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拼搏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卓别林

创作银幕经典形象

1909年9月,轮船载着卓别林和他的同伴在大西洋恶劣的天气里,经过12天的航行,最终驶进圣劳伦斯湾,他们将从这里取道加拿大前往美国。

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圣劳伦斯河两岸显得有些荒凉。不知道加拿大南部的美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船离多伦多越来越近,原野上的秋色也变得越来越亮丽,卓别林的心情随之明朗起来,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他们在多伦多换乘火车,于一个周日的早晨抵达纽约。

首场演出并没有被美国观众所接受。虽然剧团的演出遭到失败,但美国戏剧界却对卓别林抱有好感。

《剧艺报》在谈到他时说:“那个剧团里至少还有一个很能逗笑的英国人,他总有一天会使美国人为他倾倒的。”

戏演到第三个星期时,突然时来运转了。那天,戏刚一开始就赢得了一个满堂彩。观众里有许多是当管家和仆役的英国人,他们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时爆发出阵阵哄堂大笑。

观众的笑声给了演员们莫大的鼓励,他们越演越轻松,一场戏不知不觉就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合上了帷幕。演出成功了!

就在那个星期,一位戏院经纪人看到了演出的成功,于是,整个剧团将被邀请到美国中西部巡回演出20周。

正是在这期间,卓别林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导演和电影制片人的麦克·塞纳特。

塞纳特在看了卓别林的“醉鬼”戏后对别人说:“要是有一天我当上了老板,我一定要邀请那个角儿演戏。”

剧团在纽约连演6个星期,期限一到,他们又去西部进行第二次巡回演出。卓别林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有一些是从英国来到美国闯天下的,他们都和卓别林成了知己。

在巡回表演中,卓别林总是随身携带着他的小提琴和大提琴,每天练习4~6个小时。他从16岁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他还不厌其烦地求教于戏院里的乐队指挥或乐团琴师,然后再将学到的知识仔细琢磨,勤修苦练,积累了多方面的才华。

每到一个城市,卓别林便常去旅店附近的咖啡馆、酒吧间,有意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揣摩他们的心理、习惯、性格,这也为他积累了极好的表演素材。

离开美国暂时返回英国时,卓别林有些恋恋不舍,他坚信,总有一天,他是要回来的!

离开英国一年多,母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多次住进医院。雪尼已经结婚了,搬到一座条件更好些的房子里。卓别林独自躺在临时租来的房间里,倍感孤独和凄凉。

恰巧不久后,卓别林又听到了要去美国的消息,他又充满了希望。很快“奥林匹克”号再次满载着卓别林的梦想,缓缓驶向美国纽约。

剧团开始了在美国内地的巡回演出,紧张而辛苦的工作一直持续了5个月。

在这期间,戏班里接到了一份电报:“你班内有无卓福英或与此姓相似之人?如有,请他与百老汇大街隆加克大厦24号凯塞尔与鲍曼事务所联系。”

领班与大家证实,电报所找的就是“卓别林”。

卓别林到了那里才知道,“凯塞尔与鲍曼”并非律师事务所,而是一家电影制片公司,凯塞尔就是基斯顿公司的股东之一。

卓别林已经在美国演出3年了,人们现在已经用他的姓“卓别林”来称呼他了。这天,他来到了坐落在美国洛杉矶郊区伊登代尔的基斯顿电影制片厂。

塞纳特一见面就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卓别林先生,你来了,我们一直在等你呢!”

果然,制片厂的导演和主要演员们都在等着见见这位来自英国的喜剧演员。

然后塞纳特亲切地说:“我们随便转转,边走边聊。”

卓别林原来从没见过拍电影,这时他蛮有兴趣地看着:制片厂里有3个并列着的外景摄影场,3个剧组分别在自己的场地上各拍各的。拍完了,导演把片子打乱顺序,剪剪接接,或间插、或颠倒、或腰斩,大玩其蒙太奇手法,使其产生滑稽效果。直把卓别林看得目瞪口呆大开眼界:原来电影并不像演戏那样一气呵成,是这么七零八碎拼凑出来的。

塞纳特对卓别林说:“电影和演戏不一样。我们根本不需要剧本,想到什么可笑的故事,就让故事自然发展下去,到最后形成一个场景。喜剧的主要结构就是这样。”

卓别林听着,脑子里一片混乱,他也注意到了电影当时的这种以场景来博取观众的基斯顿喜剧风格。他从心里讨厌这种风格,因为这样一来,影片和演员的个性就完全被这种热闹埋没掉了。

但卓别林什么也没说,因为对电影,他毕竟还是个新手。

基斯顿是一家新厂,以摄制喜剧影片为主,当时他们的主要演员斯特林合同即将到期,他打算去别处发展,塞纳特因此急着另外找一位演员来补充斯特林的位置。

后来经过多次接触谈判,卓别林与基斯顿签订了一年的合同。

于是到年底时,卡尔诺剧团在堪萨斯城最后一场演出之前,卓别林要来一些酒,和大家举杯道别。与大家分别后,卓别林独自前往洛杉矶去打天下了。

塞纳特对卓别林说:“你不要急着工作,先看看,熟悉几天,会有你的电影角色的。”

卓别林暂时没有任务,他每天就在制片厂里闲逛。虽然他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也乐于去学习这些新东西,但整日无所事事的日子他还真不习惯。他还是想能尽快投入工作中。

而在他观察厂子的同时,厂里的职员们也在审视着他。大家都知道他是老板刚聘请的英国喜剧演员,而且报纸上早就报道过他是卡尔诺剧团里最能搞笑的演员。但大家还都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本事。

一连过去了10来天,塞纳特老板还是没有安排卓别林去做事。于是就有人在背后议论说:“可能老板发现这个英国佬没啥真本事,就不敢给他安排事。老板等着后悔去吧!”

