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的风土人情
数千年来,武陵源地域的土家族、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于特殊的砂岩峰林及溶洞发育区,峰林及溶洞生活环境已融入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习俗。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为繁衍子孙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圣。修屋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好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地方作为屋场。
所谓梁,是指堂屋脊横梁。在武陵源的当地的土家族,选择梁木有个古怪的规矩:屋主必须偷偷在大山中寻找分岔成两根的标直大树,不问树的主人是谁,尽管偷偷砍下,锯成两根,同时从山上滚下,谁头在前,尾在后,无伤无疤的,就选哪一根。这种风俗叫“偷梁木”。
土家寨有俗规,偷梁本不算“偷”。梁木一旦偷砍下地,就要鸣放鞭炮,还要在上面搭红布,然后热热闹闹请8个后生抬回家,一路招摇过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树主不仅不追究,反过来还要表示祝贺。因为这是吉利与友谊的表示,就好比为人家子孙根基作了重大贡献似的荣耀。
上梁前,木匠师傅要在梁木正中画太极图,左右书“美轮美奂,金玉满堂”或“帝道遐昌,五谷丰登”之类的对联。
上粱时,主人请两名歌师或掌墨师赞梁。赞梁有一定的曲调,较单调,实际上是一种韵白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顶上架好后,赞梁者便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壶,一人端茶盘,茶盘内放着筷子、酒杯、腊肉、糯米、糍粑。
提酒壶者赞道:
手提酒壶闪金光,壶中美酒喷喷香,
欢欢喜喜上屋去,要跟主东赞主梁。
端茶盘的接着赞道:
手端茶盘四四方,张郎造就鲁班装,
四角造起龙凤榫,金漆盘子摆中央。
赞毕,两人开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赞词,其内容是借颂扬古人恭维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刘备关张访大贤;
南阳有个诸葛亮,三顾茅庐下高岗。
上十步,十全十美,张郎鲁班下凡间;
修起高楼和大厦,主东富贵万万年!
赞梁者攀上屋脊梁木时,两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边饮酒,一过互问互答,用长篇的赞词,赞扬主东的屋,像仙境琼楼,龙王宫殿,必发子发孙,福寿绵长。
赞梁后,向下抛梁粑粑。先把两个象征富贵的大粑粑拿在手。问下面的屋主:“要富还是要贵?”
主人答道:“富贵都要!”
两个粑粑抛下时,主人家接在怀中。然后将小粑粑抛下,边抛边唱:
笑哈哈,笑哈哈,双手拿起粱粑粑,
四面八方一齐撒,大家越抢越发达!
这时屋场上人如潮涌,争抢粑粑,热闹非凡。抛过粑粑后,亲友们将一段段五颜六色的布料塔在梁上,叫“搭梁”。这时,鞭炮震耳,赞梁者又一步一赞,下到地面。就这样,一栋新屋就在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立起来了。
到了武陵源,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致使他们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旧唐书》记载:“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武陵源当地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建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直至1735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土家吊脚楼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与高山为伴,也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是娘家家境的标志,也是新娘巧手勤劳的品牌。
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娘背篓。“娘背篓”又叫儿背篓,背篓成长筒形,做工十分精细,是专用来背孩子的。
武陵源土家族摘苞谷、粟谷则用高背篓,它口径特大,直径达两尺多,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顶。砍柴、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
还有一种专供男人挑苞谷标棒的撑篓,由一根扁担将两只高3尺,径长,1.2尺的篾篓串起来,苞谷插得紧扎扎的,挑在肩上便于下高坡陡崖。
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串成一个能置物体的空架,用篾丝系着,以此背原木、石头、送肥猪;最特殊的是水背篓,它腰长口小,用皮蔑编织,内外刷桐油,大山缺水,土人从峡谷取水,背上白云深处的木楼。
背篓,在山里人看来,一如沙漠之骆驼,江河里的舟船。域外人称“背篓上的湘西”,看见背篓在武陵源土家族人生活中的地位。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当地的土语,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
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为经纬,通过手织,再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
西兰卡普的图案有以土家历史题材的。有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民间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相传茅古斯是茹毛饮血时代土家族的先民,意思是长毛的人,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由于这种舞蹈有比较完整的情节,以及固定的场次和对话,因此,又被专家称为我国戏剧的活化石。
茅古斯主要表现他们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进行。表演过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像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5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遗风。
茅古斯舞一般要跳6个晚上,按序分生产、打猎、钓鱼、接亲、读书、接客。其动作原始粗犷,滑稽有趣,是中国古典民族舞蹈的宝贵遗产。
武陵源的藏族民居都非常讲究,新居尚未建成,房主人就请来画师,在墙壁、门框、房梁上画个不停。他们将各式各样的保护神画在墙壁上,以保佑他们全家平安。
在他们家里,户户都有经轮、佛龛。每天清晨,当家女主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脸洗手之后,为佛祖敬香,将经轮摇转,祝家人在生生死死的轮回中永远吉祥。
武陵源的苗族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方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
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武陵源地区木材较多,所以当地苗民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
在武陵源地区,苗族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其下作为猪牛圈,或存放杂物。
长柱的前厅上面,又用穿枋与台上的主房相连,构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
[旁注]
太极图 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粑粑 又叫饵块,是少数民族的名特小吃之一。饵块系用优质大米加工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制作方法烧、煮、炒、卤、蒸、炸均可,风味各异,久食不厌。上梁时,向下抛粑粑,抛得越多,将来预示着主人越会大富大贵。
土司 官名,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神龛 是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龛均木造,雕刻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英雄人物、道教神仙、金碧辉煌。
白果树 又名银杏,为落叶乔木,4月开花,10月成熟,种子为橙黄色的核果状。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号称活化石,出生在几亿年前,现存活在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
湘绣 是以湖南省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
杈杈房 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建筑特点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所。正房上方设有阁楼。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
[阅读链接]
湘西武陵源一带,古时候称作大庸。大庸古有硬气功之乡的美誉。20世纪80年代初,硬气功大师赵继书出访西欧七国,他精湛的硬气功表演倾倒了数百万观众,大庸硬气功从此誉满西欧。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鬼谷子曾经隐居武陵源的天门山鬼谷洞学习《易》经,创造出不同于我国武林界其他派别的硬气功,民间称为鬼谷神功。
鬼谷神功的表演节目主要有腹卧钢叉、钉刀床破石、头顶打砖、双风灌耳、五马分人、汽车碾身、红煞掌等最为惊险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