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拥有质疑的勇气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宽广无边,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其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因此善疑、探疑是获取新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奥秘解读:质疑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人们常把知识渊博叫作“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古人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敢于质疑,挑战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在所有人都对经典力学深信不疑的时代,爱因斯坦却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勇敢地对“经典力学”发起挑战,正因为他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才成就他光辉的一生。

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伽利略,是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他所有的试验中,最著名的该算是“质量相异者同时落地”,这个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落体速度与其质量呈正比的理论。

事实证明:只有具备勇于质疑的精神,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才有可能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可见,只有“疑”才能使得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质疑精神,便会如同衰草般日渐枯竭;一个群体没有了质疑精神,只会在历史长河中裹足不前。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地就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但是,“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

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宇宙体系,提出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日、月、星辰沿圆形轨道围绕地球作昼夜旋转。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托勒密的地心说被世人奉为经典。

后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他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绕太阳运转;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本身在自转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带着月球绕日运行等。

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合理地解释了行星的不规则运动及其他天体的运动现象,摧毁了托勒密创立的地心宇宙体系。但是人们并不相信这个学说。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是哥白尼“日心说”的坚决拥护者。他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工作,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条定律的发现,在理论上证明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

牛顿是英国的天才科学家,擅长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他出版了不朽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牛顿证明了作轨道运动的物体如果遵从开普勒三定律,必然受到万有引力作用,反之亦然。他还提供了非常可靠的观测数据,用以说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以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都符合开普勒第三定律。牛顿还讨论了潮汐现象、月球轨道、地球形状和彗星等问题。最终,牛顿把天体和地球统一起来,终于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虽然一开始人们认为托勒密的“地心说”是正确的,但是后来正是有了众位科学家的不断怀疑和取证,才最终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

我们青少年要想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要善疑、探疑——这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请大家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勇往直前:质疑就是敢于挑战权威

综观古今中外,很多能取得成就的人,都是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发起进攻的人。

那么,什么是权威呢?权威就是一定时期内某个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观点。权威是经过一番考验,已为众人所认可的根深蒂固的东西。它固然值得学习,但是权威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牢不可破的,要成大事就要敢于挑战权威、战胜权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代表,他的成功证明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重要性!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

当时,“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

依照这一论断,袁隆平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

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说他是在不务正业。面对压力,袁隆平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而是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回想起经历的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

也许大多数人不具备袁隆平的勇气。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就,是因为他们容易被权威所左右,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相信一些专家作出的结论和成果,其实,权威有权威的依据,但是不见得权威永远都是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权威性的理论都被后人推翻了。

一般来说,人们很容易相信传统的观念,更容易采纳权威的意见。人们往往认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真理,当其产生一些疑虑时,往往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因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前人精心论证的,不允许他人有所怀疑。

有了这种心理,很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会盲目从众,错失良机。

那么,青少年如何培养自己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呢?下面几点内容值得学习。

1.要做到不随意盲从

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放弃理性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时,便注定会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

2.要做一个执着而坚定的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生成功的智慧就是世事纷扰处,要耐得住“闹”,不要让“风”吹乱理智的旗帜。

3.要做到淡定而不浮躁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创造众多机会的同时,也制造了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于是让渴望名利的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迫切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各种“快餐式成功”和“速食式成名”的“典范”炒作,让人们越来越忍受不了清贫和平凡,越来越急功近利、耐不住脚踏实地的寂寞,于是,出现了不切实际地“跟风”,殊不知在盲目地“跟风”中,悄然埋没了自己对明天的追求,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善于质疑:要带着疑问去读书

大家喜欢读书吗?如果你有这个兴趣,那么你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带着问题去读书吗?要知道,在读书时发现问题,是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对问题的思考源于对问题的怀疑。宋代与朱熹齐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主张读书要“致疑切思”。他主张依据自身经验和“理”的要求对书籍进行思考和判断,就是对前人著作中的结论和各种观点,要一一审察,不能不辨其味,囫囵吞枣,盲目接受。他说:“善学者如关津,不可胡乱放人过”,“为学者患无疑,疑则有进”,并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知识的发展也是有阶段性的,人们的认识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某一阶段、某一范围内是正确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它也必须随之加以调整和补充,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失误。

集古代药物之大成的《本草纲目》,是中医学界的经典书之一,是经李时珍一生的考察和实践,在订正历代药典上的许多错误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但它是否就完美无缺了呢?也不是。例如有一种叫香木鳖的药物有剧毒,而《本草纲目》上却说它“苦寒无毒”,这就是明显的错误。

《康熙字典》是我国古代解释文字的巨著,被誉为“体例精密,考证赅治”。然而清代学者王引之经过认真考证,校正了书中引用书籍字句讹误共2588条。

可见,在读书过程中认真思考,提出质疑,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应如何在读书的过程中正确地提出质疑呢?

