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渐成熟

重要的不是盲目讨好观众,而是为他们服务。作为艺术家,应该是一个创造者,应该是大众的喉舌。——卓别林

展露艺术家的风范

1916年1月,雪尼代表弟弟到纽约去同多家大电影公司谈判,因为一个月之后,卓别林与爱赛奈合同期满,那他必须另找一份工作。

合同还未到期,就有许多公司以优厚条件邀他加盟。这些公司的总部、办事处一般都设在纽约。最后,雪尼与当时最强大的独立制片公司之一的缪区尔影片公司初步达成协议。

卓别林在爱赛奈拍完最后一部影片,就立刻赶往纽约,确认合同后就签字生效。动身之前,他给雪尼拍了一个电报,告诉自己动身和抵达的时间,然后上了开往纽约的火车。

当时还没有无线电报,有线电报要从一个城市传到另一个城市。这样一来,沿途各大城市在这场“接力赛”中,就都知道了卓别林的行踪。他沿途要经过得克萨斯州的阿马里洛、堪萨斯和芝加哥。

卓别林坐的是一列慢车,经过这几个州、市,需要5天才能到达终点。当火车驶进阿马里洛站时,卓别林来到车厢尾部的洗手间,准备刮刮脸。这时,火车慢慢停下来。突然,沸腾的人群将火车团团围住,人们争先恐后地往前拥,并兴奋地喊着什么。

卓别林从车窗向外张望,只见乱哄哄的人群中摇动着横幅和旗帜,站台上摆了几张长桌,桌上备有茶点。他想:“这大概是举行什么庆祝会,或是欢迎什么要人吧?”一边想着一边把肥皂涂在脸上。

喧闹声越来越响,接着,有一群人在火车停稳后,冲进车厢大喊大叫:“他在哪儿?”

“查理·卓别林在哪儿?”

卓别林没有防备,他应声答道:“我就是,有什么事?”

这一下麻烦来了:“我们代表得克萨斯州阿马里洛市市长和所有崇拜您的观众,请您下去和我们一起喝点冷饮,吃点点心。”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崇拜”,卓别林吃了一惊:“我不能去呀,瞧我这副模样。”

“不要紧查理,只要穿一件外套就行了。走,这就去跟大家见面吧!”

卓别林赶快洗净了脸,也不再刮剩了一半的胡子,匆匆换上一件衬衫,一面扣衣扣一面下车去。

站台上旗帜、横幅飘扬,人群欢畅,市长尽量提高着嗓门致词:“卓别林先生,我谨代表阿马里洛全体崇拜您的人……”

他说不下去了,他的声音被不断的欢呼声所淹没,人群把卓别林与市长挤到了火车旁边,警察们忙着维持秩序:“闪开,退后点!”

好不容易才回到原地,市长用一个汤匙敲着桌子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继续发表演说:“静一静,朋友们!卓别林先生,您的得克萨斯州阿马里洛市的朋友们,为了表示他们感谢您带给他们的一切快乐,请您跟我们一块吃点三明治,喝点可口可乐,接受我们的一点敬意。”

热情的观众不仅要一睹卓别林的风采,而且还要他当众发表演讲。

卓别林被这意外的场面弄得十分惊喜又而不知所措,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但一时又想不出好的措辞,只好站在桌子上,对拥挤的影迷表示感谢,说毕生不会忘记此事。

卓别林激动地回到车上,车厢里也是乱哄哄的,过来过去的人们都呆呆地看着他,咯咯直笑。卓别林脑子里一片空白,他紧张而不安地坐在那儿,又是高兴,又有些茫然。

接着,他又连收到几份电报:

“欢迎,查理,我们堪萨斯城居民恭候大驾。”

“已备下轿车,供您抵达芝加哥转车之用。”

“可否下榻布莱克斯通旅馆?”

火车驶进堪萨斯城,铁道两边的人们向卓别林挥舞着帽子,站台上警察对水泄不通的人群束手无策。这回他只有通过一架梯子爬上车顶去感谢影迷们。

更多的电报飞来,邀请他参观学校、工厂、剧院、市政厅……

从堪萨斯城到芝加哥,铁路沿线的人越来越多。到站后,人们在出口处夹道相迎。他被领上轿车送到布莱克斯通旅馆,稍事休息。又收到一份吓人的电报,纽约警察局拍来的。仔细一看,原来是警察局长请他不要在中央火车站下车,那里已人满为患,提示他改在前面一站即第125号街车站出站。

卓别林接受了建议。他一出站台,就看到雪尼正在等着他。因为哥哥也事先接到了警察局的通知提前赶到这里的。

卓别林说:“真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

这时他忽然想起赴纽约之前,他敬佩的莫逆之交、著名演员纳特·古德温曾经忠告他:“你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将来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知道怎样待人接物。有许多成名的演员都犯了这个错,那就是,他们喜欢出头露面,好听人家称赞,这只会毁灭了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他又想到,这个世界已经疯狂了!如果演几出胡打乱闹的喜剧片就引起如此轰动,那么也许不乏有人利用这种群体崇拜而招摇撞骗吧!他过去老想要人们注意自己,如今却反而感到几分困惑与孤独,他对雪尼说:“看来我们该想想,今后的电影该怎样拍了。”

雪尼在轿车上压低嗓门告诉卓别林:“自从你离开了洛杉矶,报馆每天发布新闻简报。”他递过一份报纸,黑体大字赫然入目:“他已来到本市!”另一行是:“卓别林在隐蔽中!”

接着他们说正事,雪尼轻声告诉卓别林,他已经和缪区尔影片公司谈妥,从1916年至1917年工作67周,每周报酬10000美元共67万美元。签署合同先付15万美元红利。同时,卓别林在一年内为它拍出12部影片。

这是电影问世以来,演员第一次拿到这么高的报酬。

卓别林在纽约同缪区尔影片公司办完一切手续,合同正式生效。

签署完合同的那天傍晚,卓别林漫步在纽约时报广场。华灯初上,《纽约时报》大厦楼顶,电灯组成的字幕新闻闪耀在夜空中:“卓别林与缪区尔影片公司签订年薪67万美元合同”。

他听见人们惊奇地发出议论声,却已毫不激动,仿佛那是别人的新闻一样。他奇怪一周内发生的事,这使他的情绪始终处在激动亢奋与不知所措中。现在呢,大厦上的灯光新闻、街头报纸的照片、消息,好像在提醒他趁早离开这个花花世界,回洛杉矶去履行新的合同、开始新的工作。

