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军争篇

一后人发,先人至

【原文】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1],以患为利。故迂其途[2],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3],此知迂直之计者也[4]

【注释】

[1]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曲折、迂回。直,近便的直路。意为将迂回的道路变成直达的道路,把不利的(害处)变为有利的。

[2]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其”、“之”均指敌人。迂,此处当作动词。前句就我军而言,此句就敌军而言。军争时既要使自己“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要善于使敌方以直为迂,以利为患。而要达到此一目的,在于以利引诱敌人,使其行迂趋患,陷入困境。

[3]后人发,先人至:比敌人后出动,却先抵达将要争夺的要地。

[4]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知,这里是掌握的意思。计,方法、手段。

【译文】

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同时,要使敌人的近直之利变为迂远之患,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抵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释译】

在战争中如果能抢先占领有利的地势,掌握有利的战机,就能形成有利于我方作战的形势。孙子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提出了“以迂为直”的迂制之计,强调在战争中“后人发,先人至”的思想。所谓远而虚者,是指如果敌人没有防备,我方易进易行、灵活机动、费时少,就会成了实际上的近者;至于近而实者,是指如果敌人有了防备,我方反而难进难行、缺乏机动、费时多,如此就成了实际上的远者。因此,在战场上要善于分析形势,敢于打破常规,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变不利为有利。

二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原文】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5],委军而争利[6],则辎重捐。

【注释】

[5]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皆。率领装备辎重的军队前去争取先机则不能按时到达。不及,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点。

[6]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委,丢弃、舍弃。辎重,军用物资的装载,包括军用器械、营具、粮秣、服装等。捐,弃、损失。此句意谓如果扔掉一部分军队去争利,则装载之军用物资将会受到损失。

【译文】

军争不但有不顺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携带满载的军用物资去争利,就无法按时抵达预定地域,如果丢下部分军队前去争利,则装载的军用物资将会受到损失。

【释译】

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利与弊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孙子说“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正是这种辩证思想的体现。如果万事具备,可能会影响军事行动的迅捷;如果轻装前进,就不得不扔掉大量的装备,两者均有得失。

1941年6月22日,德国调集了190个师、550万人、4980架战斗机、4300辆坦克,2万门火炮,分为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及南方集团军群,在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突袭。德军以迅雷般的速度,一刻不息,昼夜兼程。3个星期时间,德军推进了350~600公里。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委军争利的前期,德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德军劳师远袭,疲惫不堪,许多辎重,设备、供应都没有跟上,加上严寒提前到来,而德军却无御寒设备,因此冻伤了无数的官兵。9月30日,德军以疲惫之师进攻莫斯科,损失兵力及装备各半,终于彻底丧失进攻能力,被迫转入防御。可见,举军争利与委军争利各有利弊。

三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原文】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7],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8]

【注释】

[7]军无辎重则亡:军队没有随行的兵器、器械则不能生存。

[8]无委积则亡:委积,指物资储备。军队没有物资储备作补充,亦不能生存。

【译文】

须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难以为继。

【释译】

孙子在这里深刻揭示了战争对后方供应的依赖性。辎重、粮食、物资主要是靠生产经营而来,越国范蠡提倡经商,齐国管仲兴办盐业,汉晁错收盐铁之利,刘邦苦苦经营汉中积累财帛,诸葛亮广取织锦之益,都是为军队准备充足的物质供应,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从另一方面而言,破坏敌方的物质基础,也是保证我方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隋文帝杨坚,为灭南陈,将战争划分为军事及物资两个阶段进行。首先进行物资战,即每逢南陈播种或收获季节,就出动少量隋军佯装进攻,让南陈军民放下农具,拿起武器,准备战斗。等南陈准备好了,隋军又立即撤走。而南陈由于耽误了播种和收获,粮产大大减少,加上战备,又消耗了器械及储备物资。连续7年,南陈的财、物消耗殆尽,全民陷于食无粮、穿无衣、用无器械的困境,而隋在这7年间积极发展生产,加强战备,兵精粮足。公元589年初,隋大举进攻南陈,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将南陈灭亡了。

