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成就的诗人

旅行是恢复青春活力的源泉。——安徒生

至为重要的德国之旅

1830年夏天,安徒生决定用他的稿费收入做一次旅行。直至现在,他只看过祖国的一小部分——费恩岛和西兰岛上的几个地方,还有默恩岛的克林特。

这次他来到了日德兰半岛上。这半岛上各小城镇的人们,都读过他的《徒步旅行》。他到处受到热情接待。那儿的风景十分美丽。海岸风光,乡村景色,各种奇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经过这个半岛来到费恩岛,访问了一些农家,享受了农舍生活的乐趣。

到了欧登塞近郊,在一条运河附近的马吕希尔别墅里,他被当做贵宾接待,度过了几个星期的难忘的日子。

“这儿是我少年时期所向往的一座理想的乡间住宅。小花园里提供了丰富的碑文和诗句,那些诗文写出了人们在每个地方的观感。在有轮船驶过的运河附近,修建了一个炮台,上面架设着一尊木制大炮,还有一间瞭望台和一间设有一个木头兵的岗亭。这一切都具有孩子般的天真和美丽。”安徒生后来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有一天,安徒生来到了福堡城,顺路去拜访他大学时的好友沃伊特。仆人将他引到富丽堂皇的客厅。只见客厅门前,一位少女亭亭玉立,安徒生不由一怔,难道这是他在《阿马格岛漫游记》里描绘的那位美丽女郎吗?他这样想,也这样问姑娘是否读过《阿马格岛漫游记》。

姑娘听到安徒生把她比作书中的那位美丽的女郎,不禁会意地笑了。于是自我介绍说,她是沃伊特的妹妹,名叫莉葆。这时不知为什么,姑娘胸前佩戴的鲜花落到地上。安徒生急忙拾起,并双手献给姑娘。姑娘深情地望了他一眼,又会意地笑了。他们步入客厅。

接着,安徒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不久前他在梦中漫游到一个金碧辉煌的古代城堡的情景。在那古色古香的画廊上,他看到了自己作品中的那位美丽少女。她有一双晶莹秀美的黑眼睛,身着雪白的连衣裙,胸前佩戴着鲜艳的玫瑰花。他在梦中与她相遇,并一起尽情漫游。醒来后,他是多么思念她啊!不想今天在这里果真与她相逢了。

莉葆听着这充满浪漫色彩的赞美诗句,再次会意地笑了,脸上的红晕愈加娇美。从此一连数日,他们朝夕相处。安徒生用诗歌向姑娘倾诉他的真情。临别时,莉葆亲手采集了一束鲜花送给安徒生。

但是,命运总爱捉弄人。莉葆并没有真心爱这个穷诗人。尽管他的诗歌令人陶醉,但他本人却不漂亮,又无财产。后来莉葆去哥本哈根探亲,又和安徒生相处了几日。安徒生爱她几乎发了疯,但莉葆却是若即若离。

分别后,安徒生给她写信,要求明确关系。莉葆虽然若有所失,以至流下几滴怅惘的眼泪,但是写出来的却是一封拒婚信。一片痴情并满怀希望的安徒生接到回信后,简直痛不欲生。

安徒生一再读着这封拒绝他的信,两眼看着低矮的天花板,长长地叹了口气。他把这封信装进了那个精美的信封。不能因为此事而消沉下去啊!他下了决心,用紧张的学习或写作来消除愁思。

但不幸的是,伤透了心的安徒生在文学创作上也遇到了挫折。在安徒生备受欢迎的《徒步旅行》和其他大部分作品里,讽刺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人欢迎,也有很多人不满。他的作品倾向于探索人生中压抑人的东西,倾向于揭示事物的阴暗面。

安徒生接触学校教育较晚,然而,他在学生时代就急于成为作家。由于语言基础打得不够牢固,所以,他的作品中往往出现一些语法和修辞错误。他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校订作品,这些错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印出的书里了。