卓别林尽管没有听到这些议论,但他从大家那种眼光中还是瞧出了一些不信任。他又急又气。

他知道美国是一个开朗、极富冒险创造精神的人的天堂,但在美国,没有真本事同样也活不下去。在美国3年,他同样看到美国有富人也有穷人。

于是卓别林对自己说:“必须在基斯顿站稳脚跟,否则就只有滚回英国去了。”

当务之急是要找到站住脚的机会。卓别林终于获得参加电影摄制的机会,他参演的第一部影片是《谋生》,由总导演莱尔曼拍摄。

卓别林在片中扮演一个骗子的角色。他同一个有身份的人家结识,就拼命地追求这家的小姐。然而有一天,小姐的未婚夫回来了,恰好他原来就被这个骗子敲诈过。于是骗局最终被揭穿了。但骗子并不知悔改,他又把自己装扮成新闻记者,干起了新的诈骗勾当。

《谋生》并未引起很大的轰动:因为故事太俗了。之后不久,莱尔曼又着手拍下一部影片《玛蓓尔奇遇记》。

有一天拍一场旅馆中的戏。莱尔曼坐在现场苦思冥想,始终想不出好点子。早期的电影没有剧本,好多剧情的发展只有靠导演现想现演。

当时3个场地在同时拍戏,都站满了人。卓别林穿着莱尔曼让他穿的那身新闻记者的衣服,站在一边。

塞纳特叼着雪茄,也来到了现场,他正在打量一个旅馆休息室的布景,突然他对卓别林说:“现在我们还缺一点笑料呀,你扮一个丑角好吗?什么样的都可以。”

这是当时拍摄电影常用的方法,实在没有剧情,就加入一段丑角的表演。卓别林不知应该扮哪一类的丑角,但他意识到这是老板给他一个展示真本事的机会。

在慢慢地走向化装室的路上,他想了又想,等他推开化装间的门时,突然有了一个形象。于是在化装室里,他穿起一条肥大宽松的裤子和一双大皮鞋,戴一顶圆顶礼帽,拿一根文明棍。他使身上穿的每一样都显得不合适,上衣紧绷绷,裤子鼓鼓囊囊,小小的礼帽,大大的尖皮鞋。走起路来就像一只鸭子一样左右摇摆。

卓别林对着镜子一看果然别具一格,又能使人联想到什么人物。至于年龄他先有点犹豫,不知扮得年轻些还是老一点。后来考虑塞纳特过去看他扮演老酒徒的戏时,曾希望他是年龄大点的人。于是,他从化装桌上找到一撮小胡子贴在鼻子下。这样,既使他模样显得老几分,又不至于挡住和影响脸上的表情。

当卓别林在穿衣镜中看到自己时,这个人物已经活在他的心灵中,他觉得这个人物似曾相识。

这是一个什么人物呢?该有什么样的性格呢?他心中开始还找不到感觉,没有把握。装扮全部停当后,对着镜子做了几个动作,他就体会到了,这是个流浪汉,一个不幸、但又爱面子的流浪汉。他感到自己触摸到了这个流浪汉的个性特点,这个流浪汉已经活生生地在他心中立了起来。

卓别林走出去,站在塞纳特面前,装出流浪汉的样子,大摇大摆地来回踱步,挥动着一根不知从哪儿捡来的文明棍。笑料、噱头在他脑袋里不断形成,并做了出来。塞纳特,这位富有热情的喜剧演员出身的老板乐得哈哈大笑:“卓别林先生,这是个什么人物呀?”

卓别林一边表演一边向塞纳特诠释这个人物:

他是一个流浪汉,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者。他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他感到孤单,永远想过浪漫的生活,做冒险的事情。

你瞧,这个家伙的个性是多方面的,他期望你把他当作是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家,一个公爵,一个玩马球的。

可是,他只能捡地上的烟头,或者饿极了抢孩子的糖果。当然,如果看准了机会,他也敢对着太太小姐的屁股踹上一脚,那是在她们瞧不起他、得罪了他、他非常愤怒时才会那么干!

卓别林连说带比画,演了10多分钟。

塞纳特笑得全身直抖:“好,太好了,你现在就上场去吧!看还能玩些什么花样出来。”

于是卓别林上了场,他并不知道剧情是什么,导演怎么安排,只知道是玛蓓尔扮演的太太和她丈夫及一个情人之间的纠纷,事情就发生在旅馆休息室,他扮演的角色则穿插在其中逗乐。

卓别林把自己设计为只是想找一个睡觉地方的流浪汉,他冒充客人进入休息室。他很疲倦了,摇摇摆摆地走了进去,绊倒在一位太太的脚上,起来后转过身抬了抬礼帽表示歉意。接着刚扭转身继续走时,又被痰盂绊倒了,于是又转过身去礼貌地抬了抬礼帽,以显示绅士风度。可那只是一个痰盂。

