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

按照历史朝代的纪年,元代一般指从1271年建国号大元至1368年元朝灭亡这97年;但以杂剧、散曲的突出成就为主要标志的元代文学,实际上在1271年以前就已经形成。关汉卿等一大批戏剧家,都是所谓“金之遗民”,在金亡以后,1271年以前,都已在杂剧、散曲的创作中显示了辉煌的成就。所以,元代文学的上限,至晚亦应定为金亡的1234年。这虽然与南宋文学有四十余年的交叉重叠,但元代文学有130多年的历史,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元代文学的发展,大致以仁宗延礻右年间(1314~1320)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文学主潮是杂剧和散曲两种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在文坛上最为活跃的是那些“沉抑下僚”、沦落民间的文人才子,因此文学创作表现出一种清新而遒劲的格调。后期文学,杂剧、散曲和诗、文、词等传统文学样式互相争胜,在文坛上最活跃的已是那些步入仕途的文人士大夫了,因此在诗、文、词等传统文学样式发生新变的同时,散曲的诗词化和杂剧的文人化也成为突出的文学倾向,同时南戏也出现了一批佳作。总起来看,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后人盛称“唐诗”、“宋词”、“元曲”,是有一定道理的。

元代文学的时代特征最直接地同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有关,而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又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和制约的。一方面,忽必烈实行以汉法治汉民,继承了唐宋以来封建统治的经验,辅之以蒙古族的务实作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统治是巩固的,民族融合是空前的,统治者是有信心的。另一方面,金、宋兴亡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的动荡,严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使人民的反抗情绪和文人的内心愤懑也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这种社会思潮在一些文人身上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压抑状态:表面上嘻笑怒骂,或嘲风弄月,或醉情山林,而内心中却积蓄着无限的愤懑和不满。这种思潮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的特点,但却形成元代文学共同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在总体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人们评北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周德清《中原音韵》),评南戏“句句是本色语”(徐渭《南词叙录》),评元代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余阙《柳待制文集序》),评元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都说的是这一特点。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除了总体特征以外,元代各种文学样式也各具特色。

杂剧元杂剧是在十三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由于元杂剧是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因此也称北曲或北杂剧。杂剧先在中国北方流行,到十三世纪八十年代,即元灭南宋(1279)以后,又逐渐流行到中国南方。元代是北曲杂剧的黄金时代,元人罗宗信为《中原音韵》作序,说到当时已出现把“大元乐府”和唐诗、宋词“共称”的说法。这里所谓“大元乐府”兼指散曲和剧曲,而后人还有专把元杂剧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不仅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的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杂剧可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在现存的杂剧剧目中,爱情婚姻剧约占五分之一,以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最为著名,其突出特点在于塑造了一批光彩耀人的妇女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爱情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历史剧的数量最大,佳作颇多,一般都继承了宋代讲史“大抵多虚少实”、“大抵真假参半”(《都城纪胜》)的传统,和历代咏史诗借历史来抒发作家感情的艺术方式,重点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而是表现作家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情感。社会剧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描写了现实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揭露各种社会弊端,并寄希望于封建道德的复兴和发扬。公案剧或写清官惩治豪强,为百姓申冤昭雪,或写清官处罚恶人,为良善伸张正义,表现出惩恶扬善的鲜明倾向。元杂剧中的水浒戏,大致也可以算作公案剧的一个分支。神仙道化剧大都以对仙道境界的肯定和对人世红尘的否定,构成其主要内容,同时交织着出世、愤世和恋世的复杂情感,表现出元代文人的精神苦闷和心灵幻想。

南戏产生于宋代,入元以后继续流行,在民间相当活跃。但就总体上看,南戏在元代的成就不如杂剧,未能像杂剧那样产生大量著名的作家、作品,并在文学领域中造成巨大的声势。它的影响主要还局限于民间,在民间丰沃的土壤上滋生蔓长,为明代戏曲的再度繁荣积蓄着艺术力量。

南戏中大量的作品以爱情婚姻故事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社会剧、公案剧、历史剧和神仙道化剧。南戏的题材或取自现实生活,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根据前代作品,但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但在南戏作品中也普遍存在着封建说教和因果报应思想,这是其糟粕。

散曲元散曲的流行早于杂剧,其格式和体制对杂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散曲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采用,称为“新乐府”。由于宫廷朝会大合乐时采用散曲,并且由翰苑人物撰词,皇帝嘉赏,散曲地位逐渐提高,这一点与词的发生、发展情况相类似。从题材内容来看,散曲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总起来看内容是比较狭窄的。这是因为,散曲主要是由妓女、艺人酒席宴上所唱和文人学士遣怀释闷所作的。这个现象和词的创作也很相似。

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泼辣的作风、活泼的形式、质朴的语言和灵动的气势,在元代文坛上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传统诗词,成为元代最富于生命力的诗歌样式,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古典韵文。

诗词在元诗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对宋、金诗风的反思和批判,经历了南北复古诗风的汇合,宗唐复古(即古体宗汉魏两晋、近体宗唐)的诗风由兴起到旺盛,成为一代诗坛的潮流,因此元末人有“举世宗唐”之说(瞿佑《鼓吹续音·自题诗》)。当然,元人论诗并不专宗盛唐,因此元人学唐的结果,使元诗也像唐诗那样万木千花,争艳斗丽。明代前后七子倡导复古,提出所谓“诗必盛唐”,这显然是对元诗的批判性继承。而清代诗坛宗唐、宗宋之风迭起,也可以视为对元诗成败经验的一种反思。

元代前期的北方词人,大多受元好问影响,直接继承金代词坛的传统,宗奉苏、辛,但往往缺乏苏、辛词的豪放意境,比较著名的词人有刘因,白朴、刘敏中等。前期南方词人,则承袭南宋后期词风,“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大抵宗周、姜,以张炎、周密为首倡,此后还有仇远、袁易、陆行直、赵孟兆页等人。延礻右以后,豪放和婉约两种词风逐渐相互渗透,词作中又出现了“散曲化”的现象,著名词人有张翥、虞集、萨都剌等。但总起来看,词在元代是趋向衰落的。

元代散文的发展,前期主要有宗唐(实际是宗韩愈)和宗宋(实际是宗欧阳修)的不同倾向,后来逐渐演变,趋向于唐宋并尊。朱右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的文章为《八先生文集》(今无传),即可看作两种倾向调和的结果。后世唐宋八大家之称,即源于此。而宋代散文创作和批评中谈理派和论文派的分歧,在元代散文领域中虽然也有所表现,但却明显地趋于调和。元代文人更多地维护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传统,提出了理学、古文合一的主张,所谓“以欧、苏之发越,造伊、洛之精微”(刘将孙《赵青山先生墓表》)。这就使元代散文偏于经世致用,而乏抒发情性;偏于纪事明道,而乏绘句扌离章。元代散文的成就不及唐宋,但它所提出的创作主张以及所表现的创作倾向,却对明代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说盛行于宋代的说话,在元代也继续流行,特别是讲史更趋风行,现存话本也多为元代刊刻或修润,所以一般文学史家都概称为“宋元话本”。从流传的话本看,大多文词朴拙,情节简略,还称不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人认为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是元代作品,还有人认为百回本《水浒传》产生于元代,但这都还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