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界围绕独生子女群体优势及个性品质等问题进行了多项调查研究工作,尽管采用的理论、方法不尽相同,但得出的结论却非常相近,那就是现在孩子存在任性、依赖性强等弱点,而自私则已成为现代青少年中较为突出的道德缺陷。
对很多孩子来说,考虑问题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更多地想到自己,很少或从不为别人着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所限,比较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比较“自私”的一面。
学校开展歌咏比赛,要求着装统一。轮到某班上台时,几名忘记了穿校服的男生到外班去借,哪知只有一名男生愿意借,其他学生不是低下头,不让人看见,就是捂着自己的校服不愿出借。
看到这一幕,身为教导主任的刘老师忧心忡忡。据悉,学生不愿出借校服是出于两种原因,一是怕衣服被弄脏,一是“他们班的服装统一了,就有可能得分比我们班高”的心理作祟。
再如,午饭时间,一下课,在校吃饭的学生一窝蜂地去抢消毒碗,因为谁先拿到碗就能先排队打饭;秋游上车,大家又是一窝蜂似地抢座位……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是很常见的。这表现出来的是孩子自私的一面,更是孩子缺乏爱心,缺乏对他人和集体责任感的一面。人是群居和社会动物,不可能离开别人而独自生活,在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些是自己能够跨越的,更多的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来克服的。而一个自私的人只想到自己,忽略身边的人,就会疏远集体,那么是没有人会伸手帮助他们的。爱是相互的,你给予别人爱,别人会回报你的爱;责任也是相互的,你为他人着想,他人必然会对你友善。
自私,首先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少时苏轼与朋友章敦同作山中游,遇见一独木横跨沟壑,章敦欲打赌过桥,苏轼不愿拿生命当儿戏,章敦则独自铤而走险。苏轼不禁感叹道:“章兄来日定能杀人。”后来两人政治见解不同,各行其道,章敦排除异己,果然杀戮凶残。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一般来讲是不会珍惜他人生命的。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一般也不会对别人负责任。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欲望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不自觉地或不知不觉地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主观和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形成过分“自私”行为的“温床”,一方面是父母出于“爱”迁就他们,另一方面是在家庭中无人与其分享父母的爱。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如果让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发展下去,孩子有可能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是难以施展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必须要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促使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