摄影机后面的人都笑起来。其他场子上的演员、工作人员都跑过来,看这个新来的伙计拍片,边看边哈哈大笑。

卓别林一口气演下去,多年的底层社会的生活积累再加上艺术的天赋,使他立即找到了流浪汉的感觉。一个人物从他心里活起来,又通过他的表演活在人们面前。

这时,另外拍摄的几部影片都停了下来,全厂的职员几乎都聚集到这个场地上来了。当时因为是无声片,不用录音,所以也不禁止喧哗,大家都被逗得开怀大笑,卓别林的表演得到了认可。以前还从来没有哪个演员让大家这么笑过。

这个穿插的镜头演得很长,一共拍了22.86米。当时无声片喜剧的一个镜头一般难超过3米,因此,塞纳特和亨利争论应不应全部放映,卓别林插了一句嘴:“既然能逗笑,长一点短一点有什么关系。”

最后塞纳特决定这个镜头映足这22.86米,大家也欢迎卓别林扮出的这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在当时,电影演员的角色都相对固定,在这部片中扮演哪个角色,到另一部里还是哪个角色。当然,流浪汉也得有个名字,许多年后,观众为他取名叫夏尔洛。

勇于发表个人见解

卓别林成为基斯顿的重要演员,得到大众的认可,但导演们却一直都不太喜欢他。

就在最早拍《谋生》的时候,总导演莱尔曼就发觉这个英国小个子很不安分。因为每当莱尔曼正在拍摄现场绞尽脑汁想点子时,卓别林经常会凑过去说:“莱尔曼先生,我倒对这场戏有个想法。”

卓别林根本没有想到,他这样做是犯了基斯顿的大忌。每一次当他热情地出主意想点子时,莱尔曼都会不耐烦地对他嚷道:“你听着,在戏院里这样演也许会逗人笑,但是在影片里,咱们没有时间,咱们必须不停地活动,拍滑稽片就是要你追我赶的。”

卓别林据理力争:“不管怎么说,幽默就是幽默,不管在电影里还是在舞台上!”

莱尔曼最后只有一句话:“把你的想法收起来!你是导演还是我导演?”

即使这样,卓别林仍然积极地投入电影拍摄中,他利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表演上的天赋,经常不遗余力地给其他演员出主意,真好像他成了这部影片的导演。

但当《谋生》拍完之后,莱尔曼出于嫉妒,竟然把卓别林许多心血凝聚的得意镜头都剪掉了。

莱尔曼不久就离开了基斯顿,塞纳特又安排卓别林到尼古拉斯导演手下。剧组的人当时都称尼古拉斯“老爹”,因为这位导演不仅年纪已经60多岁,而且是一位资深的导演。但“老爹”仍然坚持着基斯顿那些追追打打的老路子,拍出的片子都几乎一个模样。

当然,尼古拉斯也同样不喜欢卓别林,因为这个小个子总想表现自己对影片的见解。后来不但导演对卓别林很恼火,甚至一些照老规矩拍摄习惯了的老演员也都讨厌他。

有一次,尼古拉斯让卓别林从一辆行驶中的电车上摔下去。卓别林不愿意,并不是这个动作有什么危险,只不过他感觉老是这样一些东西没什么意思,他希望搞点新名堂来处理这个情节。结果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尼古拉斯傲慢地叫道:“难道还用你来教训我吗?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长,你算个什么东西?”

卓别林被重重地伤害了自尊,他也毫不客气:“你听着老家伙!你指导的这些东西随便找个临时演员都会。我每周挣150美元,但我想拍一些好电影,而不是这些垃圾,还让我从电车上摔下来,我来基斯顿可不是为了玩这个的!”

“老爹”被气得差点儿晕过去,这段戏当然也就没拍成。尼古拉斯气冲冲地找到塞纳特告状说:“我跟那个小浑蛋没法混到一块去,你调他到其他人那去,我的剧组不要他了。”

塞纳特找到卓别林,责备他说:“怎么回事?整个基斯顿,有哪一个敢对‘老爹’不敬的?你居然公然跟他叫板。”

卓别林心里也满是委屈:“我只是为了拍更好的影片,又没有别的目的,难道这也不对吗?”

塞纳特也被他弄得有些火了:“拍好拍坏根本不是你的事,你只要听导演安排就行了!”

卓别林冲口而出:“塞纳特先生,既然这样,那我要求你干脆让我来当导演吧,我保证会拍出更好的影片!”

塞纳特一口回拒了:“不行!你别太天真了,还是老老实实当你的演员吧!”沉默了一下,他放缓语气说:“我看‘老爹’那里你不用去了,去玛蓓尔的剧组吧!不过记住,要听她安排!”

玛蓓尔是厂里出了名的美女,当时正与塞纳特热恋,其实她也正是靠这才当上导演的。但这让卓别林从一开始就对她心生反感了,一个年轻姑娘都能当导演,而自己却不行。

这种情绪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而且第一天就吵了起来。

当时玛蓓尔正在拍一部用她的名字命名的新片《玛蓓尔开汽车》。而剧中的夏尔洛是一个流氓,为了把美女玛蓓尔追到手,他杀死了她的未婚夫。当玛蓓尔开车逃跑时,夏尔洛就往公路上洒水,想让车子打滑翻倒。甚至还把车子引到悬崖上,并企图用炸药炸毁车子。但玛蓓尔历尽磨难,最后还是逃离了魔爪。

当时正拍郊区公路上那一段外景,玛蓓尔让卓别林拿着水龙头往路上浇水。

卓别林感觉只是浇水就没有什么意思,这时他那不安分的头脑又闪出了一个有趣的点子。

于是他热情地对年轻的女导演建议说:“玛蓓尔小姐,对这段戏,我有个很好的建议,我们应当这样:我的脚无意中踩到水龙头的管子上,当然水就出不来了;我低头拿着水龙头仔细查看,而脚恰巧从水管上移开了,水猛地喷出来,喷了我一脸。你看,这一定会很可笑。”

但玛蓓尔却不屑一顾地喝道:“你啰唆什么!我们没有这么多闲工夫!就照我说的拍!”

