面,但由于描写的对象屡见不鲜,也往往使读者觉得不过尔尔。布莱希特不但是一个热衷于“间离效果”的剧作家,而且还时常在诗中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虚构的情节,以收到“陌生化”效果。《死兵的传说》就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在艺术方面,布莱希特早期的诗歌完全没有表现主义诗歌那种意境模糊,语言晦涩生僻的弊病,也没有那种空泛的、幼稚得可爱的激情。他的早期诗歌意境清晰,形象具体,语言粗犷,不喜雕琢。这些诗多半是严格押韵的,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最明显的特点是多采用歌谣体。

《治家格言》发表的时候,布莱希特已经写了另外一些格调和形式与这本诗集不同的诗歌,于一九三○年被收入《城市居民读本》中。诗中出现了许多“节奏不规则的无韵抒情诗”,这是布莱希特后来经常运用的一种诗体。这本诗集主要涉及的是都市生活给布莱希特的印象和人的异化,基本格调是悲观的,要人们“逆米顺受”。只有《抛开梦想》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发出了“这不应使你们泄气”的呼吁。这首诗要城市居民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幻想, 开头四句是:

抛开你们的梦想吧,

别以为你们会被另眼看待。母亲告诉你们的

是无法实现的东西。

从这首诗中,人们不难看出布莱希特诗歌的转变。对现实,特别是对都市生活的周密观察使他相信,社会环境决定人的行为。以前他只是批判资产阶级生活的表面现象,现在他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外,在《抛开梦想》中已经具有了一些辩证思想。

布莱希特把《抛开梦想》一类的诗歌称为“节奏不规则的无韵抒情诗”, 这种诗歇形式类似警句,短小精练,是布莱希特自己的创新。特别是在流亡

国外期间,他写了大量这样的诗歌。这种诗歌完全抛开传统诗歌的格律,充分利用口语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请看《德国战争课本》中的一首名诗:

墙上用粉笔写着:① 他们要战争。

写这句话的人已经阵亡。

它像一篇语言极其简练的报道。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战争已经爆发, 但是作者并未明写,这就更使人感到形势的危急。那个战前把口号写在墙上抗议法西斯、告诫德国人民的无名氏,已经作为纳粹的炮灰倒下了。他的死正说明“他们要战争”是真理,而这条真理在战前并不是人人都会相信的。另外,粉笔字迹是极容易剥落的,当字迹还没消失,写的人已经战死,更可见战争杀人之迅猛。

《德国战争课本》中还有两首短诗:

1、在夜里② 对对夫妻

上床就寝。少妇们将要生出孤儿。

2、将要来到的战争① 不是第一次。在它以前有过其他的战争。

上次战争结束时

有胜利者也有败者。

失败者那里,贱民们在挨饿。胜利者那里,贱民们也挨饿。

第一首诗的画面跳跃性很大。甜蜜的新婚之夜与失去父亲和丈夫的孤儿寡母,这样两个气氛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使读者产生一种惊愕。读者借助想象力将看到诗人虽未形之于文字,但有许多画面却暗寓在其中:多少年轻男子被法西斯驱赶上战场,弃尸他乡;多少年轻的妇女望穿秋水,盼来的只是一张阵亡通知书。面对这样的现实,读者是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的。

第二首诗警告那些被法西斯的蛊惑宣传冲昏头脑的人,他们真的以为“日尔曼民族高于一切”,却忘了日尔曼民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这首诗和《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讲了一个同样的主题:战争是大人物(统治者)做的买卖而不是小人物做的买卖;老百姓在战争中只能牺牲自己,一无所获。读者可以在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

① 选自《布莱希特选集》。

② 选自《布莱希特选集》。

① 选自《布莱希特选集》。

《德国战争课本》一组诗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作者流亡国外,向他的祖国的人民提出战争迫在眉睫的警告。诗人并未直接号召人们去反抗战争,而是力图将“宣传鼓动与艺术”结合起来,启示读者思索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紧迫问题。