1.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是质疑的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就不可能有质疑。因此,在读书过程中,要多思考,多质疑。

(1)采用“未读先思法”。这是指先根据读物题目、章节标题思考,再细读原文进行印证的一种读书方法。具体做法是拿到一本书,浏览目录,仅记住章节大小标题,然后将书合上,按照书上提出的命题和结构进行思考,构成一本书的轮廓,然后再开卷阅读。这样边读边与自己推想的那本书进行比较,研究二者之间的差距,能更进一步加深对书中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理解。

(2)运用“正读反思法”。这是指在阅读中通过积极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原文,从而深刻理解原书本意。反思,就是提出与书中的论点、论据相反的论点论据,进行相反的论证。经过反复交锋,再决定取舍。这样取者不迷信,舍者有依据,对原书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3)运用“读后再思法”。这是指先细读原文,再分析得失,然后提出自己看法的一种评判性读书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细读原文,正确理解原文,再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考虑吸收其精华,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存,或修正其谬误,提出自己的见解。

2.参考他人的见解,提出疑问

由于每个人的阅读水平能力都有限,在读书质疑的过程中,有的人看不出问题,有的人抓不准关键,有的人甚至搞错了……即使有人看出并抓住了质疑,那也不过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紧随而来的还有“如何正确释疑”的问题。因此,读完一本书,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质疑和评价的,再与自己的观点加以比较,如此一来,对自己加深理解是大有益处的。

古人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本书,不同读者的评价经常不一致。大家应尽可能地多了解不同意见,并把它们作为自己见解的借鉴和参考。但要注意,这种借鉴和参考绝不是代替,独立思考毕竟是第一位的。

3.集思广益,对各种疑问进行讨论

不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参加见解讨论,都属于对书本知识的提问。为了更好地进行质疑,还应当提倡采用动态质疑法,就是和他人相互切磋或展开意见讨论。这样可以使疑点越辩越明,最终推导出大家都信服的正确结论。

4.根据实践,验证质疑

质疑读书的验证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更重要的是将书本上发现的疑点带入实践,在实践中去验证。

年仅12岁的少年聂利从一本课外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

后来,聂利在另外一本书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聂利为了证实书上知识正确与否,做了多种试验,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原来是蜜蜂翅根部两粒比油菜子还小的黑点。她对这项试验反复做了多次,发现结果都一样。后来,她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的这一发现写成论文,纠正了书中的权威知识。

聂利的故事充分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又是广阔无垠的天地,通过实践质疑,必将使人们的认识纳入正确轨道,并在此轨道上产生新的飞跃。

当然,在带着疑问去读书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如果患得患失,缺乏对真理的热烈向往、缺乏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就不可能疑人所未疑,疑人所不敢疑。二是要实事求是,充分说理。“学则有疑”,但这并非脱离实际胡思乱想,应反对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治学方法,反对偏信、偏爱和抬扛地治学态度。书本知识给人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它本来就是实践与智慧的结晶,盲目乱疑是不对的。自然科学中的许多公理、定律等是前人在科学实验中反复检验过的。如果盲目乱疑,就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甚至走上歧路。三是要重视存疑。对一时不能释疑的难点应及时记录下来,留待以后带着这些难题去查阅其他书籍或请教别人,或通过实践加以解决。

总之,在学习生活中,如果能够做到多问、多想,大家的知识就会愈加丰富,未来也会充满阳光!

未雨绸缪:不做墨守成规的人

大家如果遇到问题,要敢于质疑。因为只有不断地提出疑问,才能有所进步。如果一味地囫囵吞枣,而不去咀嚼消化,那么就不会有能力的提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就不会变成自己的。因此,要学会质疑,不能做思想上的懒汉。

什么是质疑?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同学习惯置身于老师的问题情境中,宁愿在课堂上受老师问题的束缚,也不愿自主地去探究;宁愿死记现成的答案,也不愿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

相关的调查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一是同学们不会质疑,怕提出的问题被老师、同学笑话;二是不敢质疑,怕问错了被老师责备;三是不愿质疑,也就是没有质疑的习惯——多数同学认为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是好学生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责任在于其自身。

可见,大家必须从自我出发,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学习,不要做墨守成规的人。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借鉴以下方法。

1.明确质疑的意义和作用,改变自己的学习观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经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前提是自己能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能反映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的开阔程度,问题越尖锐,越能反映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自己的学习质量。这样,自己在学习中有参与感,有决定权,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与在老师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自己始终处在一种参与的而非旁观的、探究的而非灌输的、体验的而非分析的、互动的而非静止的、开发的而非封闭的学习氛围中。

当然,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不能仅满足于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还要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2.学会质疑的方法,善于提出问题

不同的学科质疑的方法不尽相同。这里以语文学科为例来谈谈质疑的方法。

学习一篇课文,可以从词语的含义、作用等角度提问。例如,在我们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大家可以问在写托尔斯泰墓时,为什么写“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又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大家可以问牵牛花为何“以蓝色和白色为佳”?还可以对段、篇进行质疑,通常可从立意谋篇布局、详略安排、材料先后次序安排、表现手法的运用、段落作用等角度质疑。总之,只要是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思考。