缪区尔影片公司在洛杉矶好莱坞中心区租了一家电影制片厂,让卓别林掌握这里的艺术生产全部大权,公司不干涉。只是派考尔菲尔德先生为代表处理日常事务,配合卓别林工作。

观众的热情让卓别林抱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继续让观众开怀大笑,报答观众的期望。他为此经常买票到电影院去看自己的电影,以了解观众的喜好。从而了解应该拍什么而不应该拍什么。

1916年4月开始,卓别林组织了一个演员班子,拍了两部很叫座的影片。

开始拍片时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迎合讨好如此爱好他的影片的观众。他只要把自己知道一定有把握成功的那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感兴趣和开心的笑料,供给他们就行了。即使那些笑料与人物真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干,也不管。但很快就有人给卓别林泼了一盆冷水。

1916年夏天,《夏尔洛当救火员》上映的第二天,卓别林本人感觉良好的时候,一个陌生的影迷给他写了一封信:“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众的奴隶。卓别林,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这封信的意思很明显,是说以前观众是被他牵着鼻子走,最近是他被观众牵着鼻子走。

以前卓别林也经常接到观众来信,但大多数都是为他叫好,只有这封信坦诚地提醒他,一味地讨好观众是不值得称道的。

卓别林对这种中肯的批评十分重视,以前拍的笑片的确只是追求剧场效果和票房价值。观众作为一个群体,各式各类人都有。重要的不是盲目讨好观众,而是为他们服务。作为艺术家,应该是一个创造者,应该是大众的喉舌。

卓别林自己冷静地分析了一番,认识到编剧技巧要提高、发展,但不能纯粹地投一般观众所好。每一个初具雏形的笑料,要将其发展成一部笑片,必须经过合理的归纳。如果笑料不合剧情发展的逻辑,那么不管多么讨笑也不应采用。

流浪汉不能一成不变地根据本能、围绕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活要求进行活动,随着每一部新的笑片与观众见面,他的个性成分就应变得更复杂,并充满了感情。而这样某些打闹动作就受到了限制,因为打闹动作需要绝对符合人物心理。笑料和情节要按事物的逻辑顺序紧密联系着展开,才能“包含着许多思想和新鲜玩意儿”。这样,才能恰到好处给予观众真正期待的东西。

接下来,卓别林十分苦恼。他想改变这种简单的思路,但一时又不知道如何来引导观众。但是影片还必须继续拍下去,因此他拍得很慢,有时整个剧组都在等着他决策,但他就是找不到应有的灵感。

每当此时,他干脆暂停拍摄,把自己关在化装室里来回踱步,或者呆呆地一坐几个小时。有时候整整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而这时,考尔菲尔德总会装出轻松的样子问卓别林:“思路有了吗?”

卓别林懊丧地说:“糟糕,什么主意也想不出,我这回真是完蛋了!”

“别着急,慢慢总会想出办法的。”考尔菲尔德先生平静的外表下掩盖着一种暗示:时间过去了,开销又增加了一笔。

这种变相的催促使卓别林感到非常难堪。

有时候,一天眼看要过去,卓别林所有的设计、念头都不理想,无奈中准备离开制片厂时,内心却不甘心就此打道回府。再苦思冥想一次,高招突地跳出,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是考尔菲尔德先生伸出了大拇指,演员、摄影师、工作人员们一扫紧张、焦急情绪,聚光灯亮了,摄影机转动了,笑声传遍了制片厂每一个角落。此时,卓别林对幽默有了更深的见解。

从1916年4月至1917年,卓别林为缪区尔影片公司共创作、导演、主演了12部喜剧片。推出了《百货公司巡视员》《夏尔洛当提琴手》《夏尔洛拍电影》《夏尔洛溜冰》《当铺》《流浪汉》《移民》《越狱》等一部又一部的精品。

这些影片在技巧上日渐成熟,对影片结构与影片的社会功能的把握也加强了,历史感与社会批判已渐渐渗入到追打笑闹之中,体现在流浪汉与他人的关系上。

第一部片子《百货公司巡视员》中,卓别林将自动扶梯与电梯等现代机械搬进影片中,并设计了两个相貌、身高相像的人物,一个是百货公司巡视员,一个是流浪汉。

被百货公司录用的巡视员偷了公司的钱,却不意碰见了混进公司的流浪汉。面对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两个人都吓了一大跳。巡视员怀疑眼前是否有面镜子,于是举手、抓头、放手、歪脑袋,流浪汉也赶快做出同样的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就像是一个人在照镜子一样。

后来公司的一个大块头保安员发现出了问题,却把流浪汉当巡视员抓,流浪汉跳着芭蕾舞步避开其袭击。几个凶神恶煞的大块头在自动扶梯上追赶逃下去的流浪汉。流浪汉好不容易从上升的自动扶梯跑到底部,没劲了,停下脚步松口气,扶梯马上又升上去,差点被跑下来的大块头抓住。

他一惊又拼命往下跑,大块头也使劲追,但总是差一点。流浪汉跑得精疲力竭,动作慢了一点,扶梯又升上去,吓得又没命地跑。观众看了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而《夏尔洛当提琴手》则重在感情色彩:流浪汉以拉小提琴谋生。酒店里有5个乐师组成的乐队在为人们演奏,获取小费。流浪汉也把帽子伸向一个个顾客乞讨。

他被酒店的人赶走后,来到乡下。看见一个被吉卜赛人收留的姑娘在洗衣,于是他空着肚子彬彬有礼地为姑娘演奏,博得了其好感。这被其他吉卜赛男人视作破坏了吉卜赛人的规矩,他们恼怒地鞭打姑娘,追逐提琴手惩罚他。

一座豪宅中,一个贵妇人在看一张小姑娘的照片,面露悲伤沉思的神情。

流浪汉凭机智勇敢救出了姑娘,却被吉卜赛大汉抓住把脑袋按在洗衣桶里。后来他们终于坐着大篷车逃跑了。

他们在风景优美的野外露宿,提琴手把自己一只臭袜子洗干净,然后为姑娘擦去脸上和脖子上的灰尘,用铁榔头砸开鸡蛋来吃,他们有了感情。

他们又碰上一位画家,画家让漂亮的姑娘做模特儿,给她画了一幅画像。这幅画在一次画展中获得了奖。贵妇人来到画廊参观,看到了那幅画,发现画上姑娘手臂上的一处胎记。妇人激动得要倒下,人们扶着她,画家走了过来。