他的作品越受读者欢迎,一些人就越加挑剔毛病。有一个牧师,专门为挑毛病而去读他的诗,记下他在书里面多少次用了“美丽”这个词儿,而不换用别的同义词,甚至夸大说他的作品通篇都是错误。一个6岁的小姑娘听了,拿着那本书,指着连接词“和”说:“还有这个小小的词儿是你没有指责过的。”这牧师以为这小女孩在讥笑他,显得很难堪。

有人发表匿名诗,攻击他只不过是个文理不通的中学生,却觊觎诗人的荣誉,讥讽他骑着一匹既瘦又蠢的笨驴,却妄想攀登帕那斯圣山,实在自不量力。

在他们看来,一个穷鞋匠的儿子根本没有资格登上文艺女神的圣殿。他们尤其害怕安徒生一旦在文坛上站稳了脚跟,那他们这些无聊的文人就要被扫地出门。因此,一定要把安徒生逐出文学园地。

安徒生忍无可忍,声称一定要做一个人们公认的、光荣的诗人。那些人又说这是一种不可容忍的虚荣心的表现。其实,他们已经把安徒生弄得很自卑了。他又一次陷入了心情最暗淡的日子里。

这时,安徒生如果能参加某个文学团体,或投靠某位大人物,就能够得到保护。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要探索一条新的文学道路。

1831年,柯林不忍看到安徒生由于失恋和遭受诽谤而陷入苦闷的境地,于是建议他去做一次短期的旅行,哪怕只有几个星期,置身于陌生人中间,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接受一些新的印象,对他大有裨益。

靠自己的努力和生活上的节俭,安徒生攒了一小笔钱,用它足够在德国北部玩几个星期了。

这年春天,安徒生第一次离开丹麦,游历了德国的吕贝克和汉堡。所有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惊奇,他思绪万千。这里没有铁路,一条宽阔的沙质路穿过吕贝克荒野,这片荒野同安徒生读完了巴格森极为欣赏的《迷宫》之后的想象是一样的。

安徒生到了布伦斯威克,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山脉,是哈兹山脉。从这里,安徒生徒步经格斯拉,穿过布罗肯山,来到海勒。世界似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铺展在他的眼前。好心情一下子又像候鸟一样回来了,而忧伤也像一群麻雀被远远甩在后边。

安徒生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题为《心贼》的诗。之后,诗兴再也止不住了,一首一首诗涌到纸上。但诗中的喜剧因素越来越少了。他深深地想念起莉葆来。他尽管知道她已同别人结婚,但很难抑制住自己的情思。

几年以后他才认识到并且承认,她嫁给了一个好人,成了贤妻良母,这无论是对于她还是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一个美满的结果。这期间,安徒生还在从事一部题为《矮子克里斯蒂安二世》的传奇的写作。

布罗肯山巅有个纪念碑,旅行者到此可留下姓名,也可记录心绪、抒发感怀。于是,安徒生留下了一首诗:

站在云峰之巅,

心灵感应,

天堂近在眼前,

我与她触手可及。

通过英格曼写的推荐信,安徒生得以在德累斯顿见到路德维格·泰克。一天晚上,安徒生听他朗读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临别,他在安徒生的纪念册上写了几句话,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诗人,然后拥抱并吻了安徒生。这一切给了安徒生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柏林,安徒生收到了奥斯特德的信,他介绍安徒生去拜访查密索。查密索个子很高,一脸严肃,卷发长过双肩,眼神却透露出特别的诚挚。从他身上,安徒生又找回了自信。尽管安徒生的德语不怎么样,但在查密索面前,却能够从容自如地表达自己。

安徒生送给查密索一本诗集。查密索是第一个将安徒生的诗翻译成德文,并把他介绍到德国的人。

查密索曾这样写过安徒生:

安徒生说话风趣,耽于幻想,幽默机智,又有着普通人的简朴单纯。他的作品具有震撼心灵的强烈感染力,尤其是他笔触细腻、生动传神,简约几笔,便将生活画面和自然景致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而,这些图景常常因地域性太强,对不是诗人同乡的读者来说,便不太具有吸引力。或许他那些能被翻译或已经被翻译的作品,并不能真正凸显他创作的个性特征。

