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吴承恩和《西游记》

吴承恩(约 1504—约 1582)③,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属江苏),后迁淮安山阳(今淮安)。出生于破落的小商贩家庭。父亲吴锐,原为儒生,喜好读书,凡经史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史谈政, 但迫于生计,弃文从商,却不善经营,朴实木讷,以致家境清寒,被人视为迂阔的“痴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承恩少年时就爱读稗史小说,喜听奇闻怪事,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另方面亦饱受势利之徒的侮辱,被称作“痴人家儿”①。受此刺激,他发愤苦学,决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以雪屈辱。

吴承恩十多岁时以文名而闻于淮上。②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成为书院里的“法筵人”③。然而他虽有下笔立就之才,却迂疏漫浪,屡试不中。他时时与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垆,跅弛自放,诗酒寄趣,以宣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譬喻成不合时宜的山公。尤其是在父亲和恩师葛木相继去世之后,他更有寂寥之感,觉得“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④,厌倦孜孜经营的举子之业,疏放不羁。虽然每逢应举之年他都要怀着虔诚与鄙夷的矛盾心情去南京应试,但每次都是垂翅而归。

科场的失意,使“泥涂困穷”的吴承恩转而回复到自己所嗜好的小说上来⑤;善诙谐戏谑的气质,又使他对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形象发生浓烈的兴趣。于是他悉心搜采有关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耗时十七年,终于从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的有关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 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撰成小说的初稿。

这部融神话、传奇、志怪、演义、童话、谐■于一炉的长篇小说,以奇突铺张、神奇变幻的描写,浪漫多姿的色彩,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牛魔王等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乐观、幽默和野性不驯、蔑视困难,借神怪英雄的斩妖伏魔,以表达作者的爱憎,和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寄寓了挣扎在功名线上的吴承恩的玩世不恭之意。

为了使小说的创作更为完美,吴承恩还游览了云台山(今属连云港市) 等名胜,从大自然奇美无比的景色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并且向友人李春芳讨教有关道教故事,以使生花妙笔愈呈异彩。

《西游记》初稿完成后,吴承恩暂时收起了自己的笔墨游戏,继续练习八股文,不得不走科考之路。然而他依旧蹭蹬功名,直到嘉靖二十九年

(1550),才补为岁贡生。此时吴承恩已过不惑之年,犹抱着一线希望赴京

③ 据苏兴:《吴承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① 吴承恩:《先府宾墓志铭》,见李征等:《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淮安出土》,据《文物》

1975 年第 10 期。

② 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见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③ 吴承恩:《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见《吴承恩诗文集》。

④ 吴承恩:《赠友人》,见《吴承恩诗文集》。

⑤ 吴承恩:《祭卮山先生文》,见《吴承恩诗文集》。

应试,迢迢千里,乘兴而去,却失意而归。而这时他的友人朱曰藩、李春芳皆先后中举,金榜题名,李春芳后来还当上了青词宰相,成为皇帝的宠臣。 “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

长。”①他感叹自己的不遇,又不甘放弃入仕的奋斗,于是只好到那六代繁华的南京,就读于国子监。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度过了十余个春秋,与旧友朱曰藩以及秦淮河畔的四方文士何良俊、文嘉、黄姬水等相往还,征逐诗酒,砥砺文辞,风流不羁, 乐观慷慨。当倭寇侵入江淮时,吴承恩怀着强烈的报国之情,一度返回淮安家乡,协助反倭武装抗击强敌,获得了胜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逾六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谋得了长兴县丞之职,步入盼望已久的官场。然而等待他的职务却是负责管理马政、粮政诸事,位卑职微,使他十分扫兴。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长兴任上,吴承恩与知县归有光甚为相得。归有光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常常诗酒倡和, 谈文说史,兴味盎然。

可是好景不长,官场就是口舌场,宦海犹如是非海,吴承恩被人诬为贪污,在任仅两年就被投入监狱,后释放罢官而去①。隆庆二年(1568),案情弄清后,吴承恩又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矩府第纪善。

隆庆四年(1570),吴承恩年事已高,官场亦让他绝望,于是他申请退职,回到了家乡。“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②吴承恩归田后, 回首自己数十年谋取功名,却未能登进士之榜,仅落得个与人养马管粮的末流小官,又要受上司的诬陷;而今却一叶扁舟,无挂碍,无利害,悠游家乡, 荣辱皆忘,不禁百感交集。他似乎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看破了社会的黑暗, 觉得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忘身;受爵的,如抱虎而眠;承恩的,若袖蛇而走;算起来奔波大半生,还不如现在,甘于淡泊,随缘而过; 山青水秀,逍遥自在。

饱历沧桑、深谙世态的吴承恩,决心以自己对生活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 修改充实《西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不朽的文学遗产。

《西游记》的定本为一百回,约八十万字。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展现了他在大闹龙宫、地府、天宫中的叛逆性格;此后叙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 着重描写孙悟空一路上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书情节波澜起伏, 紧张而富有节奏;出神入化,而极尽奇恣;语言简练风趣,流畅通俗。尤其是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括了许多人生道路上可能经历的艰难困苦,颂扬真善美,启迪人们的智慧与想象力,寓庄于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成就。

吴承恩晚年益以诗文自娱,还编订《花草新编》等。约于万历十年(1582) 去世,身后“家无炊火”①。但他的《西游记》却得到刊刻流行,妇孺皆知, 盛行不衰,成为我国浪漫主义古典文学名著,后来还被译为英、俄、日、法、德、意等十几种文字,流播世界。

① 吴承恩:《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见《吴承恩诗文集》。

① 据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卷九《长兴县编审告示》、《乞休申文》、《又乞休文》;卷八《与周淀山》;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吴承恩传》。

②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袁世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① 陈文烛:《二酉园续集》卷一《花草新编序》。

吴承恩尚著有志怪小说《禹鼎记》,惜佚。他的诗文后人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续稿》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