原来画上的姑娘是她的女儿,在小时候走丢了,被吉卜赛人收养。于是,画家带着贵妇人找到了她女儿。提琴手发现紧紧拥抱着的母女,他跑过去推开妇人,怀疑她与她丈夫对姑娘怎么样。画家告诉了他这一切,母亲送钱给他表示感谢,他推开钞票。

母亲把女儿拉上车和画家一起开着汽车走了。提琴手希望破灭,垂头丧气靠在大篷车上。这时汽车上的姑娘坐不住了,拿起望远镜向后看着,眼里含泪。她母亲发现后吩咐司机把车开回去,姑娘跳下车,跑过去抱着提琴手,惊喜的提琴手拾起琴,从大篷车上拿出帽子和手杖,跟姑娘一起上了汽车远去。

整个故事情节复杂,起伏跌宕,令观众同情、悲喜交加。

在《夏尔洛夜归》中,卓别林演的是独角戏,只是开场时出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把喝醉酒的绅士送回家。

卓别林装扮成一个穿着晚礼服的绅士,演的是在自己家中的独角戏。一个人在银幕上折腾了半个小时之久,却使观众毫无厌倦之感,反而觉得新奇有趣。这得益于他从观众心理出发的夸张的想象,妙趣横生的设计、表演。

跟他演对手戏的,是他的家具、摆设、装饰品。因为他醉眼迷蒙,又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这样就连平时摆放在那儿不动的家具、设施都“不听话”了。作为一个绅士他必须维护自己的尊严,于是成了一场战斗似的。

桌子转动起来,就是要他拿不到威士忌酒瓶,楼梯的梯级也在他脚下向后退缩,铺着的熊皮活过来,张牙舞爪地要咬他,大钟摆也像是要扼死他,连床柜也与他展开了搏斗,最后他精疲力竭地躲进了浴室的澡盆里。真是想象力奇特丰富,诡异夸张。

在《当铺》中,卓别林对人物性格作了较为深刻的描写。

夏尔洛在一家当铺找到了工作。不久,他热心、多情、好表现的性格就显露出来,他工作卖力,爱上了老板的女儿,又挫败了一桩盗窃案,得到老板的信任。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高兴心情,更殷勤地讨好老板的女儿。这引起与他竞争的另一个店员的嫉恨。

影片内容继续发展时,卓别林就在看似平常的情节中,注入了“惊奇和紧张的成分”。

一个顾客拿了个闹钟来修理,夏尔洛热心地接下了。他很严肃地干起来,十分专注,小胡子一耸一耸,他越来越认真。顾客惊讶地看了一眼,夏尔洛示意没问题。他睁圆了眼,动作越来越快越来越有力,额上冒出了汗珠,嘴唇咬得紧紧的,终于干完,但神情紧张。顾客探着脑袋在挡板上观看,先是惊愕,继而暴跳如雷。

另一个店员冷笑着叫老板。镜头抬高,越过挡板,闹钟不见了,只有桌上七零八散一堆零件。原来夏尔洛实际上是把闹钟拆开,拆开后却又无法复原。他为自己的轻率与好表现付出了代价,老板毫不留情地解雇了他,他则在另一个店员的嘲讽表情前,为保住饭碗乞求让他复职。

这种幻想与现实的冲突,能使观众在产生紧张的心理之后发出笑声,同时思索起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些问题。

在1917年初的《安乐街》中,卓别林从公园、海滨、银行、拳击台、游艺场更拓宽了眼界:正视贫民区里的犯罪现象和悲惨景象,对某些社会现象有了清晰的分析。

《安乐街》的破旧房屋住满了穷人,他们还要受歹徒、恶棍的欺凌;教会只能让穷人们学会忍受,而不能让统治这条街的坏人向善。派到街上值勤的警察每每却被歹徒打伤送回。

失业的夏尔洛走进福音堂,偷了神台上的募捐款。可是当女慈善家美丽的眼睛注视着他时,他马上无地自容,悔过自新,并到警察局去应征当警察。

警察局长坐观恶棍在安乐街为所欲为,天真的夏尔洛被派到那里执勤。恶棍当着他的面将街边的煤气灯座杆折弯,以显示自己的厉害,企图降服他。夏尔洛毫不畏惧,搬起灯座把恶棍打倒,吓得恶棍的手下发抖。

恶棍带着一班手下砸掉了警察局,夏尔洛回到安乐街。他对女慈善家情有独钟,帮助她抚养一群贫困儿童。恶棍还不放过他,带人找上门来大打出手,女慈善家的事业被毁,并不幸落到一个吗啡鬼手中。

夏尔洛把街边的煤气灯向恶棍的脑袋扳下去,用煤气熏昏了恶棍,但这却是他梦中的胜利。后来,他设法去解救女慈善家时,被意外注射了一针吗啡,竟变得力大无穷。于是,恶棍及手下的人都被他制服,安乐街秩序从此安定。

卓别林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他不但在片头写上字幕“爱情得有武力撑台,宽恕带来希望与安谧”的幽默,而且在导演手法上,巧妙地利用细节揭露、谴责了社会黑暗的内幕。如扮演警察与扮演歹徒的是同一班演员,只是身着不同的服装出场而已。以此讽刺、抨击警察局长与街头恶棍暗地里相互勾结、欺压穷人的社会现实。

《安乐街》是卓别林的最后一部舞剧片,也可以说是他的一系列社会讽刺片的开端,卓别林的电影艺术风格就此产生了较大变化。

在这部片子中,他以独创的喜剧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见解。此时,夏尔洛的艺术形象已不同于此前,他赋予了这个形象以越来越深刻的社会现实批判内容,使这个艺术形象第一次显示出带有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性的光辉。

1966年,卓别林回顾这一时期时,曾对朋友说:“我不再以流浪汉去投其所好。他就是我自己,一个可笑的精灵,某种在我内部的东西,我必须把它表现出来。”

到1917年6月,卓别林的视线进一步深入,视野进一步开阔,由一条街到了海洋与港口,这就是他在缪区尔拍摄的最重要的影片《移民》。在这部片子中,他更真实地描写了一个社会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躲避战乱的人们把没有战火的美国看作是天堂一般的自由世界,大批的外国移民希望在美洲大陆找到幸福。

夏尔洛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改过去单枪匹马闯荡社会的形象。他同许多人一道挤在客货轮船的统舱里,横越大西洋。他又在三等舱里碰见了孤苦无依的母女俩,夏尔洛自己虽身无分文,却很同情她们,自愿充当姑娘的保护人,其实却力不从心。