一九三八年,他写了一首题为《老子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一般公认这是布莱希特诗作中有数的几首抒发他本人心绪和志向的重要作品之一。诗的起首是:

七十高龄,体弱无力, 夫子被迫寻找休息。 因为国中善良又衰微, 邪恶再次抬头得声势。他扣紧了鞋带子。

诗人用中国古代贤哲老子的被迫出关来比喻自己在法西斯统治下不得不流亡国外的境遇,并引用《道德经》中弱水终能战胜顽石的道理,表达了反法西斯斗争最后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念(“水流虽弱流不定,天长日久胜坚石。”)。老子出关写成《道德经》,他也要像老子那样将自己的学问留给后人,用自己的笔宣传革命真理。人们从他的大量革命启蒙诗歌中不难发现他的这一良苦用心。

布莱希特自从接触马克思主义,摆脱他出身的阶级,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后,便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活动纳入革命轨道,用以对革命人民进行启蒙教育和宣传鼓动。二十年代末期,他尝试创立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戏剧,他的“教育剧”《措施》和《母亲》便是这种尝试的最初成果。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方面,甚至在思想内容方面,尚有明显的斑疤,但也正是随着这些作品,产生了像《赞美地下工作》、《赞美党》、《赞美共产主义》和《赞美学习》那样具有无产阶级立场的诗篇,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社会批判性的诗歌了。这些作品的一个突出主题,是用知识反对愚昧,用革命的觉悟反对奴隶式的屈从。

《一个读书工人的疑问》是布莱希特的一篇有名的启蒙诗作,他通过一个好读书的工人,对旧历史书上一系列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提出质问。历史遗留下来多少伟大的建筑物:从古代希腊的忒拜城、秘鲁金碧辉煌的利马到巍峨雄伟的中国长城和巴黎的凯旋门;历史上有多少次作大的战争:从年轻的亚历山大征服印度、凯撒打败高卢人到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七年战争中的胜利。工人对这些被常人视为神圣不可亵渎的人物、事件提出了不寻常到出人意外的疑问:

每一页一个胜利①。

是谁烹调了胜利的酒宴? 每十年一个伟人。

是谁偿付了那些费用?

① 张黎译诗。

虽然通篇只是疑问,但当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读着这些诗行时,不难找到埋伏在每个问题后面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答案。

这首诗收在《斯文堡诗集》里,诗集中有很多诗歌通过具体事例启发读者,宣传马克思主义,给读者以鼓舞和力量。这些诗大多数产生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七年间。身在异邦的布莱希特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反法西斯斗争。他利用各种机会,冲破法西斯的封锁,将自己的诗歌传播到德国人民当中去。法西斯分子曾销毁了某出版社的《斯文堡诗集》的铅版,但是,尽管他们百般阻挠,诗集还是于一九三九年问世了。真理的声音是阻挡不住的, 布莱希特的另一首诗《不能战胜的题词》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不能战胜的题词》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信仰社会主义的兵士在意大利某监狱的牢房里,用蜡笔在墙上写下“列宁万岁!”狱卒们派来粉刷匠用石灰水顺笔画涂抹,但却又显出了雪白的题词。第二个粉刷匠用宽大的刷子全部涂抹,可是黎明时石灰覆盖的下面又显出了题词。于是狱卒派泥水匠用刀子来对付,他把字母一个个剜掉——

他剜完了,牢房高处显出没有颜色的①、深深刻进墙里的、那不能战胜的题词: 列宁万岁!

兵士说:现在把墙拆掉吧!

诗集《歌谣,诗歌,合唱》出版于一九三四年,有人把它看作是季米特洛夫在莱比锡法庭上控诉法西斯罪行以后,对法西斯的又一次反击。《赞美辩证法》就是这部诗集里的一首以革命启蒙为目的的教育诗与赞美诗相结合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