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岛

自沙岛又称“北山屿”、“北海屿”,顾名思义,即位于澎湖岛之北方。白沙岛上最为著名的风景是通梁古榕。

通梁村是一个位于白沙岛西端的小村庄,背山濒海,风景宜入,尤其是村中保安宫前一片大广场上生长着一棵奇异的大榕树。榕树高仅 3 米多,顶面宽平,好像一把巨大的阳伞,其枝长到一定高度就横向生长,高度恰与保安宫顶相若。古榕树冠巨大,覆荫面积竟达 660 多平方米!榕树多气生根, 日久天长,有些气生根扎在地面里,成为一根根枝干,远远望去,似乎榕树并非是一棵,而是一片“榕树林”,这种气生根多达 90 多根。故言人在榕树下立牌题曰“榕园”,彼列为“台湾五大奇木”之一。

古榕之奇,不仅其状,且在其史。古老相传,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 年) 春天,有一艘商船自福州南下,船经白沙岛与西屿之间的“吼门”时,不幸遇难沉没。船上人员无一生还,仅剩一钵浮出海面。钵中植小榕一株,随波飘到通梁村保安宫前,为村民郑亨拾得,送给乡绅林瑶琴。林认为椿树是海上死者精魂之寄托,乃把小榕植于宫前,作为对罹难看永恒的绝念。300 多年来,榕树愈长愈茂盛,终成奇木。游人至此,无不赞叹一番。原国民党海军中将唐杰先生有《游通梁观大榕树》一诗抒怀云:

大树何年植? 平铺一径阴。影摇疑鹤舞, 风动似尤吟。枝老经霜雪, 根寒历古今, 嗟余行役苦, 能得几凭临?

除通梁古榕以外,白沙岛上到处可见石头筑成的渔家住屋,家家门口耸竖着红砖烟囱,砌着煮咸鱼的大炉灶。

处处石屋建筑,一派渔村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从白沙岛通往渔翁岛(西屿),需经过一狭窄水道,此水道内风浪险恶, 浊流滚滚,若凤卷林涛,吼声不已,故渔民为之取名“吼门水道”。1970 年, 在此建成了“澎湖跨海大桥”。桥全长 5541 米,分为陆上新路、海中路堤、

桥梁三个部分。陆上新路长达 3061 米,海中路堤 314 米,桥梁长达 2160 米。

桥梁计有桥墩 74 座,桥孔 68 眼。据称是远东最大的跨海大桥。过了澎湖跨海大桥。便到了渔翁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