从此,安徒生和查密索成了忠诚不渝的挚友。

德国之行对安徒生影响很大。这年入秋时安徒生脑海里装满新鲜的印象和新结识的朋友的美好祝愿。他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地回到了丹麦。

在丹麦,他仍然受到攻击。遍布各地的尖顶塔楼已经不像是他想象中的阿拉丁的城堡,而像是那些吹毛求疵的批评家的毒辣刀笔了。

不过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要战斗下去!他心潮澎湃,把旅途印象写成了一本书,题为《旅行剪影》。

进行第二次国外旅行

1833年3月,安徒生获得国王批准的一笔国外旅行的资助金。

安徒生是第二个获得这种津贴的,按排队先后顺序,比赫茨得到的那一笔津贴少些。但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安徒生这次要穿过德国,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去,要攀登高耸云霄的阿尔卑斯山,欣赏美丽的巴黎,观看熔岩喷发的维苏威火山,体验佛罗伦萨和罗马的节日欢乐,参观各国著名的剧院、画廊和博物馆。

4月22日,安徒生离开哥本哈根,进行他的第二次出国旅行。他在心中祈祷让他在旅行的这段日子,使自己在为人和艺术上变得更加成熟,以便能写出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或者远离丹麦,客死他乡。

这时,又有多少亲爱的人们的容貌萦绕在他的心际啊!他的保护人柯林,他对自己的关照胜过亲生的父亲。露易莎,她那双湛蓝湛蓝的眼睛,还有送别时那阴沉、忧郁的眼神叫人那么难以忘怀。爱德华送行时那令人兴奋的微笑还历历在目,他说话那么直爽、真诚,那么深切地体谅自己,可自己常常误解他。

记得有一次,在青年朋友们出席的一次家庭聚会中,有人要求他朗诵诗,他正准备朗诵自己写的诗时,爱德华来到他跟前,告诫不要这样做,否则他就离开!他十分清楚,当时安徒生在那些人心目中不过是一个被愚弄的对象而已。

后来他以爱德华的眼光观察事物,懂得了他是如何地识时务。而当时安徒生还生他的气呢!他才是自己最忠实的朋友啊!正像俗语说的:当一个旅行者离开他自己置身其中的山岳时,他才能第一次看清它们的真面目。交朋友也是这样啊!

安徒生还特别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是多么慈祥、朴实、勤劳啊!她的生活那么艰难,吃了多少苦,又多么能忍受痛苦啊!她自己经常处于困境,而对儿子却寄予那么大的希望。

为了儿子的前途,母亲心甘情愿吃苦。正是她,亲爱的母亲,使儿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大自然的美和富于诗意的生活上来,如果说自己曾经描写过什么慈爱和纯真的话,那是出于自己对母亲所表示的特别感谢啊!

哥本哈根的塔楼渐渐在安徒生的眼前消失了。船抵达摩恩悬崖时,船长递给安徒生一封信,并开玩笑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这封信是爱德华·柯林写的,就短短几行字,却充满了诚挚的问候和致意。

经过法斯特岛时,又接到朋友的一封信。就寝时,第三封信到了。第二天清早,船刚刚从特拉夫明德起锚,又来了第四封信。

船长说:“这些信都是从天上来的。”

原来,这些都是安徒生的那些体贴入微的朋友们,临行前交给船长满满一袋子信,都是写给安徒生的。

在汉堡住着一位丹麦诗人拉斯·克鲁斯,他是悲剧《伊泽琳》、《寡妇》和《修道院》的作者,安徒生曾在皇家剧院看过其作品演出。

安徒生在德国找到克鲁斯,发现他是一个很和善的人,身体有点发福,性情极好。克鲁斯在给安徒生的留言中,表达出对故土的挚爱:

作为你自己,发挥自然的天性,

保持灵魂的纯净和心灵的快乐,

丹麦人在远离故土的异国逡巡,

还是做个回家的欧洲人。

克鲁斯

1833年4月25日于汉堡

这是安徒生在异国收到的第一份诗意的迎候,这份情谊牢牢地嵌在他的记忆里。

这次旅行给安徒生留下的第二个深刻印记,就是在卡塞尔的一处街角,看到被油漆涂掉一半的拿破仑的名字,说明这条街或广场曾几何时欢迎过他的到来。这比威尔海姆索赫所有的人造废墟和喷水池都更吸引安徒生,因为拿破仑是安徒生少年时代就崇拜的英雄。

当时,从丹麦经德国到法国,还没有铁路。安徒生夜以继日地乘坐着粗糙笨重的马车,行进得很缓慢,而且又累又脏。他来到了歌德的故乡法兰克福,那些哥特式的老式尖拱顶的房子和中世纪的市政厅,在他面前构成了一幅幅奇特的画面。他会见了德国著名作曲家阿洛伊斯·施密特。

这位作曲家读了查密索译成德文的安徒生的诗,认为安徒生才是他所需要的诗人,热情地请安徒生给他写一个歌剧剧本。安徒生找到了诗歌,总算从这枯燥乏味的旅程中解脱出来。

在美因兹市,安徒生见到了莱茵河。此时,正值春天,在莱茵河岸,因短短的葡萄藤还只能附着在城堡废墟的一面,尚不能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安徒生觉得,要是葡萄藤爬满了整个城堡废墟,会好看得多。安徒生欣赏莱茵河的景致,想起了有关莱茵河的传说故事和优美歌曲,德国诗人为这条绿色海洋似的河流谱写了多少迷人的歌曲啊!

从莱茵河穿越萨布吕克和白垩土质的香帕尼地区,到达巴黎,花了大约三天三夜的时间。安徒生一路上不停地在心里喊着这座“城中之城”的名字,不知问了多少次是不是快到了。等穿行在巴黎的林荫大道上,他不再问了,而是确信他真的到了这座雄伟的城市。

到达巴黎后,安徒生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他只想睡觉,可还得费劲去找个睡觉的地方。最后总算在离皇宫不远的托马斯街上的里尔饭店落了脚。此时,对于安徒生来说,上床睡觉胜于一切。但是没睡多久,他就被吵闹声惊醒了。

只见周围灯火通明,安徒生跳到窗前,从窗户看对面窄街上的一幢大建筑物里,一群人正从楼梯往下冲。外面人人都在叫喊,夹杂着雷声、闪电和东西的撞击声。安徒生此时睡眼惺忪,朦胧中还以为整个巴黎发生了暴乱。

原来对面的建筑物是轻歌舞剧院,演出刚刚散场,人流正顺着楼梯往外涌。这就是安徒生在巴黎第一觉醒来时的情形。

在法国巴黎,给安徒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宏伟的凡尔赛宫。安徒生诚惶诚恐地走进拿破仑的卧室,房间陈设与他生前一模一样,墙上挂着黄色的壁毯,床的四周垂着黄色的帘子。到床边要走几级台阶。安徒生把手放在拿破仑脚踩过的台阶上,然后又把手放在他的枕头上。

安徒生心想,如果当时在场的就他一个人,他肯定就跪下了。因为拿破仑是他童年偶像,也是父亲心目中的英雄。

安徒生还参观了别墅小花园里的农场,当年玛丽·安东尼打扮成农家女的样子,曾照料过牛奶场和这里的一切。安徒生在这位不幸的皇后的窗前采了一朵忍冬花,为形成对照,他又在富丽堂皇的凡尔赛花园里采了一朵卑微的雏菊。

安徒生在法兰西剧院观看了悲剧《埃杜尔德的儿童们》。那些幼小孩子的母亲是由马尔斯小姐扮演的。安徒生从马尔斯小姐身上看到了真正的青春的力量。那充满活力的动作、悦耳的声音,十分扣人心弦。安徒生虽然不懂法语,但却能理解她表演的内容。他从来没有听过一个比她更加优美动听的女人的声音。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啊!