剧组人员都哄笑起来。

25岁的卓别林年轻气盛,如何能咽下这口气,他大声叫道:“玛蓓尔小姐!对不起,照这样的话我不会演,因为你没有指导我的资格!”

说完他走到一边,气哼哼地坐下不干了。

他是这场戏的主角,这样一来,戏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当时有两个配角气得想冲上去揍卓别林,但被玛蓓尔制止了。

玛蓓尔压了压火说:“那今天就这样吧,大家都回厂。”

卓别林正在化装间卸装时,塞纳特就找他来了,他已经无法不发火了。他暴怒地拍着桌子吼道:“你究竟想怎么样?前几天与‘老爹’干不到一块,现在又和玛蓓尔吵翻了,叫你怎么演你就怎么演,要不然你就给我走人,剩下的酬金一分也别想拿走!”

卓别林卸完装,他冷静地站起身来。从小到大,对失去工作的事情他已经经历得太多了,因此他镇定地说:“塞纳特先生,我来这儿之前同样是混饭吃。如果你要辞我的工,那就请吧!但是,我工作是认真的,问心无愧。我和你一样心急,我的目的不过是要拍一部好片子。”

卓别林说完,不失教养地微微欠身,然后就出门大步而去。

晚上,卓别林和他的小演员朋友一同乘电车回城,说起白天的事,小演员替他打抱不平:“太可惜了,这一段你在厂里不是演得挺不错的嘛!”

卓别林为了艺术,他并不在乎得罪谁,但心里毕竟在乎这份工作,他掩饰地笑着说:“你看他们会辞了我吗?”

这一晚,卓别林在床上彻夜难眠。虽然他表面上并不在乎,其实心里一直在翻江倒海,他觉得,自己对喜剧的见解,不止在尼古拉斯和玛蓓尔之上,而且也在基斯顿所有人之上。但苦于遇不到知音,使他受到孤立。现在他虽然对马上要离开而感到沮丧,但对今天的事却并不后悔。

卓别林转而又想到,虽然塞纳特说了“要不然你就走人”的话,但并没有正式宣布辞退他,如果真为此而告别电影,那可太可惜了。

最后他叹了口气,觉得自己对电影太热爱了,要不明天还是到厂里去,塞纳特真宣布辞退他时再走也不迟。

终于自己做了导演

卓别林一晚都没睡,第二天一早就来到了化装间,只是他并没有化装。他在等塞纳特的态度。因为从他对塞纳特的了解,预感到塞纳特不会这么草率地辞退他,很可能会挽留他。

果然,塞纳特找到卓别林,他满面笑容地说:“卓别林,我们俩好好谈谈吧,我们去玛蓓尔的化装室好吗?”

卓别林马上爽快地回答:“好啊!”但心里还有些疑惑,老板怎么会这么客气?

原来,这里面有个原因。塞纳特本来是有辞退卓别林的打算的,但就在今天一早,基斯顿电影制片厂驻纽约办事处给他发来电报,主要内容只有两点:一、追加卓别林影片的拷贝发行数;二、请求多拍卓别林主演的影片。

以前,基斯顿的每部影片平均发行20个拷贝,如果发行到30个拷贝那就是相当了不起了。而卓别林来了之后,他所拍的每部影片都超过了这个数字,甚至有的发行到45个拷贝。当时这是美国任何一家大影片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所以他的态度一下子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塞纳特温言说道:“听我说,卓别林,其实我们大家都打心眼里喜欢你,玛蓓尔也很喜欢你,因为你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喜剧演员。玛蓓尔当导演资历尚浅,还太年轻,你别跟她计较,多帮帮她好吗?”

老板这样低声下气,卓别林当然不能太不给他面子了,但有些话他却必须说明:“放心吧,塞纳特先生,我会十分尊重玛蓓尔小姐的。但我想问问,你为什么不让我当导演呢?既然我有能力来帮助导演,当然也有能力自己去导演。那你就不会再有这些麻烦了。”

塞纳特沉吟了一下:虽然卓别林是一个很出色的演员,但他是不是能成为好导演呢?毕竟他才刚刚进入电影界啊!

但卓别林话已经说到这份儿上了,塞纳特也不好再拒绝了,他过了好长时间才说:“如果拍出的影片不能上映,谁来承担这笔投资呢?”

卓别林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来出!我把1500美元钱存进银行里,如果我拍的片子不能上映,这笔钱就归您了!”

“那故事素材你有吗?”

“没问题,你要多少我有多少。”

卓别林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影片是《遇雨》,他自己编的故事,并用了一天时间拍了出来。影片拍成之后,要先在厂内试映。

试映的时候,卓别林心里忐忑不安,因为这毕竟是自己执导的首部作品,一旦拍砸了,损失1500美元倒是小事,重要的是可能会从此失去做导演的机会。当时他不敢坐在放映室里,但又舍不得离去,就只好等候在放映室外面。

电影终于放完了,塞纳特走出房门,一见到卓别林就迎上来笑着说:“喂,卓别林,你下一部影片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啊?”

