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历山大·米哈伊诺维奇·普罗霍罗夫

普罗霍罗夫是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量子电子学的奠基人之一。前苏联人。1916 年 7 月,普罗霍罗夫诞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艾瑟顿市。他的家庭

是一个俄国革命工人的家庭。其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沙皇当局抓进监狱并于 1911 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为了躲避沙皇当局的迫害,他父亲历尽千辛万苦后流亡到澳大利亚,并在那里结婚成家,生育了普罗霍罗夫。1923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五年,老普罗霍罗夫才带着全家回到了阔别 12 年的祖国—— 列宁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

普罗霍罗夫从小学到中学,一直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秀,也为他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先后考取了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和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和久负盛名的科学家,并拥有了优越的学习研究条件,他丝毫没有辜负这样的环境,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如鱼得水。在作为学生的这段时间,他以睿智独到的见解和严密细精的实验,提出了用无线电干扰法观察电离层的新方法。

正当普罗霍罗夫信心百倍地向科学技术的高峰攀登时,战争的硝烟和炮火迫使他放下书本和仪器。他再也不能作一个游离于现实之外、埋头于科学的人。一个曾经失去了祖国的人,更拥有着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了反法西斯的战场。硝烟和战火的洗礼,使他从一个文弱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作战英勇,先后两次负伤。他不得不含泪告别了出生入死的战友,离开了转战四方的部队回到了后方。

普罗霍罗夫从前线回到了他原来的单位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他又重新拿起了科学的武器,在另一个没有硝烟、却更艰苦的战场上拼搏。他只争朝夕地工作、学习,首先完成了中断了的研究生学历,开始在科学领域寻求更大的成就,创造更大的辉煌。

40 年代末,普罗霍罗夫开始向物理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辐射波谱学进军,并在其领域最困难的问题一不对称陀螺分子的研究中取得了进展,推动了辐射波谱学在苏联的发展。

普罗霍罗夫最杰出的成就是在量子电子学上的创建和对激光器的研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1953 年,他和巴索夫教授一道提出了分子振荡器的报告, 提出了微波激射的原理,并成功地研制了氨分子微波激射器。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普罗霍罗夫,巴索夫和远在美国的汤斯教授各自独立地在这同一领域研究中得到了同一的科学结论,从而为激光器的诞生建立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此后的一段时期内,普罗霍罗夫把研究的目标集中到了激光器的研制上。在制造微波激射器的基础上,他探索用新的晶体去取代氨分子,并首先提出把红宝石晶体用于微波激射器上产生激光。这一观点导致了以后多种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应运而生。1963 年,他又研制成功双量子跃进激光器, 从而将量子电子学的研究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步。1966 年他又研制出了能把热能直接转化为电磁相干辐射能的气动激光器。70 年代以后,他继续从事高功率辐射激光器和可见光辐射激光器的研究,并在量子电子学的许多关键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国际上保持了领先的研究地位。

由于在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激光器发展上的突出贡献,普罗霍罗夫、巴索夫和美国物理学家汤斯一起分享了 1964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使他一生的研究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也是他毕生工作的最高荣誉。

普罗霍罗夫博学多才,对物理学领域的各个部门都有广泛的了解和研究,成就卓越。他还组织编纂了《苏联大百科全书》,历时 10 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巨大的代价,赢得了全苏联人民和广大科学家的高度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