他准备去拜访居住在巴黎的艺术界的大师们。他应该首先去拜访他崇拜的亨利希·海涅。海涅于1830年以后移居巴黎来了。但他怕在这位说话尖刻的德国诗人面前闹出笑话,因此,迟迟没有去访问他。

一天,安徒生走进保罗·杜博特向他推荐的一家“欧洲文学社”。一位犹太人模样的小个子男人朝安徒生走过来,并亲切地说:“听说你是丹麦人,我是德国人,我们两家是兄弟,交个朋友吧!”

安徒生问他尊姓大名,他回答说:“亨利希·海涅。”

安徒生一下子愣住了,难道他就是自己在青春期魂牵梦萦,在诗中将他的情感表露无遗的那位诗人?在这个世界上,安徒生最想见到的人就是他。随后,安徒生把这些想法都跟海涅说了。

“怎么会”,海涅微笑着说,“如果像你说的对我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不早点来看我?”

“我做不到”,安徒生回答说,“你那么精于喜剧,像我这么一个来自丹麦不知名的小乡村不知名的作家来找你,并自我介绍说是诗人,你会觉得简直太富戏剧色彩了。我也知道,要是见了你,我的笨拙举止会让你发笑,或者甚至取笑,那样我会非常难堪。因为我是多么的敬仰你,就只好宁愿不见面了。”

安徒生的话给海涅留下了好印象,他对安徒生很和蔼,也显得很愉快。

第二天,海涅就到安徒生住的维韦亚那饭店来看他。之后,两个人常常见面,有时还一起在林荫大道上漫步。当安徒生要离开巴黎去意大利时,在分手之际,安徒生收到了海涅写给他的德文信。

在巴黎,安徒生试着读的第一本法文原版书是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每天,安徒生都能去圣母院看看书里所描绘的场景。这些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他对人物性格非凡的刻画,让安徒生如醉如痴。

随后,安徒生去拜访了雨果。维克多·雨果住在皇家广场的一角,房子是老式建筑,屋里的墙上挂的全是圣母的图片、木刻和油画。雨果见到安徒生时,穿着睡袍、灯笼裤,脚上一双精致的拖鞋。临走时,安徒生请雨果为他签名,雨果满足了他的愿望。

安徒生在巴黎待了将近3个月,他的法语还是没什么长进。他打算在瑞士某地的什么人家里寄宿一段时间,在那儿他就只能说法语了。

“如果你愿意,倒可以住到侏罗山上的小镇子里,那儿在每年8月就开始下雪,开销也不大,还能交些朋友。”

在哥本哈根结识的一位说法语的瑞士人这么跟安徒生说。经历了巴黎的喧嚣,山区的与世隔绝将令他心旷神怡。此时,安徒生也希望能在那里完成一部酝酿已久的作品。

于是,安徒生计划从巴黎出发,经日内瓦、洛桑到侏罗山上的勒洛科尔小镇。

8月中旬,安徒生离开巴黎。在车轮辘辘声中马车驶过法兰西平原,来到瑞士汝拉山时天已经黑了,在黑暗中,安徒生见两个农家女孩子上了只有他这唯一旅客的马车。

“如果我们不让她们上我们的车,她们就得在荒无人烟的小路上摸黑走好几个钟头。”车夫向安徒生解释说,“她们都是农民的女儿,我想您不会反对让她们搭乘咱们的车吧!”

“当然,一点也不反对。”安徒生有礼貌地表示。

两个女孩子知道车里坐着一个绅士,“唧唧喳喳”耳语一会儿,笑了起来。但在黑暗中,她们看不清这位绅士的面貌,安徒生也看不清她们。

“您是不是法国人?”其中一个女孩子终于鼓起勇气问道。

“不,”安徒生回答,“我是丹麦人。”

她们说,她们很了解丹麦,说丹麦是挪威的一部分,丹麦的首都叫哥本哈根,但她们不会发“哥本哈根”这个音,而说成了“科波拉尔”。

安徒生听到她们的天真无知的议论,好容易才忍住没笑出声来。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里,听她们喋喋不休的谈话,倒也是很愉快的事。她们问安徒生是否年轻,结婚没有,长相怎样。这时,安徒生天生的幽默劲头被调动起来了。

“我年轻吗?是的,年轻。结婚没有?哎呀,还没有呢!至于本人的相貌,我认为,是丹麦男子汉中最漂亮的一个,高个子,宽肩膀,身强体壮,无所畏惧,就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海盗似的。不同的是,本人出身高贵。你们只要瞧一下我的面容,保管你们一辈子忘不了。现在,请讲讲你们长得怎么样。不用说,你们两位都很漂亮啰?”

