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情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随着九寨沟的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早在7世纪,汉文典籍将居住在四川西南一带的藏族称为康巴;将居住在四川西北、甘肃、青海一带的藏族称为安多;将居住在阿坝州马尔康、大金、小金、小金一带的藏族称为嘉绒;将居住在松潘、九寨沟、求吉、包座、若尔盖一带的藏族称为邶。

吐蕃王朝东征时,军队驻守在今松潘、九寨沟、平武一带,未被召回,于是,他们的子孙世代定居下来,成为安多藏族的一部分。九寨沟属中羊峒番部内,因九个寨为一个部落,所以有九寨沟之称。

在九寨沟,藏民族的住房,与内地截然不同。内地房舍、平房多人字屋顶,便于泄水,楼房多钢骨水泥或砖砌。九寨沟藏民族平民的房子,多为土石结构,平顶狭窄。寺庙和贵族、领主的庄园,却围墙高耸,层楼屹立,森严若监狱。

九寨沟地区的民间住房可分为陋室、平房和碉房等。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将木料或树枝架在上面,用泥土覆盖。

房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内室住人,外院围圈牲口。

两层平房,一般墙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垒,上层住人,下层作为伙房、库室和圈牲口之用。

碉房是过去贵族、领主、大商人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层以上,最高到五层,用石作为墙,木头作为柱,柱子密集,约4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

这种房屋,二三层住人,底层作为库房。房子的柱头、房梁,装饰绘画,十分华美。二三层向阳处都设有落地玻璃,采光面广,人住里面,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楼顶有阳台,可供晒物品和散步、观光用。

这种碉房四周是围墙,中间是庭院,墙厚一两尺,的确可当碉堡防御用。窗户多朝庭院开放,院外设有小窗窄门,有挡风御寒的便利。

在九寨沟藏族同胞的家里,大都以厨房为中心,正前方供有佛龛,有的兼用放置碗橱、家庭的宝物和法器等。中心以灶台为界,入口的左方,为女宾席,右方和正前方为男宾席。

在九寨沟牧区,人们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藏民们先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再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紧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

白天,牧民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系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道长缝,沿缝设有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

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现而今,牧区逐渐建造了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

甲蕃古城位于九寨沟县甘海子,是松赞干布大军进攻唐王朝时留下的驻军遗址,后经全面整理、恢复重现于世。

松赞干布驻军遗址的形成,与唐蕃关系时战时和的形势密不可分。双方在今松潘和九寨沟县之间驻军,沿途形成城镇和营盘,留下大量历史遗迹。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中称,在唐朝个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是突厥、吐蕃、回鹘和南诏。吐蕃源出于古羌,7世纪初据有今天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等高原地区。629年,吐蕃联盟发生内乱,年仅13岁的松赞干布继承了在内乱中死去的父亲襄日化赞的王位。

为了巩固王权,年轻的松赞干布对内设立官制和法律,对外积极开拓疆域,短短几年就统一了吐蕃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并先后迎娶尼婆罗赤尊公主、象雄公主和木雅公主为妃。

松赞干布渴慕唐风,先后两次遣使入唐求婚,但都遭到唐太宗的婉言拒绝。638年正月,松赞干布率20万吐蕃军队,趁唐与吐谷浑激战之机,进攻松州,即今松潘,与唐松州都督韩威的军队对峙,开始了唐蕃关系史上重要的松州战役。

在松州战役的第一阶段,吐蕃军队占绝对优势。驻扎在甲蕃古城一带的吐蕃军队,在今甘海子、神仙池一带神出鬼没,袭击唐军,迫使韩威所属的阎州、诺州等地先后投降吐蕃,一时唐朝边境人心混乱,朝野震动。

吐蕃在松州的胜利引起了唐太宗的警惕,他急令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从河西走廊调集能征惯战的50000铁骑,千里奔袭松州,并一举击溃了吐蕃军队,联得了松州战役第二阶段的决定性胜利。

松赞干布败退后,又派使者与唐朝通和求婚,这次唐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于641年正月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进藏。

唐朝中央政府的宽容大度,令松赞干布感激万分,他亲迎于柏海,特为公主筑一城来安置她。后来,唐太宗去世时,松赞干布非常悲痛,第二年,他也撒手故去,年仅34岁。唐蕃和亲,开创了以后100多年间双方和平共处、互通有无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吐蕃处于国力鼎盛的樨松德赞时代,又开始骚扰唐朝边境,甲蕃古城一带重新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763年,吐蕃兵攻陷唐都长安。唐朝先后用严威、韦皋为剑南四川节度使,在甘海子一带多次打败吐蕃进扰,迫使吐蕃重新和谈。

唐穆宗长庆元年,唐朝与吐蕃建立了藩属关系,从此唐蕃关系和好如初。而且,唐王朝还立下《唐蕃会盟碑》,以示纪念,这通碑现存于拉萨大昭寺。

在往后,随着唐室式微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吐蕃政权也走向衰落,甲蕃古城及其他遗址也逐渐弃用,终于隐没于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

907年唐朝灭亡,不久吐蕃政权也瓦解,这个曾经促成唐蕃和亲的甲蕃古城逐渐鲜为人知。然而在当地汉、藏、羌百姓之间,千百年来却流传着有关甲蕃古城遗址的种种故事传说,为这个唐时驻军遗址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九寨沟寺庙是藏民族建筑物的典型,规模最庞大,装饰最为华丽。土木石结构相结合,以木为主,一般依坡而建。