卓别林一听这话,顿时心里有了底,他也笑着说:“会的,很快就会动手了!”

《遇雨》播出之后,很是卖座。从这时起,卓别林在基斯顿影片公司享有百分之百的创作自由。他主演的片子,都由自己编、导和组织演员班子。

他埋头工作,在公司里钻研演技、导演技巧、摄影风格、剪接艺术。他学会了不少东西,也向同仁们传授了不少东西,如舞台艺术。早期的电影首先是模拟戏剧表演,如哑剧表演手法,有情节的无声片即哑剧,卓别林在这方面显然占有自己的优势。

卓别林当时就像一位地质学家一样进入了一片蕴藏丰富、有待开发的领域。电影与舞台艺术不一样,舞台上的动作、位置一经排练好,固定下来就程式化了,难以独出心裁加以大的改变。拍电影则使他有一种冒险的感觉,他正开始发现电影艺术的一些神奇美妙的秘密。

于是他出人意料的想象不断,高招迭出:在拍《他的史前生活》中,他扮演一个梦中的史前人。那时人类没有衣穿,他披着一张熊皮从山洞里出来,看了看四周的景色,然后顺手从熊皮上扯下一把毛,塞进烟斗里点燃,津津有味地抽起来。

单是根据这一个出场的奇妙想象,就足以编出一系列史前人的故事,展开奇特的爱情、追逐、对抗、斗争等情节。

这个流浪汉总是想挤进上流社会,但又总是差那么一点。在《谋生》中,他流浪街头,向一个摄影记者讨钱。当记者给他一点钱以后,这小子竟恩将仇报,趁记者不注意偷走他的照相机。同时这滑头小子手中刚有几个小钱,就饱暖思淫欲,还乘机调戏记者的女友。于是记者追着揍他。

拍《新看门人》时,其中有一场是老板开除了流浪汉,流浪汉做出哀求手势:表示他家里人多,好几个小孩要吃饭,恳求老板发发慈悲心留他继续看门。

当时站在摄影机旁的一个老女演员竟哭起来,她对卓别林说:“我知道你这是在逗观众乐,可我看了忍不住要哭啊!”

这证实了卓别林的设想,哑剧、笑片镜头中的动作、表情,应该真实、含蓄和注意拍出来之后的效果。

现在卓别林已成了基斯顿影片公司的明星演员。他只要一在银幕上出现,观众还没看到他做什么,就兴奋不已,欢笑声起。他信心十足、劲头十足地干下去,他对塞纳特说:“我拍一部笑片,只需要一个公园,一个警察,一个漂亮姑娘就行了。”

他感到,只要观众如此欢迎他,能这样生活一辈子也心满意足了。同时他对电影也更感兴趣了,因为演电影不像当卡尔诺演员那么呆板。卡尔诺剧团每排好一出新戏,就反复巡回演出数星期甚至一两年。有时候一天“赶场”演4场,差别只是重复得好坏而已。

电影就不同了,每天有新意、每天在创造,每天在学玩意儿,极其具有刺激性。还有机会与许多电影女明星共事,如当时称“美国甜心小姐”的玛丽·毕克黎、布兰奇·斯威特、碧尔斯,一个个都是天姿国色。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哑剧舞台表演艺术交流给别的导演和演员,相得益彰,彼此促进。

根据卓别林与基斯顿签订的合同,他1914年拍了35部影片,有《遇雨》《夏尔洛跳舞》《夏尔洛当牙医》《夏尔洛当画家》《夏尔洛当看门人》《他的史前生活》等,他还在《忙碌的一天》中反串一个泼妇。

这些影片都很受观众欢迎,1915年初《纽约日报》评论说“卓别林热看来取代了毕克黎热”。

而这时他既是演员又是编剧和导演,每一部影片都必须全盘考虑,并且要从头忙到尾。但卓别林还是特别愉快,因为他现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拍摄影片了。

实际上,卓别林还是刚刚开始塑造夏尔洛这个滑稽幽默的闹剧人物。

现在,一举成名的卓别林,每周收入已拿到200美元。塞纳特还赠送他一张洛杉矶体育俱乐部会员证。他就在俱乐部顶楼租了一间幽静的大房间,里面有一些藏书和一架钢琴,租金每周12美元,可以享受包括很讲究的健身房、游泳池等一切设备。

卓别林常在这里休息,请朋友喝酒,每周共花约75美元,过着他自言是“奢侈”的生活。当然,他主要是利用休息时在这里看书,锻炼身体,包括练钢琴、提琴、小号、拳击。

转入爱赛奈制片公司

1914年,卓别林才25岁。可他的姓已很吃香,他把雪尼介绍给基斯顿公司。塞纳特马上接纳,十分乐意添一个卓别林家族的人。塞纳特有他的打算:留下哥哥,就可能挽留住弟弟。因为卓别林与基斯顿一年的合同马上就要期满了。对这颗新星,一定要设法留住!