“非常美丽,比你漂亮百倍。”她们知道他是在开玩笑,也开起玩笑来,把自己描绘成地道的美人。

她们拽了一下马车的铃,表示她们已到达目的地。

“我们到站了。这位陌生的先生,您能不能出来一下,让我们在月光下瞧瞧你长得怎样?”

“我希望我能满足你们的要求,”安徒生犹豫不决,想到他那出奇的大鼻子就足以破坏这愉快的气氛,于是又说:“不过我想,我还是不出去为好。很对不起。”

她们下车时,也用手帕蒙着脸,嬉笑着向他伸出手。

“那么,您也看不着我们的脸了。再见了,从科波拉尔来的先生。”她们愉快地说。安徒生虽然看不清她们的脸,但看得出她们都很年轻,身材苗条,步履轻盈。

创作出版《阿格乃特》

马车沿着悬崖峭壁中开出的车道走着。天越来越亮了,安徒生从两块巨大的山岩之间望去,看见一条似乎漂浮在空中的模糊不清的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

车子沿着悬崖峭壁中凿出的道路往下行走,就像从空中降落下去似的。鸟瞰下面,一切尽收眼底。一股浓烟从遥远的山下冉冉升起,细细一看,那是一块灰白色的云彩飘过来。在前面,日内瓦、日内瓦湖、整个阿尔卑斯山脉都看得到了。这是礼拜天的早晨,安徒生就像置身在一座大自然的宏伟教堂里,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经洛桑、威维,安徒生来到了奇伦,这座秀美如画的古老城堡,因一件谋杀案而名声鹊起。

拜伦的诗《奇伦的囚徒》,使安徒生对这座城堡发生了兴趣。尽管眼前的瑟沃山峰还覆盖着白雪,但整个乡村给安徒生的印象,让他感到好像身处南方。城堡建在碧绿清澈的深湖边上,葡萄园和玉米地四处延伸,高大的老栗树在地面投下茂密的阴影,有的枝叶伸展开去,绿荫遮蔽了湖边的水面。

安徒生走过吊桥,进入昏暗阴沉的院落,看到墙上那些狭窄的垛口,当年保卫者就是由这垛口把油和开水倾倒在攻城者的身上。很多房间都装设了陷阱门,人一踏上,就会转动机关,倒霉的人就会迅疾地掉进深深的湖水,或者被固定在下面岩石上的铁钉刺穿身体。往下走,地牢里索捆犯人的镣铐已经锈蚀,里面还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大概是犯人用来当床的。

1826年,拜伦来到这里,并在一根石柱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带安徒生参观的妇人告诉他,当时她不知道那人是谁,想阻止他那么做,可他没听。现在,每个到此一游的人都会看那几个字母。妇人点点头,意味深长地说:“看来那位绅士是个非同一般的人物。”

从奇伦继续往上走,就到了侏罗山。再接着往上,安徒生就来到了自己的新家,钟表匠的小镇勒洛科尔。

勒洛科尔是个不算小的集镇,镇子上霍里埃特友好善良的一家人,让安徒生在这里又找到了幸福的家。在这里,安徒生开始忙着写本新书。

在整个的旅途中,包括在巴黎的那段时间,安徒生一直在构思一部作品。通过旅行,安徒生的想法已越来越具体,整个细节也愈发地清晰起来。安徒生开始寄希望于能凭这部作品战胜那些夙敌,并让他们承认他是个真正的诗人。

