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始计篇

一兵者,国之大事

【原文】

兵者[1],国之大事[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3]也。

【注释】

[1]兵:本义为兵械。《说文》:“兵,械也。”后逐渐引申为士、军队、战争等。这里作战争解。

[2]国之大事:国家的重大事务。

[3]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细审察,谨慎对待。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释译】

孙子开篇就提出了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他对君王将相提出:对待战争,必须有对国家、黎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强调在开战之前,要有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地研究、认真地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迎战措施和作战计划;并应随时加强军队训练,培养精兵良将,以免在战争来临时对国家和军民造成灾难。历史的经验也表明,战时要审慎地对待战争,平时要加强对战争中各个因素的研究,防患于未然。

不重视战争,招致国破家亡的事例屡见不鲜。五代时,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概不问;既不谙事,又不识人,轻易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杀害了自己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这位未识干戈的君主,终酿成了国破家亡的千古之恨,山河易色之悲,让人深思。

二经之以五事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4]: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5]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6]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7]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8]

【注释】

[4]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经,量度,即分析。校,比较。句意为需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比较双方的谋划,以探索战争的情势。

[5]道:道路。此处指政治开明。

[6]时制:季节更替。

[7]死生:死,不可攻守进退之地。生,可以攻守进退之地。

[8]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曲,军队编制。制,指挥号令。官道,各级官吏之职责与管理。主用,军需配备与使用。

【译文】

所以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以探求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才,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人民认同、拥护国君,使人民愿为国君不顾危险,出生入死;所谓天时,是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季更替;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要与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与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和弊端;所谓将领,就是要求将帅足智多谋、赏罚分明、爱护部属、勇敢果断、军纪严明,以树立良好的威信;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之组织编制的设立、各级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分工、军需物质的供应和掌管。

【释译】

孙子强调战争是国家最大、最重要的问题,对于战争决策必须全面而认真权衡。由此他提出了“五事”、“七计”。就五事而言,要求用兵之前要从五个方面来分析研究胜负的情况,第一是政策是否符合人心,天气是否适宜,地理环境是否有利,是否有德才兼备的将才,队伍的组织是否职责明确、制度严明,这五个方面是判断战争胜负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战争谋划中不可不考虑的因素。

三主孰有道

【原文】

主孰有道[9]?将孰有能[10]?天地孰得[11]?法令孰行?兵众孰强[12]?士卒孰练[13]?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14]

【注释】

[9]主孰有道:指哪一方的国君施政清明。

[10]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

[11]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

[12]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兵械锋利,士卒众多。兵,此处指的是兵械。

[13]士卒孰练:哪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练,娴熟。

[14]吾以此知胜负矣:我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即可预知胜负的归属了。

【译文】

哪一方的国君施政清明,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能占据较有利的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有效的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更为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为公正严明,根据这些情况就可以判断胜负的归属了。

【释译】

孙子提出了用兵之前,决定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而要详细剖析这五个基本因素,探索战争的胜负形势,还要从“七计”中去推断。首先要看一个国君的政策是否能上下一心;其二要看双方的将帅谁的素质更好、才干更高;其三要看是否占据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利环境;其四要看军队的纪律是否严明,其五要看武器的装备情况;其六要看部队是否训练有素,具有战斗力;最后要看奖惩是否公平。对这七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才能判断谁具备胜利的条件,谁将获得战争的胜利。

四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原文】

计利以听[15],乃为之势[16],以佐其外[17]。势者,因利而制权[18]也。

【注释】

[15]计利以听:计利,计谋有利。听,听从,采纳。

[16]乃为之势:乃,于是、就的意思。为,创造、造就。之,虚词。势,态势。此句意谓造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

[17]以佐其外:用来辅佐他对外的军事活动。佐,辅佐、辅助。

[18]因利而制权: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之意。权,权变,灵活处置之意。意谓根据利害关系采取灵活的对策。

【译文】

除了采纳有利的作战方略,还要设法造“势”,形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以辅助战争的进行。所谓“势”,是指根据有利于自己的条件,灵活机动,采取相应的对策。

【释译】

在战争中,有利的计策是取胜的关键,然而,计策不能单独发生作用,因为计策是隐蔽的,需要有相应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效力。因此,作战主体要根据战争需要,采取多种对策,以造就一种对我军有利的形势,使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五兵者,诡道也

【原文】

兵者,诡道也[19]。故能而示之不能[20],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速,远而示之近。

【注释】

[19]诡道也:诡诈之术。诡,欺诈,诡作。道,学说。

[20]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示,显示。即言能战却装作不能战的样子。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因此需要做到:能战却装作不能战,想攻却装作不想攻,想进攻近处,却装作要进攻远处,要进攻远处,却装作要进攻近处。

【释译】

孙子全部作战之思维,是以“奇袭”为经,以“诡道”为纬交织而成。“奇和诡”的思想贯穿《孙子兵书》全文。历史的经验表明:兵需用诈,兵不厌诈。战争中,敌我双方为了掩盖各自的目的和企图,遂以各种假象迷惑敌人,诱骗对方,造成敌人的错觉,使之摸不清行动者的真实意图。这是一种斗智的作战指导思想。在战争中,没有仁义、诚实可言,只要有利于战胜对方,可以不择手段。不识诈,势将误入圈套;不用诈,则难以争取主动。