于是雪尼夫妇安置好母亲,来到美国。

雪尼来到美国,兄弟俩相见,当然十分高兴,但雪尼还是有些遗憾地说:“我们都来美国了,而妈妈一个人却被扔在了伦敦。”

卓别林一听提到母亲,眼睛里顿时溢满了泪水。他知道母亲已经转到了一家条件好一些的精神病院,他对哥哥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妈妈接来的。”

为了冲淡一下伤感的气氛,雪尼告诉弟弟,卓别林的电影在英国放映的情况,说卓别林的名字还没有在广告上出现时,就已经有很多游艺场的演员争相告诉他,说看到了一位新成名的来自英国的喜剧电影演员。

雪尼对弟弟说:“你演的那些电影,把伦敦观众都给看疯了,谁都知道卓别林是从伦敦出去的,我早知道你会一举成名的。”

雪尼还说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到一家影片发行机构去,打听什么时候能看到你主演的滑稽片,我说:‘告诉你们,我也姓卓别林,演夏尔洛的就是我弟弟。’他们立即对我热情接待,让我在放映室里单独看了3部你的电影。卓别林,你不知道,我一个人坐在放映室里,都笑傻了。”

收留了雪尼不久之后,塞纳特就来找卓别林了:“卓别林,还有4个月合同就到期了。我们希望你能留下来。我们续签合同吧!你有什么条件尽可以说。”

但卓别林却有他自己的想法。

这一年来,他的工作实在太累了,尤其他身兼编、导、演三职后,薪金也没有提高。照这样下去,他迟早会被累垮的。而且他也知道了那次与玛蓓尔发生冲突之后塞纳特态度突然转变的真正原因,由此更感受到与塞纳特之间的关系,没有友谊与信任,只是冷冰冰的金钱关系罢了。

于是,卓别林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办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他在制片厂为自编自导的影片签名填单,领取所需设备时,知道购买拍摄影片的设备所需的资金,自己已经攒下了。至于洗印胶片这些设备可以不必买,花钱送到别的影片公司洗印间、剪接室去就行了。

现在塞纳特急不可耐地要与卓别林续约,卓别林提出了他的条件:“我要求每周1000美元。”

塞纳特大吃一惊:“连我也没有拿过这么高的薪酬啊!”

卓别林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海报上贴您的名字,观众可不会像看到我的名字那样排长队买票呀!”

塞纳特警告说:“但是,没有基斯顿的支持,您也一事无成!”

可卓别林自有道理,他对塞纳特说:“没关系,我可以自己干。”

塞纳特还想与卓别林再商量一下,但他们双方始终没有达成妥协。一年合同期满,卓别林毅然离开了基斯顿公司。

在这期间,卓别林想到,要自己办电影公司,最好的伙伴莫过于哥哥,于是他去动员雪尼合伙。雪尼加入基斯顿影片公司后,也拍了几部很叫座的影片。他有一部《潜艇海盗》,因为有当过船员的经历,熟悉生活,在片中成功地使用了各种摄影技巧,当时在世界各地颇受欢迎。

卓别林跟哥哥说:“我们只要有一架摄影机和一片场地就行了。”

雪尼却认为此事太冒险,他还是愿意领取他从未领过那么高的现成的薪金,塞纳特后来给他的薪金也达到了每周200美元。

没有哥哥的支持,办电影制片厂的事只好暂时放下了。现在他必须另找一家大影片公司。

恰在此时,芝加哥的爱赛奈电影制片公司股东安德森派代表来找卓别林,拍板为每周1250美元,并预付给红利10000美元。于是卓别林在与基斯顿影片公司的合同期满后,转到了爱赛奈影片公司。

1914年底,卓别林就到了芝加哥。过了年之后,安德森先生就出远门了,说将由公司另一个股东斯普尔先生负责一切。

卓别林第二天就去制片厂上班,但既没见到斯普尔,也没有人安排他做什么。他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自己找事做,自编自导第一部新片《他的新行业》。然而两周过去了,既没领到薪水也没分到红利,斯普尔仍未露面。

卓别林感觉到好像受了骗,他问厂里的几个高级职员:“斯普尔先生究竟到哪去了?”

但厂里没有人知道老板去了哪里。

同时卓别林看出,这家公司仗着有美国最早拍电影的制片厂,是电影专利公司的发起者之一,享有专利权,可以进行垄断,容易满足,似乎不在乎其他公司正在制作比他们好的影片,向他们的专利权挑战。

而且,厂里的职工暮气沉沉,那样儿有点像银行职员坐班。要拍片时拿着领料单跑各个科室审批;下班时间一到马上扭熄电灯以免浪费,哪怕片子正拍到一半。那气氛完全不适合搞艺术创作,简直像机关衙门。

卓别林暗自后悔:“怎么跑到这样一家公司里来了!”

斯普尔跑到哪儿去了呢?他躲开了。原来,这位斯普尔只知道赚钱,对电影的知识十分有限,甚至此前都从来没听说过卓别林这个人。当他知道安德森和卓别林签了一年合同、周薪1250美元、还要分10000美元红利,大吃一惊,因为当时他雇的演员待遇最高的仅75美元,而他们拍的笑片都难收回成本。

于是他拍了份电报,怒问安德森:“你是不是发疯了?”当他知道安德森是听别人的推荐才这么做的,更是愚蠢地想干脆一躲了事。

但他总要回芝加哥的,两周后,他一回来与几个朋友在大饭店聚会时,那些人都向他道喜,祝贺一个名角加入他们的公司。说过去从来没有那么多记者涌到爱赛奈公司的制片厂,去采访卓别林的新闻。纷纷夸爱赛奈真是独具慧眼。

这样一来,斯普尔忧喜参半,他想到一个主意,决定做一次民意测验。他塞给一个小侍者25美分,让他在大堂里找卓别林。于是小侍者高声叫喊:“查尔斯·卓别林先生,有人找您。”

