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家
对电磁学做出伟大贡献的有法拉第、欧姆、奥斯特、安培、麦克斯韦等。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最先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且说 1820 年 7 月 21 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响起了清脆的铃声,物理实验室已经坐满了学生,年富力强的奥斯特教授精神饱满地带着伏打电他走了进来,为学生们上实验课。
当他接通电池时,突然发现放在电池旁边的磁针发生了偏转,改变了原来的位置,在垂直于导线的方向停了下来。
学生们对这一现象丝毫没有感觉,但奥斯特却激动万分。
在 19 世纪以前,近代电学和磁学的先驱及其后来人,一直把电和磁作为独立的互不相关的现象进行研究。在电和磁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关系呢?从1807 年起,奥斯特就致力于电的各种效应的研究,隐约地认识到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找不出什么证据。
经过 10 多年的探索,进展不大。当他在课堂上看到通电后引起的磁针偏转时,怎能不激动呢!
奥斯特意识到这是一项重大发现,下课后,立即进行了各种分析实验。他用导线又接通了伏打电池,当磁针垂直地放在导线的位置时,磁针并
无变化;当磁针平行地放在导线的位置时,磁针立即偏转,直到与导线垂直为止。他再把磁针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当伏打电池接通时,磁针发生了偏转, 当关闭电源时,磁针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奥斯特又进一步地试验了不同的金属导线,发现磁针的偏转几乎一样。他又在导线和磁针之间放一块硬纸板隔离,在接通电源时,磁针仍然偏
转,甚至在中间放上玻璃、石头、水、金属时,磁针照样偏转。
通电导线为什么会使磁针偏转呢?奥斯特进行了理论的探讨。他认为磁针的偏转是由于电荷的流动引起的,磁针的偏转方向和电荷的流动方向密切相关。由于导体中的电流会在导体周围产生一个环形磁场,因此,磁针在这个磁场范围内,无论是改变电流的方向,还是改变磁针与导线的位置,都会引起磁针的偏转。
这是电流磁效应的最初发现。
1820 年,奥斯特的论文《磁针电抗作用实验》在法国的科学杂志《化学与物理学年鉴》上发表。奥斯特在论文中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奥斯特的发现把电学和磁学结合起来了。从此,电磁学的研究在欧洲主要国家里蓬勃地开展起来。
奥斯特的论文在法国发表后,引起了一个法国人的极大兴趣。
他就是安培。安培 1775 年 1 月 22 日生于里昂,幼年时表现出数学上的天资,是个神童。1802 年,安培发表了概率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
当安培得知奥斯特发现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时,便放弃了已奠定一定基础的数学研究,而转向物理学领域,并有一系列的发现。
安培在重做奥斯特的电流使磁针偏转的实验基础上,提出用来判定电流磁场方向的右手螺旋定则。
对于直线电流,判定的方法是,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力线的环绕方向。对于通电的螺线管,判定的方法是,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指向环形电流方向,那么,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力线方向。
在实验中,安培发现不仅通电导线对磁针有作用,而且两根通电导线之间也有作用。两根平行通电导线之间,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反向电流相互排斥。
1821 年,安培探索了磁现象的本质。他认为物体中的每个分子都有圆形电流,即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产生磁场,使每个分子都成为一个小磁体。当物体内部的分子电流杂乱无章地排列时,它们的磁性相互抵消,而使物体不显示磁性;当物体内部的分子电流取向一致时,至少是部分地一致时,就使物体显示出磁性。
这样,安培初步揭示了电和磁的内在联系,他的观点和现代观点非常接近。
安培又对电流产生磁力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安培环路定律,用来计算任意几何形状的通电导线所产生的磁场。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电流强度的单位命名为“安培”,简称“安”
伏打电池不仅促使奥斯特、安培对电学的研究,同时德国中学教师欧姆也对电学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欧姆在教学过程中自制了许多电学仪器和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发现了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实验中,欧姆发现对同一个伏打电池,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做导线时, 所产生的电流强度不一样,并且与导线的长度也有关系。那么,电流强度、导线材料、电动势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在对导体材料的研究上,欧姆提出了电阻的概念,并发现了电阻定律, 即导体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与导体的材料也有关系。
1826 年,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是: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全电路的欧姆定律是:电路中的电流强度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外电路电阻和电源电阻)成反比。
为了纪念欧姆,后人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简称为“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