战国时要离击剑,他的个子虽然瘦小,却战无不胜。伍子胥向他请教,要离说要想战胜对方,先要向敌人显示出自己的不能,让敌人骄傲,再让自己漏洞百出,让敌人认为有机可乘,生出轻敌之心,等他放松自己的时候,再突然进攻,使之猝不及防。可见,他深刻理解了孙子“诡道”的精髓。

六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原文】

利而诱之[21],乱而取之[22],实而备之[23],强而避之[24],怒而挠之[25],卑而骄之[26],佚而劳之[27],亲而离之[28]

【注释】

[21]利而诱之:利,此处作动词用,指贪利的意思。诱,引诱。意谓敌人贪利,则以利来引诱,伺机打击它。

[22]乱而取之:乱,混乱。意谓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予以进攻。

[23]实而备之:实,实力雄厚。指对待实力雄厚的敌人需严加防备。

[24]强而避之:面对强大的敌人,当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25]怒而挠之:怒,易怒而脾气暴躁。挠,挑逗、扰乱。意谓如果敌人易怒,就设法激怒之,使之丧失理智,临阵作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失败。

[26]卑而骄之:卑,小、怯。意谓敌人卑怯谨慎,应设法使其骄傲自大,然后伺机破之。也有另一种解释,是说己方主动卑辞示弱,给人造成错觉令其骄矜。

[27]佚而劳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劳,作动词,使之疲劳。意谓敌方安逸,就设法使它疲劳。

[28]亲而离之:亲,亲近、团结;离,离间、分化。此句意谓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离间、分化他们。

【译文】

敌人贪利,则以小利来引诱它,伺机攻击它;对于处在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攻取它;对于实力雄厚的敌人,则需严加防备;对于兵强卒锐的敌人,当避其锋芒;对于易怒的敌人,就透过挑逗的方式设法去激怒他,使他丧失理智;对于轻视我方的敌人,应设法使其更加骄傲自大;对于经过充分休整的敌人,要设法使之疲劳;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则要设计离间、分化他们。

【释译】

孙子著名的“诡道十二法”,即兵不厌诈的方法。诡道,是一种欺骗行为,千变万化,因时因地因敌而异。“诡道十二法”的前四种,是隐蔽自己的方法,后八种是利用敌人的方法,这些都是作战中利用诡道的原则。在敌人贪利、混乱、失去理智的时候,要懂得抓住时机,乘虚而入;对于强大的敌人,就要加强防备,避开他们的优势,千方百计使他们骄傲、懈怠,并让他们焦躁、疲惫,从而变优势为劣势,以利我军行动。总而言之,正如《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所说:“千章万句,不出乎诡之一句而已。”

七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原文】

攻其无备[29],出其不意[30],此兵家之胜[31],不可先传也[32]

【注释】

[29]备:防备,准备。

[30]意:考虑,预料。

[31]胜:奥妙。

[32]不可先传也:先,预先、事先。传,传授、规定。

【译文】

要在敌人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作战的奥妙所在,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临机作出决断,不能事先予以规定的。

【释译】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已是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历史上许多的战争都是在对手失去戒备或在其料想不到的时候、地点,果断地采取行动,突施袭击,使敌人判断错误、计划错误、行动错误,最终被杀个措手不及,以致兵败连连。“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可以说是孙子“诡道”谋略最重要的宗旨,也是兵家出敌制胜的奥妙所在。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孙策趁机举兵江东。在建安元年八月,孙策奉兵攻取会稽郡。但会稽郡太守王朗据守固陵,抗击孙策,使孙策多次从水路进攻都未能成功。后来孙策采纳了孙静的建议,放弃正面进攻,采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于夜间在多处点起烟火,布下疑兵,以迷惑王朗。而孙策则率兵突袭高迁屯,王朗大惊,忙派丹阳太守周昕迎战。周昕战败,王朗乘船逃跑,孙策大军乘胜追击,王朗的军队被迫投降,孙策便占据了会稽郡。

八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33]胜者,得算多也[34];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35],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注释】

[33]庙算:古代兴师开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此一作准备的程序,就叫做“庙算”。

[34]得算多也:意谓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居多。算,计数用的筹码。此处引申为取得胜利的条件。

[35]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胜利条件具备多者可以获胜,反之,则无法取胜,更何况未曾具备任何取胜条件!而况,何况。于,至于。

【译文】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且毫无条件呢?

【释译】

用兵之道,谋划在先,需要从“五事”、“七计”测算交战双方的优劣,对于敌之强弱、将之贤愚、兵之多寡、地之险易进行认真地比较分析。总之,从古至今,无数的战争证明,在开战之前,如果计算周密,取胜的条件多,然后出兵,就会取得胜利;若是策划不周密,取胜条件不充足,就必然遭致失败。

魏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兵变。姜维乘机伐魏。魏将军陈泰认为:“姜维让句安、李忻所守的曲山东西城,虽然坚固,但远离蜀地,孤立无援,我们只要将其包围,断其粮草,绝其水源,便可兵不血刃而拔其城,使其屈服。”郭淮用其计,在姜维过了牛头山后,前由陈泰围堵,后教郭淮截断其归路,前后夹击,使姜维首尾难顾,最后只好退兵,句安等人等不到援兵,不得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