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舟次感成
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十载楼中新妇,九载天涯夫婿,首已似飞蓬。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咏春蚕,疑夏雁,泣秋蛩。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闻道十分消瘦,为我两番磨折,辛苦念梁鸿。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
作者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江西铅山人。乾隆十九年(1754),由举人官内阁中书,二十二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以养母乞归。与彭元瑞齐名,乾隆皇帝称为“江右两名士”。后主讲绍兴蕺山书院。诗重骨力,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有《忠雅堂集》。
这是一首写夫妻别离之情的词,词人与妻子向来聚少离多,这次又是远行,舟行途中感怀妻子,写下了这首情词。上片起着“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写夫妻二人共同的命运,既为夫妻,却不多长厢厮守,所以都是可怜虫。两个可怜的人眼泪就如同那秋天里的银河之水,星星点点洒在“天东”。十年夫妻就有九年别离,因经常翘首盼望夫君早日归来,兴发已被风吹乱如蓬草。后二句点明离别愁绪。下片写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词人奔波在外的感受,词人一心想让妻子“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但事与愿违,却是“闻道十分消瘦”,而自己也是无能为力,“两番磨折”于她,此时词人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因为他没能给妻子带来美好的生活,反而是太多的离愁和相思,词人以梁鸿自比以带来些许慰藉。最后两句“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再次点明夫妻二人离别的状态,进一步生发了词人的思妻之情。
蒋士铨的词多粗放,可这首走的是婉约的风格,但读来用语略显生硬,可见词人并未从自己本有的风格中完全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