轮船颠簸在海上,一个歹徒偷去那母亲的项链和钱。夏尔洛发现后就去跟歹徒赌钱,赌赢了对方的钱还有一把手枪。当他转身弯腰拿自己的手杖帽子时,歹徒举起了刀想下手,却又扔下刀高高举起双手,因为头朝下的夏尔洛发现后拿着手枪从两腿之间瞄准了他。夏尔洛送给了母女俩一些钱。

在拍到轮船抵达纽约港时,卓别林用了一个著名的象征与对比的长镜头:在高高的自由女神严正目光注视下,一大群牛被赶出轮船底层时,一批移民也从统舱中涌出来,人与牛一起被赶上埃利斯岛。

这个镜头是具有象征意味的,那些远涉重洋而来的移民,其命运与牲畜一样。

接下来,经移民局的官员检查后,夏尔洛与母女俩在港口分手,各自去寻找自由的前程。但最后,在新世界里出尽洋相的夏尔洛,与姑娘又在一家饭馆不期而遇。看上去两人仍同来时一样穷困,他们坐下谈话时,姑娘无意中拿出一块镶了黑边的手帕,这暗示其母亲已经不幸去世。

夏尔洛虽然一文不名,却大方地请姑娘吃饭。但是每当大个子堂倌把账单递给他时,他总是结不了账,只好又要下一种食物。后来他发现大个子堂倌把一顾客交的硬币掉在地上,便同大个子斗智,用脚踏住硬币。后来终于设法拿到了这枚硬币,用来付账。

但这却是枚假币,于是两人又周旋起来。这时,一位有身份的顾客邀请姑娘说话,他把钱放在托碟里。堂倌找回他几个硬币,然后去找那个使用假币的人算账,夏尔洛乘机把自己的账单放在那个托碟里,渡过了难关。

后来,夏尔洛与姑娘路过婚姻登记处时,突然向姑娘求婚;抱着她跨过门槛,这暗示两个命运相同的人将连为一体、共同面对新生活的勇气。

同以往一样,卓别林自己为影片作曲。他为这部片子定的基调,是受了一支老歌曲《格伦迪太太》的启示。曲调在凄凉中透出亲切,渲染了两个孤苦的人相依相靠的气氛。

《移民》是卓别林早期影片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他是卓别林第一次真正关注社会的现实生活,第一次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批判的意义。表明了卓别林正努力从“观众的奴隶”的误区中走出来,自觉地用艺术表现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也标志着卓别林正从一个喜剧明星向艺术家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敏锐的历史感,含蓄的社会批判,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打动了欧、美、亚、澳的观众。法国的观众在观看他的影片时,将他饰演的流浪汉称作“夏尔洛”。从此,全世界的观众就都把他在一系列影片中创造的这类艺术形象,统称“夏尔洛”。

而这个风行于世的“夏尔洛”的称呼,是卓别林着了魔似的、全身心地投入,付出了巨大的脑力、体力劳动才换来的。就拿《移民》来说,他不单是主演、导演、编剧,还亲自掌握摄影,每一个镜头都拍上10次甚至30次。

他让他的摄影师罗利拍了1.2万米以上的胶片,最后按他的要求剪下来只剩500米,从几十个试拍的画面中选出最好的剪接起来。卓别林连续工作100个小时,4个晚上都没睡觉休息。到最后满意地离开工作现场,回到洛杉矶海滨春街的旅馆时,他已是满身灰尘,胡子拉碴,劳累得连路都走不动,倒头便睡。

有的评论家谈到,卓别林在艺术上崭露头角的同时,出色而又朴实无华地创造了一种为群众服务的艺术,他的流浪汉是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此时的卓别林,放弃了信手拈来的廉价噱头,而赋予每部影片一个严肃的主题。他的目光开始探询深刻的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观众看他的影片,不只是笑,笑后要流泪。笑完了,流完泪了,还会回味无穷。

卓别林的第一批影片发行到了国外,在电影的发祥地,法国引起的轰动最为强烈。不但平民百姓喜闻乐见,在上层社会和学者名流中也获得好评。绘画大师毕加索、先锋派诗人阿波里拿、文艺评论家爱里·富尔,还有年轻的作家路易·阿拉贡,从不错过欣赏卓别林影片的机会。

在卓别林顺利地为缪区尔影片公司拍完最后一部片子《夏尔洛越狱》后,他与该公司的合同也将期满。

1917年6月的一天,卓别林从制片厂去洛杉矶市内体育俱乐部,在顶楼他的会员室休憩。洗浴完后,他腰部围上一条毛巾。拿过小提琴,赤着脚在地毯上惬意地走来走去,拉着名曲《霍夫曼的故事》。

他正陶醉在琴声中时,雪尼走进了房间。这次他又为卓别林带来一个爆炸性消息:“嗨,卓别林,我宣布现在你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了。我刚跟第一国家影片公司谈成交易,你替他们拍8部喜剧片,报酬是120万美元。”

雪尼兴奋得声音都变了,可卓别林并没停下小提琴弓,他一边拉一边听,然后嘴里应道:“哦,我想这太好了。”

雪尼不解地看着弟弟,突然他大笑着说:“真有意思,当你听到我为你签订了120万美元的合同后,竟然是这样一种反应。”

卓别林是全世界的电影演员中,第一个在1917年夏天签订百万美元以上的合同,跻身百万富翁之列的。这件前所未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不激动是假的,当时他其实是在用不停地演奏来掩饰他内心的冲动。

但此时的卓别林已不同于两年前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既清楚它的分量又清楚它不同寻常的含义。这要求他比别人付出得更多,做得更好,表现得更佳,时间要抓得更紧,影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要求更高。

他很清楚:“神话般的落到口袋中的钱不是那么好赚的。”为了使工作、生活更方便些,卓别林马上聘了一个秘书,雇了一个仆人。那天他在洛杉矶市内,走过一家汽车公司的样品房,看到一辆当时美国最华丽考究的“奇迹”牌汽车,便抬腿进店:

“这辆车多少钱?”

