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布洛姆伯根

布洛姆伯根,荷兰人。1958 年加入美国籍,从 1951 年起一直在美国的哈佛大学任教。

50 年代,布洛姆伯根对汤斯提出的微波激射产生了兴趣。由于当时的微波激射器在发射能量后必须有一个停顿期以便存储新的能量,因此它的发射是间歇的。1956 年,布洛姆伯根设计了一个能连续激发的三能级(或三重态) 的微波激射器,使较高的能级在另一个能级发射的同时可以同时进行能量的存储。由此,他制成了第一台连续发射的微波激射器。这是布洛姆伯根最早对有关激光领域进行探索所作出的成绩。

1951 年,布洛姆柏根开始从事核磁共振方面的研究。60 年代激光的出现,使他意识到只有利用激光才能完成他的新研究,他把注意力转向了激光物理。从此开始了他在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生涯。他利用非线性光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原子、分子和固体的光谱进行研究,相继发现和探索了各种极为丰富多彩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他的这些工作,极大地扩展了激光波长的范围,使用于光谱学研究的激光波段从紫外区、可见光区一直延伸到远近红外区。

布洛姆伯根从一条独特的道路上发展了激光光谱学,从而成为了非线性光学理论的奠基人。由于他在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方面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颁发了 1981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洛姆伯根青年时期的求学、求知道路是非常艰难的。他 1920 年出生在荷兰的多德雷赫特。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虽然是一个家庭妇女,但非常精通法语。他的外祖父是数学物理学博士,曾经担任过大学校长。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小布洛姆伯根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 12 岁就进入了乌特勒支的大学预科,并对物理学的深奥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1938 年, 布洛姆伯根进入乌特勒支大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表了物理学方面的论文,这使他大受鼓舞。然而 1940 年,德国法西斯侵占了荷兰,赶走了教师, 关闭了乌特勒支大学,他失去了正常的学习研究环境,但布洛姆伯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依然攻读有关理论书籍,自学量子理论。

在战争时期的艰苦环境里,他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连饮食都无法保证,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勇气和信心。1949 年,他经过许多周折,来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跟随著名的物理学家伯塞尔教授从事核磁共振的研究。战后,他回到了荷兰学习,并于 1948 年获得了莱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80 年代初期,布洛姆伯根曾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资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