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黄金时代物质构造的探讨

工业革命兴起后,机器大工业所产生的精密天平、分光仪器、化学试剂、电解方法等,为化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新课题和物质技术手段。

玻义耳在 18 世纪提出元素概念,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紧接着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推翻了燃素说,使化学走 L 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19 世纪,化学由它的经验阶段迈进到理论阶段,建立了由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组成的完整体系,成为化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19 世纪无机化学的发展,主要是围绕原子一分子学说的创立、各种新元

素的发现和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最后完成来展开的。

原于一分于学说,是化学各个分支共同的理论基础,在它创立之前,化学上发现了当量定律、定比定律等一系列的经验定律。

1791 年,德国化学家李希特尔在进行完全化学反应时。发现一定量的一种元素总是和一定量的另一种元素相互作用。在酸碱反应中,他发现中和一定数量的酸,也需要确定的相当数量的碱,反之亦然。于是,他提出了中和定律和当量定律。

法国化学家费歇尔揭示了任何纯净的化学物质在相互化合时,都按照相当的量成比例地进行。在 1802 年,他制定出早期的酸碱化合当量表。

1799 年,法国药剂师普罗斯在大量的实验中,通过定量研究发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在化合成某种化合物时,它们的比例是天然一定的,各种成分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于是他在系统的、精密测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定比定律。

普罗斯的定比定律没有立即得到人们的承认,而是引起怀疑和反对。当时,法国化学界的权威贝特雷从“化学亲合力”的角度,认为一种物质可与

有相互亲合力的另一种物质以一切比例相化合。直到 1860 年,比利时化学家斯达才把这一定律确定下来。

随着当量定律和定比定律的发现,人们感到氧化学说不能解释一切化学现象。

怎样科学地解释在化令物和化学反应中的数量关系呢?人们想到化学元素可能是由占希腊人提出的原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玻义耳等人主张的物质微粒所构成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粒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统一的物质本原。原子本身具有运动的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实际是原于的运动。

玻义耳认为,物质是由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构成了各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