“4900美元。”

“我要了。”

店员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做成一笔大生意,又说:“您应该要看看它的机器。”

其实他是想与突然闯进来的阔佬再好好谈谈价钱。

但卓别林的时间抓得很紧:“不必了,反正我不懂那玩意儿,看不看都一样。”

说完,他便马上在购车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大名,并随即雇了日籍司机小野。因为他急于为第一国家影片公司马上开始工作。

拥有自己的制片厂

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是由澳大利亚人威廉姆斯创办的,它资金雄厚,控制着全美国3400家电影院。

按照合同,卓别林必须在一年半的时间为他们完成8部影片,每部影片都由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独家发行,但影片的所有权仍属卓别林。并且商定,公司收回成本后,再得到的利润中即有卓别林的一半。这在当时真是相当优厚的条件了。

但合同中也规定,第一国家影片公司只提供制版的费用,却不提供拍摄影片的场地和设施。这就意味着,卓别林必须开办自己的制片厂。

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答应卓别林的120万美元酬金,包括了8部影片的制作费用。他应该自费设计建造一家制片厂,拍摄完8部片子后,那厂子就完全归自己所有。

其实卓别林一直就盼望着有自己的制片厂,现在他已经完全有这个能力了。

1917年10月,卓别林在好莱坞的正中心位置落日大道与拉布雷亚街拐角处,选中一块好地皮买下。开始建造设备齐全的私人电影制片厂,有摄影棚、胶片冲印间、剪接室和影片制作间。

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的电影制片厂落成揭幕,他成了好莱坞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

那天,卓别林高兴得蹦蹦跳跳像个孩子,用他那双鼎鼎大名的破皮鞋,也像锡德·格劳曼那样在未干透的水泥路面上重重踩了个脚印。再提起那根家喻户晓的手杖龙飞凤舞画上“查尔斯·卓别林”的大名。怀着对电影艺术和个人事业的美好希望,他还在5英亩绿地上种植了柠檬、橘树、桃树和花草。

那时候好莱坞正日益发展成全美国电影的中心,电影制片厂林立,群星荟萃,成为作家、导演、演员、音乐家、舞蹈家心目中向往的艺术乐园与精神圣地。艺术家与艺术商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一些著名作家在这里激发灵感、挥洒笔墨,一些导演与电影、话剧演员在这里勇试身手、占领银幕,一些歌剧、芭蕾舞演员在这里登台献技、展露才情,一些大企业、制片商、影院老板在这里投资买地、淘金掘银。

当时,来自各个国家、操着各国语言到洛杉矶演出、拍片和游历的艺术家、名演员,都慕名拜访了卓别林,参观了他的制片厂。他们同时也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本门艺术的精华。

卓别林通过观看各门类艺术代表人物的演出,通过与这些享有世界声誉的名家们的交往,触类旁通,了解学习了各门类艺术的特点和不同的表现力,获益匪浅。

卓别林的电影和夏尔洛的命运,牵动着五洲四海观众的视线和心弦,数不清的信件使他应接不暇。除了赞美、要求签名,求助的和借钱的比例也不少。对于那些与他童年相仿的穷人、贫民,卓别林并不吝啬,交代秘书妥善处理,设法满足。

奇怪的是,近一段时间的部分来信中,出现了一些污蔑谩骂。有的匿名者在信封里夹寄来几片白色的羽毛,按照英国古老习俗,这是小姐太太赏给懦夫怕死鬼的象征物品。社会上流言四起,骂卓别林是胆小鬼。有的报纸指责卓别林逃避兵役义务,拒绝为祖国上前线作战。

想当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时,许多美国人隔岸观火,抱无所谓态度,以为几个月仗就会打完。美国威尔逊总统也宣布“不屑于作战的”。

那时人们编了首歌叫《我养孩子不当兵》。哪晓得仗越打越大,许多国家卷进战争,划分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厮杀。一场疯狂破坏和残酷屠杀在欧洲延续了4年之久。

1917年4月,美国借口德国潜艇击沉商船“露西塔尼亚”号事件向德国宣战。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被征入伍,开赴欧洲。总统先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现在参战也有道理:“使民主政治在世界上安存。”人们又改唱另一首新歌:《战场上》。

当时卓别林是英国人,又是美国移民,英国和美国是协约盟邦,正并肩作战,无论从哪方面而论,他似乎都应当应征入伍,而不是继续拍摄他的电影。按美国法律,逃避兵役要判5年徒刑。

不过也有报纸为卓别林辩解,认为他拍电影比上前线贡献更大。而且,他的身材矮小,体重只有50多公斤,医生检查都说当兵不合格。即使报了名,无论英国征兵官或是美国征兵官,都不会接收他的。

卓别林知道自己太引人注目,他只好发表声明说:如果政府征召我入伍,我本人一定会应召。

1918年上半年,正饱受“白羽毛运动”困扰的卓别林,应总统威尔逊的女婿、财政部长麦克·阿杜之邀,同电影艺术家道格拉斯、玛丽·毕克黎两次参加为募集自由公债的义务演出、演讲,也到过新兵训练营。

“夏尔洛”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他在每个城市吸引的群众,比当时的威尔逊总统吸引的人还多。在华盛顿演讲时,他站在陆海军代表们旁边,靠着一个高大英俊的海军军官,他们交谈起来。

卓别林跳上临时搭起的台子,激动万分地对公众大声疾呼:“德国人已经到了你们的大门口,我们必须拦住他们!只要你们买自由公债,我们就能够拦住他们!请记住,每买一份公债,你就救活了一个士兵,一个母亲的儿子!就可以早日打胜这一仗!”

他过于激动,结果从台上滑了下来,栽在那位海军军官头上。那位军官就是后来的罗斯福总统,当时的海军部次长。

这次募集公债,卓别林在几个星期中走遍全国,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和反战的正义之心,一人完成了募集数百万美元公债,使那些污辱、谩骂他的谣言不攻自破。

1918年,卓别林的新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片子是《狗的生涯》。他开始从结构的意义上来构思一部喜剧片:第一组镜头是失业者夏尔洛,为了争取生存权利在职业介绍所同其他找职业的人打架的场面。同时,介绍所门外的街上,一群大狗正围住一只衔了根骨头的小狗在咬。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人们就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含义: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工人们的命运实际上与狗无异。

当受了屈辱又没被介绍职业的夏尔洛,走出介绍所时,从打架争食的群狗中救出了那只可怜的小狗。夏尔洛训练了这只小狗,带着它进行错综复杂的冒险活动,从卖夹肉面包的商人等老板眼皮子底下偷东西吃。