安徒生要用这部作品来证明他这次旅行期间,在创作上也是有收获的。

这部改编自古老民谣“阿格乃特和水神”的作品,共两个部分,分别在巴黎和勒洛科尔写成。从勒洛科尔寄回丹麦时,安徒生在前面加了个导言。

序言中说:还在儿童时代“阿格乃特和水神”的古老故事就吸引了他。长大以后,他带着未满足的心愿和对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不可思议的渴求,又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生命的伟大形象。

很久以来,他就想表明如此充满他的灵魂的东西。这是出自他内心深处的东西。亚格涅特就出生在这北方气候的汝拉山的深山中,在死一般寂静的松林里。但他在心灵上、精神上都是丹麦的,他要把他心爱的作品献给他的祖国——丹麦。因为所有在国外的丹麦人都成了朋友、兄弟,所以这部诗剧也应该回国探亲访友。

这部抒情性很浓的诗剧,在哥本哈根出版了。人们曾企图把这部诗剧搬上舞台,试验了两次,但不成功。后来安徒生说:“它对我来说是一尊美丽的塑像,但只供我和上帝欣赏。”尽管如此,它具有比他以前发表的作品更深刻、更丰富和更动人的特点。他以这部作品结束了他的诗人生活。

《阿格乃特》寄回哥本哈根后,就付印出版了。几乎与《阿格乃特》同时,帕鲁丹·缪勒出版了《丘比特与普绪喀》。这本书引起了每个人的兴趣,点燃了读者的热情。而安徒生写的这本书的不足,似乎也因此更加明显。

尽管有很多不足,但《阿格乃特》标志着安徒生在创作上又前进了一步。他纯主观的诗性,在这部作品里得到了客观的展露。安徒生的写作正处在过渡时期,这部剧作为安徒生能称得上纯抒情的写作阶段画上了句号。

《阿格乃特》寄出去之后,安徒生在第二天则要往南走,去意大利,到那里开始他生活的新时期。

与勒洛科尔那些亲密的友人告别时,令安徒生很是伤感。为使安徒生能在经过辛普朗山口时御寒,大妈大婶特意给他编织了羊毛手套。

《阿格乃特》和在勒洛科尔逗留的日子,宣告安徒生的诗人生涯结束了。

《即兴诗人》畅销欧洲

1833年9月5日,安徒生乘马车穿过辛普龙山脉,向意大利进发。他们走的是一条当年拿破仑军队开辟的横穿山脉的道路。接近山顶时,一条绿色透明的冰川倒映着他们的身影,天气越来越冷了。但翻过山顶,没有走多久就又是绿树成荫了。远处深蓝色和群山之间,一个个美丽的小岛有如花束般漂浮在水上。意大利的蓝天和绿水在向他招手了。

在米兰,在热那亚,在佛罗伦萨,各个城市都有各个城市的美景。在米兰,他爬上人工挖空的拱门,登上高耸入云的塔楼,观赏巨大的大理石雕像,眺望许多冰川相间的阿尔卑斯山,谛听米兰大教堂的优美乐曲。

在热那亚,他瞭望新奇而亲切的深蓝色大海,观赏沿街耸立的一个比一个宏伟的建筑物、雪白发亮的大理石神像、神像后面的宏伟剧院,欣赏市政厅墙上的古画。

在佛罗伦萨,他参观华丽的美术馆和带纪念像的富丽堂皇的教堂,欣赏“梅迪奇的维纳斯”雕像,画家米开朗琪罗棺材周围的雕刻与绘画作品,诗人但丁的石棺和雕像。这些,都是前所未见过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景物。

他还拜访了老朋友,结识了新交,听到了种种传奇的故事。各种印象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所有不开心的往事都在此刻烟消云散了。

在旅行中,安徒生不仅完成了诗剧《奥奈特与人鱼》,而且动笔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即兴诗人》。