3.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迷信书上说的、老师说的。

事实上,只要是以一定的事实依据作标准,按照理性的逻辑规则,寻找已有结论的不合逻辑、不合事实的矛盾,大家就可以质疑;或就一些理论、公式的烦琐推导过程提出自己的简便方法等。

例如,在学习《劝学》时,有同学提出荀子在论证学习要用心专一时,用蚓、蟹作论据是不当的。因为那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决定的,而不是由用心专一或浮躁决定的。

又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老师分析刘兰芝形象是聪明、贤惠。却有同学从兰芝自遣、临别前的严妆等细节入手,分析刘兰芝的形象,认为刘兰芝是工于心计的女子。这一观点否定了老师对刘兰芝的形象定位,然而,这一观点又是有理有据的,因而也可看作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而不是妄言之辞。

4.养成喜欢质疑的良好习惯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生活;播种一种生活,收获一种人生。”养成质疑的习惯,不仅能防止思维惰化,还能使大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要拥有创新的意识

大量的事实证明:平庸的人墨守成规,卓越的人善于创新。凡是主动寻求方法创新的人,是能够主动创新的人,也是爱提问的人。只有善于创新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走得更快、更稳。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具有批判思考能力时,其往往会表现出一些特点:对事物总是非常感兴趣,喜欢探索,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喜欢获取各种知识,对于新奇的信息非常敏感;习惯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相信论证的过程,敢于质疑权威和传统的观点;思想开放,从不扼杀新思想、新事物;能充分听取各种意见;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思维上存在的某些定式、偏见或障碍;在评价他人时,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在作出判断时,总是非常谨慎;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质疑,会认真思考并接受;做事总是喜欢预想多种方案。

综上所述,质疑是因为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对某些结论不轻易认同。只有多问、多学、多创新,才能改变自己墨守成规的习惯。

细处见真: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吃过葡萄的人才知道它的酸甜。”是的,只有亲自去体验、去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一个孩子养了许多小鱼,他问爸爸:“小鱼吃什么?”

爸爸回答道:“人们常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那小鱼应该是吃虾米的。”

一天,这个孩子和爸爸去朋友家做客,发现这个人养了许多小虾米,于是就要了些回来。孩子兴冲冲地去喂他的小鱼,结果发现,那些小鱼非但不吃那些虾米,反而对那些虾米敬而远之。

事后,这个孩子明白了,对大人的话不能盲目地相信,许多事情要自己实践后才能知道真正的结果。

在生活中,大家是否也是喜欢轻易相信他人的人呢?这样长久下去可能会迷失自我、让自己变得缺乏思想!

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当遇到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时,在请求他人帮忙之后,还应该自己实践一下,不能盲目地相信他人给出的答案。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一大套空洞的理论:“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说:“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见,即便有再深厚的理论,但若没有实践,还是会闹出笑话来的。

世间万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经过许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比较深刻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又需要反复证实,才能确保其准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为真知去实践吧!

个性测试:你拥有质疑的勇气吗

在生活中,你拥有质疑的勇气吗?或者说你是一个敢于提问的人吗?如果你对自己还不够了解,那么,就来完成下面的测试题吧!

下列题目中,每题均有两个备选答案,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合你的答案,然后再转到你所要回答的下一题中去。

1.你对现在的自己基本满意吗?

是→第2题

否→第7题

2.你喜欢战争题材的作品吗?

很喜欢→第7题

否或一般→第3题

3.有过强烈的无奈感、觉得生活中有些事是不得不接受的吗?

是→第5题

否→第4题

4.相信“善有善报”、“等价交换”的说法吗?

是→A选项

否→第5题

5.你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吗?

是→第8题

否→第6题

6.比起游乐场来你更喜欢名胜古迹吗?

是→E选项

否→第8题

7.你是喜欢如篮球、击剑等对抗性的比赛,还是喜欢如游泳、散步等轻松的运动?

对抗性的比赛→第12题

轻松的运动→第3题

8.你是个喜欢质疑现实的人吗?

是→第10题

否→第9题

9.最近经常有迷茫的感觉吗?

是→第10题

否→G选项

10.你相信只要努力改变自己,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吗?

是→F选项

否→第11题

11.你偶尔会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吗?

是→D选项

否→G选项

12.有人说过你太理想主义了吗?

是→B选项

否→C选项

结果分析:

A选项:你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不愿意去质疑的人,喜欢相信前人的经验。

B选项:你总是相信前人的经验,即便感到疑惑,你也不敢去质疑。

C选项:你常常对事事都抱着质疑的心态,但就是不愿意用行动证实质疑的问题。

D选项:你喜欢质疑自己认为不对的事,但常常因为信心不足而放弃去质疑。

E选项:你不愿意去质疑身边的问题,认为前人的经验都是对的。

F选项:你是一个喜欢事事都追求真实性的人,习惯对任何事情都要亲自去证实。

G选项:你不喜欢随便对前人证实的事产生质疑,但如果有必要的话,你会亲自去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