他看到了一个也过着“狗一样生活”的美丽姑娘,为生存不得不卖唱,却受到老板欺负。他带着狗智斗老板,救出姑娘。卖唱的姑娘对夏尔洛产生了好感。

后来,夏尔洛与卖唱女战胜了恶霸、老板,并巧妙地从两个窃贼那里偷来一些钱。他们带着狗来到乡下,结婚安家,自食其力。夏尔洛做了农民,沿着犁沟用手指挖洞播种。

片尾闪出字幕“当梦想成为现实的时候”,夏尔洛与妻子幸福地在一起看着摇篮:里面是他的那只狗刚生下的几只小狗崽。这是否预示着,夏尔洛的后代仍然无法逃脱狗的命运。

卓别林是在年底构思这部片子,在1918年初拍摄,4月开始发行的。把这部影片与当时的大背景相联系的话,就更容易体会到卓别林的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14年7月28日爆发以后,真正吃亏的是广大的老百姓和士兵们,千百万人从战壕中、工厂里、田野里走上街头罢工,并发出了“我们是人不是狗”的反抗口号。

首先是俄国,1917年列宁领导人民起来推翻了沙皇,退出了战争。接着,法、德的工人、士兵、学生、妇女也在反战,英、美大罢工的群众也喊出同样的呼声。保加利亚士兵爆发反战运动,奥匈帝国四分五裂,最后德国投降,大战结束。

如果说在《狗的生涯》中,卓别林最初的创作冲动还埋藏得很深的话,那在下一部影片《夏尔洛从军记》中,这种思想指向就再清晰不过了。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几个朋友时,大家都摇头,著名导演地密尔说:“这时候拿战争开玩笑是危险的呀!”但卓别林欲罢不能,这是他第一次拍战争片。

故事说,夏尔洛是个有家室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很厉害的人,他带着几个孩子回家去,他刚走到门口,画面上就出现一个大煎锅,锅子迎头砸在他脑袋上。虽然他妻子没出现在画面上,但绳子上晾着的肥大如旗帜的女衬衫和母象都能戴的大乳罩,已暗示出她有多么高大。

傻乎乎的夏尔洛终于被征入伍,离开了孩子、妻子到了前线,在那里,他自得其乐。穿着一双大皮靴出操,洋相百出,肩上扛着丁字镐、圆锹、背包、大捕鼠器和其他许多军用品。军曹长训了他一顿,他想方设法让捕鼠器夹住军曹长的手,进行无言的反抗。

下大雨了,污水淹了掩蔽部,他狼狈地蹲在战壕的污泥里挨淋受煎熬,却幻想着大城市里舒服的酒吧!他在战壕里福星高照,左右逢源。流弹从面前飞过,他可以借势点燃香烟。又一颗子弹射来,恰巧帮他打开啤酒瓶盖。

在残酷的环境中过战争生活,夏尔洛百无聊赖,夜不能寐,他冲出战壕,押着一群德国兵凯旋。上司问:你小子怎么俘虏住他们的?他答得非常简单:我包围了他们!他可以跳出战壕跳一段奇妙的芭蕾舞,甚至化装成一棵树,在德国人面前跑来跑去,快被发现的时候又完全立住不动。

后来,士兵夏尔洛换上德军制服深入敌后。后来,他消灭了许多“德国鬼子”;并且活捉了德皇父子、德军首领,把他们装进囚车;囚车里还有俄国沙皇、英国女王、法国总统……这时他忽然醒来,原来他只不过在战壕里做了一个美梦。

影片中的反战情绪十分明显。拍完之后,卓别林自己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因为反映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题材从未有过,他对朋友们说:“影片拍得很糟,看来我得扔到垃圾箱中去了!”

影片激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官方马上进行报复,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拒绝发行它,坚持要求卓别林把协约国英、俄、法等的领袖们被装进囚车的镜头删减掉。在战后的欧洲,德国把影片中将德皇装入囚车的一大段剪掉,才允许公开放映。

然而,《夏尔洛从军记》1918年10月20日的献映轰动了全美,它马上发行到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1月结束,战俘们尚未交换,各国士兵在陆续撤回本土。因此,它成了交战双方的士兵们最爱看的一部电影。

这时,卓别林的朋友说:“你还要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去吗?”

组成联美影片公司

由于卓别林对《夏尔洛从军记》刻意要求出精品,因此拍摄时间长,成本也高,超出了预算。卓别林找第一国家影片公司,要求给他补助一些开销,以便下一部能拍出更好的影片。

但是公司董事会的发言人却说:“卓别林,既然我们合同上写得明白,我们还是合同上怎么说的就怎么办吧!”

这种话显然太不讲情理了。卓别林压了压心头的怒火说:“假如还希望我继续为公司拍出好片子的话,我想你们应该出这笔钱,而且你也看到了,由于我的加盟,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生意非常兴隆,除了票房收入大幅增长外,还吸引了很多著名的影星、制片人。可以通过票房轻易地捞回来。如果你们不在乎票房收入,那我可以两个月内把剩下的6部片子全拍出来。”

回到制片厂,卓别林仍然余怒未消。

雪尼这时对他说:“这可能跟电影业的垄断大会有关。”

卓别林不解地问:“什么垄断大会?”原来,他只顾拍片,竟没有顾上了解最近电影界的动态。

雪尼说,前不久,电影业的各大巨头开了一次会,策划建立全美国的电影托拉斯,垄断电影片的生产和发行。目的是控制电影界的著名制片人、演员,操纵他们的命运。

雪尼补充说:“虽然这个消息还没有确实。但一旦托拉斯成立,他们就能用较少的钱来雇佣我们,第一国家影片公司当然更不愿意掏钱补偿我们的损失了。”

卓别林决心挫败他们的阴谋。于是找到相同境况的好友道格拉斯、玛丽·毕克黎和格里菲斯,他们都与所在公司的合同即将期满,但老板却并不急于与他们续签。这一下情况就更明朗了。

为了探明细节,以便采取更好的对策,他们决定雇用一位美女侦探来探明这件事的内幕。仅用了3天,女侦探想办法贴近了一位大电影公司的总经理,并从他嘴里套出了实底。

原来,各大电影公司都感觉,拍电影的最大花费是在著名演员身上。但缺少了他们,电影又不会叫座。他们于是决心联合起来,斥资4000万美元组成一个托拉斯。一方面跟几千家电影院签订5年供货合同,同时开始对电影制片人大幅度压低片酬。这样一来公司的老板们自然财源滚滚获利百倍,只苦了创作影片的演员们。

大家正在一筹莫展的当儿,雪尼出了个点子,何不由他们几个走红明星牵头,联合组建自己的电影公司独立制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自己的片子。大家一听连声称妙。

卓别林已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号笑星,领衔出面自然非他莫属。当天晚上,约集了道格拉斯·范明克,玛丽·毕克黎、格里菲斯等一些影界明星,在亚历山德里亚的大餐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成立“联美电影制片公司”。凭借他们的名气,招引来了各大报记者和影迷,把大餐厅挤了个水泄不通。