四故兵以诈立,以利动

【原文】

故兵以诈立[9],以利动[10],以分合为变者也。

【注释】

[9]兵以诈立:立,成立,此处指成功。

[10]以利动:利,好处、利益。

【译文】

所以用兵打仗必须依靠多变的计谋以争取成功,依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按照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方式来变换战术。

【释译】

“兵不厌诈”,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把握主动,争取胜利,就要善于利用巧妙的变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采用各种计谋,使敌人难以了解我方行动的真实意图,然后出奇制胜,取得胜利。

五先知迂直之计者胜

【原文】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11],动如雷震。掠乡分众[12],廓地分利[13],悬权[14]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

[11]难知如阴:荫蔽难测。

[12]掠乡分众:分兵掠夺城邑。

[13]廓地分利:开拓疆土,分守利害。

[14]悬权:秤锤悬秤杆上,在此指衡量。

【译文】

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就像疾风骤起,行动舒缓时就像林木森然不乱,攻击敌人时像烈火,实施防御时像山岳,隐蔽时如同浓云蔽日,冲锋时如迅雷不及掩耳。要分兵掳掠敌方的乡邑,要分兵扼守要地,以扩展自己的领土,并权衡利害关系,然后伺机而动。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将帅就能取得胜利,这是争夺制胜的原则。

【释译】

孙子于此再次强调了懂得迂直之计的重要性。在战争中,无论采取哪种行动战略,关键是分清形势,权衡利弊,在充分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采取果断的行动,以迂为直,以退为进,从而取得战争主动者的胜利。在实际的战争行动中,我们通常牺牲较小的利益而获得更大的主动与胜利。

1940年11月14日晚上7∶05时,英国考文垂市警报长鸣。5分钟后,德国的轰炸机在皎洁的月光下对考文垂市进行长达10个小时的空袭……考文垂市惨遭重创,人员死伤不计其数。德国空军此次对考文垂市展开大规模轰炸作战的命令,是在1940年11月12日上午发出,代号为“月光奏鸣曲”。其实,在考文垂市遭受轰炸的48小时之前,英国所制的“超级机密”密码机就破译了德军的轰炸密令,但邱吉尔决定不对此采取防御行动,目的是为了保卫新制成的“超级机密”密码机。就这个例子来看,牺牲一个城是“迂”,保存以后破译德国更多的机密是“直”。所以,在日后保卫英伦三岛的长期作战中,全局的作用远远超过一个考文垂市。换言之,牺牲一个考文垂,保存了更多的考文垂。

六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15],将军可夺心[16]

【注释】

[15]夺气:挫败锐气。

[16]将军可夺心:动摇敌将之心。

【译文】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低落;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使其决心动摇。

【释译】

孙子认为挫败敌军士卒的士气,动摇敌军将领的决心,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角逐,也是士气和军心的较量,一个军心涣散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所以,孙子强调要善于利用各种心理攻势对敌人施加压力,瓦解其士气,动摇其军心,使其丧失战斗力。

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原文】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17],此治气者也[18]

【注释】

[17]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开士气旺盛之敌,打击疲劳沮丧、士气衰竭之敌。

[18]此治气者也:治,此处作掌握解。意谓这是掌握运用士气变化的通常规律。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攻击它,这是掌握运用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手段。

【释译】

士气是一支军队精神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旺盛的士气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孙子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将帅,要避开敌军士气最盛的时候,而在敌人士气衰竭的时候展开攻势,这样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

“长勺之战”便是避锐击惰的最好战例。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任鲍叔牙为大将,率军攻打鲁国,战于长勺。齐军猛击战鼓,首先发动攻击。鲁庄公正欲击鼓出战,却被曹刿劝止说:“齐军士气正旺,不宜出战,只可坚守阵地”。齐军再次擂鼓邀战,鲁军仍是坚守不出。鲍叔牙以为鲁军投降,第三次擂击战鼓,此时齐军已经疲惫,有气无力地冲过来,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出击了”,于是士气旺盛的鲁国军队发起反击,大败齐军,追击30余里,事后,鲁庄公问曹刿打败齐军的道理,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盛,故克之。”