安徒生在维也纳度过了一个月之后,经由布拉格回国,1834年8月,安徒生回到哥本哈根。窗外是冷冰冰而又碧蓝碧蓝的海水,天空像铅一样灰暗,显得那么低。他住在英格曼家里屋顶的小阁楼里,提起笔来,写他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他在意大利旅游时,那儿的风光和人民生活使他着迷,联想到他早年的生活和一些人物,他激动不已。

他小时候在欧登塞观看《多瑙河的妇女》这出剧时,对女主角——一位著名歌唱家的精彩表演印象特别深刻。多年以后,他又见到了这位歌唱家。而后来她却在一个供可怜的寡妇居住的济贫院度她的余生,满脸皱纹,穿一件一度是黑色的旧丝袍。安徒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听了一场著名歌唱家马利布兰的精彩演出,她的歌声优美感人,超过他所听到的一切歌唱家的演唱。

这时安徒生突然想起欧登塞济贫院里的那位贫困可怜的歌唱家。他把这两个人物作为小说的模特儿,糅合在一起,把意大利作为体验生活和构思人物的背景,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他在罗马时完成了第一章。

在罗马,他收到海伯格的一封信,海伯格在信中说安徒生有点“即兴诗人”的味道,这是一句批评性质的话,安徒生当时就很幽默地用了这句话作他的小说的标题。他在慕尼黑写了几章。现在集中全力把它写下去。

小说的情节大致是:安东尼奥在慈母养育下度过童年,随后母亲去世,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后在耶稣教会学校显露诗歌天才。

他爱上了他的保护人——一位罗马大官的女儿,向她倾吐他的理想,朗诵诗作。她待他也很好。可是她的父母决定把她送进修道院,让她在那儿为拯救世界献出她的一生。

另外,他一贫如洗,她家里人尽管心地善良,但还是瞧不起他,上流社会动不动就教训他,谁也不相信他有什么天才。这都是有真实生活体验的。小说里还有一位名叫拉拉的瞎眼讨饭的美女,也是有模特儿的。

小说的结尾按人民大众的意愿,做了这样的安排:安东尼奥和拉拉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拉拉双眼复明了。他用一种美好的大团圆来结束小说。安徒生觉得,他们历尽苦难,这是给他们的补偿。

当然,在这部作品中,男主角的原型也或多或少有他自己的影子在里面,而这位罗马大官的女儿,就是一直帮助他的乔纳斯·柯林的女儿路易莎。在这部作品中,安徒生为路易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肖像,他把她当做情人一样地疼爱。

这是一本篇幅很长的文学作品,也算一本剧情复杂的作品,安徒生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完成。写好后,安徒生又开始担心出版问题,因为谁会出版这样一部长篇的作品呢?

幸好安徒生这时也算是一个有点名气的作家,那个出版过《徒步旅行》的出版商很快接受了下来。

7个月后,即在1835年的4月9日,《即兴诗人》付梓出版了。

《即兴诗人》出版后,先是在国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继而在国内也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安徒生在其自传中,不无自豪地说: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已获得了应有的承认。从德国传来了对我的作品的优点的第一次明确承认,或者更确切地说,也许是过高的评价。后来从瑞典也传播出对我的赞赏。

在最近两年当中这部作品在英国受到同样热情的欢迎,在国外到处都响亮地称颂这部作品的优点。

后来有一些英译本在北美出版了,接着在圣彼得堡出版了转译自瑞典文的俄译本,也译成波希米亚文本。

这本书在荷兰也受到热烈的称颂,出版了莱布伦夫人的法译本,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有英国评论者指出:“这本书在小说界的地位等于拜伦的《柴尔德·哈罗德游记》。”

德国作家查密索,则将其“排在《巴黎圣母院》、《壁虎》等作品之上”。

无疑,这是对安徒生小说艺术的充分肯定。小说创作为安徒生赢得了国际声誉。

1843年出版的德文版《安徒生文集》,所收作品为小说、诗歌和剧本,并未将他的童话包括在内,这从一个方面也显示了安徒生小说创作的水准和影响。

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版,是安徒生生活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安徒生说:“它使我已经倒塌的房屋重新矗立了起来!”《即兴诗人》的出版,使安徒生从此名震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