1919年4月,联美影片公司正式成立。由于有三大明星的金字招牌,加上这件事得到前财政部长的支持,消息一见报,各地的电影院害怕订不到叫座的片子影响营业,纷纷转过头来和联美公司打交道。联美成了好莱坞第一流的影片公司,在全球各地成立了分公司。

当时卓别林虽然是联美公司的股东之一,但他还欠着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的6部影片没有拍完。他向公司提出毁约,并情愿赔偿10万美元,但被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拒绝了。卓别林没办法,只好为第一国家影片公司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影片数。

此时,卓别林的个人生活也有了变化。他在好莱坞北区地米尔路买了一所住宅,同时他结婚了。

那是1918年7月,秘书汤姆无意间提到,听汽车司机小野说,卓别林从米高梅影片公司股东萨姆家回来时,陪了一位从未见过的那么美的姑娘。就是这句话打动了卓别林的虚荣心,他29岁了,不到30岁即立身成名,需要一位美人了。

卓别林偶然邂逅给派拉蒙影片公司拍片的16岁的女演员米尔德莱·哈里斯。她长得出奇的美,对卓别林采取主动进攻。他从此和哈里斯小姐频繁往来、歌舞晚餐、海滨漫步、月夜幽会,终于有一天,她声称已怀孕。卓别林出于道义和责任感,与她仓促结了婚。

但卓别林很快发现,自己因为草率选错了对象。这个哈里斯素质太差,见识短浅,行事莫名其妙,脑瓜子稀里糊涂。而且所谓“怀孕”纯粹是谎报军情,目的就是想嫁给名人。

他们的婚后生活很不幸福。哈里斯只知挥霍享受,非但对丈夫的事业毫无帮助,还常被竞争对手和心怀敌意的人利用,给卓别林招来很多麻烦,弄得双方都十分痛苦。一年后生下个孩子又是畸形儿,仅3天就夭亡了。

卓别林建议协议离婚,她同意了。卓别林建议在办好手续之前不要惊动那些无事生非的新闻记者,更不要互相出恶言,她也说可以。经双方律师商洽分割财产,她应得到2.5万美元赡养费,他很大方说给10万美元吧!

但她说的话却概不算数,单方面向新闻记者胡说八道,说卓别林“精神虐待”她。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继“白羽毛运动”后又形成一股攻击诽谤卓别林的浪潮。

临到法院下判决的日子,她突然不肯签字。为什么?什么都不为,就是不签字。于是他们暂时分居了。

后来弄清楚,是国家第一制片公司在中间捣鬼,试图利用这个离婚事件的影响,扣押卓别林的新影片,而且美国的某些有政治背景的报纸,早对《夏尔洛从军记》耿耿于怀,甚至怀疑他是共产分子。哈里斯被人利用了。

艺术创造是一项极其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失败的婚姻和离婚官司拖得卓别林心力交瘁,大大影响了他的拍摄计划。拍摄过程像拔牙一样难受,有段时间他似乎江郎才尽,一点儿也找不到感觉。这种时候他就读书努力充实自己,广交学术界文艺界朋友。他认真地阅读了柏拉图、洛克和康德等人的著作。

艺术的灵感实在是很奇怪的事,有时你千呼万唤它不来,有时却又在不经意中与它不期而遇。

有一天,卓别林到剧院看戏调节情绪,他看到一个很平常的男舞蹈演员,一曲舞毕,领了一个小孩儿出来和他一起鞠躬谢幕。孩子抬起头来忽然跳了几个有趣的舞步,很懂事地向大家摆摆手,天使般飞跑到后台去了。观众大声喝彩鼓掌欢迎。于是孩子再次返场跳了另一种风格的舞蹈。他那么天真可爱,一举一动都饶有趣味,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灵气。

卓别林不由得想起自己5岁登台时的情景。这时有人告诉卓别林,小孩名叫贾克·科根,当时才4岁,那个领着他的舞蹈演员是他父亲。

过了一星期,他正和班里的演员们坐在摄影棚里搜索枯肠,明显感到自己的头脑不听使唤,好像一片空白。突然灵光一闪,下意识地浮现出那晚小贾克跳舞的画面。他敲着脑壳叫道:“我的天,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大家不解地问:“想到什么?”

“拍电影啊!有了这个小贾克,就可以找到许多许多镜头,拍出一部好戏来。”卓别林脑筋迅速转动,一连串镜头如泉水般涌出。

卓别林边想边说:“戏中的流浪汉夏尔洛是一个装配玻璃的,小孩在街上乱砸玻璃窗。于是流浪汉来装配玻璃,两人在一起生活,那该多么有趣,可以铺叙出各种各样离奇的事情呀!”

这时一个演员说,他早上刚看过报纸,报上说贾克已经应邀去拍一部电影,并已经签了合同。卓别林一下沮丧起来:“看来别人大概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了。”

一整天,卓别林都在矛盾中度过,一会儿为自己设想出的情节高兴,一会却又为小演员的事发愁。他无心拍片,和一班演员无精打采地坐在露天场地上。

突然,宣传员卡莱尔气喘吁吁地跑进拍摄场,他激动地嚷着:“卓别林!快!签合同的不是小贾克,是他爸爸老贾克!”

卓别林一下子从椅子上蹦起来:“赶快!打电话给他父亲,叫他立刻到这儿来!这件事非常重要!”

办事员立刻去了,而卓别林不停地在场子里走来走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贾克的父亲终于被带到摄影场,他露出惊奇疑惑的神情。

卓别林拉住他的胳膊,激动得语无伦次:“他会一鸣惊人的,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他拍一部电影,你儿子一定会飞黄腾达!”

“我儿子?”

“是呀,你儿子,只要你允许他留下来拍一部电影。”

“那,你尽管把这个小坏蛋留下好啦!”

