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栽桑、养蚕、织绸之后,才有“服装”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深衣式”服装,男女均穿上衣下裙(男裙稍短)。有时男子穿一种以丝绦束腰、齐膝曲裾的短大衣。到了秦代,男人服饰尚黑, 衣着多是绕襟盘旋而下,腰带边沿织着装饰物;女服衣袖紧下,长裙飘逸, 配上银锭式发髻,显得婀娜多姿。汉朝男人身着短衣披肩,冠巾束发,但不遮额头,有时穿窄袖宽领的拂地长衣,再配下垂腰带,显出精悍而又潇洒的风度;女人则襦裙合一,衬出体态的窈窕,轻盈。晋代,男人一般戴“帽带”, 后转戴尖顶毡帽,服装多沿袭汉潮;女人追求“上俭下丰”,即上身紧小, 下身宽肥的服饰打扮。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服饰造型也发展到一个高峰,讲究袒(胸)、长(裙)、宽(衣)、窄(袖),名目繁多,色彩绚丽, 对制服的规定也极为详尽。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后期风行“胡服”。这种传自“西域”的“胡服”, 其主要特征是:头戴浑脱帽,身穿圆领或翻领小袖衬衫和条纹卷口裤,脚蹬透空软底靴,出行上马时,必换上帷帽。到了宋朝,男子朝服大袖宽衫,官服仍是唐代圆领服式,不同之处是,宋代圆领内须有村领;女子盛行来自契丹的“吊塾服”,又称“解马装”,上穿宋式对襟加领抹花边旋袄,下着长统袜裤而不着裙,头戴以罗帛制的花冠。宋服突破了隋唐服装只有红、蓝、紫、绿四色的框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元朝时期,由于民族的融合,我国服装起了较大的变化。据杨荫深的《衣冠服饰》记载,元服承袭了历代服式的长处。又吸取一些少数民族服式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象圆领和圆领衫等,便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款式。元代,男女贵族多着四合如意云肩,每年朝廷还要举行盛大的万人“只孙燕”

(燕同“宴”),交流当时一种高级服装——“只孙服”的制作技艺。

到了清朝,由于满族占统治地位,满族服饰在全国流行。当时女衣的领子一般有一寸高,上缀一或二个纽扣,衣上显眼的地方,普遍绣有花卉、蝴蝶之类的图案,便装外面多罩柳叶式小云肩。

清朝后期的旗袍,可以说是中国服装的一个骄傲。特别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受新思想浪潮冲击,旗袍款式进一步更新,衬托出含蓄、庄重、雍容、华贵而又落落大方的女性美。一些西方人士曾把身着旗袍、典雅娴淑的中国女性称为“东方的维纳斯”。