名角效应马上出现,饭店里一片骚动,人们聚到一起都来找卓别林。斯普尔真没想到卓别林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接着斯普尔知道了在影片交易所里,当卓别林的片子尚未开拍时,《他的新行业》已经售出65个拷贝,这是爱赛奈公司过去不曾有过的事。

卓别林的片子刚拍完,售出的拷贝又翻了番到135个,爱赛奈公司马上把售价从每英尺胶片13美分提高到25美分。

斯普尔终于露面,忙不迭地向卓别林赔礼道歉,并解释说他早已关照了公司,叫他们办妥所有的事。他虽没看到合同,但以为职员们是知道的云云。至于他脚底抹油的拙劣表演,几年以后他才亲口告诉了卓别林。

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说:“斯普尔先生,这两周我不仅没拿到合同中规定的10000美元红利,而且一分钱薪水都没领到。爱赛奈就是这样工作的吗?”

斯普尔只好故意装傻:“怎么会这样?他们是怎么搞的嘛!唉,看来我不在家真不行啊!”

这次谈话后,斯普尔把卓别林应得的薪水一分不差地发给了这位特别的职员。要知道,卓别林带给爱赛奈电影制片公司的利润可比这些薪水多得多啊!

爱赛奈公司与卓别林的合作总体还令人满意,专为卓别林在洛杉矶组建了一家制片厂。公司只管出钱,艺术方面的问题全归卓别林掌管。影片任由他自编自导,演员班子任由他挑选。

后来在《巴黎一妇人》中饰女主角的艾娜·卜雯斯小姐,就是这时进入他的演员班子。

艾娜本来是旧金山一个企业家的秘书,卓别林在一次鸡尾酒会上发现了这位身材丰满、容貌姣好、性格柔顺的金发女郎。在他的竭力劝说下,艾娜终于心动,辞职了秘书工作,来接受演技训练。

从1915年至1922年,她成为一个电影明星。与卓别林搭档9年,作为女主角合拍了20部影片。其中有《流浪者》《夏尔洛当拳击师》《移民》《狗的生涯》《寻子遇仙记》《巴黎一妇人》,他们的真诚友谊保持了一生。

回到洛杉矶,与基斯顿又在同一个城里了,卓别林也可以经常见到哥哥了。

卓别林在爱赛奈公司最初的两部片子,由于受原来基斯顿的影响太大,基本上还是消遣娱乐式的,滑稽可笑。但随后有几部,就使观众和同行们感觉不俗。因为他在影片中塑造的形象与表现的内容,人情味与社会性增强了。

同时,原来在基斯顿一年要拍35部影片,而在爱赛奈只拍16部,这就为精益求精提供了条件。

在《夏尔洛当拳击师》中,遭受失业打击的夏尔洛,闷闷不乐地把身上仅有的1美分买了一点香肠,与他的狗分着吃下去,有人雇他去参加拳击比赛,实际上是为了赚钱让他去当一个挨打的角色。而对他来说,在这个残酷无情的社会里,只要有活路什么都可以干。

他耍了个花招,在拳击手套里偷偷放了一个金属环。结果他横扫拳台无敌手,不仅夺得了锦标与奖金,而且还赢得一个女扮男装的美人芳心。

在《流浪汉》中,失业者夏尔洛在树林里,从一群坏蛋手中救出一个姑娘。姑娘的父亲、一个家境尚好的农民,就雇用夏尔洛当长工,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

他希望得到姑娘的爱情。当坏蛋再次来骚扰时,夏尔洛赶跑了他们,自己腿也受了伤。果然,他的勇气与热情引起了姑娘的好感。腼腆害羞的夏尔洛猜想这就是爱了。然而,姑娘将自己的未婚夫介绍给他认识,这是比踢痛他的脚还要厉害的打击,失业者不如拥有土地的农民。夏尔洛在失望中重新走上流浪之途。

观众看到他第一次以懊丧的、由沉重转为轻快的步伐,沿着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泥路,向远处走去的可怜背影。

卓别林将当时社会严重不公的现实状况,十分巧妙地表现在《夏尔洛当银行工友》里。

在银行找到一份工作的夏尔洛家徒四壁,却拥有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保险柜。上班时间快到了,他非常认真、谨慎地打开柜门,里面还有一个柜子,再打开,又一个;最后打开门从柜中拿出来的,竟然是一只一般的水桶和一把再平常不过的笤帚。他就带着这两样清洁工具去银行上班。

气派的银行大厅里,颐指气使的是那些戴着大礼帽的资本家、商贾巨富,夏尔洛假装专心工作,似乎是不小心才让笤帚弄脏了他们保养得很好的脸面与干净整洁的外套。精心的设计与使用大小道具,营造出情节诗化与隐喻意义,新颖地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批判性。

“明星热”震动了电影业,可以说卓别林的飞黄腾达是一个典型例子。

当时大量的各国移民来到美国这片独立才100余年的辽阔土地上掘金,东南西北中到处都在开发、开拓、建设,连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也不例外。

庞大的工薪阶层加上各类其他人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低消费人群,他们需要大众化的娱乐。于是,成千上万家镍币影院应运而生,一个镍币,即5分钱就可看一场电影,这是当时最经济又最受欢迎的消遣娱乐方式。

1914年起,豪华影院即小型舒适影院又雨后春笋般兴建,吸引了各阶层人士。镍币聚少成多,庞大的、稳定的观众队伍推波助澜,让影院和电影制片公司赚钱、发展,也使他们不断推出好影片、好演员。