卓别林很快把贾克找来,于是他就成了卓别林制片厂里最小的演员。

卓别林认为,如果把一个刚满周岁的婴儿放在浴盆里,旁边摆块肥皂,只要他去抓那块肥皂,就会引起哄堂大笑。他开始训练小贾克,教他哑剧的基本功,教他使感情配合动作。那时有声电影尚未问世,无声片和哑剧都是用形体动作来表现剧情。

卓别林的构思业已成熟,结果拍成了故事片《寻子遇仙记》。

《寻子遇仙记》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穷苦的伦敦少妇和她情人——一个画家,生下一个私生子。她太穷了,养不了这孩子,想给他找一户有钱人家。她在一座豪宅门口,把婴儿放在一辆轿车里。谁知强盗偷去车,把婴儿扔在垃圾箱边。

穷玻璃匠发现了婴儿,把孩子带回了旧房子顶楼。他用旧麻袋改成吊床,在破茶壶壶嘴上套着橡皮奶头,给婴儿喂奶。又捡了一张旧藤椅,在座上挖一个洞,把尿盆放在它底下。就这样,带大了弃儿。

小弃儿跟着玻璃匠如此谋生:孩子在街上游逛,乘人不注意时扔石头砸人家的窗户,然后飞快地逃跑。玻璃匠则背着玻璃架与工具适时出现,当然就会被倒霉人家叫去。他十分殷勤地配装玻璃窗。

当弃儿又举起手准备扔石头时,一个警察发现这孩子有什么鬼名堂,就悄悄地走到他背后。小孩举着石头的手往后碰到了警察的衣服,他抬起头看到背后是警察,便装作没事的样子,扔石头耍着玩。

接着,他天真地扔掉石头慢慢走开,突然飞也似的逃跑,警察明白过来,咆哮着去追。

终于,贫民习艺所来人要把弃儿从玻璃匠这儿领走。这一大一小两个相依为命的人,都不愿离开对方。贫民习艺所的工作人员开着汽车把弃儿带走,玻璃匠从顶楼上飞快地翻过许多房子的屋顶,在街道拐角处跳到汽车后车厢,夺回哭泣的弃儿。他不敢再回顶楼,浪迹于鸡毛旅店等处。

后来,弃儿的生母成了歌唱演员,有了钱,悬赏寻子。有人发现了弃儿,就把他从玻璃匠身边抱走。

玻璃匠睡了,在梦中遇到了天使。他求天使帮他找到幸福,天使让他也长出双翅飞上天堂。但玻璃匠发现,那里跟人间一样,也有很多不公道的事。

当他醒过来后,发现是弃儿摇醒他的。孩子见到他母亲后讲述了一切,母亲让孩子领着她前来拜谢恩人。于是,他与弃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把纯闹剧与感情剧相结合的《寻子遇仙记》,是喜剧片的一个创新之举。

当初卓别林想这样做时,电影剧作家、小说家古韦曾与他争论了很久,说形式必须是单纯的,要么是闹剧,要么是正剧。二者不能混杂,否则无法演好。但卓别林不为所动,他相信,喜剧并不排斥感情,坚持把影片拍完。

因为拍片期间,正好遭遇离婚事件。影片拍好后,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的股东们,也认为他拖得长,而且认为片子卖不到150万美元。

然而卓别林成功了,他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童形象。他让小贾克穿了一件带洞的毛线衣,一条大人穿的束皮带的裤子,戴着一顶鸭舌帽,这个装束似与卓别林年幼时在兰贝斯的打扮差不多。他布置的玻璃匠与弃儿住的顶楼背景,也与他当年住的波纳尔弄的那间顶楼相似。总之,影片的那些生活场景,对于英、法、美、澳的观众来说十分熟悉。

卓别林写片头字幕“这也许是一部笑中含着泪的影片”,是受了朋友、作家弗兰克所写的《奥斯卡·王尔德传》中引用的一句话的启示“我只赞扬和钦佩那些含着泪谈人世间真理的作家”。

在卓别林此前的影片中,里面流露出浓郁的人情味,而到了《寻子遇仙记》中,则升华为更明确的人道主义精神,十分打动人。而它又将贯穿在卓别林今后的其他作品中,因此,《寻子遇仙记》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寻子遇仙记》1921年2月公映时,盛况空前。每天都有赞扬它的简报寄到卓别林的制片厂来,评论家称它是第一流的艺术作品,称赞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幸者的奋争,把纯闹剧与感情剧结合起来,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该片第一年的卖座,就使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收入250万美元。卓别林分得的纯利超过100万美元。小贾克也一举成了好莱坞的童星。

与母亲在美国团聚

1920年11月《寻子遇仙记》公映后,卓别林的离婚事件总算协议解决,哈里斯接受了10万美元赡养费,他们分手了。

暂时卸下家庭的重担,完成了一件重要工作,卓别林就有时间与精力求知读书了。这段时间,卓别林可以平静深入地总结一下自己的编、导、演技艺和创作规律了。

作为一个天才的演员,他见过一些聪明人总演不好戏,也见过一些笨人戏倒演得挺好。他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要成为一个好演员,需要学习。他说:

我从来不曾研究过演戏的技巧,然而幸运的是,我从小生活在一个伟大演员辈出的时代,有机会发展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虽然我是有天赋的,然而我没想到,排练的时候会发现,在技巧方面竟有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而更令他高兴的是,在家乡的母亲精神病已大有好转。这时欧战已告结束,他和哥哥商量决心把哈娜接到洛杉矶来住。于是派遣秘书汤姆专程去英国接他的母亲。

1921年夏天,在纽约港口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上天保佑一路平安,卓别林兄弟终于把母亲哈娜接到美国来了。轮船才入港,兄弟俩便迫不及待地冲上了甲板:“妈妈,妈妈。”

“查理,雪尼,我的孩子!”

这是10年分离后的母子重聚,母子三人长时间地拥抱在一起,笑着,叫着,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卓别林给母亲买了一辆汽车,在海边觅了一所住房,雇了一对夫妇专门料理家务,还请了一位训练有素的护士侍候她。兄弟俩经常抽空来陪她说说话,共进晚餐,到海边散步。

但是,卓别林却发现母亲总是心事重重的。于是关切地问:“妈妈,有什么地方让您不开心吗?”

哈娜说:“查理,雪尼,你们在美国到底干些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钱?”

雪尼说:“妈妈,查理在拍电影啊,他挣的钱都是干干净净的。”

哈娜疑惑地问:“拍电影?每周能挣到50英镑吗?就算能挣到50英镑也买不起这样豪华的别墅啊?”

兄弟俩都笑了:“妈妈还停留在她当年的生活中呢!”

他们费尽了口舌,才向哈娜解释清楚拍电影是怎么回事,电影明星可以赚很多钱,这可不是当年伦敦的舞台明星能相比的。

卓别林为了让母亲更明白拍电影是怎么回事,还把哈娜接到洛杉矶,参观他的制片厂,并观看他拍过的喜剧片。哈娜看了非常开心。

在卓别林眼中,再没有什么比母亲能够欣赏自己的作品更幸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