寺庙大经堂多为三层建筑,墙体用块石砌成,开小窗,给人浑厚沉稳之感。底层用朱红色棱,柱头部分雕刻立体图案。在墙体上方,多用棕红色饰带,上缀鎏金铜镜等饰物。

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耀眼,与日争光;许多寺庙往往连缀建设,规模宏大,楼房叠砌,仿佛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九寨沟藏区寺院的塔分为灵塔和佛塔。灵塔供奉于寺院,是活佛塔葬的一种形式。佛塔建在寺院或村寨入口较低的地方。塔的原色必须是白色。

塔的命名由塔内的经文内容、法器类别、塔身造型和装饰特点决定。塔群按主体佛法经文的内容名称合并命名。例如,九寨沟树正寨的九宝莲花菩提塔,就是合并命名的。

九寨沟的羌民族自称尔码人、尔麦人。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其中一支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此后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经过长期融合,演变成今日的羌族。

九寨沟羌民族依山垒石建屋,碉楼高丈余,古称邛笼。此外,羌民们还擅长掘井和建笮桥。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技艺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房屋、索桥和栈道等最为有名。羌寨的建设既是其建筑技术的具体表现,又作为羌族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

早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记载,羌族先民“皆依山而居,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即碉楼。

羌民族一般聚族而居,三五十家聚集成为村落。寨中建有石碉楼,方形,底大上小,高达数丈。羌碉以功能分有战碉、哨碉、界碉、风水碉、官寨碉,以形状分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等,以质材分有石碉、夯土碉、木碉。石砌楼房利用地形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宛如城堡,蔚为壮观。

羌族民居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块、黄泥砌成,他们擅长砌石墙,住房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两三层,底为畜圈,中间住人,顶上作为晒场,以独木截成锯形楼梯上下。

寨房外形一律取堡垒形,基部较宽,逐渐向上收缩,最高处为一方形之小石板堆,平顶,故外形呈四方锥形立体。现在仍是上层存粮,或贵客住室,中层住人。下层牛羊鸡圈舍,堆放农具或沤粪。房顶则晒粮晾衣。

羌房窗小,防寒防盗,屋内通风,采光都差,烟尘难出。楼间介以独木砍削制为梯。中层中间为堂屋,砌火塘取暖做饭,其两端为卧室。屋顶供奉神龛。其后部四角或一角常有一乱石垒成之小塔,顶上放一卵形白石,俗称鸡公石,意为白石神,每逢年节供祭祀。

住房中心为锅庄,即在火塘之上放置一个或铁、或铜、或石质的三脚架,用于炊饮。火种终年不息,有万年火之称。锅庄上方是供奉祖先的神位,平时全家聚会、饮食、接待客人、节日歌舞,以及祭祀祖先等,都在锅庄的旁边进行。

溜索、索桥和栈道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溜索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渡河方法,即用一根竹缆横跨河川两岸,利用倾斜之势,人悬在溜筒上,从此岸滑向彼岸。索桥是在桥的两岸砌石为桥洞门,用几根或10余根竹绳并列,绳头固定于两岸石础或木柱上,竹索上铺有木板以方便人们通过。

羌族还保留有特殊礼仪,如成年礼。每年农历三至六月初三,羌寨还要举行塔子会以便敬山神。每年入夏,遇干旱,还要举行祈雨活动,即搜山求雨或赶早魃。

搜山求雨是羌族中一种古老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羌族基本保留着原始宗教的内核,为多神信仰,除火神以锅庄为代表,其余诸神均以白石为象征。白石被广泛地供奉在山上、屋顶、地里以及石砌的塔中。

羌族的祭祀活动以祭天神为最经常,以祭山为最隆重。天神以供奉在每家屋顶角小塔塔尖上的白石为代表,每日晨昏烧柏枝以示崇敬。

每个羌寨附近,都有一丛老树组成的神林,树前留有空地作为祭山活动场所。祭山也是祭天,即祈年或还愿。一般在农历正月岁首、五月播种、十月秋收举行祭祀活动,在巫师主持下,全村寨除妇女外的所有成员着盛装,带着馍馍,或杀牛羊,或吊白狗,以血洒在白石尖端,然后跳沙朗、饮咂酒、吃牛羊肉,尽欢而散。

羌族巫师是一种未脱离农业生产的宗教师,几乎每寨一名,诸如祭山、还愿、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结婚、婴儿命名、死者安葬和超度等活动,都离不开他们。

[旁注]

氆氇 是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为藏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建立了吐蕃王朝。640年,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649年,松赞干布被唐高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賨王。

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唯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

鎏金 也叫“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笮桥 用竹索编织而成的架空吊桥,也称桥名,叫做夷里桥,现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为桥是用竹索编成,所以,因此得名。

[阅读链接]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素有以帐篷为家的居住习俗。藏族的帐篷多是用粗牦牛毛织物缝成的,其形状有翻跟斗式、马脊式、平顶式、尖顶式等种类。在迁徙频繁的游牧生活中,藏民的“家”是驮在牦牛背上的,因此,人们无论走到哪里,只需要把帐篷铺开,将其四角的牛毛绳子系在钉入地下木桩上,然后再帐篷中穿入一梁,用两根立柱支在梁下,一座高可及颈的“住房”即会很快建成。

在寒冷的冬季,尽管大雪纷飞,但牛毛帐篷却能巧妙地保持着力的平衡,在暴风雪中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