爱赛奈影片公司把卓别林喜剧片的拷贝,成百上千地卖向市场。1915年卓别林在这家公司拍了12部片子,1916年拍了两部,1918年还给他们拍了1部,共15部喜剧片。这其中就有让人笑得肚子痛的《流浪汉》《赛拳》《夏尔洛当水手》《游艺场之夜》等片。

这一年,电影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格里菲斯改编导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诞生了。它是一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家园的故事片,虽然这部影片有严重的种族主义偏见,但西方电影理论家在批判他的种族主义色彩的同时,肯定了格里菲斯对电影成为一门艺术的巨大贡献。

这部影片第一次采用了全景画面、大特写镜头,并对当时能运用的摄影技巧全都加以改革性、创造性地运用。

《一个国家的诞生》使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获得了承认,它也是好莱坞电影艺术称雄世界的开端。

卓别林将格里菲斯拍摄的每一部影片都观看了,学习、借鉴他的经验,吸取、注意他的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编、导、演、摄、制的能力。

例如在一部影片中,他身体挂在轮船甲板的栏杆上,船在惊涛骇浪中起伏前进。他双脚乱踢,显然是忍受着什么可怕的痛苦,晕船呕吐或是快掉下海去,使人十分担心。正在这时,他转过了身,镜头拉开,原来他用手杖钓起了一条大鱼,拉了半天才拉上甲板。

另一部影片中,观众看到他的妻子因为他嗜酒,坚决离开了他。他背对着观众,望着桌上摆着的他妻子的照片,肩膀上下抽动,像伤心至极在哭泣。但镜头移动时,观众却发现他在若无其事地使劲摇动一瓶香槟酒。这种新奇的电影语言,拨弄着观众的心弦,造成他们情绪上的亦悲亦喜,使得他的喜剧片魅力无穷。

更重要的是,卓别林意识到在拍笑片时,如果事先没有一个精心构思、较完整的情节,就不大可能获得成功。

基斯顿影片公司那种没有剧本的半即兴式创作办法,在电影初期阶段是可行的,再发展下去就不适应观众的需要了。因此,他在动手开拍前,就重视打剧本腹稿;力图设计较多可笑的镜头和情境,尽量把它们形成一个连贯的、严谨的情节。

时光过得飞快,转眼之间与爱赛奈一年的合同即将到期了,卓别林不想再与爱赛奈续签了。这样一来,他必须再另外找一家公司,而爱赛奈则在极力地挽留他。

而这时雪尼与基斯顿公司的合同期满了,卓别林问他:“哥哥,你究竟怎么打算的?你不要想也加盟爱赛奈了,因为我已经决定离开爱赛奈了。”

雪尼通过在基斯顿这一年,不仅熟悉了电影工艺,而且也拍出了一些叫座的好片子,已经是一名合格的电影人了。

他认真地对弟弟说:“卓别林,我不想再拍电影了。我觉得,你现在是一个名人了,需要一个经纪人。”

雪尼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卓别林大名一出,就是各种各样要求做广告的联系函件,也使他应接不暇。如书籍、服装、香烟、牙膏、玩具、蜡烛等,还有今天一叠明天一堆的影迷来信。更有甚者,有次洛杉矶《考察家报》给卓别林打了一个紧急电话,转告一家公司拍来的电报电文:愿出2.5万美元请卓别林来纽约马戏场登台,每晚15分钟,为期两周。此举并不妨碍其正式工作,这诱使卓别林向安德森先生请假两周而没成功。但安德森答应只要卓别林再给爱赛奈公司拍一部喜剧片,就由公司偿付这2.5万元。

雪尼这么一说,卓别林立刻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嘛!”

他转而又故作怀疑地问:“可是,哥哥,我现在真是一个名人了吗?”

雪尼被他逗笑了,说:“我的兄弟啊,难道你不知道,现在的美国与欧洲,已经没有人不知道夏尔洛了,同样,也没有人不知道卓别林了。”

的确如此,当时美国的报纸报道,卓别林每拍摄一部新片,声望名气便随之提高一级,影片的市价也上涨一位数。

在纽约这个世界最大的城市,几乎所有的百货公司、商场甚至药店,都开始出售玩具商模仿卓别林扮演的角色制作的玩具、肖像。

一些歌舞团的姑娘们也不怕难堪,贴上小胡须,穿上肥大的裤子和皮鞋,戴上男人的礼帽演出模仿卓别林的节目。如著名的齐格菲轻歌舞团的姑娘们就唱着《那双夏尔洛·卓别林的脚》的歌,大跳模仿卓别林走鸭步的舞蹈。

雪尼说着说着,不由动了感情:“查理,真是想不到啊,回首当年在伦敦我们过的日子,如果妈妈能知道这一切,她会多为你骄傲啊!”

提到哈娜,兄弟俩这一年来一再向移民局提出申请,要求把母亲接到美国来。但移民局觉得,一个老疯女人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好处,于是拒绝了他们的申请。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军的飞机轰炸了伦敦。哈娜旧病未愈,又在轰炸中受到惊吓,精神病院通知远在美国的兄弟俩,哈娜再也不可能痊愈了!

这使兄弟俩对美国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卓别林对哥哥说:“这就是美国!我们在美国辛勤工作,为它创造财富,为它纳税,但他们竟然连我们年老多病的母亲都容不下。要是早点把母亲接过来就好了!哥,我现在一点也不喜欢美国了,我永远不会加入美国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