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岛

澎湖岛又名“马公岛”,是澎湖列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岛。在澎湖岛的西南方有一大一小两个海湾相连,风平浪静时,宛若一平静大湖, 故称“平湖”。闽南方言中,“平”、“彭”两字音近,故后成澎湖之名; 马公之名,也是由“妈宫”两字讹音而来。

马公镇是澎湖县的县府所在地,其天后官,无疑是全台湾最为古老的妈诅庙,也是全台湾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迹。它建于 400 余年前的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 年)。数百年来,天后宫饱经战争创伤,又几经修整,但天后宫仍归保持着旧时的面貌。这是一座四进古庙,坐北朝南,正门三开间,门前有大石堤。门前有一对大柱高擎,屋脊二重,中青两端高翘若燕尾:两侧护龙的马背和正门多重式屋顶配搭得十分协调。入门有石铺天井。正殿重檐燕尾脊,凌空欲飞,线条流畅。檐下雕梁画栋、门窗板壁等装饰,无不精细而古朴.尤其是殿梁及壁间装饰石雕,以高浮雕技法,刻出戏文人物、宫阙楼合、草木花虫等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天后官后进名叫“清凤阁”,右壁嵌入一方石碑,刻有当年沈有容驱逐入侵澎湖的荷兰海军的事迹,估计至今巴有 380 多年的历史,是全台现存最古老的石碑。据传该石碑本来立于大山屿,荷兰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 年) 再次入侵澎湖时,居民恐碑受损,乃偷埋于地下;1919 年重修天后官时无意中发掘出来,乃嵌于后殿右壁。那次荷兰人再次入侵时,曾建城堡,至今石城犹存,位于马公镇东北约 3 公里处的朝阳里,名“红木埕”,其实是“红毛城”的讹音。红木埋是渔船停泊之处,登高眺望,海岛风光尽收眼底。夜幕一垂,万家渔火通明,倒映水中,彻海通红,涟漪起处,宛若条条金蛇浮动,和天上繁星相辉映,使人加入幻境。“澎湖渔火”自古就列为台湾胜景之一。

天后宫前的小街,叫做中央街。旁有“施公祠”,原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建的大庙,辛祠靖海侯施琅,叫“将军词”,也称“施琅庙”。墙外角落里有一口大井,就是“万军井”。相传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施琅率军攻克澎湖,万军苦无淡水解渴,乃掘此井,水涌不绝,足供万军之需。此井泉至今仍水量充饰,水质洁净,味道甘美。

从万军井边顺石板左转不远,街边有四口井丛集而成四方形,这就是“四眼井”,为明代拓台先民所凿,是全台最古的水井。

在马公镇的西边近海滨地带上,有一个观音亭,它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已有 290 多年的历史,亭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像。庙庭有二并, 被称为“澎湖泉第一”,庙前有望湖亭,几曲回阑,伸向放生池中央。池中有一小楼阁,楼顶有长方形牌坊,面海横刻“望湖”二字,登临观海,气象万千。

在观音亭的北侧侮滨,有一处小海湾,已辟为海水浴场。可供游泳者畅游一番。

澎湖岛北即自沙岛,其间有一小屿名“中墩屿”,屿的两端因海峡砂碛而成浅滩。早在清代,当地居民就在这屿两端用硓砧石填成简陋石堤,退潮时人马步行可过,涨潮时即为海水淹没。向澎湖岛的一端叫“继安桥”,向自沙岛的一端叫“永安桥”。1936 年,日本政府为军事之需,拨款改建二堤为永久桥梁,继安桥改称“弥荣桥”,长 1007 米,永安桥改称“万岁桥”,

长 500 米。桥平均高度约 3.5 米,宽 3 米。1948 年,台湾当局又把桥面拓宽一倍,成为双车道。

过了弥荣桥秘万岁桥,便到了白沙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