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

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谁能数得垂杨柳?一叶垂杨一点愁。

作者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江南宜兴(今属江苏省)人。国子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后居吴兴祚幕下,由闽而转粤。精词之声律,成《词律》二十卷。并著有《香瞻词选》,骋情写意,刚柔兼擅,并多创奇之格。世以曲家名之,词名多有所掩。

“杨柳枝”调历来多咏“本意”,“本意”又皆言愁。这首小词别出心裁,将本是无形难状的“愁”化为有形可感,并从特定的意蕴中界划出它的数量感。起句“不合”的埋怨实是无理,为什么临池不能起“画楼”?然而“愁”已从无理之责中透出。坐在楼内无聊愁闷,原期凭栏散散心,谁知楼畔即池塘,塘边皆杨柳,烟笼雨飘的杨柳犹如一团团难解的愁绪,愈令人看了心烦。不看岂能不烦了。还有“飕飕”风雨声,风吹雨打杨柳叶。人、情、物、理,化成一团塞在心间,耳目之间又无不感受到愁之苦涩。他没有直说愁有多大多浓,而是说“谁能数得垂杨叶”?垂杨之叶固无穷数,无法数,更有甚者,那垂杨之叶在断烟疏雨中飘拂池水,犹如泪默滴愁般洒向池中,这一池绿水也就与杨柳倒影和下滴雨水,共化为一泓凄凄之愁,这质感够具体的。从而再回味首句“不合”二字,则愈转觉得无理之问倒很有理,楼、池、柳三者之间因为这一“不合”安排,使得其愁转沉重难起。经此一辨味,发现二十八字无一字虚设,无一字可减易。下字之准确,如以“疏”写雨,叶始能发飕飕声,狂风密雨则杨柳不成声,池中也映不出一切,“临池”之“池”的意象遂落空,或减其内涵。愁的内涵,万树不言,是乡愁、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