八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原文】

以治待乱[19],以静待哗[20],此治心者也[21]。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22]。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23]

【注释】

[19]以治待乱:以严整有序的军队对付混乱不整之敌。治,整治。待,对待。

[20]以静待哗:以自己的沉着冷静对付敌人的轻躁喧哗。哗,鼓噪喧哗,指骚动不安。

[21]此治心者也:这是掌握利用将帅心理的一般方法。

[22]此治力者也:这是掌握利用军队战斗力的基本方法。

[23]此治变者也:这是掌握机动应变的一般方法。

【译文】

用自己的严整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手段。用自己部队接近的战场来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自己供应充足的部队来对付饥饿不堪的敌人,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秘诀。不要去打击旗帜整齐的敌人,不要去进攻阵容雄壮的敌人,这是掌握灵活机变的原则。

【释译】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等作战原则都是孙子针对敌人的心理状况而采取的相应措施。“治心”即掌握军心。行军打仗,首先是要治理好自己,无论进攻、防御,都要军容严整,临阵不乱,才能用自己的严整来对付敌人的混乱。孙子主张善战的将帅不仅自己应“治”,更要使敌人“乱”。意志混乱的军队,即使兵多将广,都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因此使敌人“乱”就能乘此机会,乱中取胜。

东汉后期,军阀混战。辽东太守公孙康,偏安一隅。但他明白,一旦中原混战结束,河北袁氏兄弟转而北向,辽东极有可能会被吞并,因此他对袁氏久存戒心。官渡之战,袁绍兵败,曹操从容地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袁尚、袁熙逃往辽东依附公孙康,公孙康既不愿袁氏在辽东落脚,又怕曹操急攻辽东,自己势单力孤,于是将二袁留下。公元207年,曹操伐乌桓之后,有人劝曹操攻辽东、擒二袁,曹操说:“不用动兵,等着公孙康将二袁之头送来”,于是便带军队经柳城撤回。此时,公孙康正担心曹操会以二袁为口实讨伐他,想不到曹操并无此意,于是他马上想到除掉二袁,一则讨好曹操,二则去掉辽东大患。没过几天,二袁的首级就送到曹操手中了。曹操不费一兵一卒便消灭了二袁、安定了辽东。

九故用兵之法,穷寇勿迫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24],背丘勿逆[25],佯北勿从[26],锐卒勿攻[27],饵兵勿食[28],归师勿遏[29],围师必阙[30],穷寇勿迫[31],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24]高陵勿向:高陵,高山地带。向,仰攻。即对已占领高地的敌人,不要去进攻。

[25]背丘勿逆:背,倚仗之意。逆,迎击。敌人如果背倚丘陵险阻,我军不要去正面进攻。

[26]佯北勿从:佯,假装。北,败北、败逃。从,跟随。言敌人如果是假装败退,我军不要去追击。

[27]锐卒勿攻:锐卒,士气旺盛的敌军。意谓如果敌军的士气旺盛,我军不要去进攻。

[28]饵兵勿食:此谓敌人若以小利作饵引诱我军,则不要去理睬它。

[29]归师勿遏:遏,阻击。对于正在向本国归返的敌师,不要去正面阻击它。

[30]围师必阙:阙,同“缺”。在包围敌军作战时,当留有缺口以避免使敌人作困兽之斗。

[31]穷寇勿迫:指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加以逼迫,以免其抵死挣扎。

【译文】

用兵的法则是:如果敌人占领山地就不要去仰攻,若敌人背靠高地也不要正面去攻击,敌人假装败退时不要跟踪追击,同时也不要去攻击士气旺盛的敌军,不要去理睬敌人的诱兵,对正在退回本国途中的敌军不要正面遭遇,包围敌人时要留出缺口,而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释译】

孙子在此列举了8种用兵之法,强调了“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的原则,其目的是提供指挥者在指挥作战时能辨清形势、认清敌人用兵的方法,必须针对不同的敌情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发挥遏制敌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